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诗词

关于司马光的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马光的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马光的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马光的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2) 语录(30) 说说(3) 名言(31) 诗词(166) 祝福(1) 心语(308)

  • 司马光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

    2.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3.口有蜜腹有剑。

    4.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5.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6.忍小忿而存大信。

    7.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8.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9.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10.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1.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12.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13.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16.英雄无用武之地。

    17.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8.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9.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20.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21.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22.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2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4.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25.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26.人之患,在于不读史。

    27.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2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29.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3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31.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32.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3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法而富强。

    34.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35.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36.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37.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39.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40.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41.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4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43.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44.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

    45.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46.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47.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48.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离,以至于败。

    49.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能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50.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51.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阅读全文]...

2021-12-14 13:39:05
  • 司马光古诗词赏析(司马光的意思和翻译)

  •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阅读全文]...

2022-02-08 20:09:10
  • 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内容

  • 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内容

      导语: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想必我们也听过很多次,你是不是也被他的机智和勇敢折服了?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司马光砸缸的课文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文原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小学课文原文: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英文:

      On one occasion, Sima Guang was playing with smaller partners in the back yard. The yard has a large water tank, and as the kids were playing, one child accidentally fell into the giant tank. As the child drowned, other children, terrified, started weeping and crying for their parents. Sima Guang,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 kids, kept calm and picked up a stone from the ground. He then used all his strength to throw the stone at the water tank. "Bang!", the water tank broke, water flooded out the tank and the kid is saved.

      一、说教材

      《司马光砸缸》是长春版语文第二册七单元第二课。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 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做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考虑一年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在认知、发音、朗读、书写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的特点,给本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儿童愿意动脑的精神,使儿童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较为简单明了的发散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演示法,比较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儿童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儿童为主的人文情怀。

      四、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演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表演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儿童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表演的思维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我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A类学生能够看懂图、学会质疑并思考,B类学生能够看图说话,C类学生能够说出个别简单词语如“司马光”“救人”。以 下我主要针对A类学生的教学三大版块:从课件中质疑、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阐述。

      1、从课件中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为主的,课件生动的展示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看不懂的地方?

      预设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3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2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3—5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阅读全文]...

2022-02-25 23:44:51
  • 《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 《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候,好像成年人一样严肃,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与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帝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帝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帝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与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注释

      凛然:稳重的样子。

      指:同“旨”,主要意思。

      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华靡:奢华。

      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退:回来。

      持:拿。

      语:对......说。

      去:离开。

      爱:喜欢。

      了:了解。

      释:放。

      戏:玩耍。

      迸:流了出来的样子。

      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阅读全文]...

2022-07-18 07:29:44
  • 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

  • 励志,启示,感悟
  • 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

      在“司马光警察枕头灵感”中,司马光用“自残”的方法改变了睡眠的故事而没有学**惯。我非常惊讶和钦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玩。

      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曾经用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叫“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一翻身枕头就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把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听到响声,便马上起床,点烛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司马光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感悟及启示:

      1、我读了这篇小故事,感受很深,也有特别多的启示。司马光这样想方设法,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来学*知识,并且追求卓越这种境界。费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印证了这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了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地学*精神,他才可以带领着他的团队,历时19年编纂成功了不朽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定都会成功。我们和司马光一样,司马光并不是天才,只是他下的功夫要比我们一般人更深。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中,就算某些人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努力,照样不能成功!天道酬勤,让我们一起努力,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多做贡献。

      2、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伟业,不经过努力是万万不行的,只有高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刻苦、自觉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司马光的“警枕”夜读便是一个好例子。

      我虽然不能像司马光那样警枕夜读,但一定要学*他那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多读课外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勤奋自觉学*,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知识,对人类有用的人。

      3、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遇到各种学*上的困难,能主动去解决它,并始终坚持发奋学*,这就是司马光成功的秘诀。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刻苦、自觉、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后,我一定要向司马光学*。“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刻苦。

    [阅读全文]...

2022-07-29 20:45:45
  • 司马光《孙权劝学》考点归纳

  • 阅读
  • 司马光《孙权劝学》考点归纳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的考点梳理,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帮助!

      重点注释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整体把握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常考点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阅读全文]...

2022-01-12 21:21:49
  • 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 阅读
  • 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阅读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阅读: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

      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驼负归洛阳。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节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橐,tuó,通“托”。

      《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卫伯玉逆击 反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 到达

      C、悦等劝朝义执挚 逮捕

      D、悦等恐众心未壹 统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无宠于思明 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

      B、则以其谋告之 以氈裹其尸

      C、皆为陕兵所败 立朝清为太子

      D、左右颇泄其谋 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3分)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②朝义俯首不应

      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

      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阅读全文]...

2022-03-19 17:15:00
  • 拒不纳妾的王安石与司马光

  •   在宋代奢靡的社会氛围中,男权社会逐渐真正确立起来,一夫多妻、妻妾成群变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并不是个顶个男人都这个样子。就连按规矩可养成千上万女人的皇帝也有例外,他就是明代的弘志帝,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这很另类,千古难得。

      连皇帝都有个例,士大夫之中当然也有不好此道者。北宋士大夫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可是,司马光、王安石就不一样,他们拒不纳妾,也不储妓,他们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不纳妾是因为他们认为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做。二人官居宰相之位,在变法问题上,他们是对立两派的领袖人物,虽政见不同不能合作,但都是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私德上都是问心无愧的。他们的政敌之中不乏吹毛求疵、甚至捕风捉影者,但没有人在他们私生活上说出一个不字。

      先说王安石。

      据理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邵雍与王安石同朝为官,邵伯温熟悉王安石)《河南邵氏闻见录》记载——

      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日理万机,非常劳累。夫人吴氏自己作主为丈夫买来一妾,打算让她帮助照顾王安石。

      有一天,王安石回到内室,不禁愣住了,吴氏不在屋里,椅子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貌美女子,羞答答地看着王安石,表情异样,非常复杂。

      王安石大吃一惊,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半夜到他的房里来干什么,于是严肃地盘问起来:“怎么回事?”

      女子回复:“夫人吩咐奴婢伺候老爷。”

      王安石又问:“你是谁?”

      女子哭诉:“奴家的丈夫在军中主管一船官麦,不幸沉船,官麦尽失,不足以还官债,所以奴家丈夫卖掉奴家好凑足钱数。”

      王安石再问:“把你卖了多少钱?”

      “九百缗。”

      王安石命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安歇,然后派人把她丈夫找到,命妇人随同丈夫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

      打发走那个女子后,王安石询问吴氏为何要这样做。原来吴氏见京师里的人生活特别奢靡,一般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大富户几乎是妻妾成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尤其有一定品级的官员,如果没有妾侍,就好像不正常似的,会招致异样的眼光看待。

      司马光也遇上过类似的情形。年轻时担任通判,妻子张氏十年未能生育,心中有愧,担心丈夫蒙受无后的不孝罪名,就私下里请太守夫人帮忙。太守夫人干脆直接送给司马光一妾,他不便拒绝,只是对那个女子不理不睬。

      张氏看在眼里,以为是自己横在二人之间的缘故,便安排自己离开家一些日子,嘱咐侍妾打扮妥当,夜间到老爷书房去。司马光看见她在书房中现身,叱道:“夫人不在,你胆敢来此?速去!”随后就让她彻底离开。

      西晋的贾充和初唐的房玄龄也不纳妾,他们的夫人如河东狮子,醋坛子打翻无数次,这二位不敢纳妾。王安石志在推行自己的政策,司马光志在史学研究,一部《资治通鉴》耗去他二十五年的业余时间,这二人志向高远,胸怀如光风霁月,金钱与美色不入他们的法眼,这种私德,令人尊崇。

    [阅读全文]...

2022-04-28 12:56:58
当前热门
司马光的诗词 - 句子
司马光的诗词 - 语录
司马光的诗词 - 说说
司马光的诗词 - 名言
司马光的诗词 - 诗词
司马光的诗词 - 祝福
司马光的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