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举的诗词

关于有关科举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科举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科举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科举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 语录(1) 说说(4k+) 名言(314) 诗词(16) 祝福(3k+) 心语(56)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 考试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5-05 13:52:55
  •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 考试
  • 1.《登科后》唐朝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

    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4.《送沈亚之歌·并序》唐朝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5.《喜张沨及第》唐朝

    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6.《赠孙绮新及第》唐朝

    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7.《海上生明月·科试》唐朝

    李华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贺放榜作》唐朝

    卢肇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9.《重登科》唐朝

    杜牧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0.《登第报家人》宋朝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11.《送李亿东归》唐朝

    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12.《柳下暗记》唐朝

    李商隐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

    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14.《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

    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15.《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

    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16.《考试毕登铨楼》宋朝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17.《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

    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阅读全文]...

2022-03-27 17:29:35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人的*”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阅读全文]...

2022-01-03 04:32:29
  • 含有举字的古诗词 带举字的诗词名句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查慎行《三闾祠》

    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寇准《咏华山》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红楼梦·第五回》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不*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小窗幽记·集醒篇》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文王世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焦山望寥山》

    不*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格言联璧·接物类》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论语·为政篇》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举大事必有所资——《南史·列传·卷五十三》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陈与义《观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增广贤文·上集》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曹雪芹《终身误》

    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荀子·仲尼》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

    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荀子·臣道》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管子·法法》

    人中骐骥驰千里,海内鲲鹏举九天。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13:42
  • 苏轼兄弟科举考试是如何作弊的?

  • 苏轼,兄弟,考试
  •   苏轼这个人,除了仕途不顺,常遭人暗算外,可以说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喜欢诗的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喜欢词的人都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喜欢书法的都知道“苏黄米蔡”以苏为首;喜欢美术的都知道“成竹在胸”的典故;吃货们都知道“东坡肉”的美妙;浪漫的都知道东坡也有风流时;就连科举考试这么严肃的事,他都敢耍把戏。难怪恨不得将他整死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才。

      可是这个奇才却先后两次在科考时作弊,先说兄弟二人在四川乡试时是如何作弊的。乡试的时候,苏轼和苏辙被安排在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苏轼接题一看,傻眼了。考题出自哪部书,完全记不起来了。那时的科考,如果不知道考题的出处,别想写出半个字来,可不像如今有什么选择题、填空题。钭对面的苏辙见他哥哥抓耳挠腮,很想帮他一把,可监考人的眼睛鼓得比牛眼还大,作弊不容易呀!到底是苏家兄弟,弟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苏辙不慌不忙拿起笔管子,好像看笔似的,轻轻地吹了几下,苏轼何等聪明,只一看眼,便喜出望外,于是奋笔疾书,即时交卷,并得了高分。您能猜出这个弊是怎么做的吗?原来,苏辙吹笔管子,是在告诉他哥哥,考题出自《管子》的注文,笔管子不就是“管子”嘛(见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已经做了小官的苏轼兄弟又参加了制科考试(一种由皇帝亲自出题的特殊考试制度),这回轮到哥哥帮弟弟的忙了。此次考题有一道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该苏辙弄不清出处了。哥哥连忙想辙,只见苏轼假装发怒,朝监考官吏索要砚台,边拍桌子,边小声骂道:“小人哉!小人哉!”苏辙一听,马上明白此题出自《论语》的“樊迟学稼”注。这是孔子骂樊迟的一句话:“小人哉,樊须也!”结果,兄弟二人又双双高中。

      看奇才苏轼兄弟,连作弊都作得那么高明,能不令人眼红吗?

      下面再讲苏轼兄弟几件奇闻趣事:

      其一,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谪时,仍然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见自己的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其二,程苏结怨: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朝廷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曰:“是日哭则不歌”,即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便是苏轼与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其三,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其四,雷州西湖:宋绍圣七年(公元1100年),苏轼从惠州(今广东惠州)贬移至儋州(今海南儋州),经千里跋涉,途经雷州(今广东湛江雷州),有幸与贬谪雷州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于罗湖泛舟,苏轼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万山第一”四字,便是此时此地写就。写罢,苏轼仍然游兴不减,把雷州罗湖当成了杭州西湖。此后,雷州罗湖便被当地百姓称为“雷州西湖”。

    [阅读全文]...

2021-11-30 15:47:52
  • 送朱职方提举运盐诗词原文

  • 送朱职方提举运盐诗词原文

      送朱职方提举运盐 欧阳修 宋

      齐人谨盐筴,伯者之事尔。

      计口收其余,登耗以生齿。

      民充国亦富,粲若有条理。

      惟非三王法,儒者犹为耻。

      後世益不然,榷夺由汉始。

      权量自持操,屑屑已甚矣。

      穴◇如蜂房,熬波销海水。

      岂知戴白民,食淡有至死。

      物艰利愈厚,令出奸随起。

      良民陷盗贼,峻法难禁止。

      问官得几何,月课烦笞箠。

      公私两皆然,巧拙可知已。

      英英职方郎,文行粹而美。

      连年宿与泗,有政皆可纪。

      忽来从辟书,感激赴知己。

      闵然哀远人,吐策献天子。

      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

      奈何窒其一,无异釱厥趾。

      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

      臣请通其流,为国扫泥滓。

      金钱归俯藏,滋味饱闾里。

      利害难先言,岁月可较比。

      盐官皆谓然,丞相曰可喜。

      适时乃为才,高论徒谲诡。

      夷吾苟今出,未以彼易此。

      隋堤树毵毵,汴水流弥弥。

      子行其勉旃,吾党方倾耳。

    [阅读全文]...

2022-02-21 15:00:54
  • 初中的古诗有哪些(教科书必背的37首古诗词)

  • 初中
  • 中国古诗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承载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文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采取多读、多记、适当拓展并开展多形式的活动策略加强古诗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古诗文、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阅读全文]...

2022-04-21 11:55:31
  • 小学生诗词大全100首(教科书必背的100首古诗词)

  • 小学生
  •  

    看到以下这100首诗,小编不有感慨,时间真是记忆敌人,如果没有时常背背,大部分都忘了呢!

    古诗能让人有情怀,好好鉴赏一番,同时又让人追忆。

    熟读背诵古诗,增加书香气息,还能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趁着孩子还在小学阶段,这可是孩子阅读饥饿时期,好好熟记,培养孩子良好*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古诗感兴趣,或想帮孩子收着的,赶紧动起来!

    [阅读全文]...

2022-04-09 17:29:36
  • 初中古诗大全500首及译文(教科书必背的古诗词)

  • 初中
  • 先秦(2) 汉(1) 魏晋(5) 南北朝(2) 唐(49) 宋(21) 元(2) 明(2) 清(1)

    李白(9) 岑参(3) 王维(3) 白居易(2) 苏轼(4) 杜甫(7) 李商隐(2) 李贺(1) 晏殊(2)杜牧(2) 王勃(1) 王安石(1) 温庭筠(2) 韩愈(2) 孟浩然(3) 曹操(2) 刘禹锡(2) 李煜(1)辛弃疾(4) 陶渊明(2) 陆游(2) 杨万里(1) 刘长卿(1) 常建(1) 韦应物(1) 马致远(1) 文天祥(1)李清照(3) 龚自珍(1) 范仲淹(1) 刘方*(1) 张养浩(1) 陈子昂(1) 王湾(1) 崔颢(1) 杨炯(1)吴均(1) 南北无名(1) 刘桢(1) 王绩(1) 王观(1) 王磐(1) 夏完淳(1) 赵师秀(1) 诗经(2)汉乐府(1)

    1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全文]...

2022-05-20 18:53:55
有关科举的诗词 - 句子
有关科举的诗词 - 语录
有关科举的诗词 - 说说
有关科举的诗词 - 名言
有关科举的诗词 - 诗词
有关科举的诗词 - 祝福
有关科举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