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的古诗真人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马光的古诗真人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马光的古诗真人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马光的古诗真人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中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电影,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司马光的千古名言名句
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
3、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司马光《资治通鉴》
4、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5、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司马光《资治通鉴》
6、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8、不爱其亲,焉能爱自己司马光《家范》
9、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0、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初夏》
1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12、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司马光《家范》
1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司马光
14、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司马光
15、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6、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
17、家庭和睦之道:忍忍忍司马光《家范》
18、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19、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20、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21、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司马光《西江月》
22、忍小忿而存大信。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
23、【原文】《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马光《家范》
24、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25、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司马光
26、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
27、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28、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29、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司马光《瞑目》
30、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31、*而后清,清而后明司马光
32、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司马光《唐纪十太宗贞观六年》
33、吾无过人者,但生*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34、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
35、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
36、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
37、剑客苍鹰队,将军*牙。分兵逻圁水,纵骑猎鸣沙。浪有书藏袖,难凭信达家。不堪闻晓角,吹尽落梅花。司马光《塞上》
38、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司马光
39、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40、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司马光
41、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
4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
43、暂来还似客,归去不成家。司马光
44、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
45、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作者:佚名
司马光不以词作着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司马光名言
1、*而后清,清而后明——司马光
2、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司马光
3、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4、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司马光
5、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司马光
6、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司马光
7、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司马光
8、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9、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10、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12、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
13、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14、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
15、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16、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
1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
18、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
19、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0、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
2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22、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司马光
2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司马光
2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25、吾无过人者,但生*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
在“司马光警察枕头灵感”中,司马光用“自残”的方法改变了睡眠的故事而没有学**惯。我非常惊讶和钦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警枕励志的启示及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玩。
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曾经用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叫“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一翻身枕头就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把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听到响声,便马上起床,点烛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司马光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感悟及启示:
1、我读了这篇小故事,感受很深,也有特别多的启示。司马光这样想方设法,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来学*知识,并且追求卓越这种境界。费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印证了这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了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地学*精神,他才可以带领着他的团队,历时19年编纂成功了不朽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定都会成功。我们和司马光一样,司马光并不是天才,只是他下的功夫要比我们一般人更深。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中,就算某些人特别聪明,但是如果不努力,照样不能成功!天道酬勤,让我们一起努力,抓紧一切时间好好学*,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多做贡献。
2、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伟业,不经过努力是万万不行的,只有高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刻苦、自觉的努力才可以成功。司马光的“警枕”夜读便是一个好例子。
我虽然不能像司马光那样警枕夜读,但一定要学*他那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多读课外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勤奋自觉学*,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知识,对人类有用的人。
3、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遇到各种学*上的困难,能主动去解决它,并始终坚持发奋学*,这就是司马光成功的秘诀。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刻苦、自觉、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后,我一定要向司马光学*。“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刻苦。
司马光《孙权劝学》考点归纳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的考点梳理,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帮助!
重点注释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整体把握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常考点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阅读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资治通鉴》阅读试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阅读: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朝义俯首不应。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
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朝义引军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驼负归洛阳。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节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橐,tuó,通“托”。
《资治通鉴》阅读试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卫伯玉逆击 反
B、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 到达
C、悦等劝朝义执挚 逮捕
D、悦等恐众心未壹 统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无宠于思明 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
B、则以其谋告之 以氈裹其尸
C、皆为陕兵所败 立朝清为太子
D、左右颇泄其谋 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史朝义“谦谨”的一项是()(3分)
①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②朝义俯首不应
③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
④不惊圣人乎
⑤畏曹将军,不敢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朝义虽不受宠,但因为人谦和,对士兵很关爱,将士们都很拥戴他。史思明扬言要杀朝义,部下便为朝义出谋划策,助他夺权。
B、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作前锋从北道发起进攻,朝义败战后不得不退兵驻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他不能协助完成大业,要按军法斩杀他。
C、史朝义手下大批武装士兵前去捕捉史思明,史思明身边的人及时发现了,并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跳墙来到马厩,打算骑马逃跑。
D、领兵驻扎在福昌的周挚,从许季常口中得知史思明被囚禁的消息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班师回朝之后,骆悦便劝说朝义把周挚杀掉。
在宋代奢靡的社会氛围中,男权社会逐渐真正确立起来,一夫多妻、妻妾成群变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并不是个顶个男人都这个样子。就连按规矩可养成千上万女人的皇帝也有例外,他就是明代的弘志帝,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这很另类,千古难得。
连皇帝都有个例,士大夫之中当然也有不好此道者。北宋士大夫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可是,司马光、王安石就不一样,他们拒不纳妾,也不储妓,他们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不纳妾是因为他们认为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做。二人官居宰相之位,在变法问题上,他们是对立两派的领袖人物,虽政见不同不能合作,但都是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私德上都是问心无愧的。他们的政敌之中不乏吹毛求疵、甚至捕风捉影者,但没有人在他们私生活上说出一个不字。
先说王安石。
据理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邵雍与王安石同朝为官,邵伯温熟悉王安石)《河南邵氏闻见录》记载——
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日理万机,非常劳累。夫人吴氏自己作主为丈夫买来一妾,打算让她帮助照顾王安石。
有一天,王安石回到内室,不禁愣住了,吴氏不在屋里,椅子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貌美女子,羞答答地看着王安石,表情异样,非常复杂。
王安石大吃一惊,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半夜到他的房里来干什么,于是严肃地盘问起来:“怎么回事?”
女子回复:“夫人吩咐奴婢伺候老爷。”
王安石又问:“你是谁?”
女子哭诉:“奴家的丈夫在军中主管一船官麦,不幸沉船,官麦尽失,不足以还官债,所以奴家丈夫卖掉奴家好凑足钱数。”
王安石再问:“把你卖了多少钱?”
“九百缗。”
王安石命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安歇,然后派人把她丈夫找到,命妇人随同丈夫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
打发走那个女子后,王安石询问吴氏为何要这样做。原来吴氏见京师里的人生活特别奢靡,一般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大富户几乎是妻妾成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尤其有一定品级的官员,如果没有妾侍,就好像不正常似的,会招致异样的眼光看待。
司马光也遇上过类似的情形。年轻时担任通判,妻子张氏十年未能生育,心中有愧,担心丈夫蒙受无后的不孝罪名,就私下里请太守夫人帮忙。太守夫人干脆直接送给司马光一妾,他不便拒绝,只是对那个女子不理不睬。
张氏看在眼里,以为是自己横在二人之间的缘故,便安排自己离开家一些日子,嘱咐侍妾打扮妥当,夜间到老爷书房去。司马光看见她在书房中现身,叱道:“夫人不在,你胆敢来此?速去!”随后就让她彻底离开。
西晋的贾充和初唐的房玄龄也不纳妾,他们的夫人如河东狮子,醋坛子打翻无数次,这二位不敢纳妾。王安石志在推行自己的政策,司马光志在史学研究,一部《资治通鉴》耗去他二十五年的业余时间,这二人志向高远,胸怀如光风霁月,金钱与美色不入他们的法眼,这种私德,令人尊崇。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司马光的古诗是
听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传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诗
司马光写的古诗
司马光名言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的诗词
司马光砸缸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是古诗吗
有关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的闲居古诗
司马光古诗有拼音的
司马光古诗的拼音
司马光的枕头的古诗
司马光的诗句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下午
司马光立夏的古诗
古诗司马光的诗意
司马光的四句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春花
古诗司马光的闲居
司马光的古诗朗诵
司马光砸缸的这首古诗
古诗司马光传的拼音
司马光诗句意思
古诗司马光的别长安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古诗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