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科举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科举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科举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科举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1.《登科后》唐朝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
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4.《送沈亚之歌·并序》唐朝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5.《喜张沨及第》唐朝
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6.《赠孙绮新及第》唐朝
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7.《海上生明月·科试》唐朝
李华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贺放榜作》唐朝
卢肇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9.《重登科》唐朝
杜牧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0.《登第报家人》宋朝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11.《送李亿东归》唐朝
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12.《柳下暗记》唐朝
李商隐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
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14.《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
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15.《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
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16.《考试毕登铨楼》宋朝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17.《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
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爱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人的*”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竞争的*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生员。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必须要通过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满江红 次白君举州卒所寄韵。君举三十年前
曹伯启〔元代〕
比以簿书倥偬,不酬答,闻改除天台,恐因得簪盍於惠泉之侧,用以叙壮岁分携,凝望眼、略无虚日。嗟我辈、江南江北,为谁形役。自愧散材非管鲍,遥怜老友真元白。况文章之外有良能,安民策。谈笑兴,浮云隔。离别恨,流年逼。试赓歌雅韵,不论呼吸。百粤谷山应好在,半生萍梗无终毕。□流行坎止任天公,吾难必。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六
陈樵〔元代〕
矫矫凌云赋,累累白雪歌。世人祇漫与,吾子视如何。
谁预文章观,君宜甲乙科。秋闱今独立,春兴未须多。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一
陈樵〔元代〕
藉甚张公子,词华众所推。门闾千里望,天地一编诗。
花落山公宅,云寒杵臼祠。看君归晋日,翻作别家时。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二
陈樵〔元代〕
世业今谁继,瑶编自讨论。长材归下吏,吾子好斯文。
千里风期合,三才月旦尊。眼中今落落,俗下正纷纷。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三
陈樵〔元代〕
牵牛在南纪,游子上河梁。殿阁终前*,江湖且下方。
州闾无别业,文字有他肠。万里关西路,秋槐日夜黄。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四
陈樵〔元代〕
长歌望吴越,不道出无车。明节固所尚,清门难可居。
春帆移暮雨,晚饭半江蔬。何地非乡社,终期返故庐。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五
陈樵〔元代〕
挂帆谢公浦,把酒阖闾城。江柳不忍折,春风当别行。
关云连楚暗,陇月向吴生。叶落长安道,思君北问程。
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之九招文举
贺铸〔宋代〕
後夜溪山雪,临门望子猷。莫因清兴尽,半道却回舟。
下北岩适举正鹏举自溪上来迎道中赋此
刘崧〔元代〕
步出北岩望*野,石角垂萝青可把。多谢萧钟两故人,相迎直过青山下。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喻良能〔宋代〕
琉璃剪叶碧团团,收拾繁枝径尺寒。举赠诗翁知有意,要令饱看鹤头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朱子家训·全文》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征圣》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围炉夜话·第二六则》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大江歌罢掉头东》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吕蒙正《破窑赋 / 寒窑赋 / 劝世章》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杜牧《重登科》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杜牧《重登科》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李白《日出行 / 日出入行》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吕蒙正《破窑赋 / 寒窑赋 / 劝世章》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李白《上留田行》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官,跪而请酬。——江盈科《外科医生》
有医者, 自称善外科。——江盈科《外科医生》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
其五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李鸿章《入都》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袁枚《祭妹文》
九卿总其纲,百职分其任,抚按科道纠举肃清之于其间,陛下持大纲、稽治要而责成焉。——海瑞《治安疏》
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总礼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班固《西都赋》
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王实甫《长亭送别》
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江盈科《外科医生》
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幼卿《浪淘沙·目送楚云空》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郦炎《见志诗二首》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王褒《洞箫赋》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阁下其亦怜察之。——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佚名《苏秦以连横说秦》
*谳翻遗蠹,催科绝胜畋。——徐威《中秋咏怀借杜子美秋日述怀一百韵和寄柳州假鸣桑先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 前出师表》
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江盈科《外科医生》
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责我。——江盈科《外科医生》
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江盈科《外科医生》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李贺《王濬墓下作》
1. 出郊/杨慎(1488-1559。三大才子之首。成都)
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2. 夜宿泸山/杨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3. 三岔驿/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4. 咏柳/杨慎(被贬30多年)
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绾wǎn:系住,一作管。媚:形容柳絮轻盈妖嫋。
金距斗鸡:形容淡*柳芽像斗鸡脚套的金爪。
玉蛾:飞絮像白蝴蝶像翻雪飘舞春风前。
游子句:感伤它,塞外月夜,天涯游子神魂飞散;感伤它,雕楼春霄,家中美人痛断肠肝。
5. 西江月/杨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斗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收。说甚龙争虎斗。
[译]道德风范是三皇五帝树立,功名享受数夏商周。
过手:更换人手。指改朝换代。
6. 西江月/杨慎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7.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梦醒繁华,一城荒芜。
春宵酒醒,芬芳何寻?
一叶落寞,万物失色。
雪落无痕,雁过留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释义】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现代成语多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而在种种承诺面前,爱情的承诺应是最动人心魄的了,*凡而真诚的诺言最为感人。两千四百年前的承诺至今在耳久久回荡,令人感慨岁月所难以磨灭的记忆与回答。
向来缘深,奈何情浅:出自顾漫 的《何以笙箫默》。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王风·采葛》。【原作】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此句。
春暖花开应该是后半句,而且这不是一句谚语,是一首抒情诗。全句应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关于这首诗歌的简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一9吧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作品原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书法作品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
春暖花开应该是后半句,而且这不是一句谚语,是一首抒情诗。全句应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科举的诗词
有关科举的诗词
含科举的古诗词
科举的古诗
科举的诗句
写参加科举的古诗词
关于科举制的古诗词
关于科举的诗句
一首关于科举的古诗词
科举的古诗词四个字
科举上榜的古诗
与科举准备有关的古诗词
祝愿科举的古诗
科举的诗句古诗
科举书院的古诗
科举的古诗文
写科举中第的古诗
形容科举的诗句
科举失意的古诗
古诗讲科举中榜的
与科举有关的一首古诗词
有关科举的古诗句
关于科举制的诗句
有关科举入闱的古诗
与科举有关的古诗词和成语
三首关于科举的古诗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科举考试的古诗词对联
跟科举有关的古诗
科举高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