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宗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禅宗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禅宗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禅宗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禅宗经典语录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语录吧,语录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语录才是好的语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禅宗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刹那便是永恒。
4、为何不必?
5、一切皆为虚幻。
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涅盘经》
9、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10、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
11、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十善业道经》
12、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3、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4、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5、不可说,不可说。
16、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
17、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8、少欲,则少烦。
19、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普贤菩萨警众偈
20、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斌宗法师
21、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
22、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23、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4、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5、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五苦章句经》
26、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27、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29、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0、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
3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3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3、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35、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无量寿经》
36、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7、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
38、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2 、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3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5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
6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7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8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9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10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论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引言
"反智论"译自英语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称为"反智识主义"。与其认为它是种学说,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态度。在古代*,始终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1)
在禅宗中,反智论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在"智性"层面,更是牵涉到"理性"层面。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成为"反智论"的旗帜,在其之下,各代禅僧依据自己"参悟",把"反智论"主义推拓尽致。本文就将探索禅宗"反智论"的发展历程,并就其缘由试作一分析
二、菩提只向心觅
菩提达摩以降,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后。六祖慧能在韶洲曹溪开始了禅宗"顿悟"一派的传法活动,逐渐建立了后来的南宗禅。安史之乱后,又历肃,代,德三朝,南宗愈加兴旺发达,甚至淹没了禅宗以外的各个佛教流派。
由于六祖慧能本身一字不识,对于如何成佛自有不同前人的认识。因此,禅宗反智识主义至此真正发端。据《坛经》"我心即佛"或"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即说是人如果认识到了本心,发现真性,就自然成了佛道。
由"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可认识到六祖慧能极其重视本心的作用。在他看来,大千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心量广大,遍周法界"(2),外部一切都是虚幻,所以它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并引经据典地指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3)既然"种种法"是由心而产生,要觉悟,同样必须回归到"心"的范畴,所谓:"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4)在这里,诵读,戒律,禁欲皆可不要。甚至不识字也不成为能否成佛的障碍!例如: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认,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认,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5)
识不识字没关系,佛理依旧可得。慧能所代表的反智识主义已显端倪。然佛理如何而的?光凭几句话布道,仍还不够。六祖慧能又提出了"顿悟"。" 本心是佛,佛即本心"。要觉悟,何必绕大弯子,每日坐禅,诵读实在太麻烦了,只要只指本心不就行了吗?每人都有佛心,"若起真正般若关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6)为此,坐禅的教义也被打破,本来在印度,坐禅本已有之,并已有一套完整理论。据《坐禅三昧经》《安般守意经》等记载,可知这套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坐禅,把双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的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个定物,排除一切杂虑。此外另有"五大法门""四禅定"等。
可见,在印度,坐禅只不过是一种方法,通过人们在这过程间的调息,静虑,因缘来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即成佛)。而慧能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印度的原始坐禅既是"著心"又是"著净"。并斥照此法修行的北宗是:"一具臭骨头,何谓立功课"(7)。在《坛经坐禅品》中提出:"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坐禅中无须思考,只要屏息本心,不为外界所左右。坐禅目的就可达到。慧能的弟子怀然与弟子的弟子道一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怀然)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8)
坐禅不能成佛,诵读不能成佛,识字是否更无关成佛。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成熟。在唐代,它受到极大的欢迎,乃至于后来成为释子的大都是禅僧,称为禅宗的全都是南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六祖坛经》开了禅宗反智识主义的滥殇。
三、我手何似佛手
"(惠南)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个生缘处,哪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机锋,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
此即是著名的"黄龙三关"个中内容,有正常思维的人往往会大惑不解:"我手"与"佛手"有何干系?"我脚"与"佛脚"更是相距千里!但这正是宋代禅僧所热衷的内容。
北宋禅宗由五家分为七家,临济宗中分出了由袁洲杨歧方会创立的杨歧派,有宁洲黄龙慧南创立的黄龙派。表面上看,禅宗似乎更兴旺了,由五家增为七家。但在实际理论和方法上并没起太大的变化,只是越来越从将哲理转向讲机锋,从直截转向神秘,由严肃转向荒诞,反智识主义的气氛愈发浓厚。
即以前述"黄龙三关"为题,北宋禅僧纷纷以自己直觉体验解答:
"我手佛手,谁人不有,直下分明,何须狂走。"(海印信禅师)
"月下弄琵琶"(隆庆闲禅师)
问即不知所云,答更匪夷所思。这就构成了北宋禅的特色,"我所持者,非他人能解,"而能解开的,也是得道之人。
"(李弥逊)一日早朝回,至天津桥,马跃,忽有省,通身汗流,直造天宁寺,适圆悟出门遥见,便唤曰:且喜居士大事了毕。似之厉声曰:和尚眼花了么?圆悟便喝,似之亦喝。于是机锋迅捷,每与圆悟问答,当机不让。"(9)
当时禅宗虽无病**,而在禅理上无大的进展,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趋之若骛,王安石,程颐,苏轼,黄庭坚普遍对禅宗发生兴趣。尤以苏轼为例,广泛的与禅僧交流,斗机锋,留下不少的公案,"(东坡)抵荆南,闻玉泉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枰,乃枰天下长老底枰。泉喝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10)
宋代禅宗热衷于参公案,斗机锋,以自己直觉体验作为解脱,开悟标准,而不重经书,比之唐代更甚一筹。禅宗的反智识主义更为得到发展。
四、若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宋代之后,随理*动的兴起,禅宗日益衰微。禅悦之风再盛,乃是在明朝中叶之后了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禅宗不仅突然*卷江南,而且同时还出现了好几位大师,如洪恩(即雪浪),真可(达观),德清(憨山),李贽。其中尤以达观,李贽锋芒最盛,并称为"两大教主",受到无数士大夫的顶礼膜拜。即《万历野获编》所说"所在皈依""无不心折"。
为何历经数百年之久,禅悦之风重现。让我们进入当时社会大环境作全盘考虑。明中叶之际,"文成(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唱其心说,鼓动海内"。(11)阳明以"尊德性""致良知"为大纛,横扫了占统治地位的朱子之学。把儒学内部的反智识主义推拓尽致。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12)
在王阳明的宣扬鼓动下,明中叶之际,反智识主义的气氛几乎笼罩了整个*,前如陈献章,后有刘宗周,都对读书穷理的朱子之说持怀疑态度。白沙说:
"学劳攘,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13)
在此大环境下,禅悦之风再盛,也不足为奇。正如陶望龄所说: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14)然当时禅悦风行,无论从形式,内容,比之前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呵佛骂祖的地步,就本质而言,也是为了追求个性**,别求新格。
"竺乾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者则为莲池,达观两大宗主,然二老行径迥异,莲专以西方之学化诱后学,达则聪明超悟,欲以机锋言下醒人,莲枯守三条,椽下跬步不出,达则折芦飞锡,大抵莲老一派主于静默,惟修净土者遵之,而达老直截痛快,佻达少年骤闻无不心折。"(15)
同为两大宗主,莲池格守前代教义,不越雷池一步。因而追随者并不多。而达观却另辟新径,在思想界刮起一阵旋风:
薛元初(太春)"*举子业,始见老,庄书及《维摩》、《园觉》诸经,辄以孔孟之语解之,一夕豁然有醒,自是慧辨无碍。"(16)
杨起元(贞复)"居闲究心宗乘,慕曹溪大鉴之风,遂结屋韶石。"(17)
然而当时江南大批禅信者,并没停止在谈禅,交禅的程度。而在强调"本心"、"护念"的大旗下,骂佛,童心说,维护个性、情感的理论都粉墨登场。更有甚者,走上了纵欲的个人享乐主义的道路。就以前述的达观为例,《万历野获编》记载说:(达观)"心佻达,不拘细行"。既赴宴,又观戏,还有几个穿红着紫的侍者,得了个"摩登鸠摩罗什"的浑号。还有当时非常有名的理论,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养了十几个婢妾,但将来决不妨碍我们超生西方极乐世界(18)。
此都是由当时"致良知""我心即佛"所衍生的东西,在*历史上反智识主义气氛最浓重的明朝,上述现象的出现毫不为奇。禅宗信徒完全抛弃了佛教的传统,以追求极端的个人主义为目标,掀起了思想界的层层异潮,称之为"狂禅"。禅宗的反智识主义至此达到了其顶峰。
四、结论与结局
禅宗作为本土化很浓厚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印两种哲学的混合物。因此要考察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必须全面从两国哲学文化中求索。
在*古代哲学中,道家,法家的反智识主义气氛最为浓厚(19)。尤以道家对禅宗影响最大,翻开老子《道德经》,关于反智识主义的例子不胜枚举:"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虽然道家的反智识主义集中在自然层面和政治层面,对于佛教关注的心性层面涉及很少,"但禅宗把反智识主义从自然层面统一到了"宇宙精神"和"自家精神"。它把老子的."道"转化成一种不可言说,无所执著,只可体悟的内在精神。"(20)即慧能门下最喜欢用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似一物既不中。"另举一例,"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卖炭翁,不知枰畔星(21)。对于佛教的最高教义,回答却玄而又玄。但这就符合无所执著,只可体悟的禅宗精神。是对*哲学的继往并又进行了开来。
禅宗一方面从道家中汲取反智识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以它所传播对象来看,基本上是以下层民众为主。在古代*,知识获得不是普及的,被特权阶级所特享,因此,禅宗所面对的,是知识程度不高的大众,这个禅宗带来了两大难题,一:如何避免阅读书本而得到"真理"二:如何避免"终极理想"的遥不可及。为克服这两大难题。禅宗不得不摒弃"智识主义"(至少对于市民阶层),采取"反智识主义"这一终南捷径。
当时,六祖慧能身处曹溪说法,强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的简便法门。(22)摒弃了求知于书本的必要性,强调"西方世界"的可见性,使得禅宗在当时社会大获成功。这正是禅宗针对其对象,采取"反智识主义"的必然结果。而与此相反的时,慧能弟子神会,其后北方传法,虽在一定时间极其威赫,但时间不久,便日趋衰落,最终连后传法脉都不可考,虽然有"武宗灭佛"的因素,但与其缺少一定的社会基础,"反智识主义"的禅法无法推行也不无干系。和其同时,南方的禅宗却仍然发展的如火如荼:南岳怀然和青原行思二派。其盛景可引《景德传灯录》卷六刘轲语:"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橦橦,不见二大夫为无知也。"他们两支继承了慧能"反智识主义"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另作一定发展:"全身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根强调从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政悟自己本来是佛,佛就是自然自在的自身全体,任运为任身心自运。(23)。在与市民性的结合下,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在理论上达到了高峰。
自宋承唐 五代后,一批儒家卫道者不满本国哲学居于次*地位,大张旗鼓的发动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追求"道学问,尊德性"尤以"道学问"为"尊德性"前的第一要务。推崇"智识主义",又以程颐,朱熹为甚。突出了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的重要性,深埋了个人的本性,欲望等。市民的自觉性,在宋代被无情的打压下去,"反智识主义"的禅学虽仍存在,但已下降为文人士大夫闲时斗机锋的乐趣所在。
所以我们说,禅宗的盛衰与各时代的市民性的强弱与否大有关系,而在背后操纵这层关系的,就是"反智识主义"。籍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明代中叶那场狂飙似的禅悦之风,其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沉睡在内心深处的市民性犹如久旱甘霖,重新觉醒,焕发,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阳明心学对封建伦理摧枯拉朽打击后,禅宗又回到历史舞台第一线。再次在反智识主义的大纛下,抒发个人情感,宣扬个性**。当时禅宗主将李贽则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心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24)公开为市民性觉醒张目造势。在明代反智识主义极其浓厚的基础上,禅宗又为其厚厚涂上了一笔。
初学佛的人,看见佛法内,有所谓大乘、小乘;有所谓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谓俱舍成实等宗;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
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而得名。
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
禅宗发展主要分成“五家七派”:沩仰宗。
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
沩爷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
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是和庄子完全相同的。
临济宗。
由黄檗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今江西境内)初露端倪,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创立。
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
临济宗传至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
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
曹洞宗。
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境内)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
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
曹洞宗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
云门宗。
文偃创立。
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一面又回返人间。
法眼宗。
文益创立。
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
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黄龙派。
慧南创立。
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
方会创立。
因住杨*(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
教八大宗派之宗和禅区别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
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禅宗的特点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
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
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
由于净土宗简单易行,所以适合所有的人学*,不像禅宗很难懂,也很难修持。
很多人不太看得起净土宗,但我不以其然,我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净土宗的特点就是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么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带业往生。
佛教本无门派分别,但在度众生中,因众生根器不同,产生了教法的不同。
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别。
我们常知道的佛教法门派别有:禅宗、净土宗和*。
三教本源,同归一处。
因教法不同,随立三门。
禅宗和净土中有何不同
禅宗度的是天上飞的,净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
所谓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众生,悟性较高,不着于有,不执于相,一点即通,立处空中。
本性飞翔类,自由洒脱,不拘层次道路。
因人指引,立时入道,迅速成佛。
“吃茶去”所蕴含的禅宗深意
吃茶去,一句随意中却彰显兴趣的一句话,确是深藏着禅意与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吃茶去”所蕴含的禅宗深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嗜爱饮茶,也喜欢用茶来打机锋(机锋:答非所问、预设前提)。一日,寺里新来的两个僧人拜见他,从谂禅师便问其中一位:
“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来过”
从谂禅师回到:“吃茶去”
禅师又问另外一位:“你来过这里吗?”
僧人答说:“没来过”
禅师也说:“吃茶去”
禅师仍然是这句话,引领僧人的院监见此情此景,便好奇的问:“禅师,为何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
从谂禅师仍然对院监说:“吃茶去”.
而这一典故出自禅宗历代祖师语录《五灯会元》
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很*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都会饮茶,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于佛教徒,既*常,又深奥。是否能从中悟道,这全看自己的灵性。
而吃茶去,现在的释义,是引领人去接触,体验,茶与禅的一种感觉。也有解释说,这三个字是淡定的心态,但无论是体验,还是心态。都体现出深奥的禅理。
身边有茶,茶中有禅,所谓吃茶去,就是在最普通的生活中,体会到隐匿与生活中的智慧。
吃茶去,作为著名的禅机和茶道文化的典故,将茶道与悟道,紧密的联系,正是禅茶一味的寓意。
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对于已经掌握的东西,就不必要再胡思乱想,否则就如同画蛇添足,徒增无益。比如,学会了吃饭,再吃饭时就专心吃饭,否则容易消化不良,自寻不快。 比如,不会游泳,就要学*,开动思维的脑筋。如果要提高绘画、唱歌的技艺,就需要开动思想,反复实践锻炼,从而得到水*的提高。 这则公案提示人们:要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演绎、推理出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 “念”是指闪过的一个念头,比如在炎热的天气里忽然一阵凉风吹来,顿时感叹:好凉快!这就是“念”。 “思”是思想,推理、联想、演绎,等等,是思维的过程。 禅宗希望人们在有了“念”头时,不要由此生起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这就是不“生”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佛经中“无生”一词的含义与此相*。 要做到这样,需要反复锻炼。不用刻意寻找场所,生活中随时可以开始。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柳宗元《饮酒》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柳宗元《饮酒》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柳宗元《饮酒》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柳宗元《饮酒》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柳宗元《咏三良》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柳宗元《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柳宗元《饮酒》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柳宗元《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柳宗元《早梅》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柳宗元《早梅》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早梅》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柳宗元《咏三良》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生。——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柳宗元《送元皓师诗》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柳宗元《送元皓师诗》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柳宗元《送元皓师诗》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柳宗元《送元皓师诗》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柳宗元《跂乌词》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星辰复,恢一方。——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览·有始览》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传闻一战百神愁,*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杜甫《宗武生日》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二》
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王昌龄《送狄宗亨》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家训·全文》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刘过《沁园春·卢蒲江*上时有新第宗室》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后汉书·本纪·肃宗孝章帝纪》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文心雕龙·宗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郑畋《马嵬坡》
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沁园春·雪》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三极彝训,训深稽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文心雕龙·宗经》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徐惠《进太宗》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素书·本德宗道》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拨乱反正,以宁天下——《后汉书·本纪·显宗孝明帝纪》
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格言联璧·惠吉类》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吴激《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释仲殊《京口怀古二首·其二》
昔日太宗拳毛騧,*时郭家狮子花。——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杜甫《宗武生日》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杜牧《河湟》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王勃《滕王阁序》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文心雕龙·宗经》
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文心雕龙·宗经》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水珍炮鲑螯,陆羞燔鹅鸭。——袁宗道《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一》
可怜横死魂,绕釜啾啾泣。——袁宗道《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一》
蔬果宜胃肠,此味真可缺。——袁宗道《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一》
人羊递往来,循环作主客。——袁宗道《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其一》
日日青门里,棕鞋任所之。——袁宗道《别陶编修石篑四首·其一》
焚香薰定性,画影锻新诗。——袁宗道《别陶编修石篑四首·其一》
世事抛唇角,禅功验鬓丝。——袁宗道《别陶编修石篑四首·其一》
深凭法忍力,一破有情痴。——袁宗道《别陶编修石篑四首·其一》
日夕侍瑶山,徘徊银榜侧。——袁宗道《题冯中允贞寿册·其二》
岩象与风梦,之子终当协。——袁宗道《题冯中允贞寿册·其二》
母德夫如何,孤宁不修饬。——袁宗道《题冯中允贞寿册·其二》
如母所关系,不独在一宅。——袁宗道《题冯中允贞寿册·其二》
育子为名臣,功终归社稷。——袁宗道《题冯中允贞寿册·其二》
吾舅赠我宜兴瓶,色如羊肝坚如石。——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吾家复有古铜铛,莲子枯硬土花赤。——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茗品长兴弟虎丘,酿法蓟州兄三白。——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酒苦茶香足我事,从此瓶铛不虚设。——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虚堂寂寂门下楗,惭无一技送晨夕。——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读书觉眉重,临池嫌腕拙。——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世间百事百不能,乍可衡茆甘局蹐。——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珊瑚漆几博山炉,拂竹捎花巧排列。——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三杯好颜色,七椀生寒栗。——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清冷顷觉肝肠换,磊块都从毛孔出。——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酲醒中间安置我,日日挈铛与挈瓶。——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日与四子相周旋,共我山房呼五一。——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纷纷交态何须数,谁似尔我真莫逆。——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袁宗道(1560—1600)荆州府*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体。有《白苏斋类稿》。
春风二月到瞿塘,白帝城边春草长。——宗臣《送袁令之夔州二首·其二》
江门一别又秋分,何处风烟不忆君。——宗臣《寄陆子和》
石梁瀑布天上来,百折寒涛泻琥珀。——宗臣《庐山歌寄赠吴明卿时以黄门谪豫章从事》
黄云压地秋离离,西风摇落千杨枝。——宗臣《江*朱氏》
孤舟一夜相思发,寒江明月吹参差。——宗臣《江*朱氏》
秋云此日满长安,那肯相逢不夜阑。——宗臣《同元美夜集明卿值雨》
风雨骤随双骑到,薜萝况对一尊寒。——宗臣《同元美夜集明卿值雨》
愁心独有中原在,侠气君从北斗看。——宗臣《同元美夜集明卿值雨》
戎马关山余涕泪,十年空负汉庭冠。——宗臣《同元美夜集明卿值雨》
秋风萧索百草斑,黄沙飘飒青海湾。——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食人昔从征西班,一去十载不知还。——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惊飙传檄云霄间,胡尘渺浩难重攀。——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昨日寄我双玉环,万里相将道路艰。——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我欲为君整双鬟,空闺憔悴摧朱颜。——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心如车轮不暂闲,不觉涕泪衣斑斓。——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征人一一归故山,尔独何辜阻玉关。——宗臣《燕歌行二首·其一》
春江君自去,春闺侬自愁。——宗臣《江南曲四首·其二》
侬心似江水,日夜仹郎舟。——宗臣《江南曲四首·其二》
北斗沉天海云黑,群星乱落化为蜮。——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一自逢君坐天门,夜夜为我生颜色。——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今夕辞君归故域,何以赠之寄相忆。——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霜华雪片五千石,留君箧笥充君食,令我闻之长太息。——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床头白云天地开,青春已驾双龙翼。——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吁嗟东风一何力,一夜吹破扶桑国。——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走天直把青春缚,携之怀袖光如拭。——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蘼芜叱向杯前生,杨柳只在手中植。——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翩翩春衣云锦章,呼尔云孙为予织。——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明月为车虹为轼,驾之可以凌八极,何问江南与冀北。——宗臣《除夕放歌行同助甫赋》
孤夜群星聚此筵,寒梅细石晚相鲜。——宗臣《冬至夜高子明陆子和子培舍弟集小馆有感时事》
两仪消息还长日,双铗追随自昔年。——宗臣《冬至夜高子明陆子和子培舍弟集小馆有感时事》
人世岁华空鬓发,江门戎事正风烟。——宗臣《冬至夜高子明陆子和子培舍弟集小馆有感时事》
落月频催酒,群星低送人。——宗臣《白伯伦仪部移居夜阶助甫司封访之*上赋得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十四韵》
句中杨柳色,不是五陵春。——宗臣《白伯伦仪部移居夜阶助甫司封访之*上赋得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十四韵》
客计年来尚卜居,楚江渔父意何如。——宗臣《旅怀二首·其二》
茂陵肺病长卿赋,汉帝心知贾谊书。——宗臣《旅怀二首·其二》
天地一身惟报主,烽烟双眼正愁予。——宗臣《旅怀二首·其二》
秋风万里吹南国,丛桂花开满故庐。——宗臣《旅怀二首·其二》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作者: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禅宗名句
禅宗名言
禅宗语录
禅宗语录辑要
禅宗经典语录
禅宗语录一百则
禅宗公案妙语录
古诗禅宗里的律师何意
宗镜录名句
李宗棠名句
雪小禅名句
禅学名句
柳宗元的名句
左宗棠的名句
左宗棠名句
十宗罪名句
柳宗元名句
游褒禅山记名句
魏征谏太宗名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名句
柳宗元古诗的名句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祖宗十九代名句
柳宗元永州八记名句
左宗棠名句发上等结中
形容梅花的古诗禅意名句
饶宗颐名言
左宗棠100句名言
宗庆后名言
左宗棠三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