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关于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90) 说说(80) 名言(99) 诗词(2k+) 祝福(658) 心语(1)

  • 带拼音版十五从军征的原文及赏析

  • 学生
  • 带拼音版十五从军征的原文及赏析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十五从军征原文及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十五从军征原文

      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十五从军征

      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 bā shí shǐ dé guī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 jiā zhōng yǒu ā shuí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yáo kàn shì jūn jiā , sōng bǎi zhǒng léi léi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tù cóng gǒu dòu rù , 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zhōng tíng shēng lǚ gǔ , 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 , 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gēng fàn yī shí shú , bù zhī yí ā shuí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 , lèi luò zhān wǒ yī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翻译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十五从军征注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才。归:回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lěi)累(lěi)。”(遥看一作:遥望)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松柏:松树、柏树。冢:坟墓。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旅谷:野生的谷子。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即野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持:用。作:当做。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一时:一会儿就。饴:同“贻”。送,赠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东向看一作:东向望)

      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阅读全文]...

2022-03-31 06:56:04
  •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诗词作者

      佚名(汉魏之际)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即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别人倾诉、表达。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狗洞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老兵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像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丰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内涵。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阅读全文]...

2021-12-23 07:44:58
  • 十五从军征翻译及赏析(十五从军征重点诗句赏析)

  • 十五从军征

    汉·古 诗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 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原收录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里,其题解引梁人智匠《古今乐录》说它是古辞、古诗,故知此诗非梁代所作。根据《乐府诗集》编著的体例,“古辞”、“古诗”,都是乐府首创原辞的意思,一般都是汉代作品。

    诗的主题是揭露汉代兵役制的腐败不合理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从一个侧面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残*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高度浓缩,将这位老兵几十年里的种种哀怨、遭遇、不幸都概括在短短的十字之中了。可以想象,这六十五年,在远离家乡的边陲,他经历了多少风雨吹打、多少生死搏斗、多少思乡痛苦!从一个红颜壮发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朽翁,他全部的青春、毕生的幸福,竟这样被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榨尽了,实在令人可悲、可恨。虽然统治者表面上规定民年二十三、二十四始服兵役,年五十六可免归田里(参见《汉旧仪》注、《汉书·景帝纪》),但是实际连那些不成年的孩子和丧失活动能力的老人也被驱赶到抛尸弃骨的沙场,这是何等黑暗的政治!这一切向谁说?又怎能说得尽?故千言万语只化作短短的两句。

    九死一生的归来,是不幸中的万幸,但等待他的却是更大的不幸:“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归来的途中,偶尔遇到乡亲,便急切地询问起家人的消息。“有阿谁”的问法已经包含着深深的担心,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断的时代,什么事都会发生,但是他还是抱一线希望地去询问。这固然*于天真幼稚,然而人情不正是如此吗?也许他满身疲惫地回来,正是由于这一点点信念在支撑着。事实偏偏是残酷无情的,“松柏冢累累”的回答轰毁了他最后的一点“奢望”。几十年日夜梦魂萦绕的亲人,竟然已化作荒坟累累,此情此景,有谁堪当?!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常言道:物是人非。但是展现在老兵面前的,不仅人非,而且物亦非。昔日温暖的家院已变成了兽禽栖息,荒草丛生的地方了。兔入雉飞,生旅谷、生旅葵,无言的描写,不厌的重叠,透露出一颗无比破碎的心!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夫之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求生的本能虽然使他一时欲苟活下去,但是这举目无亲、年迈孤独的日子又怎能维持下去?“不知贻阿谁”,这普普通通的语言,包含着无限的辛酸、无限的悲愤。他一生的战功、数十载的拼斗,换来的竟是这样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的境地。到这时,他才真正体味到失去家人的痛苦,才领悟到等待他的将是什么。“贻阿谁”与“有阿谁”,一彻悟,一痴情,准确地勾勒出这位老兵内心由希望、失望到绝望的情感历程,决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关照。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如果说第一次听说失去亲人的打击,他还能忍受的话,那么第二次失去一切(包括家园、自我生存)的打击,则在何人也不堪当的,于是,一切都变得茫然了,剩下的只有麻木的身躯、灰死的心灵和泪水浸透的空白,给读者的是一幅无声胜有声的凄惨画面。

    辞愈浅而情愈深,是这首诗动人的艺术魅力之一,全诗只拟一个老兵自述的口吻,*实道来,没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抽象概括,也没有“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鲍照《代东武吟》)的大声疾呼,但它却完整、鲜明地塑造了典型的“这一个”,因而对残暴的战争、无情的统治者,更具有普遍、真实、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意义,全诗字句,无一处求新弄奇,但字字句句却无不饱蘸血泪真情。力透纸背。“十五”两句,简朴不过,而涵义遥深丰满莫过;“生旅谷” 生旅葵”、“持作饭”、“持作羹”,最单调拙笨,却最令人心酸;“有阿谁”、“贻阿谁”,*似儿童天真吃语,然亦最*人性。

    以寻常语叙寻常人、寻常家、寻常事而获不寻常的思想感情,是因为这种手法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土壤。这首诗前略后详的写法,盖也是因此而产生的。这是汉乐府民歌的特色。杜甫《垂老别》、《无家别》等拟作,最得此意,足可参鉴

    [阅读全文]...

2022-01-25 22:39:53
  • 十五从军征扩写

  • 十五从军征扩写(通用12篇)

      导语:《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和痛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十五从军征扩写(通用12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个刚刚十五岁的少年就参军随部队到处打仗,八十岁才退役回到家乡。这个老兵穿着打满补丁的旧衣裳,手里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在路上,他遇到一个同村的人,心里非常激动,问道:“我家中还有什么人?”村里的人回答说:“远远望去你的家,已经变成了松柏掺杂的一块墓地。”老兵十分伤心,用尽全力走回了家。回到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荒凉无比的景象:野兔从狗洞里钻来钻去,野鸡飞到了房梁上去,院子里杂草丛生,长满了野谷,水井边长满了野葵。老兵伤心无比,心里十分痛恨这种封建的兵役制度,因为这种封建的兵役制度使他不能早日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见上亲人最后一面。老人手拄拐杖,茫然地站在他那曾经多么熟悉,而如今却已家破人亡的故土,绝望地望着天空……

      老人采下院中的野谷用来做饭,采下井边的野葵用来做汤。他想到今后活下去是多么的艰难,禁不住留下了泪水。饭菜一会就熟了,却不知该和谁共同享用,老人本想与亲人团聚,但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手拄拐杖出门向东望去,只能一个人默默流泪。

      从前,有一个刚刚十五岁,精神抖擞的少年参军出去打仗。六十五年过去了,他已成为一位衣衫褴褛、鬃毛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终于可以回到家乡了,路上他很高兴,暗暗庆幸自己还能活着回来,一路上哼着小调,翻山越岭,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回到家乡。

      来到村口,他向四周望了望,发现整个村子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正巧有一个快过半百的老婆婆走了过来,他上前拉住老婆婆,迫切地问她:“王中家还有什么人?”那位老婆婆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他一眼,说:“远远望去那是你的家,而现在已变成松柏掺杂的一块墓地。”他不可置信地向家走去。

      他来到家门口,推开大门,一眼望去,成群的野兔从狗洞里钻进钻出,互相玩耍着。几只野鸡在梁上到处乱飞。院子里杂树丛生,乱七八糟的,好像一个破烂不堪的鸡窝。水井边长满了野葵,野葵上方有数不清的苍蝇飞来飞去。他一下子惊呆了,没有想到自己参军六十五年,家里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如今家破人亡,自己该怎么办呢?他愁眉苦脸地来到家中,环视了整个家,突然感觉整个家空荡荡的,他情不自禁哭了。

      他走了一天的路,肚子开始发扰骚,“咕咕”直叫。他到院子里采集了一些野菜和野葵,生起了火,熟练地做起饭来。饭菜不一会儿就煮熟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菜和饭端到饭桌上,坐下来准备就餐。这些菜虽然挺可口的,但是他看着桌上的饭菜,想起以前温馨的家庭,他不禁潸然泪下。他悲伤地走出家们,来到院子里,绝望地望着东方……

      瑟瑟的秋风打着旋儿,卷起漫天落叶,无声地飘落在地上;离群的大雁悲鸣着飞向远方。一位80岁的老兵走在返乡的路上。他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须发已经花白,岁月的风霜带走了他曾英俊的面庞,刻上了深深的痕迹。

      老人缓缓走在这熟悉的小路上,心中百感交集:“啊!我终于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回到我的家乡了!我的亲人们,你们都还健在吗?我的朋友们,我还能见你们一面吗?这么多年来,我是多么想念你们啊!多少次我与你们团聚在梦中,多少次我梦见回到了我的家啊!”想到这,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远远走来一个老人,啊!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喂!”那人看见了他,愣了一下:“你是谁?”“我是你的老朋友—木根啊!”老人含泪说。说着,他扔掉了拐杖,与老朋友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老人迫不及待地问道:“我的家里还有谁在呢?”老朋友的笑容凝固了,缓缓转过身子,哽咽着指着一栋房子,说:“那房子就是你的家了,你的家人全不在了,那松柏下的一个个坟墓就是你的家人的安息之地了。”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只见兔子在狗洞里钻进钻出,野鸡也在房梁上飞来飞去,俨然把这儿当作了自己的家。中庭里长满了野谷子,井边长满了野菜。他伸出干枯的手,颤巍巍地扶在门框上。多么熟悉的家啊!他仿佛看见了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姐姐在房间里纺线,父亲在院子里劈柴,弟弟在田间玩耍。可如今,这一切早已是沧海桑田!他弯下腰,摘下了长在中庭里的野谷子和长在井边的野菜,做了一顿不丰盛又能填饱肚子的饭。啊!好香啊!那熟悉的香味让他仿佛回到了从前。饭做好了,他*惯地大叫道:“爹!娘!出来吃饭了!”可是没有人回答,回答他的,只是那萧瑟的秋风和无声的落叶……

      老人端着饭,望着松柏下那一个个坟墓,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啪”的一声,碗掉在了地上,老人扑倒在地:“苍天啊!告诉我,这究竟是为什么!?”可是回答他的,仍是那呼呼的秋风……

      在*封建时代的时候,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被一个军团录过去充军了,直到十八岁的时候,他才驼着背,一步一步的朝着家乡的路走了回去,虽然这样,但他心里却有着无限的喜悦,因为他马上就要跟家人团聚了,他在家乡的小路上走着,心中甜甜的,他每见到一个人就问:“我家里人怎么样?他们*来可好?”可是每个人的回答都令他失望,但是他还是接着问了下去,直到有一个人说:“远远望去就是你的家了,可是那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松柏掺杂的墓地了。”他一听马上便目瞪口呆了起来,他不相信,那原本欢乐的家已经变成了一块儿墓地,于是他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艰难的迈向小屋,心里装着一肚子的担心和紧张。

      可是他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悲痛在一步步靠*着他。他轻轻的推开了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庭院里的杂草野谷到处都是,密密麻麻,一个个簇拥到一起,井边的石块儿上长出了青绿色的青苔,这个院子十分荒凉,再也没有了往常的欢笑,这个八十岁的老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和孤独,拔了一些野谷来做饭,又用井上的青苔做了一些羹,饭和羹都熟了,却不知道送给谁,本来就不好吃的饭再加上那一个又一个的坟墓,他怎么也吃不下去了,他出门向东看了看,忍了多年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落了下来,浸湿了他的衣服,也同时落到了他的心里,夕阳一点一点的落下,剩下的那一点光芒却永远的映到了他的心里。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阵阵歌声在树林里飘荡,“呵呵,人老了精神依在。”眼下马上就要回到阔别60多年的家乡了,心里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了村子,踏上了六十多春秋都未曾踏上的故土,不过,哪里才是我的家呢?怎么看起来那么荒凉啊——也只好碰碰运气问问了。过了不久,对面走过来一个比我还要老且枯瘦的老者,步履蹒跚的往前移,我心中一喜,上前去问“老哥,问你知道张李子家怎么走么?” “什么?你是……”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叹了口气,指指远方,摇头走开了。

      我顺着他指的地方望去,心里一凉,往前走了几步。那哪是家啊,这分明是一片废墟啊!我的脑袋一沉,望着那颗当年的松树苗,现在已是大树了,感慨时光的流逝……

      我根本不知道我是怎么走到院子里的。这就是我的家吗?我的亲人都已躺在了泥土之下了,我好想瞬间又苍老了十岁。眼前的一座座坟墓旁杂草丛生,野兔不知从那里窜出来,发红的眼睛看了我一眼,就从狗洞进去了;房梁上的野鸡扇动着翅膀,飞到别的地方去了,尘埃也随之掀起。打开了“这片废墟”的门,映入眼帘的只剩壁炉和火炕了,那火炕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的童年回忆,想着想着,不禁老泪纵横。

      我在院子里弄了些野果和野菜,生起火来,煮饭充饥。烟火中,那些往事历历在目,可他们都已不在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我了。夕阳洒在门框上,透进屋子里几道光线,我倚在门边向东看去,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一般滑落,这一走就是六十年啊,没想到当年的道别,却成了今天的永别,我一个人要度完余生,慢慢走向死亡,走向黑暗。

      夕阳西下,晚霞像一个巨大的血块在天地间凝结。我眼前一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梦里,所有亲人都回来了,我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嬉戏。我觉着幸福洋溢着全身,暖烘烘的……

      秋风萧瑟,残叶落败。巷口一位老翁手捧一碗做好的饭菜,看着夕阳黯然伤怀,不禁泪湿衣衫。

      曾记年少,日耕夜读,生活如湖水般*淡而安详。本以为此生就是如此,又怎料烽火连天,硝烟四起,世道突然纷乱,战争连绵不断。朝廷征兵,我在其中,不肯将老母留在家中,奈何圣旨难违,军事吃紧,无奈只得泪别母亲,满嘴只道“等儿归来”。

      沙场莫测,多少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只因心中的执念,一定要遵守许下的诺言。时光匆匆,铜镜中青丝变白发,胡须已落霜,尽管时光在身上刻上了道道痕迹,对家乡的思念也一点不减。一次次月圆之夜向家的眺望,一次次梦乡之中出现母亲的身影。不,我不能再等了,我要回家!

      六十载光阴逝去,时光已不再来,再站到那熟悉的巷口,却已发现物是人非了。

      熟悉的面孔已不在,村中人陌生的脸庞让他感到无尽的孤独与落寞。却还一直寻觅着,我的家在哪?随便问了一个同乡:“我的家里还有谁呢?”“这……他们都去世了。”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那就是你的家。”他指了指,叹了口气后离去了。

      这还是那个家吗?颤颤巍巍走到门前,破旧斑驳的大门只余半块门板,房顶上的砖瓦残缺不全,院子中一棵古树伸出。屋梁上有野鸡在哀啼,厅中、院中长出了各种植物,后院中的狗洞已变成了野兔洞。推开小屋的木门,桌子、椅子、床铺,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岁月尘封了物品,却封不住亲人。采集好食材,做好饭菜,有谁能够与我进餐了,只有我自己一人罢了。

      缘起缘灭,那往事已随风飘散,剩下的,只有我那在风中飘零孤独无助的心。

      荒凉的山上松树密密麻麻地生长着,秋风把落叶吹到了树根处。战士们一去数千里,残酷的战争,还能让人回到故乡吗?

      他十五岁,就被皇帝的士兵带走,从事了不甘心为皇帝而战的兵役。

      直到他八十多岁,战争才结束,皇帝才准许他回到故乡。

      回家的这一路,他不停地走,兴奋的想着,一会儿就能见到自己的家人啦!

      可是刚到村子,一种凄凉的感觉,就涌入了他的心头,他立刻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突然,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他儿时的玩伴,只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她也已经白发苍苍了……

      他立刻气喘吁吁地跑上前去,激动地问:“我们家中还有谁?”

      她十分悲伤,眼睛还有些躲闪的说:“真想不到你还能回来,嗯,那里是你家”她指着一间破旧的房子说:“松柏在一个个的土坡上,生长的很茂盛……”

      他一听,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儿,连忙跑到家中。屋子里住满了野动物:野兔从狗洞中出来,野鸟从房梁上飞走。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花环绕着井台儿。他用捣掉壳的野谷子来做饭,摘下葵叶煮菜。

      生锈的饭锅中,冒着热腾腾的气,他仿佛在这里看到了他小时候母亲含笑为他做饭的情景。一阵寒风吹来,把这幅温暖的画面儿吹散了,留给他的只有无声的孤单……

      饭熟了,他端着这简单的饭菜,来到了厅堂,却没有人与他一起吃饭。

      他站了起来,走到了院子中,看着那片亲人的坟墓,老泪纵横。

      我站在这破旧又熟悉的小屋门口,开始了我漫长的回忆。思绪又回到六十五年前的小院里。

      哥哥,妹妹睁着她那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你去当兵多久才能回来?你答应过我,回来给我一把小刀,帮我削一个哨子呢。这个可不好说,幸运的话过上几年就回来了,如果真上战场了,说不定就回不来了。那可不行,你回来,我等你!一言为定!好,一言为定!

      我踏着黎明的光亮,走出了家门。屋里传来妈妈轻声的啜泣和妹妹均匀的鼾声。爸爸说:孩子,保重!我点点头,头也不回地走了。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六十五年,整整六十五年啊!喊杀声、鼓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旁;血、同伴的尸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杀!只有杀出去,才会有生的希望,才能亲手把小刀交到妹妹手里。每一次两军交锋,我便是这样挺过。

      在停战时,也常常想起家。妹妹不知道在干什么?妈妈的病是否能好些?爸爸还在一字一句地教妹妹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妹妹还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等着我……那时,我就希望月亮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家乡的模样。

      一年,又是一年……终于,白发苍苍的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虽已年老,却哼着小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推开家门,映入眼帘的让我惊讶,有人吗?我问道。没有声音。蜘蛛网结在门框上,灰尘落满了屋子。窗户千疮百孔。瓦罐的碎片遍地。我用力推开一个房间的门,不料用劲过大,房门倒在了地上。一股灰尘味扑面而来。我净了一个凳子上的尘土,坐了下来,这是我的家吗?我想号啕大哭,却哭不出声,泪瞬间落了下来。抬起头,饱经沧桑的房屋早已成了动物们的空巢。苍天,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出了门,我望见一片坟冢,有乡亲们的。也有我的亲人,也许,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眺望村口,等我回家。

      忽然,一阵歌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抬头一看,是一支送葬队伍,苍天茫,大地荒。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歌声缓缓飘在空中,惊动了一只乌鸦,它扑扑翅膀,飞到远处去了。

      我坐在床上,望着窗外的北风呼啸,苦笑了一下想:明天就要入伍了,就再也看不见亲人了。清晨,我便带着我的衣物走出村口,看着亲人把我送到了大路,我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流下脸颊,大雪和北风不停地催促我走向军营,我拼命地忍住泪水,回身离开了家人们。

    [阅读全文]...

2022-02-12 02:45:04
  •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

  • 八月
  • 八月十五夜月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八月十五夜月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解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老杜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阅读全文]...

2021-12-13 08:00:02
  •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十五夜望月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阅读全文]...

2022-02-19 17:38:00
  • 魏征名言名句

  • 名言
  •   魏征名言名句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9、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0、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11、天下安危,唯在为政善恶。

      12、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13、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14、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为心。

      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6、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17、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8、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19、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20、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2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2、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2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4、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25、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阅读全文]...

2022-07-03 09:23:21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翻译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其古诗全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翻译】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诗鉴赏

      这是中秋夜望月有感之作。杜郎中,名不详。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露浓,凉冷的清露润湿了庭中桂树的花瓣,枝头花间,闪烁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缕缕桂花的幽香。冷露湿桂,正点秋景,也暗透夜之深与望月时间之久。露水于夜深时分悄然暗凝,故说冷露无声。此句不仅细腻地传出夜露浥花的神韵,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静谧和望月者沉思遐想的情态,由此自然暗渡到下两句。如果循着 望月的题目细释此句,似乎还可对句中的桂花作别一种理解。传说月中有桂树,月宫亦称桂宫,因此桂花(华)也可用作月亮光华的代称。

      那么,冷露无声湿桂花也不妨理解为:凉露暗凝,布满枝头花间、庭中草上,连月亮的光华也似乎被露水沾湿了。这就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深夜月露交映时月色的清润,使人仿佛感到这皎洁的流光也带着湿意和凉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商隐《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与这句中的湿字似可参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秋思(思字在这里读去声),即秋天的怀想思念,指对远人的怀念。谁家,即谁。三四两句是由望月而触发的联想,意思是说:今夜中秋佳节,人人都在望这团圆的明月,但不知触景生情,怀着深切秋思的人究竟是谁。诗人由自己望月,想到今夕人人都在望月;又由人人望月,想到各人处境不同,心情亦别:

      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因此说不知秋思在谁家。同对佳节良夜,而境遇心情各异,这本是生活中*见的现象。处于欢乐境遇中的人们往往不易体会到处于另一境遇中人们的心情,以致乐者自乐,愁者自愁。诗人借助艺术的联想,将这一普遍存在而又常为人所忽略的现象,富于诗意地表现出来,遂使人顿感耳目一新,思想感情上获得一种启示和熏染。

      诗人自己,作为望月者之一,究竟是否怀有秋思呢?诗里没有明说。从全诗的情调口吻来体味,诗人好象是既身属望月者的行列,又跳出一般望月者之外,以第三者口吻抒写感触。这种表达方式,更增添了含蕴不尽,摇曳生姿的风情,惹人浮想联翩,聆类无穷。

      宋代有一首著名的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和这首诗的后幅内容相*。但民歌表情明朗直率,反复尽意,王诗则细腻委婉,含而不露,两相比照,可以看出民歌与文人诗不同的艺术风貌。

    [阅读全文]...

2022-02-02 10:40:40
  • 关于魏征名言名句

  • 名言
  • 关于魏征名言名句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9、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0、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1、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2、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心为心。

      3、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4、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5、地洼下,经典语句,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8、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9、,处乱思治。

      10、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1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16、天下安危,唯在为政善恶。

      17、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8、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9、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5、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6、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27、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8、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29、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30、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3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3、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3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阅读全文]...

2022-02-14 01:29:35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句子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语录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说说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名言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诗词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祝福
十五从军征名句赏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