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名言

关于王羲之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羲之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羲之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羲之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6) 语录(38) 说说(1) 名言(139) 诗词(71) 祝福(650) 心语(148)

  • 王羲之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阅读全文]...

2022-06-21 20:36:17
  • 王羲之名言名句大全-王羲之好词好句

  • 名言,名人名言
  •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

    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天地有情长若春日,山林无事自是清流。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俯仰之间,已为尘迹。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此月增哀怀,奈何奈何,念卿不可居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何以至今心愈小 只因已往事皆非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从山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意思就是人与人交往,俯仰间,就如同一生。

    每怀古人自知不足 既生斯世岂能无为

    “天台绿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1.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宜均,上下得所,自然*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若*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分间布白,远*宜均。

    □□*安,修载来十余□□人*集,存想明日当复悉□□由同增概。

    [阅读全文]...

2022-05-28 22:57:11
  • 储光羲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储光羲名言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储光羲《江南曲》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为惜鸳鸯鸟,轻轻动画桡。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隔江看树色,沿月听歌声。不是长干住,那从此路行。——储光羲《江南曲》

    惠言若金。——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储光羲《咏山泉 / 山中流泉》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储光羲《田家杂兴》

    [阅读全文]...

2022-02-20 21:04:10
  •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 语文
  •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那大家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羲之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墓址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

    [阅读全文]...

2022-02-26 22:00:14
  • 王维《待储光羲不至》

  • 待储光羲不至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鉴赏

      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王维此诗颈联侧重于听觉,陈与义的《春雨》里也有相似的句子:“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其实细较之下,也可以觉出很大的不同。王维的两句,晚钟鸣响,用耳朵听,自不必说,雨过春城,当然也是用听,两句都是表现一个感官所攫到的效果。反观陈与义的诗,莺啼是听觉,而雨湿高城,却与王维的雨过高城不同。过,只写雨的一种状态,运动的状态,但是湿,却写出了雨过所产生的效果。这大概也是王安石把春风又到,又过,最终改为又绿的原因吧。但是读者不能把王维的这两句从原诗中孤立出来。但因为颈联的“晚钟”是和首联的“朝已启”相照应的,而“过”字,也许也可以这样解释:春雨都来了,你还不来!

      同样是待人不至,在南宋的赵师秀的笔下,又呈现出另一种况味。宋朝是一个文人化的社会,赵师秀的《约客》写的就是一种文人化的等待。此诗清绝可人,体现出典型的永嘉四灵的诗歌风貌。

    [阅读全文]...

2021-12-11 00:47:17
  • 黄宗羲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黄宗羲名言

    1、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黄宗羲

    2、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黄宗羲

    3、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黄宗羲

    4、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黄宗羲

    5、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黄宗羲

    6、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黄宗羲

    7、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黄宗羲

    8、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黄宗羲

    9、人生须自重。——黄宗羲

    10、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黄宗羲

    11、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黄宗羲

    12、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

    13、学则智,不学则愚。——黄宗羲

    14、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已之利,是谓国-贼。——黄宗羲

    15、忠诚是人生的本色——黄宗羲

    [阅读全文]...

2021-12-24 19:00:23
  •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 阅读
  •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兰亭集序是*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文学上的地位。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阅读全文]...

2022-05-30 10:05:58
  • 王之涣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读全文]...

2022-03-22 01:34:58
  • 王洛宾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2.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啊,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你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3.年轻的心灵展开了翅膀,美妙歌声在蓝天里飞翔,我们让自由春风吹暖了江河山岗,我们将智慧汗雨洒遍城乡边疆。

    4.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你的玫瑰摘一朵,轻轻的扔下来。半个月亮爬上来,怎么我的姑娘不出来,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你的玫瑰摘一朵,轻轻的扔下来。

    5.那金色沙滩上,洒着银色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往事踪影已迷茫,犹如幻梦一样,你在何处躲藏,背弃我的姑娘。

    6.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你的那眉毛是细又长呀,好象那树上的弯月亮。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眼,你的那眼睛是明又亮呀,好象那秋波一般样。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你的那脸儿红又圆呀,好像那苹果到秋天。

    7.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请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续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8.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永隔一江水。波浪追逐波浪,寒鸭一对对,姑娘人人有伙伴,谁和我相配。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永隔一江水。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永隔一江水。

    9.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

    [阅读全文]...

2021-12-15 21:22:58
  • 王粲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王粲名言

    1、人情同于抔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兮。——王粲

    2、人生各有志。——王粲

    3、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

    4、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王粲

    [阅读全文]...

2021-11-25 15:07:47
王羲之的名言 - 句子
王羲之的名言 - 语录
王羲之的名言 - 说说
王羲之的名言 - 名言
王羲之的名言 - 诗词
王羲之的名言 - 祝福
王羲之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