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语录

关于诸子百家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诸子百家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诸子百家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诸子百家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2) 语录(15) 说说(1) 名言(2) 诗词(8) 祝福(211k+) 心语(30k+)

  •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 励志,名言
  •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名言励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1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2、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1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0、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2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23、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2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2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8、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2、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3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3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3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4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4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6、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阅读全文]...

2022-02-12 18:43:53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 思想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所谓诸子百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改革,出现了各种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春秋晚期 “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春秋晚期 “无为”

      墨子: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韩非子:战国时期 “法制”

      孙子: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的。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名家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阴阳家: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

      农家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医家就是学医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3-30 00:07:34
  • 诸子百家的格言

  • 格言,励志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家必自毁,而*毁之。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¼Ž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人必其自爱也,而*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敬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必自侮,然*侮之。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阅读全文]...

2022-01-03 12:29:11
  • 与诸子登岘山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与诸子登岘山》,愿对您有所启发。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山行古诗。

    [阅读全文]...

2021-12-27 18:05:37
  •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 名言,古代,哲理
  •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阅读全文]...

2022-05-11 21:31:22
  • 与诸子登岘山

  • 风景,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与诸子登岘山》,愿对您有所启发。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山行古诗。

    [阅读全文]...

2022-05-07 07:46:25
  • 《百家姓》全文

  •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家姓》全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阅读全文]...

2022-01-30 00:42:47
  •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百家姓中的每个姓氏都有其来源,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中郑姓由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郑姓:

      〔姓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据考,郑姓出自周公族,其得姓始祖是春秋时郑国的`郑桓公。周朝时,周宣王封其弟友食采于郑(今河南郑县一带),建立郑国后,称郑桓公。桓公之子郑武公曾跟随晋文侯辅佐周*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东周。郑国也东迁至郐〈今河南密县)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之间,后郐与东虢被武公用武力吞并,使郑国不断扩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所灭,郑人怀念故国,便以原国名"郑"为姓。

      〔郡望〕荥阳郡,现在河南省荥阳县。

      〔堂号〕荥阳堂。

      〔堂联〕郑姓专用堂联:

      诗礼家声远

      荥阳世泽长

      上联指东汉经学家郑玄。经学中的郑玄学派,被誉为"郑学",也作"通学",被后人称为博学之士,其著作甚丰。下联"荥阳"乃郑氏大家族世居之地,出了许多风流名士,郑氏望出荥阳。

      〔迁徙〕根据大埔县同仁区板坑乡《郑氏宗谱》载,郑氏太始祖桓公,传至四十一代孙郑昭,字元质,于东晋初年入闽任晋安县令、建安太守。是为荥阳过江入闽始祖。经传至五十五世勖公,字淑敏,号德晦,生五子:岌、金、铙、迪、遂。五子共生十三孙。其中郑露(迪之子)、郑庄(铙之子)、郑淑(遂之子)三人,于唐德宗时辞官归祖地侯官(今福州),又迁永泰,再迁莆田南湖山构建,“湖山书堂"讲学,被誉为"南湖三先生"。郑露传至十七世仲仁公,迁居福建南靖县和溪郑山,立为一世,至六世三养公,生子文昌,建"三养公祠"于凤林村。文昌公生二子:朝贵、朝宪。朝宪公生五子,次子尊华公于明末由南靖县和溪司凤林村迁大埔同仁甲板坑乡(今湖寮河腰板坑)落户,为始祖。又茶阳文富村《荥阳族谱》载,太始祖桓公传至五十八世郑侠,字介夫,祖籍福建福清县。传至七十世清之公,为南宋理宗丞相,娶九妻生十八子(其中萧氏夫人生五子:子钱、子铨、子铸、子(钅监)、子链),分迁各地。子铸公当宋季之乱时护萧母自浙移迁福建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龙安寨),立清之公为一世祖。之后,萧祖婆与孙念五郎又避居于潮之小靖(茶阳太宁村)。元朝时,五世鼎(桂兰)公从永定移居小靖。鼎公生五子:有容、有良、有欣、有庆、有忠。长子留居,余外迁。有容公生三子:智甫、信甫、义甫。信甫公生三子。第三子得禄公于明初〔1368—1930)徙茅坪黄富(今文富)村开基。另,光德澄坑郑氏族谱称:上祖在潮州南门下水门巷口开京果店,居于潮城郑家巷,传至十世吉阳公(总六十世)。讳拔城(修省公次子),岁进士,幼失怙,依嫂为养,后因避乱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创居光德澄坑潭角里。

      〔分布〕大埔郑姓分布于茶阳、*原、光德、湖寮、古野等地,农业人口约6000人。

      分布如下: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31世,13人。

      茶阳茅坪文富,由永定龙安寨徙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31世,869人。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9世,19人。

      茶阳沿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17世,297人。

      茶阳西湖上村,由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28世,18人。

      茶阳左弼青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28世,310人。

      茶阳梅林郑下坝,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3世,20人。

      茶阳大觉社角,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645人。

      茶阳大觉大常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555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茶阳城西迁人,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潮州浮阳迁入,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太宁团村,由福建永定城关迁入,现传至18世,15人。

      长治长兴,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8世,167人。

      青溪溪口木连坪,由长治长兴迁入,现传至28世,130人。

      湖寮黎家坪下坝,由江西迁入,现传至21世,34人。

      湖寮新寨郑屋堂,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0世,124人

      湖寮河腰板坑,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7世,413人。

      湖寮密坑,由何处迁来未详,现传至几世未详,24人。

      双溪上木郑岭,由茶阳茅坪文富迁入,现传至17世,35人。

      三河汇城井下岗,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4代,8人。

      三河五丰大珠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15人。

      大留东片,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30人。

      银江坪上旧洞,由梅县西阳迁入,现传至7世,30人。

      洲瑞南村,由高陂黄塘迁入,现传至25世,181人。

      洲瑞赤水,由洲瑞南村下塘迁入,现传至25世,21人。

      古野坪溪上坪坝,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6世,283人。

      古野培美葵江,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16世,47人。

      古野三洲,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20世,40人。

      高陂赤山岭南,由*原*原村迁入,现传至21世,11人。

      高陂黄塘,由*原迁入,现传至18世,51人。

      光德澄坑潭角里,由潮州市南门迁入,现传至24世,174人。

      光德上澄,由*原坑尾窠迁入,现传至21世,110人。

      光德雷峰深富坑,由*原迁入,现传至23世,250人。

      光德下潭梅子坝,由*原迁入,现传至22世,37人。

      光德富岭新田岗,由*原北坑迁入,现传至5代,9人。

      *原长塘、坑尾窠,由福建永定徙高陂迁入,现传至23世,610人。

      *原北坑,由*原坑尾窠迁人,现传至25世,310人。

      *原三岗百丈磜,由*原长塘迁入,现传至22世,98人。

    [阅读全文]...

2022-05-13 21:49:35
  •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诗文解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云梦泽显得格外深远。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词语注释】

      代谢:交替变化。

      与诸子登岘山【诗文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淡中见深远。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5-17 02:49:58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

      孟浩然〔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创作背景:

      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具体时间不详。诗人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11 00:12:41
诸子百家语录 - 句子
诸子百家语录 - 语录
诸子百家语录 - 说说
诸子百家语录 - 名言
诸子百家语录 - 诗词
诸子百家语录 - 祝福
诸子百家语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