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关于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1) 语录(40) 说说(40) 名言(36) 诗词(415) 祝福(13k+) 心语(120)

  •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及翻译注释)

  • 杜甫,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李白、杜甫和王维,他们是盛唐时期的三大诗人,但在当时,论名气,杜甫的名气相对要小不少。

    但是,自宋代开始,杜甫的名气直线上升,其诗作备受推崇。王安石曾说道:“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秦观亦盛赞道:“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

    纵观杜甫的一生,坎坷不断,饱经磨难。他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代“*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家学渊源,使得杜甫自小就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几次科举考试都落第,仕途失意 ,尤其是晚年生活过得很苦,靠朋友接济勉强度日,其诗《狂夫》中写道:“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无论生活过得再苦,再不如意,杜甫始终心忧天下,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杜甫极为擅长律诗,将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浑然天成。何为律诗?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字句、押韵、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杜甫在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将这一诗体带向了新的高度。

    在杜甫所写的众多律诗中,这首《登高》是最出彩的一首,写于他穷困潦倒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秋天到了,万木凋零,不免引发对人生的感叹,《楚辞》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刘禹锡亦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这首《登高》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秋天,此时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沿江南下,漂泊在异乡,生活依旧困苦,加之身体也很不好。一日,杜甫登高远望,看着眼前萧瑟的秋江景色,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古往今来,这首诗评价极高。有人赞扬道:“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 ”。

    诗的前四句着重于写景,描绘了诗人所见所听,展现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江画卷。猎猎秋风、高猿长啸、水清沙白的河洲以及盘旋飞舞的鸟儿,动静结合,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尤其是这个“哀”字用的直白巧妙,有很强的代入感,令人陷入哀伤的情境之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读来很是悲壮,既写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色,树叶落下,亦传达出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慨。“无边”与“不尽”这四个字,使得诗句更加的沉郁悲壮。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情,回归到诗人本身,抒发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有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也有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悲痛之情,愁绪万千,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

    一个“常”字表明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离乡万里,有着难以排解的孤独之感;一个“多”字生动地展现了英雄迟暮的悲痛之情。“潦倒新停浊酒杯”因为多病,诗人断了饮酒,内心的艰难苦恨更加难以排解,使得悲哀之感更加的强烈浓重。

    杜甫的这首《登高》对仗极为工整,字字精当,用字遣辞,浑然天成,景与情俱佳,境界高超,故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也就理所当然了。

    [阅读全文]...

2022-07-04 13:22:55
  •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哪首诗(登高古诗赏析和解释)

  • 解释
  • 杜甫,千古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他在世时,经历了盛唐转衰的过程,所以他的诗中反映了不少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被称为诗史。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杜甫离开草堂到达夔门。那时他的人生,已经走入老年,生活依旧贫苦,身体也愈发不好。

    他于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对秋江萧瑟,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赞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而是要用“落木”呢?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感觉到绿意和生机,想到枝繁叶茂。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感觉。

    王勃曾经写下过一首秋景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虽说也是在讲萧瑟,但黄叶一词好像就不如落木来得深沉。

    相比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诗人的意境。诗人听猿啼,看飞鸟,仰望落叶之窸窣,俯瞰大江东去。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整首诗歌的情绪是自然而然,又沉郁悲怆的。所以,也只有落木萧萧,才能更加反应诗歌的情绪。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曹丕也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之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将落叶写作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木、树叶、树枝,在诗人眼里,都可以用木来代指。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在形象思维中,木和叶的语感相差会大很多。

    很多诗人都用木叶来描述秋景,譬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不但是描写秋风吹树木,也在表示落叶纷飞。

    而“木”这个词语,还会让人联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深重,而“叶”却容易让人联想到青绿般的颜色。很显然,在本诗中,沉郁的色彩更加合适。

    有歌手说,为了押韵,作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还是现代的白话文写作呢,更别提古代对韵脚*仄非常讲究的古诗了。将登高用七律的*仄来考察一下,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仄起入韵的格式。

    这个格式要求七律的*仄是:

    中仄**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中仄中**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因为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考究。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完全合辙。

    无边落木萧萧下——**仄仄**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仄仄*。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

    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因地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方式——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简单地将其*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这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因为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同时,长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所以,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诞生了。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所以,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生死无常了。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伐木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时间是深秋了,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所以,这个解释权当读个新鲜吧。

    想想看诗人登高远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腾不休。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斯夫。*猿声不休,茫茫天际白鸟南飞。

    诗人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早年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离了整整八年。余生的时间,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写登高的时候,正是他准备归乡之时。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交通闭塞,这趟归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后,杜甫病故在耒阳。正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全文]...

2022-06-08 08:49:55
  •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m.ju.51tietu.net)。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阅读全文]...

2021-12-20 22:11:43
  •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_绝句全诗注释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

    《登高》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注释: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俗。

    诗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是不是觉得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3-23 23:27:54
  • 关于萧萧的诗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鱼玄机《赋得江边柳》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贾岛《易水怀古》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火龙鳞红叶萧萧,金兽眼黄花冉冉。——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湖上归长天》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刘长卿《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陆游《自咏示客》

    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杜甫《雨二首》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吴则礼《水龙吟·秋生泽国》

    渺渺洞庭野,萧萧黄鹤楼。——张俞《楚中作》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杜牧《秋浦途中》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 ——李端《江上送客》

    黄山横鹜晓成围,后骑萧萧万弩随。——宋祁《对猎》

    马嘶红叶萧萧晚,日照长江滟滟秋。—— 赵嘏《献淮南李仆射》

    秋雨天街凉,萧萧绿槐树。——梅尧臣《韩子华内翰见过》

    萧萧暗叶鸣秋雨,淅淅窗风战客灯。——张耒《宿咸*驿》

    坏檐破壁秋雨余,蛛网萧萧风满屋。——张耒《游楚州天庆观观高道士琴棋》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刘向《九叹》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江头杨柳树,秋雨更萧萧。—— 全室宗泐《秋江送别》

    萧萧春雨密还疏,景象三时固不如。——李建勋《春雨二首》

    空山多阴春雨足,饥马萧萧空伏枥。——张耒《感春三首·悠悠朝兴暮还息》

    漠漠水烟晚,萧萧枫叶飞。——权德舆《送卢评事婺州省觐》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朱敦儒《念奴娇·放船纵棹》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苏轼《竹枝歌》

    七十二湖烟雨岸,蓼花枫叶正萧萧。——释行海《送选上人》

    枫叶萧萧风阵长,东厢曝背资沧凉。——葛立方《卫卿叔自青旸寄诗一卷以饮酒果核殽味烹茶斋·客居贫病医无方》

    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段成己《临江仙·自笑荒才非世用》

    枫叶萧萧山月下,戍楼残火几家秋。——王恭《海城秋晚》

    临岐杯酒若为情,枫叶萧萧独雁鸣。——王恭《暮秋送客之塞上》

    秋*濒漾夕空,萧萧枫叶挂疏红。——陈继儒《缺题·其二》

    绽雪芦花纷历历,经霜枫叶莽萧萧。——朱多《雨》

    半窗白月炉烟断,枫叶萧萧乌夜啼。——苏钦《九座山中即事二首·红药青绫心已灰》

    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其二·江都夏》

    秋色萧萧枫叶丹,每听砧杵辄凭阑。——李英《关黄欧三文学枉过持陈二山人所寄赠章率尔酬答因订中秋之约》

    洞庭秋清夜何寂,蓬鬓萧萧枫叶村。——张本《山斋秋夜》

    林香冉冉流清梵,枫叶萧萧下小舟。——尹嘉宾《秋日寄受之太史》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秋雨留人意恋恋,水风泛树声萧萧。——陈与义《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

    萧萧秋雨山中夜,负他他年对榻期。——李流谦《吊无为照老三首·六尺岩岩铁石姿》

    [阅读全文]...

2021-12-03 01:06:55
  • 无名氏:古歌·秋风萧萧愁*

  • 秋风
  •   《古歌·秋风萧萧愁*》

      作者:无名氏

      秋风萧萧愁*。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风:暴风。

      3、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4、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阅读全文]...

2022-05-21 03:26:27
  • 风萧萧兮易水寒全诗

  •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1、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2、萧萧:秋天的风声。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赏析: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m.ju.51tietu.net)。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

    [阅读全文]...

2021-12-25 15:32:22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句子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语录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说说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名言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诗词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祝福
潦倒多病的千古诗圣在落木萧萧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