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子百家名言赏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诸子百家名言赏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诸子百家名言赏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诸子百家名言赏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名言励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1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2、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1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0、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2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23、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2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2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8、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2、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3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3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3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4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4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6、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大全
诸子百家,在各派思想的'碰撞中,会擦出什么火花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也,*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¼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¼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¼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序·杂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孔子家语·贤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孔子家语·六本》
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4、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盐铁论·本议》
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问题,以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16、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16、前事之不忘后之师。——《新书·过秦论》
“前车之鉴”当牢记,重蹈覆辙是愚蠢者的表现。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17、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8、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新语·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义之德,这样它的善政可以泽及百姓而流传很广。
1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君子,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20、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盐铁论·刺复》
管理大事业要提纲挈领,办理小事则要勤谨。
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
2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家必自毁,而*毁之。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¼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人必其自爱也,而*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敬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必自侮,然*侮之。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李姓百家姓排名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李姓百家姓排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旧百家姓排名:4 新百家姓排名:1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南迁扬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战于黄河*,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允许,又在*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有密切关系。*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堂号、郡望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拓展】百家姓排名顺序
01李 02魏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林 48薛 49叶 50阎
51 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百家姓·施》文言文原文及解析
在**淡淡的学*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施》文言文原文及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姓·施》文言文原文及解析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施」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二 ; 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三 ;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为氏。
家族名人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后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地望分布
江苏吴兴郡。
拓展资料:
历史发展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史称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湖北省恩施县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
源流四
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词典》记载:方氏系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其同姓族人纷纷外逃,以避株连,因而有改称施氏者。“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因而也有为方氏者。
源流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僳等族有此姓。
源流六
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清时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语为“布施”之义,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赫哲族、满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施氏、杨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iyos Hala。蒙古族、满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施氏、艾氏、石氏者。
源流八
源于白族,出自明朝时期白族施氏族,属于以图腾信仰汉化为氏。云南省大理地区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为氏族图腾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图形取*似的汉字“施”为姓氏,称施氏。到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土司即为该氏族。
源流九
出自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纳西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施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施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施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荘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坃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清代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迁徙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言名句带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5、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人事: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②代谢:交替变化。
③胜迹:有名的古迹。
④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淡中见深远。
诸子百家名言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的名言
诸子百家名言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
诸子百家名句
诸子百家语录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诸子百家里的古诗
诸子百家经典语录
诸子百家经典语录300句
诸子名言
名言赏析
名言加赏析
丰子恺名言赏析
孟子名言及赏析
名言赏析200字
名言名句赏析
名言名句及赏析
鲁迅名言赏析
名言及其赏析
名言警句及赏析
名言警句赏析
尼采的名言赏析
飘名言名句及赏析
名言摘抄赏析
名言名句加赏析
名言警句和赏析
史铁生名言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