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言

关于诸子百家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诸子百家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诸子百家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诸子百家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 语录(91) 说说(3) 名言(147) 诗词(14) 祝福(3k+) 心语(9k+)

  •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 励志,名言
  •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名言励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1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2、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1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0、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2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23、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2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2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8、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2、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3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3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3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4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4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6、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阅读全文]...

2022-02-12 18:43:53
  • 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大全

  • 名言,励志,语录
  • 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大全

      诸子百家,在各派思想的'碰撞中,会擦出什么火花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也,*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阅读全文]...

2022-06-06 18:52:49
  • 诸子百家和的名言警句

  • 名言,励志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¼Ž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¼Ž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¼Ž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¼Ž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阅读全文]...

2021-11-28 23:31:11
  • 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   问答,读音wèn dá,汉语词语,意思为提问和解答,一个过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阅读全文]...

2022-02-04 20:41:57
  • 殷姓百家姓排名

  • 殷姓百家姓排名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殷姓百家姓排名,供大家参考!

      殷姓是一个*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4位。

      历史来源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源出

      殷姓来源有三:

      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

      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堂号

      殷姓的主要堂号有:“卧治堂”、“勤俭堂”、“畜艾堂”、“栖老堂”等。

      家族名人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夫:烈士(1910-1931),**领导人、革命英烈之一. 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写出了《血字》。

      殷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11位殷 旧百家姓排名:第74位

      殷姓发源于北方我国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记载的“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当然,“殷”虽然是始见于3300多年前的盘庚之后,但是往上推溯,后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传自以仁德见称的子姓成汤了。

      关于殷姓的姓氏来源,《姓纂》上还有一段更为详尽的记述说:“殷姓,成汤国号也,22代,44王,629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汝南。”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另外,还有一支殷姓,也是发源于河南境内。这是根据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阵容,坚强庞大不少。殷商被武王所灭以后,虽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但是,根据后来其子孙的'活动情况,他们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因为,从汉代以迄唐宋的漫长时期,在历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几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长*的殷家最为出类拔萃,古时的长*,就在今

      河北省的西华县东北。

      长*殷家的出人头地,是开始于晋代曾官至光禄勋的殷羡。殷羡的字洪乔,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

      我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

      原来,殷羡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100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于是,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发源于北方的殷姓,后来传到山东一带,曾经蜕变成为另外一个姓氏“衣”。这段渊源,《康熙字典》上记载得十分清楚说:“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

      是由于读音相*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兴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呢。

    [阅读全文]...

2022-03-25 03:23:51
  • 诸子百家的格言

  • 格言,励志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家必自毁,而*毁之。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¼Ž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人必其自爱也,而*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敬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必自侮,然*侮之。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阅读全文]...

2022-01-03 12:29:11
  • 百家姓之严氏起源

  • 百家姓之严氏起源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姓氏文化的传承、*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严氏起源,欢迎大家分享。

      一、姓氏源流

      严(yán)姓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据严氏族谱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严姓源出有六:

      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

      4、出自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出自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严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严遂:战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其初仕韩国,因与韩相侠累结仇,遂投齐。

      严遵: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

      严仁: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乃集》流于世。

      严羽:邵武人,宋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沧浪集》二卷,现传世作品有《沧浪诗话》一卷。

      严嵩: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后为林润所劾,遂处死。

      严澄: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代音乐家,“虞山派”代表人物。其演奏风格清微淡远,著《松弦馆琴谱》等。

      严拭:常熟人,明代诗画篆刻家,崇祯年间进士。能诗、善画、工篆刻,时人谓其“文才武略”。

      严复:福建福州人,清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任北洋海军学堂教授、京师大学校长等职。译《天演论》、《*教育议》等,另著《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其中不乏有译成别国文字,流传国外之作。

      严彭祖:汉代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官任河南东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早年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精“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

      严可均: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清代文字学家,嘉庆年间举人。其对文字音韵有深入研究,撰《说文声类》、《铁桥漫稿》等,另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

      严绳孙:江苏无锡人,清代文学家。康熙时兴博学鸿词,授检讨,曾参与编修《明史》。工于诗,亦能画,著有《秋水集》。

      严遂成:浙江省乌程人,清代诗人,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诗经序传辑疑》二卷等巨作。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所在*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天水堂:据《千家姓》说,古代严氏家族在天水郡。

      此外,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富春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阅读全文]...

2022-01-02 21:53:45
  •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

  •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

      李姓为天下第一大姓,鼎盛时期是在*唐代,是当时的国姓,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欢迎大家查看!

      益阳李氏

      益阳李氏敬承公宗堂屋群,位于益阳沧水铺镇鹿王冲村敬承公组,座落于巍峨秀美地青秀山下,是益阳李氏七处祠堂旧址之一,左右两院由大小房间六十余间组成,左院祠堂,右院居房。

      七十年代以前一直住有十余户李姓族人;房屋大多是由青砖和土木结构,两院外墙有两扇各十多米高的高大青砖防火墙,院门是由条形青石砌成,门前有池塘,周围古木参天,楠竹林立,树木环绕,乡间田野,风光秀美。

      益阳李氏是“陇西堂”分支 ,乃唐太宗十四子曹王之后,于明代从江西吉安迁居益阳,大多分居于益阳各乡镇,发派祖坟在九烈山;

      李名扬,字小鲁。清代道光年代人,正九品,益阳县二十里里长,家资甚富,有良田五百余亩。生有七子,皆从九品。敬承公是其第二子(小鲁公大子无传后代),名鹊桥。小鲁公曾主编益阳李氏分支第四次修谱。第五次修谱于九七年由九烈山分支后人主编修订。 欢迎益阳李姓同宗 ,启缘敬请!

      益阳李氏七公祠派语:

      启端雍睦重,忻合协*康,

      惠迪恒年吉,辉延复旦详,

      典谟仪古训,清慎式官方,

      学博书香邺,才优策轶唐,

      在林怀雅静,升阁仰仙昂,

      诚笃培根永,安真翊祚长,

      诒谋能缵述,来许悉昭彰,

      攸叙彝伦久,声徽百代扬。

      注:派语首字各房皆不同。智房:思端雍睦重

      仁房:光端雍睦重

      圣房:启端雍睦重

      【卓室支房】:肇端雍睦重

      义房:世端雍睦重

      忠房:家端雍睦重

      和房:诗端雍睦重

      孝房:大端雍睦重

      为防止错误的修改,特此增加注释,并且在下面的文字中有说明。

      新老派语衔接引:

      说文云:“派别永也,博雅谓水自分去为派,而宗室记世,次者,本之所以序昭穆,判宗卑也”。就是说,派别要永远的`传代下去,以后本族人之间才知道辈份长幼之分。我益阳陇西李氏南迁始祖自宋、元、明先后从江西徙湖南落业於益阳各地,因遗牒无承,逐各自为派,带来派字不一,世系难辨。故我七公祠各房先祖於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经商定创修通谱,颁八十字新派语,供智 仁 圣 义 忠 和 孝七房通用。其各房新派语首字在旧派语中界定,分别为:智房(思),仁房(光),圣房(启)【卓室支房(肇)】,义房(世),忠房(家),和房(诗),孝房(大),括号里字均为各房八十字之首,以下七十九字俱同,统一通用新派语命名定系,不齐者自齐,以昭一律。

      智仁圣义忠和孝各房旧派语与新派八十字派衔接定义如下:

      智房新旧派语接口字:天应志绍万,时擅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思)端雍睦重……。旧派语“思”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仁房新旧派语接口字:亨吾际时景,元亨房:仲希尚德贤,

      贞亨房:荣思相继贤,

      云公房:荣思之宗贤,

      云公房:荣应芳必贤,

      洪都绳其度(洪都绳奕度,洪都绳节度),楚国绍伊光,(光)端雍睦重……。旧派语“光”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圣房新旧派语接口字:昜简乾坤定,时和万象昌,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泰运元逢甲,隆名肇(启)良,楚良等。(启)端雍睦重……。旧派语“启”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卓室房新旧派接口字:英豪须耀室,兰桂应遵庭,嗣本荣华远,贤坤治悦明,逢时隆锡肇。(肇)端雍睦重……。旧派语“肇”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义房新旧派语接口字:普贵思廷,本崇芳文,宗恭宽逢,祖光嗣荫,泽敦孝友等。(世)端雍睦重……。旧派语“世”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忠房新旧派语接口字:天廷大圣师,文道朝明国,良子可立邦,宗祖增光德,信义肇家等。(家)端雍睦重……。旧派语“家”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和房新旧派语接口字:秀继思宗显,文房聪房:本道达还通,

      显兰房:本志开隆盛,

      聪房:本家登之上,

      聪房:达垂泽远盛,

      恭房:本映正国如,

      开邦家逢盛,良勋益峻崇等。(诗)端雍睦重……。旧派语“诗”派以后的派字终用。又分支派新旧派语接口字:道守原逢彦,仁承春正宜,恩光勤启烈,振后益修等。(诗)端雍睦重。

      孝房新旧派语接口字:瓒宗彦友伯,时允正守宏,基绍启光彩,隆邦焕大等。(大)端雍睦重……。旧派语“大”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奇珍公系新旧派接口字:三楚家声旧,资江世泽长,文明廷相尚,维应有贤良。盛德光前范,鸿猷(启)厚芳。诗章*保,泰运肇嘉祥。(启)端雍睦重……。旧派语“启”派以后的十二派字终用。

      益阳南道塘李氏

      始迁祖天隆公,明洪武28年(1395)自江西吉水县谷村徙益阳南道塘岗板村,生子五:应富、应贵、应荣、应华、应启,衍为五房。清嘉庆元年(1796)创修族谱,咸丰10年(1860)续修,光绪17年(1891)三修,1921年四修,1998年五修。清咸丰5年(1855)建天隆公祠于南道塘。谱中旧派:天应志绍万,时亶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嘉庆5年(1800)益阳李姓七支共建宗祠于邑城北关内。光绪33年(1907)拟定合派:思端雍睦重,欣合协*康,惠迪恒年吉,辉延复旦祥,典模仪古训,清慎式官方,学博业香邺,才优策轶唐,在林怀简静,升阁仰轩昂,诚笃培根永,安贞翊祚长,诒谋能赞述,耒许悉昭彰,攸叙彝伦久,声徽百代扬。

      益阳西*李氏

      始祖唐时西*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

      嫩草江李氏派语:

    [阅读全文]...

2022-05-18 03:27:06
  •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诗文解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云梦泽显得格外深远。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词语注释】

      代谢:交替变化。

      与诸子登岘山【诗文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淡中见深远。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5-17 02:49:58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

      孟浩然〔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创作背景:

      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具体时间不详。诗人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11 00:12:41
诸子百家名言 - 句子
诸子百家名言 - 语录
诸子百家名言 - 说说
诸子百家名言 - 名言
诸子百家名言 - 诗词
诸子百家名言 - 祝福
诸子百家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