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羲之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羲之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羲之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羲之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
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俯仰之间,已为尘迹。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此月增哀怀,奈何奈何,念卿不可居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何以至今心愈小 只因已往事皆非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从山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意思就是人与人交往,俯仰间,就如同一生。
每怀古人自知不足 既生斯世岂能无为
“天台绿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1.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宜均,上下得所,自然*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若*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分间布白,远*宜均。
□□*安,修载来十余□□人*集,存想明日当复悉□□由同增概。
黄宗羲名言名句
1、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2、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3、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4、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
5、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6、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7、人生须自重。
8、利不欲其遗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制其自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有设一事防其欺。
9、学则智,不学则愚。
10、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11、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12、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13、字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14、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
15、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16、不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师友也。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18、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19、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知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打私为天下之大公。
20、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止以妇人止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且可乎?
21、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22、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法律)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23、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24、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那大家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羲之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墓址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
黄宗羲名言名句
1、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2、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3、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4、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
5、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6、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7、人生须自重。
8、利不欲其遗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制其自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有设一事防其欺。
9、学则智,不学则愚。
10、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11、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12、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13、字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14、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
15、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16、不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师友也。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18、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19、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知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打私为天下之大公。
20、余窃谓欲论见之长短者当如此,不可止以妇人止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且可乎?
21、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22、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23、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24、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文言文阅读答案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尝诣门生家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文言文阅读答案
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i)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尝:
(2)姥初有愠色,愠: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4.(1)曾经(2)生气、发怒(2分)
15.(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
16.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拓展阅读:王羲之生*简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
王羲之学*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
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5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
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
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为止,50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王羲之相关知识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墓址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
1.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
3.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4.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饩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
5.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6.好学*乎智,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7.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8.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
9.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0.亲亲之教,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
1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2.取人以身,修道以仁。
13.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14.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15.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16.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
17.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
18.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吾是以叹也。
19.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独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
20.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
21.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22.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23.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24.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25.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
26.容易惊觉就容易远离灾难,贪吃食物就容易忘记忧患,这是因为其不同的内心所导致的。
27.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28.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29.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
30.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31.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
32.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33.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34.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35.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36.君之知之,可矣,未若专其道而行其化之善也。
37.焦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
38.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侯,山川之祀者为诸侯,皆属于王。
39.故自修者,必恐惧以除患,恭俭以避难者也。
40.夫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能之。
41.行不效,礼不修,则对门不汝通矣。
42.效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
43.见君子则举之,见小人则退之,去汝恶心,而忠与之。
44.贞以干之,敬以辅之,施仁无倦。
45.庭不旷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贽,精气以问事君子之道,愿夫子告之。
46.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47.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
48.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
49.夫度量不可明,是中人所由之令。
50.君子不急断,不急制。使饮食有量,衣食有节,宫室有度,畜积有数,车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也。
51.此言疾之难忍,急之难行也。
1.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2.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3.养稊稗者仿禾稼,惠奸宠宄者贼良民。
4.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5.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6.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7.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8.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9.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10.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11.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
12.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13.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14.虽有玉璞,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15.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
16.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7.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18.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19.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20.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
21.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
22.富民者,以农桑为本。
23.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
24.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25.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2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27.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28.养寿之士,先病服药。
29.知贤之*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
30.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
31.忠信谨慎,德义之基;虚无诡谲,乱道之根。
32.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
33.君之所以上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34.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35.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套于效验。
36.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37.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王羲之的名言
王羲之名言
王羲之名言名句
关于王羲之的名言俗语
黄宗羲名言
黄宗羲的名言
王羲之名句
王羲之的七言古诗
王羲之的著名古诗
王羲之集字的五言古诗
王羲之古诗中的名句
王琨名言
王羲之的古诗
王也名言
王充的名言
王炽名言
王勃的名言
王充名言
王羲之诗句
王羲之的诗词
王羲之最好的七言古诗
王羲之的七言古诗书法
咏王羲之的古诗
王羲之写的古诗
海王名言
王者名言
王朔名言
王源名言
王源的名言
王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