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的诗词

关于采莲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采莲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采莲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采莲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 语录(2) 说说(3) 名言(181) 诗词(67) 祝福(3k+) 心语(57)

  • 采莲曲古诗词

  • 采莲曲古诗词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解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诗文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阅读全文]...

2022-04-13 01:50:25
  • 《江南可采莲》诗词原文及译文

  • 江南,文学
  • 《江南可采莲》诗词原文及译文

      江南风景秀丽,到处都可划船采拾水面的莲叶。那一片片又青又圆的莲叶,盛开得多么美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南可采莲》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览。

      江南可采莲一词出自汉乐府《江南》,原文如下: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吓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1:

      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译文2:

      江南水乡有莲可采,荷叶多么茂盛,还有鱼儿嬉戏于其间。

      一会儿出现在莲叶之东,一会儿游到莲叶之西,一会儿欢跃于莲叶之南,一会儿玩耍到莲叶之北。

      赏析:

      此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莲”更多解释是“恋”。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阅读全文]...

2022-01-16 01:42:01
  •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诗词

  •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诗词

      古诗原文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诗文赏析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采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采莲。“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一个“并”字,突出了采莲是群体活动,以及采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采莲的热闹场景。下面两句具体描绘采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着采莲女们。她们荡着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采一些莲子。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绿叶青莲,映衬采莲女红润的面颊,采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采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采莲女轻盈、敏捷。“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采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竞折”,突出她们争相采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采写活了。从“争前”到“竞折”,采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采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采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采莲人。“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采莲女的妆扮。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着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她们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采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在归途中,她们边荡着桨边拿着荷花玩耍。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采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采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这首诗采莲活动写得相当细致,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如同采莲女一样淡妆浅梳,不假雕饰,表现出一种纯朴明丽的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全诗构思独特,每韵一段,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5-17 17:24:27
  • 《采莲曲》诗句赏析

  • 《采莲曲》诗句赏析

      《采莲曲》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2021-12-13 08:45:49
  • 采莲曲白居易的诗(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追逐着碧波,微风荡漾着新荷,在那荷花丛中,一叶小舟飘过。没料到碰到郎君,未语低头娇笑,一枝碧玉簪子跌落水中。

    [赏析]

    本诗写江南的风情,写少女的娇态,极形象,极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油然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它的前两句写釆莲女在荷花深处,荡着轻舟飘然而来,使人自然联想起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后两句写釆莲女的娇态,她笑着那样开心,连碧玉簪子都掉落水中了。与皇甫松塑造的那个“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的少女形象相比,㢠异其趣:一大胆,一娇怯;一无拘无束,一含羞带娇。而皆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心理刻画,传神逼真,虽丹青妙手,亦不易得。

    [阅读全文]...

2022-05-28 18:00:41
  • 采莲曲李白翻译赏析(采莲曲古诗意思全解)

  • 李白
  •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自汉代诗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绝美朴素的采莲曲一出,便千古难以逾越了。

    越是简朴,越是美丽,这真是大美无言的典范之作。

    按说,有了这么绝美的《采莲曲》,后世一般不会轻易再写。

    然而,翻开诗歌长卷,我们发现,写采莲的诗人还真不少,但遗憾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著名的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将夏天的思念,写到极致。至今,一吹到南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句就会脱口而出,惬意之极。

    这首《采莲曲》,缠绵悱恻,意境高远,深得古乐府艺术美学之精魂。

    南朝梁萧纲的《采莲曲》,风韵奇高,唐人只能望其项背。

    到了唐代,写采莲的名家很多,如李白、王昌龄、白居易、刘方*、皇甫松等都写过。但出彩的很少。

    唐诗几万首,也就三首尚可,分别是李白、王昌龄、白居易的《采莲曲》。其余皆不足观。

    唐以后的《采莲曲》新作,几乎可以不看。

    而这三首,却以李白的这首为最上。这是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联系在一起的。而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美誉,让他在写出七绝《采莲曲》之后,成为永恒,再也无人超越。白居易的七绝《采莲曲》因一句“荷花深处小船通”,尚可体味,其余诸句与王昌龄实在差距甚远。

    言归正传。谈谈李白此诗的精妙之处。

    精妙之一,美在“若耶溪”。看到这三字,就想起西施,那采莲女子的形象,自然而然跃于纸上。

    精妙之二,美在“共人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让人沉醉在无边的荷香之中,增加摄人心魄的力量。

    精妙之三,美在“水底明”。临花照水,清澈见底,绿衣采莲女,无疑是最美镜中人。妙在水美,人更美。

    精妙之四,美在“空中举”。像里青衣的水袖,柔柔地在风中飘摇,轻盈的倩影,瞬间带入了李白特色的浪漫主义情怀。

    精妙之五,美在“游冶郎”。通过少年的眼睛,描绘出美丽的采莲女。这是衬托之美。

    精妙之六,美在“三三五五”。通过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烘托采莲女之美。

    精妙之七,美在“空断肠”。通过游冶郎的单相思,将一场盛大的心理活动写尽了。

    夏天,如果没有南风,没有荷花,没有烈日,没有暴雨,没有晚上清凉的月光,那还叫什么夏天呢?

    最后,让我们跟着李白的《采莲曲》,共赴一场诗意之夏吧。

    [阅读全文]...

2021-12-08 20:18:36
  • 采莲曲的诗意_诗意伤感的句子

  • 诗意,伤感,心情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采莲曲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采莲曲的诗意

    一、《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是不是觉得采莲曲的诗意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唯美诗意的句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4-27 17:41:31
  • 江南可采莲主持台词

  • 江南,台词,语录
  • 江南可采莲串词

    江南可采莲串词【六一节目串词】节目单:1、托班舞蹈快乐在一起》2、小二班《十个印第安人》3、中班舞蹈《老师的目光》4、小班舞蹈《悯农》5、大班爵士舞6、中班舞蹈班《快来拍照》7、小一班英语联唱8、托班舞蹈《牛奶歌》9、中班汉语连唱10、大班舞蹈班《月亮船》11、中班舞蹈《快乐男孩阳光女孩》12、大班舞蹈《活力baby》13、中班情景表演《小鸡的一家》14、大班舞蹈《我学弟子规》15、小班舞蹈《大小姐》16、中班舞蹈《江南可采莲》17、大班英语情景剧《》18、大班歌伴舞《隐形的翅膀》19、教师节目《青春魅力》(孙)亲爱的小朋友们,(张)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合)大家好

    (梁)我们送走了阳春三月、(史)温情的四月,美丽的五月,(师)今天我们迎来了快乐的六月

    (孙)六月是歌唱的季节,(张)六月是撒满阳光的季节,(梁)六月是梦想飞扬的季节;(史)看,天空中小鸟在自由飞翔,幼儿园里小朋友在快乐歌唱

    (孙)小朋友们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师)祝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梁)快乐的六一,亲爱的小朋友们就让我们放声歌唱吧

    (师)第一阳光幼儿园“和快乐在一起”六一联欢汇演现在开始

    1托班《和快乐在一起》(梁史)(梁)童年是一支歌,跳跃着美妙的音符;(史)童年是一幅画,稚嫩的画笔描绘出眼里的多姿世界;(梁)童年是快乐的,正等着我们和他一起寻找,(史)

    可,田。

    出自两汉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作者已无可考。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

    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

    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

    张玉榖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而自然显现一片大自然活泼的生机。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

    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

    《乐府解题》云:“《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

    ”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古代诗歌中用“莲”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宋朝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更赋予莲花以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莲被誉为“花中君子”。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意思是: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

    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莲”更多解释是“恋”。

    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江南可采莲》为汉代民歌,汉乐府作品。

    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江南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先谢谢了。

    诗句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阅读全文]...

2022-06-29 21:43:19
  • 采莲梦,渡阑珊

  •   临风望水,熏风绣鸳鸯,

      波阔莲香,百日还轻扬。

      艳阳乱洒砌穿云烟,

      幽湖,卧在湾上闪烁着蓝光。

      琥珀中,卷裹着层层莲浪,

      翠描几笔清妆,

      依偎几架藤蔓,

      露洗满湖的心事,伤迟暮。

      醉鱼逐凌波斑斓,

      淘一浪千里香烟。

      风外飐,此梦卷光阴沉淀,

      叩响半卷疏帘的心窗,语缄。

      风初歇,碧扇散万点琼珠,

      无奈,莲闹心波斩两处,

      一处朱雀桥外酌半阙旧殇,

      一处逍遥人间添一笔新债。

      虚幻中犹记着谁的模样,

      靠着谁温暖的肩膀,

      饮了谁珍藏的芙蓉酿?

      一壶心事,忆一曲一调一伤。

      模糊间,光线拉长的背影,

      没入盛开的薄烟渗入苍凉,

      谁在潸然一片淋漓的风景

      依旧走不出阑珊的光茫。

      今夕,坐数莲花瓣三三两两,

      片片引渡迷津人,

      划破世俗几多哀愁沉浮?

      莞尔心悦,得花三分怜爱。

      青冉梳洗着悠长的岁月,

      淡瘦着记忆深入心,

      剪短喧嚣的尘念。

      忘却几时薄凉,得七分风流。

      岸头采莲梦,无限意,

      意满情浓,日尽踟蹰,归否?

      洗礼十年陈心,已阑珊,

      不记来路尘埃落何处?

      心波泛起载浮荷瓣之舟。

      莲香舒浮萍铺归路,

      分附波长送十里,

      归于天水相接处。

    [阅读全文]...

2022-04-27 20:57:29
  • 《采莲曲》王勃唐诗全诗赏析

  •   《采莲曲》为唐代诗人所作。是上元二年(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的。下面一起来欣赏下该诗。

      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注释】

      1、采莲曲:是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乐府《清商曲》名。全诗校:“《乐府》作采莲归。”

      2、绿水句:意谓绿水之上,长满着芙蓉。曹丕《游宴诗》:“兰芷生兮芙蓉披。”(见《文选》江淹《拟魏文帝游宴诗》李善注引)此用其意。芙蓉,即荷花。衣,意同披,指盖在水面。

      3、凫:野鸭。

      4、桂棹兰桡:桂和兰都是香木;棹和桡都是拨水的工具,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桡。”棹、桡、枻,均为船桨。《方言》卷九:“楫,谓之桡,或谓之棹。”下长浦,沿着水边向下游。浦,水边之地。

      5、叶屿花潭,叶屿和花潭为互文,是说屿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后因以佳期指欢聚的日子。

      7、采:全诗校:“乐府诗作摘。”

      8、倡家:妓。

      9、官道句:乐府《罗敷行》:“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官道,大道。把,采。

      10、稠:全诗校:“一作重。”

      11、“花红”句:萧统《采莲曲》:“江花玉面两相似。”

      12、佳人:指征夫。在兹:全诗校:“一作兹期。”

      13、共蒂:并蒂莲。

      14、折藕句:用藕丝暗喻两心相连的情丝。“丝”谐“思”,是双关语。

      15、无:全诗校:“一作何。”

      16、从:全诗校:“一作徒。”

      17、西:全诗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

      20、丰茸:风姿美好。

      21、江:全诗校:“一作光。”

      22、路:全诗校:“一作更。”

      【赏析】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

      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

      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阅读全文]...

2022-02-10 18:50:43
当前热门
采莲的诗词 - 句子
采莲的诗词 - 语录
采莲的诗词 - 说说
采莲的诗词 - 名言
采莲的诗词 - 诗词
采莲的诗词 - 祝福
采莲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