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名句经典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周易名句经典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周易名句经典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周易名句经典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周易名句
1、君子以果行育德。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4、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5、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6、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7、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8、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0、乐天知名,故不忧。
11、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12、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14、君子以致命遂志。
1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16、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17、几事不密则害成。
18、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19、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20、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2、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2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4、蒙以正养,圣功也。
2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6、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27、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8、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29、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0、君子以朋友讲*。
31、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32、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33、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
34、君子以恐惧修省。
3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36、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37、君子以反身修德。
38、君子以自昭明德。
39、君子以正位凝命。
40、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4、乐天知命,故不忧。
45、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46、君子以立不易方。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8、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4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50、君子以同而异。
周易名句
1、君子以果行育德。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4、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5、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6、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7、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8、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0、乐天知名,故不忧。
11、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12、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14、君子以致命遂志。
1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16、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17、几事不密则害成。
18、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19、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20、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2、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2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4、蒙以正养,圣功也。
2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6、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27、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8、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29、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0、君子以朋友讲*。
31、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32、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33、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
34、君子以恐惧修省。
3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36、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37、君子以反身修德。
38、君子以自昭明德。
39、君子以正位凝命。
40、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4、乐天知命,故不忧。
45、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46、君子以立不易方。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8、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4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50、君子以同而异。
《周易》乾卦原文及翻译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易》乾卦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乾下乾上)乾(1):元亨,利贞(2)。
初九(3):潜龙勿用(4)。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5)。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6),夕惕若厉,无咎(7)。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8)。
九五:飞龙(9)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10)。
用九(11)::见群龙无首(12),吉。
【注释】
(1)乾是本卦标题。乾指北斗星,用来代表天。本卦的内容主要与天有关(2)元亨、利贞是两个表示吉祥的贞兆辞,表明是两个吉占。元亨的意思约等于大吉。利贞的意思是吉利的贞卜。(3)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称,以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阳性“——”,“六”代表阴性“——”。一个卦画由六爻组成,从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们都是表示爻的阴阳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4)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④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勿用:不利。(5)见(xian):出现。龙:龙星。田:天田。大人:指王公贵族。(6)君子:指有才德的贵族。乾乾:勤勉努力。(7)夕:夜晚。惕:敬惧。厉:危险。咎:过失,灾难。(8)或:有人,指贵族。跃在渊:跳进深潭。(9)飞龙;龙星。(10)亢:龙升腾到极高处的龙星。有梅:不吉利的占筮。(11)用九: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经》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为‘用六),专门表示这两卦是全阳、全阴。“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阳爻将尽变为全阴爻。(12)群龙:等于说卷龙。龙卷曲起来就见不到头。(1)乾是本卦标题。乾指北斗星,用来代表天。本卦的内容主要与天有关(2)元亨、利贞是两个表示吉祥的贞兆辞,表明是两个吉占。元亨的意思约等于大吉。利贞的意思是吉利的贞卜。(3)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称,以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阳性“——”,“六”代表阴性“——”。一个卦画由六爻组成,从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们都是表示爻的阴阳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4)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④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勿用:不利。(5)见(xian):出现。龙:龙星。田:天田.大人:指王公贵族。(6)君子:指有才德的贵族。乾乾:勤勉努力。(7)夕:夜晚。惕:敬惧。厉:危险。咎;过失,灾难、(8)或:有人,指贵族。跃在渊:跳进深潭。(9)飞龙;龙星。(10)亢:龙升腾到极高处的龙星.有梅:不吉利的占筮。(11)用九: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经》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为‘用六),专门表示这两卦是全阳、全阴。“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阳爻将尽变为全阴爻。(12)群龙:等于说卷龙。龙卷曲起来就见不到头。
【译文】
乾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
初九:龙星秋分时潜隐不见,不吉利。
九二:龙星出现在天田星旁,对王公贵族有利。
九三: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里也要提防危险,但最终不会有灾难。
九四:有些大人君子跳进深潭自杀,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失。
九五:龙星春分时出现在天上,对王公贵族有利。
上九:龙星上升到极高的地方,是不吉利的征兆。
用九:卷曲的龙见不到头,是吉利的兆头。
【解读】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作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古人的思维*惯。那时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在西方,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到16、17世纪才有较大发展),按古人的思维*惯,绝不可能把顶礼膜拜的对象当作认识、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在今天看来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对古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神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便成为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启示。大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超出人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这种“天人感应”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举止就有了依据。掌握着财富、权力、知识的王公贵族需要这样,普通的*民百姓也需要这样。
天文望远镜早把自然奥秘和神的实质看透了,但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某种精神支撑,却是天文望远镜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样信奉“天人感应”的教条,也不信上天只对“大人”、“君子”显灵。然而,好人得好报,上天保姑善良的好人们,恐怕是许许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宁可坚信的理想吧!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吗?
周易全解之归妹卦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易全解之归妹卦相关内容。
【原文】
(兑下震上)归妹(1)征,凶。无攸利。 初九:归妹以姊(2)。跛能履。征,吉。 九二:眇能视(3)。利幽人之贞(4)。 六三:归妹以须(5),反归以娣(6)。
九四:归妹愆期(7),迟归有时(8)。 六五:帝乙归妹(9),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10)。月几望(11),吉。 上六:女承筐(12),无实。士刲羊(13),无血。无攸利。
【注释】
(1)归妹是本卦的标题,归妹的意思是少女出嫁。全卦的内容是记述姊妹共夫的婚俗。“归妹”是卦中多见同,也与内容有关。 (2)以:当。娣:女弟,即妹妹。 (3)吵:目盲。 (4)幽人:囚徒,这里指家庭妇女。 (5)须:用作“娶”,意思也是女弟,即妹妹。 (6)反归:被休弃回娘家。
(7)愆期:过期。 (8)时:待。 (9)帝乙,殷纣上之父。 (10)其君:这里指君夫人。袂(mei):衣袖,这里代指嫁妆。 (11)几: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12)承:捧着。承筐:捧着装祭品的器具。 (13)刲(kui):割,宰杀。
【译文】
归妹卦:出行,凶险。没有什么好处。 初九:姊妹一同出嫁。脚跛却能行走。出行,吉利。 九二:眼瞎了却能看见。有利于女子婚嫁的占问。 六三:姊妹一同出嫁,后来又一同被休弃返回娘家。
九四:出嫁时超过了婚龄,迟迟不嫁是有所期待。 六五:殷帝乙把女嫁给周文王,妹妹的嫁妆比姊姊的还要漂亮。婚期选在将*月中,吉利。 上六:新娘捧着祭品的筐,但筐里没有东西;新郎提刀杀羊,但羊没有出血。没有什么吉利。
【读解】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如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没有什么可讨论的。然而,怎么娶法,怎么嫁法,却是有讲究的。观念不同,赋予婚嫁的意义便有所不同,采取的方式也就不同。
“归妹卦”让我们看到的是群婚制的遗俗:女子到了出嫁年纪;便带着嫁妆,带着妹妹一同嫁到夫家去;被休弃时,也连同妹妹一起回家,并提到了殷纣王之父帝乙将女儿嫁给周文王的史实,说明这种姊妹共夫是有所据的。女子嫁到夫家三个月之后,要举行祭祀仪式,新娘献上黍稷等进行祭奠,新郎则宰羊献牲,甚是隆重。据考证,这种婚俗到了西周之后的春秋时代,仍很盛行,被叫做“媵”(ying)。
卦中的记述采取了现实和梦象交织的手法。初九交爻的“跛能履”,九二爻的“眇能视”以及上六爻都是梦占。这是否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出嫁对女子来说是个人生的转折点,在这喜忧交集的时刻,总是充满了各种想象和幻想?即使作者没有这意思,现实情况多半会如此。
扩展:
成书背景
*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成书时间
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
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是对其所说《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考论,意在证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关于《系辞传》与《世本》的关系,胡适指出,“《世本》所据传说,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书,《系辞》不会在其后”,“《世本》不采《系辞》,也许是因为《系辞》所说制作器物太略了,不够过瘾。《系辞》那一章所说,只重在制器尚象,并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时已有苍颉沮诵作书契之传说,又何必不引用而仅泛称‘后世圣人’呢?”
周易作者
《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经》的大学问家很多,如欧阳修、龚自珍。当代学者钱玄同精心考据后认为“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断言:“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清儒家学者几乎一边倒认为“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康有为则认为:“凡‘六经’皆孔子所作”。
根据现代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
名称由来
马王堆帛书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没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为《周易大传》。
内容解说
卦爻《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周易》与《乐记》
在日复一日的学*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易》与《乐记》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乐记》又是*古代理论的奠基石,在*古典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
《天下》称;“《易》以道阴阳”。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首先,《乐记》本易道阴阳生化之理,阐述音乐的起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渭道”。道者,太极也。太极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喻示天地浑沌未分之时。阴阳二气,一动一静,自相交感,变合施受,则出两仪,生天地,化四时,成万物。这便是《周易》所展示的阴阳生化之理和宇宙构成模式。本此之理,《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本篇》)
这就是*古代乐论所谓的“物动心感”说,它强凋音乐的产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源则是宇宙间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舞咏”即包含音乐在内的诗、乐、舞的统一体,也就是《乐记》所说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洋,音乐产生的具体过程便是:气-物-心-声-音-乐。既然音乐与万物的产物都是阴阳气化的结果,那么,追寻音乐的本源当然也就要十溯列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所以,《乐记·乐礼篇》又说: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而化,而乐兴焉。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这里着眼的正是阴阳间的动静交合,天地间的生生化化。这种以阴阳生化为依据,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角度考察音乐本源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周易》阴阳之道,篇中有一大段文字完全抄录《系辞》则是明证。
其次,《乐记》本易道天地谐和之说,论述音乐的本质。《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哲学乃是重生的哲学,故有“生生之渭易”说,然而,万物生化的基本条件是天地和谐、阴阳调顺。《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为己任,追求的是宇宙间的普遍和谐。这种和谐以天地定位、阴阳相得为基础,在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和谐与流变,以便山川相通、雷风激荡、水火交化,最终形成自然界的普遍和谐运动。《豫·彖》:“天地以顺动,故口月不过,而四时不忒。”“顺动”即天地和谐运动。日月运行不过,四时推移不忒,百物兴化有序,均是天地和谐运动的表现。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孕育了音乐的和谐本质。“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受易道天地谐和说的启发,把音乐放到天地之间加以审视,以天地之和为音乐和谐的依据,提出了“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论篇》)的观点。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大干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其本则在《周易》对此,《乐礼篇》作了交待: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话完全出自《系辞》,《乐记》引而用之,目的在于从天地运行、四时周转的自然和谐运动中导引出音乐的和谐本质。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实际与‘礼乐’无关,中间点到两句,也显得附会。”其实不然。阴阳之道,一动一静,这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无穷力量。阴阳之道有序和谐的运动正是天地大美之所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这样,《乐记》就为音乐的和谐美找到。了物质基础和本体依据。这种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从宇宙生成沦的角度论证音乐的本质
问题,正是*古代乐论的一贯作法。《乐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大乐》,乐记》之后的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莫不如此。
句子大全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周易经典名言。
2、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3、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4、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5、人之所助者,信也。
6、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7、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9、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10、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11、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4、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15、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16、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17、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18、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9、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
2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2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2、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23、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24、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25、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6、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2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2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9、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30、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3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2、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33、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34、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35、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3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8、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3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40、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1、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42、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4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44、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4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46、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47、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48、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49、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50、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51、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它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早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开始意识到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参考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
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従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不与也;惧以语,*不应也;无交而求,*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拓展内容:系辞下原文及翻译
系辞下原文
第一章天尊地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象数之钥。
第一章
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比如说,以雷霆之气,鼓动万物的生机,以风雨疏散润泽万物的气机,日月的运行就构成了人间的昼夜寒暑,乾为天为父为阳,是构成男性的象征,坤为地为母为阴,是构成女性的象征。乾为天,代表时间,故知天地之大始;坤为地代表空间,故能作成万物。乾为天昭然运行于上而昼夜攸分,是容易让人了解的,坤为地浑然化为万物,是以简易为其功能的。容易则易于知解,简易则容易遵从。容易使人了解则有人亲附,容易遵从,则行之有功。有人亲附则可以长久,有能成功则可以创造伟大的事业。可以长久的,是贤人的德泽;可以成为伟大的,是贤人的事业。《易经》的道理即是如此简易,而能包含天下的道理,能了知天下的道理,则能与天地同参,而成就不朽的名位了。
第二章设卦观象
圣人设升,观家,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义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丈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家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经》与鬼“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
第二章
圣人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现象而设置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规范之,复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下各系以吉凶悔吝及有关卦爻象之文辞,而使人明白吉凶的趋向,《易经》中阳刚阴柔相与切摩推荡,而产生变化。所以《易经》中有“吉凶”,是成功或失败的现象。“悔吝”,是表示有忧虑顾虑的现象。“变化”,是前进或后退的现象。“刚柔”,即是昼夜,夜尽昼来,昼尽夜来的现象。六爻的动态,就是天地人才的道理。所以君子*居之时,能心安理得,这是因为能法象《易经》的文辞呀。所以君子*居之时就观察易象而探索玩味它的`文辞;一有行动,则观察《易经》的变化,而玩味占筮的吉凶。所以能如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从上天佑助之,完全的吉而没有不利的。”
第三章彖者言乎象者也
象者,言乎象者也;义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三章
“彖辞”是解释全卦的道理现象的。“爻辞”是说明每一爻的变化的。“吉凶”是说明其成功或失败的。“悔吝”是说明其小有弊病与过错的。“无咎”是要人善于补救其过失的意思。所以分出六爻贵贱的,就在于它所居的位置而定。齐一各卦所包含事理的大小,则在于各卦的卦象而知。辨别吉凶的,就在各卦各爻的文辞而知,忧虑于悔吝之来临者,则在于吉凶祸福义利善恶几微之间,谨慎小心。能从“无咎”之中变动而吉者,则在于能悔改。所以卦有小有大,小象征其阴,大象征其阳,卦爻之辞也有极危险的,如劓(yì)刖(yuè)征凶,也有极*易的,如利见大人,利涉大川。各卦爻之辞,皆各指各卦各爻之意旨趋向。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你知道他的哪些名言呢?一起来看看吧
1、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梦微之》
2、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5、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6、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8、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白居易《夜雨》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0、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11、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1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1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6、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7、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18、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19、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20、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2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易经名句
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人之所助者,信也。
3、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6、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7、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0、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11、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埋,其道光明。
12、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13、《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4、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15、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16、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7、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1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20、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2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22、一阴一阳之谓道。
2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24、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2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6、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7、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28、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29、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30、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32、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33、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34、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35、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周易名句
周易名句取名
周易名言名句
周易名句经典
周易名言
周易名言警句
周易的名句
周易中的名句
周易里的经典名句
周易中的经典名句
周易中的励志名句
周易经典名句
周易的名言
白居易名句
周易的句子
周易句子
周易的经典名言
白居易名句大全
周易语录
周易摘抄
白居易名言名句
周易经典名言
兰周易的古诗
望月有感白居易名句
赞美周易的古诗
周易的古诗词中
周易经典语录
周易的古诗必有余庆
毛不易名言
白居易名言
李白写过竹子的古诗
有关于古诗的网名
恭喜喜结连理的古诗词
用风写的古诗词
描写眼光的古诗
描写美人笑的古诗词
古诗浣溪沙的诗意
如果可以选择的古诗
描写邻里的古诗
关于田月的古诗大全
含有宝剑的古诗
感慨夕阳的古诗
形容兰的古诗词
大林寺桃花的那个古诗
写总结的开头语古诗
以智字结尾的古诗词
黄鹤的古诗加图画
形容生活愉悦的古诗词
带动物或植物名的古诗词
诗人童年的古诗
形容事业美好的古诗
古代写关于家乡的古诗
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古诗
以前最著名的古诗是哪些
易错的古诗文填空
七律古诗关于文化的
表示居安思危的古诗
有含有爱的古诗
经典古诗短一点的
有努力就有回报的古诗词
过零丁洋古诗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