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家姓的古诗7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百家姓的古诗7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百家姓的古诗7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百家姓的古诗7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姓百家姓排名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李姓百家姓排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旧百家姓排名:4 新百家姓排名:1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南迁扬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战于黄河*,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允许,又在*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有密切关系。*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堂号、郡望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拓展】百家姓排名顺序
01李 02魏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林 48薛 49叶 50阎
51 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殷姓百家姓排名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殷姓百家姓排名,供大家参考!
殷姓是一个*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4位。
历史来源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源出
殷姓来源有三:
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
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堂号
殷姓的主要堂号有:“卧治堂”、“勤俭堂”、“畜艾堂”、“栖老堂”等。
家族名人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夫:烈士(1910-1931),**领导人、革命英烈之一. 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写出了《血字》。
殷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11位殷 旧百家姓排名:第74位
殷姓发源于北方我国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记载的“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当然,“殷”虽然是始见于3300多年前的盘庚之后,但是往上推溯,后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传自以仁德见称的子姓成汤了。
关于殷姓的姓氏来源,《姓纂》上还有一段更为详尽的记述说:“殷姓,成汤国号也,22代,44王,629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汝南。”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另外,还有一支殷姓,也是发源于河南境内。这是根据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阵容,坚强庞大不少。殷商被武王所灭以后,虽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但是,根据后来其子孙的'活动情况,他们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因为,从汉代以迄唐宋的漫长时期,在历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几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长*的殷家最为出类拔萃,古时的长*,就在今
河北省的西华县东北。
长*殷家的出人头地,是开始于晋代曾官至光禄勋的殷羡。殷羡的字洪乔,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
我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
原来,殷羡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100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于是,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发源于北方的殷姓,后来传到山东一带,曾经蜕变成为另外一个姓氏“衣”。这段渊源,《康熙字典》上记载得十分清楚说:“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
是由于读音相*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兴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百家姓全文》,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家姓》全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百家姓中的每个姓氏都有其来源,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中郑姓由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郑姓:
〔姓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据考,郑姓出自周公族,其得姓始祖是春秋时郑国的`郑桓公。周朝时,周宣王封其弟友食采于郑(今河南郑县一带),建立郑国后,称郑桓公。桓公之子郑武公曾跟随晋文侯辅佐周*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东周。郑国也东迁至郐〈今河南密县)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之间,后郐与东虢被武公用武力吞并,使郑国不断扩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所灭,郑人怀念故国,便以原国名"郑"为姓。
〔郡望〕荥阳郡,现在河南省荥阳县。
〔堂号〕荥阳堂。
〔堂联〕郑姓专用堂联:
诗礼家声远
荥阳世泽长
上联指东汉经学家郑玄。经学中的郑玄学派,被誉为"郑学",也作"通学",被后人称为博学之士,其著作甚丰。下联"荥阳"乃郑氏大家族世居之地,出了许多风流名士,郑氏望出荥阳。
〔迁徙〕根据大埔县同仁区板坑乡《郑氏宗谱》载,郑氏太始祖桓公,传至四十一代孙郑昭,字元质,于东晋初年入闽任晋安县令、建安太守。是为荥阳过江入闽始祖。经传至五十五世勖公,字淑敏,号德晦,生五子:岌、金、铙、迪、遂。五子共生十三孙。其中郑露(迪之子)、郑庄(铙之子)、郑淑(遂之子)三人,于唐德宗时辞官归祖地侯官(今福州),又迁永泰,再迁莆田南湖山构建,“湖山书堂"讲学,被誉为"南湖三先生"。郑露传至十七世仲仁公,迁居福建南靖县和溪郑山,立为一世,至六世三养公,生子文昌,建"三养公祠"于凤林村。文昌公生二子:朝贵、朝宪。朝宪公生五子,次子尊华公于明末由南靖县和溪司凤林村迁大埔同仁甲板坑乡(今湖寮河腰板坑)落户,为始祖。又茶阳文富村《荥阳族谱》载,太始祖桓公传至五十八世郑侠,字介夫,祖籍福建福清县。传至七十世清之公,为南宋理宗丞相,娶九妻生十八子(其中萧氏夫人生五子:子钱、子铨、子铸、子(钅监)、子链),分迁各地。子铸公当宋季之乱时护萧母自浙移迁福建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龙安寨),立清之公为一世祖。之后,萧祖婆与孙念五郎又避居于潮之小靖(茶阳太宁村)。元朝时,五世鼎(桂兰)公从永定移居小靖。鼎公生五子:有容、有良、有欣、有庆、有忠。长子留居,余外迁。有容公生三子:智甫、信甫、义甫。信甫公生三子。第三子得禄公于明初〔1368—1930)徙茅坪黄富(今文富)村开基。另,光德澄坑郑氏族谱称:上祖在潮州南门下水门巷口开京果店,居于潮城郑家巷,传至十世吉阳公(总六十世)。讳拔城(修省公次子),岁进士,幼失怙,依嫂为养,后因避乱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创居光德澄坑潭角里。
〔分布〕大埔郑姓分布于茶阳、*原、光德、湖寮、古野等地,农业人口约6000人。
分布如下: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31世,13人。
茶阳茅坪文富,由永定龙安寨徙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31世,869人。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9世,19人。
茶阳沿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17世,297人。
茶阳西湖上村,由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28世,18人。
茶阳左弼青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28世,310人。
茶阳梅林郑下坝,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3世,20人。
茶阳大觉社角,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645人。
茶阳大觉大常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555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茶阳城西迁人,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潮州浮阳迁入,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太宁团村,由福建永定城关迁入,现传至18世,15人。
长治长兴,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8世,167人。
青溪溪口木连坪,由长治长兴迁入,现传至28世,130人。
湖寮黎家坪下坝,由江西迁入,现传至21世,34人。
湖寮新寨郑屋堂,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0世,124人
湖寮河腰板坑,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7世,413人。
湖寮密坑,由何处迁来未详,现传至几世未详,24人。
双溪上木郑岭,由茶阳茅坪文富迁入,现传至17世,35人。
三河汇城井下岗,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4代,8人。
三河五丰大珠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15人。
大留东片,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30人。
银江坪上旧洞,由梅县西阳迁入,现传至7世,30人。
洲瑞南村,由高陂黄塘迁入,现传至25世,181人。
洲瑞赤水,由洲瑞南村下塘迁入,现传至25世,21人。
古野坪溪上坪坝,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6世,283人。
古野培美葵江,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16世,47人。
古野三洲,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20世,40人。
高陂赤山岭南,由*原*原村迁入,现传至21世,11人。
高陂黄塘,由*原迁入,现传至18世,51人。
光德澄坑潭角里,由潮州市南门迁入,现传至24世,174人。
光德上澄,由*原坑尾窠迁入,现传至21世,110人。
光德雷峰深富坑,由*原迁入,现传至23世,250人。
光德下潭梅子坝,由*原迁入,现传至22世,37人。
光德富岭新田岗,由*原北坑迁入,现传至5代,9人。
*原长塘、坑尾窠,由福建永定徙高陂迁入,现传至23世,610人。
*原北坑,由*原坑尾窠迁人,现传至25世,310人。
*原三岗百丈磜,由*原长塘迁入,现传至22世,98人。
百家姓之严氏起源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姓氏文化的传承、*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严氏起源,欢迎大家分享。
一、姓氏源流
严(yán)姓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据严氏族谱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严姓源出有六:
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
4、出自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出自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严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严遂:战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其初仕韩国,因与韩相侠累结仇,遂投齐。
严遵: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
严仁: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乃集》流于世。
严羽:邵武人,宋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沧浪集》二卷,现传世作品有《沧浪诗话》一卷。
严嵩: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后为林润所劾,遂处死。
严澄: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代音乐家,“虞山派”代表人物。其演奏风格清微淡远,著《松弦馆琴谱》等。
严拭:常熟人,明代诗画篆刻家,崇祯年间进士。能诗、善画、工篆刻,时人谓其“文才武略”。
严复:福建福州人,清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任北洋海军学堂教授、京师大学校长等职。译《天演论》、《*教育议》等,另著《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其中不乏有译成别国文字,流传国外之作。
严彭祖:汉代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官任河南东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早年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精“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
严可均: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清代文字学家,嘉庆年间举人。其对文字音韵有深入研究,撰《说文声类》、《铁桥漫稿》等,另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
严绳孙:江苏无锡人,清代文学家。康熙时兴博学鸿词,授检讨,曾参与编修《明史》。工于诗,亦能画,著有《秋水集》。
严遂成:浙江省乌程人,清代诗人,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诗经序传辑疑》二卷等巨作。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所在*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天水堂:据《千家姓》说,古代严氏家族在天水郡。
此外,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富春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百家姓谜语大全
谜语源自*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我们的姓氏可以编化成谜语老让大家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百家姓谜语大全,欢迎借鉴!
1、约十二时(王)
2、舌头没有了 (古)
3、后羿介绍拿手功夫 (张)
4、上面小山,下面才是山 (岳)
5、多一画教书,少一画带兵 (帅)
6、头在海里游水,尾在天上发光 (鲁)
7、左边绿,右边红,右边怕水,左边怕风 (秋)
8、二画大,二画小。(秦)
9、短一些,再短一些。(此)
10、劈岩移山,修田植柳。(石榴)
扩展阅读:百家姓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百家姓全篇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
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後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百家姓·令狐》历史来源
令狐姓在百家姓中是什么起源有哪些由来?而且关于令狐姓中的著名历史人物又有哪些吗,对此姓氏令狐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家姓·令狐》历史来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姓·令狐》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源出魏氏所改,以邑名为氏。上古时,周文王有个儿子叫毕以高。毕公高有个孙子叫毕万,毕万在春秋时,在晋国当*,他有一个曾孙叫魏颗。魏颗有军功,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于是受晋国君主封于令狐,令狐那地方,就在现今山西临猗县西边一带。魏颗的后代,享用令狐的物产,并以封地为姓,称令狐氏。令狐姓是周朝王族的后代。
家族名人
令狐邵:字孔叔,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父仕汉,为乌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邺。九年,暂出到武安毛城中。会太祖破邺,遂围毛城。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署军谋掾。仍历宰守,后徙丞相主簿,出为弘农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举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狱讼,与下无忌。是时,郡无知经者,乃历问诸吏,有欲远行就师,辄假遣,令诣河东就乐详学经,粗明乃还,因设文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至黄初初,徵拜羽林郎,迁虎贲中郎将。
令狐愚:字公治,三国时期魏国人,是王浚的外甥,黄初年间出任和戎护军,后任曹爽府长史、兖州刺史。曾经与王浚一起密谋废除曹芳,事未行而病卒。后来此阴谋败露,令狐愚被开馆暴尸。
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字殻士,宜州华原人。他举进士**仕,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他的儿子令狐绹也举为进士**仕,后官至丞相。唐朝时令狐姓一族出了不少名人。
令狐绹:字子直,令狐楚之子。举进士,擢累左补阙、右司郎中,出为湖州刺史。大中初,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进中书舍人,再迁兵部侍郎,俄拜同中书门下*章事(宰相)。懿宗嗣位,出为河中节度使,徙宣武、淮南。僖宗时,终凤翔节度使,封赵国公。
令狐彰:字伯阳,京兆富*人,其先自炖煌内徙。父濞,为世善吏。始,尉范阳,通民家女,生彰。罢归,留彰母所。既长,志胆沈果,知书传大义,射命中。从安禄山,署左卫郎将。与张通儒入长安,又署左街使。二京*,走河朔。史思明署博、滑二州刺史,屯滑台。时中人杨万定监滑州军,彰欲以节自显,募没人夜度河,悉籍士马州县献款,因万定以闻。肃宗大悦,下书慰劳。彰移壁杏园渡,思明疑之,遣薛岌以兵劫彰。彰谕众以大谊,皆感附死力,遂破岌兵,溃围出,以麾下数百入朝,赐甲第、帷帐、什器,拜滑亳、魏博节度使。河朔*,加兼御史大夫,封霍国公,检校尚书右仆射。
令狐德棻:唐朝时的著名学者,又名令狐熙子(583-666),宜州华原人。学问广博,博涉文史,早岁知名。高祖武德初为起居舍人,迁秘书丞。时经籍散缺,他向唐高宗奏请,用国库的钱收集天下的古书。他收集大量宝贵的古典书籍后,又组织人整理抄录,太宗贞观中请修梁、陈、周、齐、隋五史,自领周史,在*文化史上做了一件承前启后的大事。高宗朝官弘文馆学士、太常卿。累迁国子祭酒。暮年著述尤勤,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卒谥宪。有集传世。
迁徙分布
(缺)令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所谓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的位置,根据《水经·冻水注》所记载的“令狐即猗氏地”,即今山西省猗氏县的西方。那么,这个地名又是怎样变成复姓的呢?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原来,春秋时代曾经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的时候,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当时瓜分晋国的魏氏,是传自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裔孙毕万,首先在晋国官拜大夫,声势一天比一天盛,到了毕万的孙魏犨,据史料记载,魏犨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名将,他曾跟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多年,晋文公即位后封他为大夫,让他继承魏氏的封邑。魏犨当时有个宠妾叫祖姬,据说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说:“万一我战死,就让祖姬改嫁,别耽误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临死前却要家人让祖姬殉葬。他死后,小儿子颗认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乱时提出来的,与他*时的主张不一致,不应该听从,所以坚持让祖姬改嫁了。后来颗在同秦军杜回交战中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间。杜回健步如飞,追杀过来。可是当他杀到草地中间的时候,忽然间步履艰难,几次踉跄欲倒。魏颗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丛中,把长长的草结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绊索,杜回到了这里,就像陷入了罗网一样。魏颗大喜,赶快驱车冲上前,把杜回捉住,打败秦军。后来魏颗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亲,他因为感谢魏颗的救女之恩,特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助魏颗一臂之力。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而姓了令狐,称为令狐氏。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令狐姓望出太原郡,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拓展延续
百家姓有哪些?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许、何、吕、
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
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
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
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资料: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历史,是*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那么百家姓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家姓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百家姓》的编撰者,至今仍很难考证,但从《百家姓》成书的源流可以推知,此书很可能成书于北宋以前,宋初经生活于吴越地区的文人加工定型后流播开来。与《百家姓》类似的姓氏之书,历代均有出现。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研究记述姓氏,战国晚期,出现了第一部记载姓氏源流的书《世本》,书中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卿诸侯大夫的谱系。
据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书中推测,《百家姓》为宋初浙江钱塘一位老儒所编。《百家姓》以赵姓居首,是因为北宋皇帝姓赵,被尊为国姓,理所当然列于诸姓之首。其次为钱姓,是因为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前后有吴越王钱镠与其孙钱弘俶。第三为孙姓,则是因为钱弘椒的正妃姓孙。第四是李姓,因为南唐国王为李姓之故。第二句“周吴郑王”,也是根据吴越王钱镠以下历代妃子们的姓氏而定的。
《百家姓》并非就是一百个左右的姓,而是多达四五百个之多。《百家姓》版本很多,所收姓氏也略有差异,现代通行的《百家姓》则有503, 504, 505, 507, 515个姓等不同版本。
百家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百家姓基本知识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很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是*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
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这么多个姓氏想记住得找对方法,绕口令就是一个记住百家姓的好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家姓绕口令,欢迎大家阅读。
百家姓绕口令百家姓,姓百家,念错了,闹笑话。念念看,差不差?
查贾萨车柴沙夏。彭朋庞潘(pāng)包白皮。
马麦梅莫牛茅墨。方黄王汪万范花。
房洪冯凤丰封翁。付胡吴伍邬(wū)武乌。
仇周赵招曹寿邵。张常蒋章尚商姜。
廖(liào)楼吕卢陆刘鲁。李赖雷林龙梁凌。
牛年聂倪宁侬南。高顾郭葛古柯戈。
甘耿(gěng)关管邝(kuang)康孔。陈郑沈程申岑曾。
任饶荣戎融容阮。瞿(qú)赤祁齐薛戚季。
何贺郝(hǎo)俟(qi)堤霍惠。佟东童董仲钟庄。
朱诸瞿(qú)褚祝储楚。许徐舒苏宋孙随。
史诗石师施池斯。尹易应殷(yan)严言焉。
俞余袁游尤姚尧。陶屠邰(tai)唐汤谭。
狄(dí)丁邓杜铁腾戴(dài)。
1、造房子
捡颗小石子,
在地上画个方格子,
画好了格子造房子。
画个大方格子造个大房子,
画个小方格子造个小房子。
楼上的房子分给鸽子,
楼下的房子分给小兔子。
2、毛毛和猫猫
毛毛有一顶红帽,
猫猫有一身灰毛。
毛毛要猫猫的灰毛,
猫猫要毛毛的红帽。
毛毛把红帽交给猫猫,
猫猫给毛毛几根灰毛。
3、斗放豆
黑豆放在黑斗里,
黑斗里边放黑豆,
黑豆放黑斗,
黑斗放黑豆,
不知黑豆放黑斗,
还是黑斗放黑豆。
关于绕口令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于原始形态的 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 双声叠韵词。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汉族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 双声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练*发音,训练口头表达。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续成句子,教儿童念、诵。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 歌谣,更加妙趣横生。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接*下层人民的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稍后于 屈原的 楚国作家 宋玉,就曾经把 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 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它的地位和影响。不少文人还在喝茶饮酒的时候,即兴编上几句,当作酒令,或者教给儿童念诵。保留至今的古代绕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拟汉族民间绕口令作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诗人 温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作双声诗》:“牺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帘栊 兰露落,邻里 柳林凉,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潭庭月淡荡,仿佛复芬芳。”宋代大文学家 苏轼 作过《吃语诗》(“散居剑阁隔 锦官”),明代文学家 高启作过《吴宫词》(“筵前怜 婵娟”)。从内容上看,这些绕口令大都是酒足饭饱之余的乘兴消遣之作,没有多少价值,从、形式上看,几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书卷气浓重, 晦涩难懂,最广大的下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只有敬而远之。这大大影响了绕口令的语言价值和 文学价值,影响了绕口令的普及和提高。关于古代的绕口令,明代文学家 谢肇涮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 作过一些记载。
另一方面,汉族民间流传的绕口令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越来越完善,并且被搜集整理出来。清朝末年,意大利驻 中国的官员韦大利搜集的《北京 儿歌》(1896年出版,英汉对照本)中,就有绕口令《 玲珑塔》。何德兰搜集的《孺子歌图》中,也有绕口《秃丫头》。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文学越来越接*下层人民,随之而起的 儿童文学也逐渐成为文艺大军的一个支队,这为绕口令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和创作者思想的局限,不少绕口令的基调还是很低的。例如《螺蛳和骡子》:“胡子担了一担螺蛳,驼子骑了一匹骡子。胡子的螺蛳撞了驼子的骡子,驼子的骡子踩了胡子的骡蛳。胡子要驼子赔胡子的螺蛳,驼子要胡子赔驼子的骡子。胡子骂驼子,驼子打胡子,螺蛳也爬到骡子头上去啃鼻子。”这反映了旧社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裸的利害关系。新 中国建立后,绕口令的 思想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20世纪60年代流传的绕口令《赔钵钵》:“你婆婆借给我婆婆一个钵钵,我婆婆打烂了你婆婆的钵钵。我 婆婆买来一个钵钵,还给你婆婆。你婆婆说什么也不要我婆婆赔钵钵,我婆婆硬要把买来的钵钵还给你婆婆。”这就反映了6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
百家姓的古诗7
百家姓的古诗
百家姓古诗句
带百家姓的古诗
百家姓对应的古诗
百家姓诗句
百家姓的全部古诗
播放百家姓的古诗百家诗
北宋的百家姓的古诗
百家姓的古诗词
带拼音的古诗百家姓
古诗里有百家姓的诗句
百家姓相声台词
相声百家姓台词
百家姓小品台词
类似百家姓三字经的古诗文
诸子百家里的古诗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与李白的诗句千百家
诸子百家的名言
诸子百家名言
百家讲坛摘抄
诸子百家语录
诸子百家名句
百家讲坛古诗的秘密
百家讲坛评赏古诗人的有
百家讲坛中出现的古诗
百家智慧城流传阴阳家的古诗
诸子百家名言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古诗词
关于学本的古诗
见面错位的古诗词
新时代的诗歌古诗
主题是边关的古诗
夸女孩子善良的古诗词
白居易写三峡的古诗词
写三峡古诗的美文
表达感谢重用的古诗词
古诗鉴赏中的讽刺的手法
小升初里最容易考的古诗词
潇洒不羁的古诗
江南古诗的类别
带礼和仁字的古诗
写农人辛苦劳作的古诗
别董大的古诗词
古诗词独特的美
妻子病逝三年的古诗词
讽刺口蜜腹剑的古诗
有关指引的古诗
爱自由做自己的古诗
两首关于山的古诗
写喜欢某一个人的古诗
鸟吗涧的古诗插图
赞恩师的古诗
赞美莲花和女人的古诗
关于新旧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月的古诗词
有古诗意思的网名
会打喷嚏的帽子古诗词
抒发想念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