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写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马光写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马光写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马光写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中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电影,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与*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司马光》的说课稿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的说课稿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说目标
1、“古、他、几、朋”等13个生字,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图文结合,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 理解课文,学*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4、会写“几、心、个、他、友、古”等6个生字,认识“卧钩”、“单人旁”。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加上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先利用挂图,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认识爬字旁,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园、爬、别”。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理念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2、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一写,重自主。
写字指导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写字指导时让学生自己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加深印象,到自己写字的时候就能正确、美观地把字写在田字格里了。
过程展示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司马光》(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播放录像)。请小朋友边看边想,讲了司马光的什么故事?
二、读读演演,激活情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示多媒体)瞧,谁来了?(司马光)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指导读好轻声。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
2、看,(示多媒体)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读。
3、(示多媒体)花园里有些什么?
(再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自由读,想想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点击“大”“装满”,指导读好)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呀?(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自由读。
(1)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去的?(点击:爬上一不小心)什么叫“一不小心”?*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
(2)水缸这么大,水又满满的,小朋友掉进去会有什么后果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这句话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2、这时,小朋友们怎样了?(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1)“慌了”(点击:慌)就是怎么了?指导读词。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
(3)(示多媒体)谁来学着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4)表演读这句话。
(5)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说话。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作者:佚名
司马光不以词作着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欢迎大家分享。
《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允言**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加集贤校理。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从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诏置末级。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兖国公主嫁李玮,不相能,诏出玮卫州,母杨归其兄璋,主入居禁中。光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玮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衰。
进知制诰,固辞,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时朝政颇姑息,胥吏喧哗则逐中执法,辇官悖慢则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治,军卒詈三司使而以为非犯阶级。光言皆陵迟之渐,不可以不正。
充媛董氏薨,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古者妇人无谥,*制惟皇后有之。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唐*阳公主有举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乃得给。至韦庶人始令妃主葬日皆给鼓吹,非令典,不足法。”时有司定后宫封赠法,后与妃俱赠三代,光论:“妃不当与后同,袁盎引却慎夫人*,正为此耳。天圣亲郊,太妃止赠二代,而况妃乎?”
英宗立,遇疾,慈圣光献后同听政。光上疏曰:“昔章献明肃有保佑先帝之功,特以亲用外戚小人,负谤海内。今摄政之际,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之;猥鄙如马季良,谗谄如罗崇勋者,当疏远之,则天下服。”
帝疾愈,光料必有追隆本生事,即奏言:“汉宣帝为孝昭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光武上继元帝,亦不追尊钜鹿、南顿君,此万世法也。”后诏两制集议濮王典礼,学士王珪等相视莫敢先,光独奋笔书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王宜准封赠期亲尊属故事,称为皇伯,*大国,极其尊荣。”议成,珪即命吏以其手稿为按。既上与大臣意殊,御史六人争之力,皆斥去。光乞留之,不可,遂请与俱贬。
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光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驁,又从而姑息之。*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
仁宗遗赐直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金以遗舅氏,义不藏于家。后还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当覆奏乃供。光云:“当移所属使立供已,乃具数白后,以防矫伪。”
曹佾无功除使相,两府皆迁官。光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已而迁都知任守忠等官,光复争之,因论:“守忠大奸,陛下为皇子,非守忠意,沮坏大策,离间百端,赖先帝不听;及陛下嗣位,反覆交构,国之大贼。乞斩于都市,以谢天下。”责守忠为节度副使,蕲州安置,于下快之。
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驁,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光曰:“朝廷尝失信,民未敢以为然,虽光亦不能不疑也。”琦曰:“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嘿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
王广渊除直集贤院,光论其奸邪不可*:“昔汉景帝重卫绾,周世宗薄张美。广渊当仁宗之世,私自结于陛下,岂忠臣哉?宜黜之以厉天下。“进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遂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御乐院内臣,国朝常用供奉官以下,至内殿崇班则出;*岁暗理官资,非祖宗本意。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还光翰林兼侍读学士。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诏录颍邸直省官四人为閤门祗候,光曰:“国初草创,天步尚艰,故御极之初,必以左右旧人为腹心耳目,谓之随龙,非*日法也。閤门祗候在文臣为馆职,岂可使厮役为之。”
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取谅祚以降,诏边臣招纳其众。光上疏极论,以为:“名山之众,未必能制谅祚。幸而胜之,灭一谅祚,生一谅祚,何利之有?若其不胜,必引众归我,不知何以待之。臣恐朝廷不独失信谅祚,又将失信于名山矣。若名山余众尚多,还北不可,入南不受,穷无所归,必将突据边城以救其命。陛下不见侯景之事乎?”
上不听,遣将种谔发兵迎之,取绥州,费六十万,西方用兵,盖自此始矣。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观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而求言诏下,光读之感泣,欲嘿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事见《充传》。蔡天申为察访,妄作威福,河南尹、转运使敬事之如上官;尝朝谒应天院神御殿,府独为设一班,示不敢与抗。光顾谓台吏曰:“引蔡寺丞归本班。”吏即引天申立监竹木务官富赞善之下。天申窘沮,即日行。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界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蔡確曰:“国是方定,愿少迟之。”《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悦者,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侥幸希进;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
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是时天下之民,引领拭目以观新政,而议者犹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毛举细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众议甫定。遂罢保甲团教,不复置保马;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除民所欠钱;京东铁钱及茶盐之法,皆复其旧。或谓光曰:“熙、丰旧臣,多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义间上,则祸作矣。”光正色曰:“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于是天下释然,曰:“此先帝本意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光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折简与吕公著云:“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愚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乃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诸将兵皆隶州县,军政委守令通决。废提举常*司,以其事归之转运、提点刑狱。边计以和戎为便。谓监司多新进少年,务为刻急,令*臣于郡守中选举,而于通判中举转运判官。又立十科荐士法。皆从之。
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粜籴法。两宫虚己以听。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遂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陕州。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京师人*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
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帝不许,乃令夺赠谥,仆所立碑。而惇言不已,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京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于后世。”闻者愧之。
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
在“司马光警察枕头灵感”中,司马光用“自残”的方法改变了睡眠的故事而没有学**惯。我非常惊讶和钦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玩。
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曾经用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叫“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一翻身枕头就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把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听到响声,便马上起床,点烛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司马光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感悟及启示:
1、我读了这篇小故事,感受很深,也有特别多的启示。司马光这样想方设法,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来学*知识,并且追求卓越这种境界。费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印证了这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了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地学*精神,他才可以带领着他的团队,历时19年编纂成功了不朽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定都会成功。我们和司马光一样,司马光并不是天才,只是他下的功夫要比我们一般人更深。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中,就算某些人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努力,照样不能成功!天道酬勤,让我们一起努力,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多做贡献。
2、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伟业,不经过努力是万万不行的,只有高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刻苦、自觉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司马光的“警枕”夜读便是一个好例子。
我虽然不能像司马光那样警枕夜读,但一定要学*他那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多读课外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勤奋自觉学*,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知识,对人类有用的人。
3、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遇到各种学*上的困难,能主动去解决它,并始终坚持发奋学*,这就是司马光成功的秘诀。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刻苦、自觉、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后,我一定要向司马光学*。“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刻苦。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介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司马光的历史著作,希望能帮到你。
司马光的著作
北宋的司马光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那么,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先来说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里包含了十六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共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左右。其主要内容以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两方面为主线,再加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等辅助内容,司马光希望后人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关心国家兴亡,同时警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
《稽古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算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共二十卷,记录了从远古到宋英宗时期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稽古录》语言简洁明了,简单易读。历朝历代对该书的评价都很高,明代大哲学家朱熹认为儿童读完六经后就应该去读《稽古录》一书。
《潜虚》一书则是司马光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司马光在即将要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潜虚》是司马光仿照汉代扬雄的写作手法,以五行为基础,义理、图式、术数等为主要内容。
司马光的成就
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北宋司马光,他为北宋这一王朝贡献良多,视北宋的兴亡为己任。那么,司马光的成就有哪些呢?司马光最主要的成就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二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先来说说司马光在政治上的成就吧。司马光在其二十岁那年就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司马光曾多次向皇帝上书,提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后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其十岁的.幼子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朝政便被当时的皇太后把持。皇太后一直都是反对新政一派的人,于是她召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马光不顾自己的年迈,毅然回朝接受任命。司马光上位后,立马废除了与新政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恢复旧法。司马光日以继夜的工作,直至耗尽毕生的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成就,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先是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司马光一生博闻多识,笔耕不辍,除了《资治通鉴》一书外,他还有其它许多著作。比如散文《训俭示康》、被称为《资治通鉴》的姐妹篇的《稽古录》以及《潜虚》等一系列文学著作。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司马光经典名言警句
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3、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4、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5、小人多欲则求妄周败家丧生。
6、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7、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8、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9、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3、小事不糊涂之谓能,大事不糊涂之谓才。
14、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15、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6、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1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8、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19、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20、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强取酒卮池翠柏,懒开粽叶觅杨梅。——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依依残腊无情别,历历新春满眼来。——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男儿努力*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莱。——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宵衣深念长城固,肯待从容傲醉乡。——司马光《奉和始*公忆东*·相印东临汶水阳》
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司马光《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水底元无月》
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司马光《其日雨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谷雨后来花更浓》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司马光《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寂寥清明后,余春已无多。——司马光《清明后二日同邻几景仁次道中首兴宗完秉国如》
麦田小雨陇微于,草树欣欣照晚晴。——司马光《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二首·麦田小雨陇微于》
花下客来醒亦好,犹胜闭户过清明。——司马光《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二首·麦田小雨陇微于》
寒食良辰无赏心,杂花烂漫柳成阴。——司马光《寒食游南园独饮》
寒食无佳赏,芳菲半已空。——司马光《梦与之美为寒食之游》
小桃佳李实如拳,西湖尽眼铺芳莲。——司马光《和秉国招景仁不至云方作书与光论乐》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先生嫌俗宾,犹与故乡亲。——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不惜烟霞地,暂容缰锁身。——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林庐深有径,鸡犬四无邻。——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蔌蔌闇花堕,苍苍古柏春。——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饮炊松粒细,肋采蕨芽新。——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静觉精神健,闲知气味真。——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竹色消酲易,林声破梦频。——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客轮来去辙,驿路古今尘。——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明日空回首,白云应笑人。——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洛下衣冠爱惜春,相从小饮任天真。——司马光《和潞公真率会诗》
随家所有自可乐,为具更微谁笑贫。——司马光《和潞公真率会诗》
冬夜何其永,寒光四泬漻。——司马光《冬夜》
雁横昨天边历,人静漏迢迢。——司马光《冬夜》
维岳人皆仰,长城众所依。——司马光《吕宣徽挽歌二首·维岳人皆仰》
象设俨如在,英灵窅不归。——司马光《吕宣徽挽歌二首·维岳人皆仰》
唯应令名久,竹素蔼余辉。——司马光《吕宣徽挽歌二首·维岳人皆仰》
宫漏清高处处闻,六待寂寂夜将分。——司马光《宫漏谣》
黄金锁闲斗城斜,高玉楼通上帝家。——司马光《宫漏谣》
若木未光潜日月,神仙不动积烟霞。——司马光《宫漏谣》
铜壶角箭夜何长,杳杳亭亭示遽央。——司马光《宫漏谣》
宛转徘徊不能驻,复出宫城透宫树。——司马光《宫漏谣》
宫树鸟飞月欲西,烛光一道照沙堤。——司马光《宫漏谣》
龙骑聊翩拥阊阖,凤帷岑寂对狻猊。——司马光《宫漏谣》
广庭肃肃延冠带,剑佩峥嵘百神会。——司马光《宫漏谣》
施政发令四海春,庙堂垂衣天宇泰。——司马光《宫漏谣》
今秋少雨冬不雪,麦寄浮埃根欲绝。——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诏书朝下遍九州,岳渎百神俱祷求。——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西都留守虔群命,促驾不敢须臾留。——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分留导从屯林麓,别张醮具登山椒。——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焚香拜手倾垦恻,左右前后皆列星。——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廋辞流散满天下,竞以两手扪空虚。——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法王魏氏离宫旧,玉刻狻猊曏犹有。——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子孙宗庙皆尘灰,止见伽蓝存不朽。——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会善庭隅千岁松,一极二股凌寒空。——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少室先生乐间暇,弃官来家玉峰下。——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鹤飞笙远窅无迹,遗庙今人空沥酒。——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司马光的古诗是
听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传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诗
司马光写的古诗
司马光名言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的诗词
司马光砸缸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是古诗吗
有关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的闲居古诗
司马光古诗有拼音的
司马光古诗的拼音
司马光的枕头的古诗
司马光的诗句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下午
司马光立夏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古诗司马光的诗意
司马光的四句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春花
古诗司马光的闲居
司马光的古诗朗诵
司马光砸缸的这首古诗
古诗司马光传的拼音
司马光诗句意思
古诗司马光的别长安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古诗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