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名言论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孔子名言论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孔子名言论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孔子名言论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孔子论语励志名言摘抄
名人名言是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论语励志名言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论语》"
2、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
3、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苛政猛于虎《论语》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论语》
6、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论语》
7、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论语》
8、“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论语》
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10、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论语》
1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孔子《论语》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1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论语》
1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论语》
15、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孔子《论语》
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论语》
17、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论语》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20、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论语》
2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论语》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3、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论语》
2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论语》
25、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孔子《论语》
26、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27、“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论语》
28、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29、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30、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论语》
3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3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
3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3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5、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36、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论语》
3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38、"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论语》"
3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40、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论语》
41、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4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4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4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5、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46、“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论语》
1、绅士是坦率的,小人是长的。
2、数是一种耻辱。朋友的数量很少。
3、银哉也回来了!吃一把米,喝一瓢水,住在陋巷。银哉也回来了!
4、绅士不寻找食物。耕地,也在其中挨饿;学*也在其中。绅士关心的是道路而不是贫穷。
5、三十岁的时候我坚定,四十岁的时候我毫无疑问,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命运,六十岁的时候我倾听,七十岁的时候我听从内心的愿望。
6、死去的仿佛,不愿日夜放弃。
7、人而不仁,如礼!人和非人一样快乐!
8、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一个人身上。
9、事情父母几番规劝,见志不自,且敬不违,劳而不怨。
10、子路听过,做不到,唯恐有闻不到。
11、圣人,我不能不看到它,要看到君子才能。
12、绅士就是人。卢没有先生,斯特恩斯。
13、天王,木木。十一从三口之家的大厅里被带走了!
14、儿子温文尔雅,威武而不凶猛,恭敬而沉着。
15、说而不言,等于失败;不要用舌头说话。知道的人从不失言。
16、不知道自己命运的人认为自己不是绅士。
17、奢侈不是什么,节俭才是一切。善比恶好。
18、信心*乎公义,言语也*乎公义。礼貌比耻辱更*。因为没有亲属的损失,一个人可以居住。
19、礼之以行,日之以出,信之以成。
20、和谐是最宝贵的礼物。帝王之路,乃美之路。小的大的由它,没有。知礼而不礼,是不可行的。
21、言公允,足留秋明耻,秋亦耻。如果你是别人的朋友,你会为他们感到羞耻。
22、整天吃东西而不知道该做什么是很困难的!没有球员?因此,这是一种美德。
23、不仁厚,不可以长时间左右,不可以好音乐。仁者仁,知仁之利。
24、最大的问题!■、与其奢侈还不如奢侈,与其节俭还不如安逸,与其安逸还不如气。
25、一个绅士有四种方式。他的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都很恭敬;他滋养和造福他的人民。
26、父是,心是。神父不,看他怎么做。三年不改过是孝顺的。
27、鸟兽不能同群,我不与谁同群?天下无难事,只怕有难。
28、君子之世也,无适也,无莫也,义而比较也。
29、过去没有抱怨,未来还可以追求。
30、一个没有字母的人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大车没了你,小车没了手推车,怎么能这样呢!
31、一个学者不能没有恒心。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为仁慈已经发挥了作用不是很沉重吗?死后,不太远?
32、至于国家,则由船长负责管理。祈祷?用它吗?子贡说:“夫子,要温文尔雅,恭敬节约。”老师问也,它的各种不同寻常的人问用?
3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在一起。
34、告诉美德的方式,敬礼的方式。
35、爱的欲望导致生命,恨的欲望导致死亡,活的欲望和死的欲望导致混乱。
36、使礼让成为一种状态是不可能的。如果国家不能接受礼让,礼让是什么?
孔公元前551年9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祖籍宋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
Kong Zi was a famous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history. It wa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was honored as a saint in ancient times. His speech and his life are record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望采纳
谢谢
每一个出生,都有每一个人的用处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思),不是说有子那样的人人类就满足了,如果一定要有像孔子那样的人才可以为人的话,那么千百年前孔子未出世时的历史就没有人了吗? 意思就是不要盲目地迷信孔子。
明朝时期,反孔子言论最厉害的就是李贽了,有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
”
孔子言论,孔子语录,论语句子,句子,语录,
《论语》记录了孔子一生的精辟言论及见解,发人深省。我们上学时都曾经熟读并且背诵过一些《论语》中的句子。今天我们来看看翻译成英文版的孔子语录是什么样子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性相*也,*相远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无远虑,必有*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的人不如喜欢学*的人,喜欢学*的人不如以学*为快乐的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语录论语句子,希望大家喜欢!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君子*之美,不*之恶。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7、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0、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
1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2、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3、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5、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进修必需与实干相连系。——泰戈尔
2.ná mó xī jí lì duǒyī méng ē lì ye
3.时间 一点一滴凋落,如同蜡烛漫漫燃尽。
4.我们愈是进修,愈感觉本身的窘蹙。——雪莱
5.人生 的 旅途 ,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 不怕 的人的眼前才有路。——鲁迅
6.【原文】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莫泊桑)
8.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给教师的建议》第页)
9.【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为 主题 孤注一掷,让努力苦尽甘来。
11.对我来讲,不进修,无宁死。——罗蒙诺索夫
1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假如说,科学上的发明有什么 偶尔 的机缘的话,那么这种“偶尔的机缘”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擅长自力 思索 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 精力 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1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4.【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5.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16.智慧出于勤劳,天才在于 积聚 。——华罗庚
17.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18.旬月里来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旧事。—— 林徽因
19.对所学常识内容的乐趣可能成为进修念头。——赞科夫
20.若是不想活着界上虚度*生,那就要进修一生。——高尔基
21.国度之进步在于人人勤劳高昂向上,正如国度之衰落因为人人懒惰自私 出错 。——斯马尔兹
22.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23.【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24.工作上的信誉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誉堆集的青年,非成为掉败者不成--池田在作
25.看书和进修是思惟的常常营养,是思惟的无限成长。——冈察洛夫
26.【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7.假如 不想活着界上虚度*生,那就要 进修 一辈子 。
28.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寻找精湛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 逐渐 从混沌中看到光亮。彼苍 没有 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进步,都 支付 了通宵达旦的费力劳动和霜晨雨 夜 的冥思苦想。——范曾
2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0.诚笃是气力的一种意味,它显示着一小我的高度自重和心里的*安感与庄严感--艾琳卡瑟
31.糊口的全数意义在于无限地摸索还没有知道的工具,在于不竭地增添更多的常识。——左拉
32.有罪是符合人性的,但长期坚持不改就是魔鬼乔叟
33.静心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34.常常不竭地进修,你就甚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气力。——高尔基
35.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渊明
36.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王鼎钧
37.常识象烛光,能照亮 一小我私家 ,也能照亮无数人。
38.聪明源于 勤劳 ,巨大出自 普通 。——民谚
39.诵时 ,除焚香顶礼外 ,应先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一遍; 再诵咒三遍或五遍七遍九遍四十九遍 ,乃至千万遍 。咒诵完时 ,至少应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声 ,或十声百声千声万声;各随发心 。
40.只要还有甚么工具不知道,就永久该当进修。——小塞涅卡
41.立品以立学为先,立学以念书为本。——欧阳修
42.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温暖的。—— 萧楚女
43.精选枚举,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辛弃疾
44.糊口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缔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糊口来滋养。——王符
45.【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6.注音中的拼音全部为*声即第一声 。
47.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页)
48.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
49.攀缘科学岑岭,就象爬山运带动攀缘珠穆朗玛峰一样,要降服无数艰巨险阻,怯夫和懒汉是 不行能 享受 到胜利的 喜悦 和 幸福 的。——陈景润
50.学*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目的,是学生学*活动最重要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页)
51.若是要他人诚信,首选本身要诚信--莎士比亚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是小编整理的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关键词:
《论语》思想
论文提要: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通观《论语》,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四者相联系,“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领导阶层的素质提高是“德治”、“仁”和“礼”具体实施的前提。
一 、孔子所处的政治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也逐渐沦丧。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 、孔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恢复文武时代的统一局面,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要建设优秀的领导阶层。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同时,孔子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个阶层,即“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孔子这里讲的“君子”和“小人”实际是分别有两层含意,第一层含意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君子”指领导者,“小人”指被领导者;第二层含意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例如: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②]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领导者。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③], 这里的“君子”也是指领导者,“小人”则指被领导者。而大部分时候“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而这两层含意也是有着联系的,孔子认为领导者就必须有道德,即在道德上也应该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即“小人”就应该被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所领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这些在《论语》中是没有明确表示的,需要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细细斟酌。
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是要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共”通“拱”,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用天象比喻生活,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⑥]孔子就是用道德来感染众人的,因此,孔子虽然没有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领导者,孔子也正是希望那些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也能像他一样,通过高尚的道德来领导民众。
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另外,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⑧] 领导者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季康子还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治国之道告诉孔子,他建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⑨],而孔子却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⑩]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者,而“小人”指被领导者,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二、孔子提出了领导者治国的正确方略——“以德治国”。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德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之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且也会了解到领导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信于民。子贡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孔子认为“信”是治国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高于和军事的,他这番话说明了“取信于民”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性。二是要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富足,就会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欲望,更要有精神上的提高,这也是领导者进行“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对民众推行教化政策。冉有曾经陪着老师孔子到卫国去, 孔子说:“庶矣哉!”冉有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13]古时候由于地广人稀,诸侯国君们大都实行鼓励增长的政策,人口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人口多了,那自然是首先让民众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进行孔子所谓的“教”,即教化,使民众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从而达到“以德治国”政治理想。
三、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精神内涵是“仁”
孔子讲领导者要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方法是贯彻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4]可见,“仁”是离我们不远的,而且,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但他有同时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5]孔子又不是仁者了,他一会儿有“仁”,一会儿又没有“仁”,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仔细品读《论语》后,方才恍然大悟,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6]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字——“欲”,而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中孔子说他只是“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是一个“欲”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孔子的“仁”,这个“仁”不是一个头衔,说某某人是个仁人,而是一种欲望和实际行动,这也是孔子“仁学”中最关键的,正如公西华所言“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7]。孔子对“仁”的解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和樊迟这六个学生的讲解。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8]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9]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0]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21]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22]子张又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3]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4]樊迟还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5]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和“礼”,要以爱心对人,时常替别人着想,要以礼法克制自己,行为言语要谨慎,类似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孔子在这里看似是在自己的学生做人的方法,而实际是他的一种政治设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讲的“君子”有两层意义,孔子教他的学生做有德之人,即“君子”,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26]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孔子认为这种人就应该走上领导岗位,而由这些拥有“仁”的君子来,就必然会实行仁政。
四、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但他认为夏、商、周的礼仪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9]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30]。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礼”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内容,“礼起源于氏族的风俗*惯”[31]。也就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时代的*惯法,这些*惯法在进入王政时代后,被领导阶级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于是,夏有夏礼,商有商礼,周有周礼,“礼”成了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而“礼”经过了夏商两代的改进,到了周代,经过周公的系统化,成为更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2]。到了孔子时代,周公所作的“礼”已经彻底崩溃了,社会进入了“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现状,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世子孙们所应该敬仰和学*的。
孔子要用“礼”来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经问老师:“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33]子路觉得老师有些可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要想“正名”确实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他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名”怎么正呢?孔子对子路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34]所以说,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首要工作。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齐景公曾经问孔子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5]即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孔子要建立的是一个秩序合理严谨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秩序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季孙氏曾经用八佾的规模在庭院,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四十六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发出一句响彻古今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36]可见,当时礼制的破坏程度有多么厉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其次,除了“正名”之外,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齐之以礼”的思想。“礼”的实行有两条缺一不可的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途径,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37],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要“克己复礼”[38],在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39],这就是说民众自己本身要以“礼”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0];二是自上而下的途径,即领导者要以“礼”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上好礼,*易使也”[41],“上好礼,*莫敢不敬”[42]。领导者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法,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将孔子的政治思想概括为四大块: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要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去领导民众,而不是让像季康子那样的人居于领导岗位;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而不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反对越礼的行为。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而且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
孔子虽然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后世子孙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当继承祖先的优秀并予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②]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③] 《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④]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⑤]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⑥]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⑦]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⑧]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⑨]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⑩]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11]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2]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13]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14]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15]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16]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17]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18] 《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9]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温*,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地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过了呢?(《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不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就会(对学业)有疑惑。”(《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雍也》)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雍也》)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如果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徳就在其中了。”
[注释]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4.时:按时。
5.说:同“悦”,愉快。
6.愠:生气,恼怒。
7..君子:指有才徳的人。
8..吾:人称代词,我。
9.日:每天。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1.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2.信:诚信。
13.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4.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5.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命:命令。
17.逾:越过。矩:法度。
18.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9.殆:疑惑。
2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第制成的。
21.堪:能忍受。
22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3.好:喜爱,爱好。
24.乐:以………为快乐。
25.饭:吃。疏食:粗粮。
一、孔子劝学名言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5、有教无类。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9、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1、不学诗,无以言。
2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2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二、孔子做人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人无远虑,必有*忧。——孔子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乎?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9、不学礼,无以立。
10、礼之用,和为贵。
11、听其言而观其行。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1、过,则匆惮改。
2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名言论语
孔子论语名言
孔子的论语名言
孔子论语中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的名言
孔子论语名言100句
孔子论语名言警句
论语中孔子名言警句
关于仁的名言论语
交友名言论语
关于孝的名言论语
君子与小人的名言论语
君子小人的名言论语
名人名言论语
论语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论语
孔子论语语录
初中孔子语录论语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初一的古诗论语孔子
孔子的论语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
孔子英语名言
孔子的名言还
名言孔子
孔子还名言
孔子名言
孔子的名言英语
孔子名言英语
孔子的名言有
孔子的名言
古诗中带花字的古诗
七字十行的古诗词
植物篇的古诗各10首自创
古诗雪梅是关于写梅花的诗吗
没有人物没有雪花的古诗配图
带有漫川的古诗
描述在他乡思念人的古诗
关于夏花的古诗
日日采莲的古诗
赞美鸡的五言古诗
古诗春江晓景的诗意
关于肌肉的古诗
小池的古诗背景音乐
带有谷字的古诗词
形容要入睡的古诗
带罩的古诗词
关于牛的古诗和名人名言
学*敌人的古诗词
带有淘字的古诗词
描写风雪中的古诗
表达内心焦虑的古诗词
表示胜利的古诗词
宅在家里的古诗词
清明踏青的古诗
唐代最长的古诗是哪首诗
跟伊有关的古诗词
与校训相关的古诗
引用古诗文案的广告
下雪的时节古诗
有关浩字的古诗成语
古诗中的晓月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