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关于司马光的古诗真人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马光的古诗真人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马光的古诗真人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马光的古诗真人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9) 语录(32) 说说(1) 名言(31) 诗词(329) 祝福(1) 心语(492)

  • 司马光古诗词赏析(司马光的意思和翻译)

  •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阅读全文]...

2022-02-08 20:09:10
  •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 初夏
  •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中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电影,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阅读全文]...

2022-04-30 08:14:20
  •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 初夏,古诗文
  •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与*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阅读全文]...

2022-06-07 18:30:47
  • 司马光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

    2.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3.口有蜜腹有剑。

    4.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5.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6.忍小忿而存大信。

    7.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8.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9.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10.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1.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12.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13.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16.英雄无用武之地。

    17.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8.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9.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20.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21.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22.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2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4.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25.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26.人之患,在于不读史。

    27.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2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29.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3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31.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32.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3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法而富强。

    34.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35.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36.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37.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39.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40.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41.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4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43.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44.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

    45.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46.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47.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48.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离,以至于败。

    49.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能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50.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51.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阅读全文]...

2021-12-14 13:39:05
  • 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 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哭跑开了,正好司马光看见,立马拿起一块大石头向大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中的小孩也得救了,司马光就成了救人的大英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这么勇敢呢?以下是小编整理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

      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

      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

      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道理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思考,遇事不慌不乱,在面对别人发生的危险的时候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机智救人的表现。发生任何问题都应该找问题的原因和办法,慌乱是没有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司马光那种勇于打破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故事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发生地

      邮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笔者翻阅新*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阅读全文]...

2022-05-25 19:45:08
  • 《司马光破瓮救友》文言文翻译

  • 《司马光破瓮救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破瓮救友》,讲述司马光遇到这样的突**况,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司马光破瓮救友》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你!

      原文: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

      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

      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注释

      (1)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2)【光生七岁】司马光长到七岁。光,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3)【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4)【《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

      (5)【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6)【自是】自此,从此。

      (7)【释】放下。

      (8)【瓮】(weng)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9)【弃去】逃走。

      (10)【迸】涌出。

      (11)【退】回家。

      (12)【了】了解。

      (13)【于】在。

      (14)【闻】听、听到。“闻”在文言文中主要有6种意思①听,听到如本文中的“闻讲《左氏春秋》”。②听说,知道③报告上级④用鼻子嗅。⑥声望,威望。如《伤仲永》中的“不能称 前时之闻。

      (15)【破】打开,打破。

      课后*题

      1、试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三处。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凛然 如**() (2)即 了其大指()

      (3)群儿 戏于庭() (4)足跌 没水中()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读完《破瓮救友》,谈谈你从幼年司马光身上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2、(1)好像;如同(2)懂得,明白(3)玩(4)沉没,淹没

      3、(1)从此,他书本不离手,如饥似渴的读书,以至于忘记饥渴冷热。

      (2)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涌出来,小孩得救了。

      4、①面对问题,我们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方法。

      ②困难面前既要机智,又要采取果断的行动。

    [阅读全文]...

2022-05-12 23:59:28
  • 司马光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强取酒卮池翠柏,懒开粽叶觅杨梅。——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依依残腊无情别,历历新春满眼来。——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男儿努力*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莱。——司马光《和子渊除夜》

    宵衣深念长城固,肯待从容傲醉乡。——司马光《奉和始*公忆东*·相印东临汶水阳》

    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司马光《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水底元无月》

    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司马光《其日雨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谷雨后来花更浓》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司马光《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寂寥清明后,余春已无多。——司马光《清明后二日同邻几景仁次道中首兴宗完秉国如》

    麦田小雨陇微于,草树欣欣照晚晴。——司马光《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二首·麦田小雨陇微于》

    花下客来醒亦好,犹胜闭户过清明。——司马光《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二首·麦田小雨陇微于》

    寒食良辰无赏心,杂花烂漫柳成阴。——司马光《寒食游南园独饮》

    寒食无佳赏,芳菲半已空。——司马光《梦与之美为寒食之游》

    小桃佳李实如拳,西湖尽眼铺芳莲。——司马光《和秉国招景仁不至云方作书与光论乐》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先生嫌俗宾,犹与故乡亲。——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不惜烟霞地,暂容缰锁身。——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林庐深有径,鸡犬四无邻。——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蔌蔌闇花堕,苍苍古柏春。——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饮炊松粒细,肋采蕨芽新。——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静觉精神健,闲知气味真。——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竹色消酲易,林声破梦频。——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客轮来去辙,驿路古今尘。——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明日空回首,白云应笑人。——司马光《三月十五日宿魏云夫山庄》

    洛下衣冠爱惜春,相从小饮任天真。——司马光《和潞公真率会诗》

    随家所有自可乐,为具更微谁笑贫。——司马光《和潞公真率会诗》

    冬夜何其永,寒光四泬漻。——司马光《冬夜》

    雁横昨天边历,人静漏迢迢。——司马光《冬夜》

    维岳人皆仰,长城众所依。——司马光《吕宣徽挽歌二首·维岳人皆仰》

    象设俨如在,英灵窅不归。——司马光《吕宣徽挽歌二首·维岳人皆仰》

    唯应令名久,竹素蔼余辉。——司马光《吕宣徽挽歌二首·维岳人皆仰》

    宫漏清高处处闻,六待寂寂夜将分。——司马光《宫漏谣》

    黄金锁闲斗城斜,高玉楼通上帝家。——司马光《宫漏谣》

    若木未光潜日月,神仙不动积烟霞。——司马光《宫漏谣》

    铜壶角箭夜何长,杳杳亭亭示遽央。——司马光《宫漏谣》

    宛转徘徊不能驻,复出宫城透宫树。——司马光《宫漏谣》

    宫树鸟飞月欲西,烛光一道照沙堤。——司马光《宫漏谣》

    龙骑聊翩拥阊阖,凤帷岑寂对狻猊。——司马光《宫漏谣》

    广庭肃肃延冠带,剑佩峥嵘百神会。——司马光《宫漏谣》

    施政发令四海春,庙堂垂衣天宇泰。——司马光《宫漏谣》

    今秋少雨冬不雪,麦寄浮埃根欲绝。——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诏书朝下遍九州,岳渎百神俱祷求。——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西都留守虔群命,促驾不敢须臾留。——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分留导从屯林麓,别张醮具登山椒。——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焚香拜手倾垦恻,左右前后皆列星。——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廋辞流散满天下,竞以两手扪空虚。——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法王魏氏离宫旧,玉刻狻猊曏犹有。——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子孙宗庙皆尘灰,止见伽蓝存不朽。——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会善庭隅千岁松,一极二股凌寒空。——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少室先生乐间暇,弃官来家玉峰下。——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鹤飞笙远窅无迹,遗庙今人空沥酒。——司马光《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

    [阅读全文]...

2021-12-25 09:52:52
2021-12-22 01:20:28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句子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语录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说说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名言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诗词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祝福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