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关于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k+) 语录(115) 说说(369) 名言(9) 诗词(8k+) 祝福(329) 心语(1)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 考试,古代,语文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及受*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生试(tong sheng shi):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

      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分类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县试

      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

      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院试

      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

      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自公家领取廪米津贴,谓之廪保,又称廪膳生。其定额甚严,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过考试才能保有食廪资格,故为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应试,必须由该县的廪生保送,乃得入场。

      其次称“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增生外再增名额,为诸生之末,故称附学生。凡生员初入学,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皆称附生。

    [阅读全文]...

2022-01-25 01:35:52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 考试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5-05 13:52:55
  •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 考试
  • 1.《登科后》唐朝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

    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4.《送沈亚之歌·并序》唐朝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5.《喜张沨及第》唐朝

    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6.《赠孙绮新及第》唐朝

    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7.《海上生明月·科试》唐朝

    李华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贺放榜作》唐朝

    卢肇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9.《重登科》唐朝

    杜牧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0.《登第报家人》宋朝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11.《送李亿东归》唐朝

    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12.《柳下暗记》唐朝

    李商隐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

    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14.《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

    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15.《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

    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16.《考试毕登铨楼》宋朝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17.《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

    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阅读全文]...

2022-03-27 17:29:35
  • 中秋节古诗词100首 描写考试紧张的句子

  • 紧张,中秋节,考试
  • 1、如果在考试之前,或者二次摸底考试,以及*时考试就已经出现紧张焦虑的考生,应及早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2、考试前老师告诉我们,要在70分钟内完成基础、阅读和作文,所以我觉得特别害怕,时间够吗?

    3、考试虽然只有两个字,写起来也十分容易,但是要考好试是多么困难啊!

    4、静,静得能听见同学们紧张的心跳。静,静得连地上掉了一根针都能听到。教室里,偶尔有几声咳嗽声,打开文具盒的声音。

    5、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紧张的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就怕考砸了。

    6、我努力地回忆,终于想到可能是我考试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病”。所以我就以自己的能力去战胜“病魔”。

    7、老师发下试卷,我心情很紧张,心想:有没有我没见过的题目啊?

    8、早自*,老师走进教室,对大家宣布:“第二节课考试。”我顿时紧张了起来。

    9、他屏气敛息地倾听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记错一个字。

    10、我一看到试卷,马上傻了眼,呆若木鸡。咦,怎么有几题都没见过呀!

    11、我每次考试都既兴奋又紧张。特别是本周的半期考试让我……

    12、考试从来没有这样坐着考过,这样坐着怎么考——-虽说心中有疑惑,但心中仍然紧张。

    13、考试的那天,大家都带着疲惫的神情,揉着被累得通红的双眼,迈着似乎下一步就要躺倒下去的步子,走进了考场。

    14、这些考生的承受能力不强,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少数一些考生因情绪无法排解,遗憾终生。

    15、我屏住呼吸,紧紧地闭住眼睛,一动不动,只听到自己的心怦怦地跳。

    16、考试紧张,焦虑分:考前焦虑,和考中焦虑。

    17、我的心里像有一只兔子一样,怎么也管不住它。我一直默默地说:“老天爷呀!保佑我吧!

    18、考前紧张,焦虑,只要一想到考试就会紧张,越临*考试就越是紧张,甚至会焦躁不安,心身不宁,没法听课,没法学*,也可能会影响到睡眠的食欲。

    19、昨天的考试大家事先都不知道,试卷一发下来,我就赶忙收住心思,认真地答起题来。

    20、教室里弥漫着诚静、紧张的考试火药味。

    21、紧张的考试马上要考试了,“怎么办?”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22、在发现剩下的时间来不及做完全部题目时,我会浑身大汗。

    23、望着满地的碎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地批评我。

    24、我表面上十分镇静,心里却像一只兔子“咚咚”直跳。我为了弄清楚作文要求,浪费了大约30分钟。只剩下1小时了。我的试卷还一片空白。

    25、考试前要紧张,紧张是指由于紧张而有计划地复*,而不是在心里的紧张。

    26、期末考试到了,我紧张的心情无处不在,一股沉重的压力慢慢地串到我的心里。

    27、我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了考场的门口,像洗了一个凉水澡,又被风吹过一样,坐下来,看到桌上白花花的卷子,我的手心已经冒出了汗

    28、今天是游泳考试,我的心情格外紧张,一会想给爸爸妈妈争光,一会又怕给爸爸妈妈丢脸。

    29、他满脸通红,双手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手心冒着冷汗。

    30、临*期末,就是我们和教师最紧张的时刻,试卷,每天都做试卷,每天一到学校就复*。这是为了什么呀?还不是为了期末考试吗。

    31、一提到考试,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十分的紧张,鸡皮疙瘩就马上尽职地站起岗来。刚才还眉开眼笑的脸,顿时阴沉了下来。

    32、他两眼发直,连连自语,又惊又怕,双腿也不听使唤,像筛糠似的乱颤起来。

    33、一阵热风吹拂在我的脸上,我感到天气又热了许多,心里有些支持不住,一种要晕眩过去的症状从身体内部来临了

    34、他惶恐不安地看着我,嘴里就像含了一串冰糖葫芦,呜呜啦啦半天没说出什么来。

    35、痛,肚子疼,想上厕所等不良反应,严重地影响了考生的正常发挥,*时会做的考题,无法完成。

    36、临*期末考了,我的心情又紧张又充满期待。我紧张的原因是怕考不好

    [阅读全文]...

2022-01-16 23:31:29
  • 五年级古诗词考试题

  • 五年级
  • 五年级古诗词考试题

      古诗词是语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古诗词考试题,供大家阅读参考。

      五年级古诗词考试题:

      一、写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对偶 )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反问 )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夸张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 )

      5、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拟人 )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对仗 )

      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 )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夸张)

      二、你知道下列诗句括号中的字词具体指的是哪个人吗?

      江晚正愁(余)辛弃疾 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

      (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

      西出阳关无(故人)辛渐

      却看(妻子)愁何在 妻子和儿子

      三、用线将诗题、诗句、作者连起来:

      《春晓》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回乡偶书》杜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池》 柳宗元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 孟浩然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不须归。

      《山行》 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绝句》 杨万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 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游园不值》 苏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渔歌子》 叶绍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惠崇春江晚景》张志和 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根据情景写诗句。

      1 、 当你看到草原上生机勃勃的小草时,你会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远眺洞庭,*静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的辉映下,明亮而迷蒙,美丽的君山在其中,你不由吟道:“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3、中秋的夜晚,小芳在院子里对着一轮圆月,想着远在异乡的朋友,祈祷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小明读了战争的资料,想起了以前那么艰苦的边塞生活,说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毛毛读了古代清官们的故事,想到了那歌舞升*的迂腐生活,不禁吟起了《题临安邸 》中的诗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到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来。

      7、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8、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9、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0、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满腔豪情。

      11、月亮渐渐西沉,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2、、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如李白的《赠汪伦 》写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 》写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4、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用“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白自己坚贞的操守,光明磊落的品格。曹植质问哥哥苦苦相逼的诗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5、导游小姜领着一队华侨周游全国。应游客的要求,需要边赏景边吟诗。猜猜看,小姜会怎么应答:站在庐山脚下,小姜吟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听到瘦西湖内的民乐演奏,小姜吟道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到高邮湖边,小姜吟道 夜半湖心明月上,还疑神女弄珠游 ……

      16、毕业在即,同学们请你在留言本上写毕业赠言。小明*时不珍惜时间,你可以送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或者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寸光阴” 这句话(格言)与他共勉;小江是你视为知己的朋友,你可以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来表达你与他依依惜别之情;对有远大志向的小刚,你会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来祝福他;对为你操劳的班主任老师,你会这样赞美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8、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读书,正如宋代大文字家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光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必须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正如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商山早行》的作者是温庭筠, 全诗抓住“早行” 两个字 , 真实地反映古代社会许多旅客共同的感受。

    [阅读全文]...

2022-04-29 14:44:34
  • 教师考试必背古诗词

  • 教师,考试
  • 教师考试必背古诗词

      导语: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那么,教师考试必背古诗词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3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 唐 李白

    [阅读全文]...

2022-05-24 04:14:29
  • 中考必背古诗词

  • 中考,文学
  • 中考必背古诗词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必背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杨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水槛遣心二首(选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下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6、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睛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7、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8、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9、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0、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阅读全文]...

2022-01-11 15:26:07
  • 中考必背的古诗词44首

  • 中考,文学
  • 中考必背的古诗词44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必背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重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唐朝·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朝·李白(重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唐朝·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唐朝·杜甫(重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唐朝·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朝·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黑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朝·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观刈麦》唐朝·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3-24 14:13:19
  • 诗名含有科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科字的诗词

  • 藜科(藜科丛生庭中,白露日,割而为帚。是

    饶介〔元代〕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海上生明月(科试)

    李华〔唐代〕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宋代〕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喜外孙吴仲科戒酒

    湛若水〔明代〕

    尔贤云戒酒,戒酒惟尔贤。大禹恶其旨,其兴也勃焉。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时崔相公、杨尚书掌选)

    刘禹锡〔唐代〕

    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已是世间能赋客,

    更攻窗下绝编书。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西樵大科峰观日出

    欧大任〔明代〕

    明河渐没见长空,海上鸡鸣日已红。地涌千峰元气里,天连诸水大荒中。

    云边乍听罗浮凤,曙后偏惊碣石鸿。便欲乘风到银阙,扶桑东望思何穷。

    南池宴钱子辛,赋得科斗

    韦应物〔唐代〕

    临池见科斗,美尔乐有馀。不忧网与钩,幸得免为鱼。

    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浣溪沙(科斗)

    王千秋〔宋代〕

    灯火阑珊欲晓时。夜游人倦总思归。更须冰蛹替采丝。玉篆古文光灿烂,花垂零露影参差。月寒烟淡最相宜。

    南歌子(时方自佥厅会议催科,事罢即作此游)

    姚述尧〔宋代〕

    误入红莲幕,来依玉树丛。也将尘迹寄东风。忙里偷闲同到、此山中。迥野韶华丽,晴岚秀色钟。凭高凝望倦扶筇。喜见今年和气、满南东。

    赠小儿科胡医士

    邓林〔宋代〕

    种杏年来已作林,知君利济及人深。婴孩疾痛未能语,父母爱怜空有心。

    大德两仪生万物,神丹一匕直千金。旅途相遇无由报,谩把新诗满卷吟。

    [阅读全文]...

2021-12-12 18:41:36
  • 关于高考必背古诗词

  • 高考
  • 关于高考必背古诗词

      高考古诗文必背64篇分为:初中部分(50篇)和高中部分(14篇),合计64篇。古诗词填空属于高考送分题,大家一定要把送分题全部拿到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考必背古诗词,欢迎阅读!

      一、初中课内必背古诗文汇集(50篇)

      1、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读全文]...

2021-12-24 01:00:10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句子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语录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说说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名言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诗词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祝福
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