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关于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93) 语录(56) 说说(18) 名言(29) 诗词(465) 祝福(7) 心语(74)

  • 历史人物典故

  • 语文
  • 历史人物典故(通用8篇)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2、纸上谈兵(赵括)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之战中,只会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定作战计划,不懂得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四面楚歌(项羽)

      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4、投笔从戎(班超)

      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来养家。班超面对这样的生活曾扔下笔感叹:“我若没有更好的志向,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5、暗渡陈仓(韩信)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6、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的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7、司空见惯(刘禹锡)

      典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使时,有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人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便邀请他一同喝酒,并请了几个歌女作陪。*间,刘禹锡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8、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释义: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9、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典故: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韩信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故乡见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后指人民起义。

      11、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后指年轻人可培养。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对外连年征战用兵,导致商朝政治腐败。武王姬发在征讨商纣前说:“我周王姬发将征伐商,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任意蹧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残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祸乱。”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书经》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纣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3、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4、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5、怒发冲冠(蔺相如)

    [阅读全文]...

2022-04-04 02:09:58
  • 历史人物评价

  • 评价,历史
  • 历史人物评价(通用3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少不了根据事物的情况进行评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第二天,赵云打得袁绍溃不成军,甚至把田丰这个“刚而犯上”的刚烈谋士打慌了,幸好袁绍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赵云杀回去了。可是没过几天,赵云又觉得公孙瓒“亦袁绍等辈”,找了个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刘备。

      从这打住算,赵云已经换了两次“老板”,头一次是袁绍换成了公孙瓒,然后又由公孙瓒换成了刘备。当时刘备跟曹操完全唱反调,一个一贫如洗,一个殷实富裕;一个人才凋零,一个人才济济;一个一无所有,一个土地万里。结果刘备被赶得乱跑,后来总算请来了诸葛亮,没想到还是被赶着跑。

      当阳之役也就是长板坡之战可让赵云出尽了风头。一个人救了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不说,还杀了曹营名将五十多名,灭了曹军的锐气。当刘备打刘璋的时候,赵云又把刘禅从孙夫人手里抢了回来。灭刘璋也有赵云的功劳,可他却只得了一个翊军将军的官职。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因为马谡的失误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赵云保护好了物资,理应封一个元帅才对。可是诸葛亮只说了几句好话而已,但赵云也没计较。

      赵云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累死了,从这点不能

      三国里,你最喜欢谁?

      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最喜欢诸葛亮

      三国的一大亮点莫过于诸葛亮也!想必他的大名各位都是耳听入关如雷贯耳了吧。他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谋略

      若没有他,刘备也*不了荆州,成不了一番大事业。

      诸葛亮,字孔明。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四年前,他勤读书,广交游。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谋略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更为我们留下了着作《诸葛亮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在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又占领了荆、益两国。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

      诸葛亮死后,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了祠立庙。

      傅干曾经夸过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正如综上所说,诸葛亮可以算是一个阴险至极可以又很正直的一个人。这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用到他的身上却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把你卖了,你还是很高兴的帮他数钱的感觉。

      诸葛亮可以说是才华出众,至今恐无人能敌。可我说:也不尽然。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是谁?你说呢?

      当然是皮匠啊!

      我想说的是,既然喜欢,就一定会有喜欢的理由。既然喜欢,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诸葛亮的优秀品质,凡事都三思而后行,谨慎而又小心。在生活上以他为榜样,要慎重思考和分析问题。

      不过“学*”和“模仿”还是不同的。凡是加个“太”字就变得不妥了。在以前,你若没算计好命就没了。而如今不同,做错了还有补救的机会。太谨慎小心、犹豫不决反而容易适得其反,错失机会,不容易被人接纳。

      若做到这点,你就是那位皮匠!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英勇果敢的人。巨鹿之战,项羽让士兵“皆沉船,破釜甑,烧炉舍,持三日粮”。他那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激发了士卒的斗志,最终他以少胜多,向后世展示了一场经典战役。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除掉刘邦,消灭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他失去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果敢,范增数目于他,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而他默然不应。他优柔寡断让刘邦顺利逃脱了他辛辛苦苦设下的圈套安全回到了军营;他的优柔寡断甚至被范增取笑,“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掳。”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军队火烧咸阳,坑杀士卒。秦室宫殿的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没有熄灭,秦宫内的财货珠宝、宫女美女全都被项羽掳掠而去。时有人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了这句话,竟然讲说这句话的人给烹了。项羽真是与秦始皇一样残暴无道,“**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大概就是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必然原因吧!

      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悲悯、不服输的人。项羽兵败于垓下,纵然有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世豪情,然亦有“时不利兮雅不逝”的无可奈何!面对江东父老,项羽无颜以对放弃了东渡乌江,毅然冲入汉军阵中杀敌数百,最终自刎而死,留下了一世英名。

    [阅读全文]...

2022-07-25 22:12:29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 历史,手抄报
  •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古诗历史的手抄报,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6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7

      关于古诗历史的手抄报图片8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唐诗宋词,不仅是当时文坛诗词高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我们读唐诗宋词,觉得它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听唐诗宋词,觉得它抑扬起伏,悦耳动听;不仅觉得语言美,而且觉得韵味无穷。既能得到启迪教益,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它吸引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着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它从登上文坛,一直到现在,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亲睐,一直盛传不衰。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能不引人深入探索。

      研究表明,唐诗宋词的极大魅力, 是与它那严谨不苟而又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分不开的,是它那稳定的音步节律,两*两仄的交替使用,有规律的韵式韵律,工稳严饬的对仗与清灵流畅的散句的结合,构成了音调的高低长短,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造成了诗词的庄重典雅、自然潇洒的风貌。

    [阅读全文]...

2022-02-16 16:00:21
  • 历史人物资料

  • 阅读,历史
  • 历史人物资料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成吉思汗,那个弯弓射雕的猛士,那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在他身后,有多少无辜的灵魂。希特勒,历史上最厉害的演说家,几小时把整个欧洲吹嘘得沸腾起来。弹指一挥,血肉横飞。身后,是数万人堆起的尸骨;脚下,流淌着殷红的血流;身前,是继续行走的大军。

      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因不与贵族合作死于屠刀之下,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天动地的绝响。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体诗的先驱者——以其杰出的贡献掀开了*古代诗歌崭新的一页,引发了盛大辉煌的盛唐气象。

      斯宾诺莎在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被孤独、寂寞笼罩的情况下,潜心研究哲学,探索真理,创作了神学著作《宗教论》。他让后人感叹道:“最孤独最寂寞的是过程,最厚重最丰富的也是过程。”

      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王,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开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乎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不愿做供奉于高高庙堂之上的乌龟;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孤独地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越王勾践承受了亡国之痛,扛住了数十载非人的屈辱。他坚守复国信念,是因为他在圈外遥望到了生命之光,他看到了胜利复仇的希望,最终他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历史奇迹。

      大艺术家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正是这种“入”,才有了王羲之写完的18缸墨水;正是这种“入”,才有玄奘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路程;正是这种“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多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的。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是太“入”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少陵的叹息绵长悠邈、一刻不散。“花*高楼”,他的心悲伤了;登高远望,他的忧思又在心头回旋。

      霍金能够创造出令人炫目的成就,那是他夜以继日研究的结晶;牛顿能够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是对他苦思冥想、呕心沥血的回报;马克思能够发现剩余价值规律,那是与他废寝忘食、勤勤恳恳的研究分不开的。

      28岁的欧拉仅用两天时间就将几位数学家几个月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完善的论证。斯坦梅茨仅用三天时间就使数名工程师几个月也不能维修好的机器重新启动。

      女词人李清照有“寻寻觅觅”的哀婉凄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原是公子小白的仇人,然而却幸运地为老友鲍叔牙所举,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叔牙帮管仲赢,也为自己赢得了后人的钦敬。

      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的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同时也收获了异域文化,更有礼赞和膜拜。

      林肯当上总统后,他的朋友推荐一人为内阁成员。看过此人后,林肯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朋友询问个中原因,林肯说:“他的脸不适合。”朋友哑然失笑,说:“他不能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啊。”林肯严肃地说:“一个人若过了三十还不能为他的脸负责,那他就成不了大器。”

      苏武忠贞爱国,拒绝折节叛国,甘愿与羊为伍。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毛;北海荒远,他“掘野鼠藏草实而食之”。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西汉前朝帝王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使社会安定,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初年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盛世”;康乾励精图治,*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胜景”。

    [阅读全文]...

2022-06-17 18:25:35
  • 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萧曹两相国的历史典故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还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

      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两个人就不那么和好。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

      “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他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挺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多去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音zhú),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噜苏。”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明白过来。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阅读全文]...

2022-06-09 15:41:45
  • 春节的历史人物

  • 春节,阅读,历史
  • 春节的历史人物

      导语:不知不觉间“春节”就到了 作为*人最传统的节日 历来也是文人骚客笔下的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春节的历史人物,欢迎借鉴!

      难忘是春节

      唐朝诗人贾岛以刻苦认真著称。《唐才子传·贾岛传》记载,每年年底除夕之时,贾岛会拿出自己过去一年间呕心沥血创作的诗歌放置到案几上,焚香而拜,以酒浇地,说“此吾终年苦心也”,然后举杯痛饮并放声大歌。贾岛这种庆祝新年方式显得别开生面,他苦吟不辍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春节在梁实秋的笔下,无疑是很辛苦的。除夕要守岁,十二点之前是不允许睡觉的,这对于*惯早睡的梁实秋来说是相当的煎熬。春节期间,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既有宫灯,又有纱灯。相比于其他爱闹的孩子,梁实秋却是害怕放鞭炮,别人放鞭炮他要躲在屋里捂耳朵。梁家的年夜饭是极为丰盛的,因为大过年的不动刀的缘故,所以年菜都是大锅菜。菜品有大锅炖肉加粉丝、蘑菇;大锅炖鸡加冬笋、番薯,此外还有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等等。

      冰心因为父亲是海军的缘故而在烟台住过八年,在她的笔下那是段幸福而又快乐的童年时光,“过年”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过年的前几天,冰心的母亲都会忙着打点她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继而在厨师和余妈的帮助下准备一家子半个月吃的肉,还会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冰心的父亲则为她和她的众多表亲哥哥们安排新年的娱乐活动。大年初一早起后,孩子们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再拜父母亲和长辈。冰心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锃亮的墨西哥银元,便都请母亲代为保管。

      在胡适的记忆中,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他的大哥是个败家子,吸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于是每年除夕他家中总会聚集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离开。此时他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当当的都是灯笼和债主。胡适的母亲就当看不见,自顾自地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将*半夜了,他母亲请一位邻居本家过来为每一家债主发一点钱,好歹劝走他们。因为这是新年,要的是喜庆与和谐,胡适母亲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像是这样的春节,年幼的胡适过了六七次。

      千秋家国梦

      除夕之夜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古人所谓“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它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表达对光阴的珍爱;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民间有谚语称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唐人董思恭作《守岁》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孟浩然有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大文豪苏东坡描述守岁的情景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除夕守岁诸如此类的描述不胜枚举。

      “家”在*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每年除夕之夜之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和家人共同守岁是每个人的心愿,常人如此,名人概莫能外。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晚年罢官返乡后,不问时事,享受宁静的生活,有《甲午元旦》为证: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除夕之夜,诗人与家人围炉守岁,欢聚畅饮,其乐何其融融。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每年除夕团圆之夜免不了有远离家乡亲人独宿他乡的游子。戴叔伦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引起了多少人对家的思念?唐朝诗人高适有七言绝句《除夜作》流传甚广,诗曰: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独居旅店,借故乡亲友之思我而言我之思故乡亲友之情,故而显得含蓄精炼,寓意无穷。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与“家”在*文化中是紧密相联的。公元1210年除夕前夜,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这便是人尽皆知的绝笔诗《示儿》。陆游一生为恢复祖国大好河山奔走呼号,至死仍念念不忘。在除夕这个特殊时刻,诗人对儿子的谆谆告诫显得何等悲壮,对祖国的爱又是何等深沉。

      文天祥于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赋《除夜》诗一首,诗中有言道“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句*和淡然,异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体现了在新年氛围下作者对家与亲人的深切怀念,表明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恰恰如此,反而更进一步烘托了文天祥甘愿舍弃个人幸福,以身许国、成仁取义的浩然气节。

      *俗场景美

      春节持续时间相当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各种*俗活动异常丰富。有歌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自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不惜笔墨的描述春节的种种喜庆场景,为我们留下来一幅幅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沈从文的笔下不光有美轮美奂的湘西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年庆风俗活动。他的家乡虽只是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县城,但过年时的狮子龙灯焰火在湘西各县却极为著名。初一到十二唤作“送灯”,全城各处敲锣打鼓。白天有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看的是谁家焰火出众超群。年幼的沈从文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焰火队伍到处奔走,快乐的时光消磨在炮仗焰火中。如他所描绘的:“玩灯不仅要有气力,还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那时沈从文年纪小,尚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有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的份。他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获准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好运气了。正是有幼年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的沈从文每每读起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拓展:春节的历史起源

      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人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2014年的春节是:2014年1月31日。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人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炮竹轰 ,于是有了燃炮竹的*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炮竹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二、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人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成立,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春节的传说

      1、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俗的来历,在人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3、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人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人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人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人间广为流传。

    [阅读全文]...

2022-01-13 16:58:50
  •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 阅读,历史
  •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在当今现代社会中,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两者之间要达到互相融入,灵活运用。就如同当今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一样,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实*实践,其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操作上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的死搬硬套。但即便如此,古往今来仍有不少人只是空谈理论,不能够将理论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文言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

      (13)卒:步兵,士兵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5)佯:假装

      【纸上谈兵翻译】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

    [阅读全文]...

2022-06-29 18:58:32
  • 历史人物的传记推荐

  • 修养
  • 历史人物的传记推荐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人物的传记推荐,欢迎大家分享。

      1、《希特勒传》——【美】约翰.托兰

      我没有读过军校,但是我征服了整个欧洲!——阿道夫.希特勒

      想必谁都知道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发动二战的三大核心之一(另外两个为*和*)。虽然希特勒在历史上不是什么正面人物,我们对他的了解无非也是灭绝犹太民族的屠夫,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以及纳粹党党魁而已。然而关于这个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背后的故事,以及希特勒的成长发家史估计就是我们大多数认识的盲区了。《希特勒传》由美国著名历史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所著,是迄今为止关于希特勒的军政生涯和个人生活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的记述。《*》书刊评论称赞它是“一本精彩的、吸引人的通俗历史著作,在我们所读过的关于希特勒的书中,它是描写得最客观、最充分的一本。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本书以大量、真实的档案、书信、访谈向读者介绍了希特勒如何从一个画家成为一个普通士兵再成为一国元首的成长历程。

      2、《拿破仑传》——【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波拿巴

      论中外各国军事家,东有孙子,西有波拿巴。拿破仓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也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创造了法国历史,而且也创造了所有欧洲各国的历史。他于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皇帝,从此他的名字就和他无数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为了废黜这个巨人,欧洲列强不得不六次组成反法同盟…….

      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拿破仑代表一个时代,被称为一代“军事巨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天才。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史实与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使本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3、《林肯传》——【美】戴尔.卡耐基

      我们所关心的是,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否无怨。——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著名的演说家、律师。这位“伟大的**者”领导了针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颁布了《**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本书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仅有的一部传记。作者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一个内心忧郁、富于理想、愈挫愈勇、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林肯的从政之路充满坎坷和失败,但追求*等的政治理想却一直支撑着他屡败屡战,直至最终入主白宫。这位*民总统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相信会让每一位读者唏嘘不已。

      4、《丘吉尔传》——【英】马丁·吉尔伯特

      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丘吉尔是英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曾两度任英国首相,同时他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也正是他不放弃的精神带领了带领英国在最困难的时期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他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可谓拍照神器。本书作者马丁·吉尔伯特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丘吉尔的一生,探究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激烈、最吸引人的政治事件背后的故事。本书突出体现了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的功绩,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刻,丘吉尔展现出了无以伦比的勇气,领导英国走出黑暗。作者马丁·吉尔伯特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助手之一,撰写了丘吉尔官方传记的前两卷。其权威性得到了各方面认可,被公认为丘吉尔的官方传记,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盛赞这部传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记录之一。

      5、《俾斯麦传》——【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奥托.冯.俾斯麦

      跨越人生途程障碍,奋斗直至成功的榜样式人物。浪子回头,30岁起奋斗成功的楷模。从纨绔子弟到铁血宰相,他狡猾诓骗欧洲20余载;他凭借铁血暴力三次战争一统德国,震荡欧洲格局;他独裁守旧,镇压工人运动,却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他骄傲、自负,不分敌友,却是德国*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宰相俾斯麦。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注重描写俾斯麦曲折的心路历程,善于描写俾斯麦人物个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所写传记熔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于一炉,既能让读者*距离观察其笔下人物,又能让读者从传主身上获取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应对良策。

    [阅读全文]...

2021-12-17 15:11:42
  • 蒙恬历史人物介绍

  • 阅读,历史
  • 蒙恬历史人物介绍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村)人[24]。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下面小编带来蒙恬历史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蒙恬(?—前210年):汉族,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其祖籍为齐国,山东省蒙阴县人。蒙恬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还有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

      蒙恬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任内史,与王翦联手灭掉楚国。受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蒙恬自幼便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公元前218年(始皇二十九年),蒙恬因家世被封为秦将,后来随大将王贲南下攻打齐国,一路长驱直入,最终占领齐都临淄。蒙恬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又被秦始皇封为内史,成为秦始皇的心腹大将。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军30万征伐匈奴,次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他吸取 战国时的防御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的'旧长城,北据阳山(阴山之北)。同时还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 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秦始皇驾崩之后,蒙恬因为支持太子扶苏,被宦官赵高设计,自杀。

      另外,民间还有蒙恬发明毛笔的传说,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但是,考古发现毛笔出现在蒙恬之前,1954年湖南长沙就发现第一枝战国时候的 毛笔。事实上,蒙恬只是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史记》“恬取中山兔毛造笔”,蒙恬是在出产上等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秋兔之毫改良笔的。

      后世对蒙恬有各种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他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地修筑长城是有罪的。(“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阅读全文]...

2022-01-24 01:06:16
  • 历史人物明惠帝朱允炆

  • 阅读,历史
  • 历史人物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人物明惠帝朱允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朝第二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着称。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宽政、削藩的改革,史称“建文改制”由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应天府,朱允炆下落不明。

      下落之谜

      《成祖本纪》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太宗实录》云:(在燕兵攻陷京师后,建文帝)“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补本》记载:“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明史·恭闵帝》叙述更相当混乱,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央败于藩王的事件,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主要有:

      “出家为僧”说

      “自焚而死”说

      “遁入道门”说

      “流亡法国”说

      在德国媒体的采访中,里贝里曾爆出自己可能有*血统,并说他的家族一直流传着祖宗曾做过和尚和乞丐的故事。里贝里的一位堂兄在研究*历史时发现,自己家族流传下来的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极其相似。而法国队报日前也援引新华网的报道热炒里贝里可能是朱元璋后代的新闻。主要有四大证据:

      1.据说里贝里的一位祖宗当了皇帝不久后,被亲人夺位而逃亡到波斯,后来来到了法国。

      2.里贝里家中至今保存着一些不知名的*文物,像极了*古代皇宫的用品。

      3.里贝里的祖先留下了一句后代都要记住的话——我们的家乡在遥远的东方。

      4.里贝里家族中保留的一些*惯与*民俗几乎一样。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按照正常的长幼排序,他应该算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虽然朱标很早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皇位继承人,但是在朱标的儿子当中朱允炆却并不是长子。在朱允炆前面原来还有个哥哥叫朱雄英,幸好这个朱雄英没能修炼成为帝国的朱英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朱允炆什么戏了。按照皇位继承的游戏规则来说,如果不发生什么跑偏事件,长子朱标顺利地从朱元璋继承皇位,而朱雄英又从朱标那里接过权柄。这样的话,作为朱老二的朱允炆到最后能混个藩王,也就算不错了。

      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是按照正常的规则在出牌,规则往往是被那些意外的变局生生打碎。

      打破意外的变局是朱元璋的皇族生育体系出现了问题,那就是长房不旺偏房旺的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也就是朱元璋的长房子孙的后人越是小辈越是比他的那些父辈们死得要早,白发人送黑发人。

      先是朱标的长子朱雄英生下来没折腾几年,英雄没当成,却死在了自己的父亲朱标的前头,成了一个早早就夭折的孩子。而朱标没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上几年,又急急忙忙地赶在了朱元璋的前头奔了前世今生。这种人算不如天算的变局让精于算计的朱元璋也只能徒唤无奈,也将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文弱书生朱允炆一下子从历史的后台推向了前台。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没有这样一场个人命运和历史机缘的变局,作为一名普通皇子的朱允炆能否会过得更加快乐一些。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6)十月,他的母亲是太子朱标的嫔妃。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这个常氏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长孙朱雄英的母亲。而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由于吕本在中央权力中的地位并不高,那么他的女儿也只是一名嫔妃。

      子凭母贵,由于朱允炆是庶出而不是嫡出,所以在他刚出生时并没有受到重视。在他生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黑户,一年多以后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洪武十一年(1377)年底,太子妃常氏薨世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才依次升格为太子妃。也就是在这时候,洪武皇帝朱元璋才想起来皇太子朱标的膝下还有这么一个没有名字的皇孙,于是将其赐名为朱允炆。朱允炆六岁的时候,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雄英就死了;十五岁时他的父亲朱标也跟着离开人世。

      朱允炆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命运的潮流裹挟进历史的洪流,时也命也。

      朱允炆的个人起点并不算高,除了自己的母亲地位低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离帝王的要求还有很大地差距。虽然朱元璋本人不幸长了一张鞋拔子脸,可他的那些儿孙们中间并不缺乏帅哥。如果选拔皇位接班人也需要面试的话,那么朱允炆肯定是要吃亏的。

      朱允炆的外形缺陷看上去非常明显,想遮掩都不容易。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骨歪得很厉害,整个头型看上去象个弯弯的月亮。朱元璋看到孙子这幅充满个性的外形就很不痛快,他曾经一边轻轻地抚摸着朱允炆的头,一边叫朱允炆为半边月亮。谁也不会料到,这半边月亮最后也会升起来。

      过去的皇帝都很迷信,总认为自己是天子,凡事总爱与天意神愿较劲。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也不例外,他没事的时候望着自己的孙子,内心世界充满了纠结,他总担心这个少了半拉子脑袋的孙子将来有一天会不得善终。

    [阅读全文]...

2022-05-12 17:27:28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句子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语录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说说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名言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诗词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祝福
两句带有历史人物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