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藏族舞蹈小知识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族舞蹈小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扩展:藏族舞蹈历史
1、“果谐”(圆圈歌舞)的舞蹈历史
“果谐”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果谐”的兴起和*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
2、堆谐(城镇踢踏舞)的舞蹈历史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日喀则最为盛行。
3、“果桌”--锅庄舞的舞蹈历史
“果卓”--锅庄舞,早期与*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历史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得以兴起的经过。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深入人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以及“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1、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族地方特色风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于全民信教。观看藏舞表演时,可以注意舞者双手的动作,双手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这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这种舞蹈姿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愿望既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文化思想。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是*族生活的缩影,是**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藏族舞蹈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1、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2、藏族舞蹈的意义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3、藏族舞蹈的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4、舞蹈的起源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有的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5、舞蹈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或晚餐后,安排适当的时间跳舞,可以减少消化不良、肥胖、痔疮、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病症的发生,能够促进大脑更好地休息,有益于夜间睡眠。美国一位学者认为:舞蹈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剂。这是因为适量跳舞能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从而获得安神定志的效果。某些代谢性疾病患者通过跳舞可以得到防治。如跳舞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跳舞需要全身活动,能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舒松关节肌肉,消除体力和脑力的疲劳。
不论跳探戈、伦巴、华尔兹、迪斯科何种形式,都必须挺胸收腹,头、颈、背、臂、腰、胯、腿、脚各部位联合协调运动,使动作挺而不僵,柔而不懈,实而不松,从而达到美的统一。跳舞中的跳动扭摆,使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腰臀的扭摆加强了腰腹肌的锻炼,增强了臀肌的弹性,提高腰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加了盆腔和髋的柔软性,自由的舞姿给人以创造的天地,大幅度的动作可以充分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
6、藏族舞的种类
2.1、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2.2、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7、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3.1、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3.2、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1、年,前半年定的计划都在努力的完成,目前。我先去挣两个月钱,8月份我要去做支教。我去寻找自己的soul,寻找自己的信仰。
2、对汉族人来说,信仰就是信仰。对藏族人来说,信仰就是他们的生活。
3、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纯粹的电影了,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去做一个如此简单而纯洁的人~坚守信仰的藏族人!
4、冈仁波齐,美丽纯净的*,善良纯朴的藏族人,坚定信仰的朝圣者
5、通过电影,有幸跟导演*距离观看了磕长头的*,连续三年进藏在路上看到*磕长头,我是不敢明目张胆举相机对准他们的,只是钦佩藏族人民那种信仰下的坚持。
6、很有文化价值和信仰的电影,身为藏族人的我,看了感触很大!
7、冈仁波齐》这部片子,简单的讲述的藏族家庭生死信仰,但是我看了没什么感觉。
8、冈仁波齐,一座对*意义重大的神山,怀着对藏族心中信仰的好奇去看了这部电影,希望自己的内心也能得到洗礼。
9、精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没有生活哪来的精神虽然很佩服藏族同胞的毅力和信念但是更加难以理解都说信仰比美景更令人震撼
10、力,中国*期难得的好片!一直很喜欢藏族人民,活的纯粹,质朴,更是被他们为了信仰所作所为折服!藏语很好听,尤其是诵读经文的时候!
11、有一个地方叫做稻城,有一个民族叫做藏族,有一种信仰叫做佛塔。今晚我很幸运的在转白塔的过程中,天上看到白塔的背光。所以大家转山转水转佛塔。
12、从一开场的绝不相信一路磕头朝圣*冈仁波齐,到后面的越看越惊叹、百度了藏族人民的转山朝圣,才发现信仰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13、博德纳是尼泊尔藏族社区的精神信仰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佛塔所在地。佛塔白色的穹顶和塔尖十分壮观,吸引佛教徒从各地前来朝拜。
14、转山,对于藏族人民,那是朝圣;对于我,尊重别人的信仰,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15、冈仁波齐!满满的感动!信仰的力量!淳朴的藏族人!
16、离婚了还要来跟前妻算结婚挂历的钱,这种极品男人会出现在中甸,会出现在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身上,简直就是藏族男人的败类,是迪庆男人的耻辱。
17、我们的足迹来到了美丽的青海,感受了藏传佛教塔尔寺的独特魅力,转过充满信仰的转经筒,意会藏族阿嬷一生的虔诚祈祷。
18、那年~有一句歌词:命好的做*,命不好的去远方,确实如此。看到冈仁波齐,我想起了2014年那年我去*的所有经过!信仰的力量,虔诚的藏族同胞~
藏族的传统节日
藏族节日繁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藏族节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现。藏传佛教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的节日由于受其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藏族的传统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黄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新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俗一般只在*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的尼木县,而*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的日子。这天*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节
“望果节”(意为转田间)是*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粮食收成在望,*们便背着经卷转绕田间,预祝丰收。同时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市附*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四世*后,*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市人民*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雪顿节,同时举办*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市人民*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有个生动的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二女儿东赞杰姆,大女儿白拉扎姆。因为她们不听话,母亲便许了咒,愿大女儿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次。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河南岸赤仆宗赞,每年只能在藏历10月15日相见一次。
为庆祝“天母节”,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祷。*自古就有不论贫富向晚辈、僧侣、小孩们进行施舍的*俗,小孩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来日追”节日零花钱。
从藏历十月十四日晚上开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络绎不绝,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大昭寺的全寺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会供曼荼罗的定时大祭,并将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河南岸的赤扑地,而赤扑地也把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
藏族的禁忌有哪些
藏族是*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境内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那么你知道藏族有哪些禁忌吗,下面就跟着小编来了解吧。
1、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2、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及大蒜;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未经本人许可同意,不得进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间;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烧香台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乱抛东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洁之物,要饮水只能双手捧水而饮;神湖、神泉周围的神树上不能乱挂衣物,更不能随便取下经幡等物;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不得吸烟。
3、外地游客进入藏传佛教寺院后可向寺僧求购哈达然后献于佛祖像前。以表达对*族信仰的尊重。进寺后还可以请求到寺院堪布处进行布施,堪布会回赐护身结。据说凡脖子上带上结有佛家回赐的护身结的红线则会一生吉祥*安,逢凶化吉。
一、生活禁忌。
指除特殊场合禁忌之外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禁忌。从社会角色、行为领域、人体、生存状态四个方面划分,基本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外出等衣、食、住、行方面的禁忌,婚姻、生育和死亡禁忌以及性别禁忌、等级禁忌、生产禁忌、人体禁忌、排泄物禁忌和姓名禁忌,等等。此外,有关天体、天象的禁忌,动物、植物的禁忌也可归纳入这类禁忌中。
二、言语禁忌。
指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它发展的极点便是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如崇拜符、咒等。“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代替语言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咒是口头语言禁忌,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一旦使用,认为会置对方于死命”。
三、宗教禁忌。
是各类禁忌中最早的一种,指祭仪禁忌等。具体包括神圣实体的禁忌、祖先精灵的禁忌、崇拜对象的禁忌、崇拜场所的禁忌、仪式器物的禁忌、神圣时间的禁忌,等等。由于*族在各方面深受宗教影响,属于宗教民俗范畴的禁忌无不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接待客人的禁忌。
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屈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喝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惯和生活中的禁忌。内容如下: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别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1.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1.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1.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1.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1.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1.6、*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藏族舞是什么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动仪式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三个方面:身姿稳定、手臂晃摆、脚步颤踏。
1、身姿稳定
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身姿要保持稳定。
2、手臂晃摆
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
3、脚步颤踏
膝关节不断做出连绵柔韧的屈伸,带动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呈现出自然摇摆的状态。
一基本步伐二手形三脚位
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是什么呢?*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吧。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2、蒙古舞的种类
2.1、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
2.2、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
3、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藏族舞的特点
蒙古族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山傍水,以畜牧为主,同自然搏斗,这些生活特征便构成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舒展优美的动作勾画着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境,热情豪放的动律使人感受到骏马的驰骋,含蓄沉稳的性格流露着牧民的憨厚,深沉等特点。
舞蹈应当是人民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必然表现,蒙古族舞蹈正是因为它蕴含了具有民族风俗特色的舞蹈动作而更加吸引人和感染人。从蒙古舞蹈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蒙古舞多是歌颂草原,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同时他们赞美勇敢,赞美自然,赞美顽强不息,展示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
一、特点不同:
1.蒙古族舞蹈: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2.藏族舞蹈:
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
二、分类不同:
1.蒙古族舞蹈:
主要分为安代、顶碗舞、筷子舞、盅子舞、角斗、普修尔乐舞、圈舞。
2.藏族舞蹈:
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有哪些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那么,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哪些?下面就和jy135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
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
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
水*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藏族的风俗*惯及节日
藏族是*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境内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藏族的风俗*惯及节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二、藏族的饮食*惯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藏族的饮食*惯。藏族的农牧民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为主要食品。糌耙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搅拌在一起,手捏成小团来食用。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均匀融合。藏族同胞宁可三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青稞酒是川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种低度美酒,可谓是藏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佳品。*喜欢肉类食品和奶制品。藏族人民身强体健可能与他们的饮食*惯有很大关系。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我们通过传媒经常能够看到藏族绚彩华丽的的藏族服饰。但是不同的地域,又有着不同的服饰。共同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女装典雅潇洒,男装雄健豪放。女性一般上身内穿立领长袖绸缎长袍,外套圆领右饪、金色或银质纽扣的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很宽的锦缎,腰间系宽彩带,并配彩条围腰或毛质搭裙。下穿黑色长裤,穿高筒藏鞋或黑布鞋,喜配戴耳环、护身符、玛瑙项链、银链、银镯等饰品。
男子头戴毡帽或皮帽,上身内穿立领长袖右衽短衣,外穿大领右衽长袍,腰系色彩鲜艳的绸子或毛线编织的饰有多个口袋或雕有佛像等图案的腰带,腰带上还往往挂一把腰刀,并挂上小匕首和银筷筒。下穿深色长裤,脚穿皮制和毡缝制的长筒靴,并将裤管紧扎靴中。许多男性也喜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
四、长裤,脚穿皮制或耳环、项链、手镯等
藏族穿戴饰品众多,主要原因是藏族的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迂徙,携带行李不便,因此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在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这一风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今天不再是为了方便迁徙,更多的是成为了装饰。在*,传统的民族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发沿拉泽公路在距离贡嘎县县城17公里的杰德秀镇,是*历史上的八大古镇之一、一直就有“邦典”之乡的美誉,已经有上千年毛织品生产的历史,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这个镇。
“邦典”藏语的含义是毛织围裙,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是一种五颜六色、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它的原料相同,但比氆氇单薄,精致、小巧。藏族人用邦典来制作妇女的坎肩、围裙和挎包、或者镶嵌在藏袍边上,现代人还用它装饰客厅的墙壁。
邦典不仅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个女人成长成熟的标志。一位藏族少女长到15岁以后,家人就要择日为她举行**礼。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头戴巴珠卡,腰部也第一次系上五彩的邦典,然后要接受老人敬献的哈达和祝福的话语,老人的心中往往是百感交集,这一天预示着又一个孩子即将长大。据说邦典的制作方法与文成公主有很多联系,文成公主进藏时将许多染料带到了高原,一路上她就把染色的方法教给大家,这才有了今天五彩斑斓的邦典;再看这些邦典上又多了个三角形,藏语称做“卓典”。
1、任何值得到达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2、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朗读者》
3、宇宙山河浪漫,人间点滴温暖,都值得我前进
4、少年肩膀应该担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
5、“我就这样坐着,生活拿走什么我就看着,给我什么我就接着”
6、你必须跳下悬崖在坠落空中生出翅膀
7、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
8、“我爱荒唐的诚实和坦荡的消遣,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阴暗的一面。”
9、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横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10、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11、有为人的气节,必有为文的气节。——《世上再也无傅雷》
12、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13、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乃是宇宙的真理,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14、没有信仰,又没有原则的人是可怕的!
15、这辛酸的劳苦并非徒然,你们崇高的理想不会落空。——穆旦
16、我用尽全力,过着*凡的一生。--毛姆
17、不努力的话天赋是会被收走的
18、时间治愈的是,愿意自渡之人。
19、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萨特
20、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北野武
藏族信仰语录
藏族信仰的句子
藏族信仰说说
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
关于藏族信仰的句子
藏族的信仰美好句子
藏族祝福
藏族说说
藏族名言
藏族格言
藏族祝福歌
藏族格言藏语
关于藏族的说说
藏族名言警句
藏族经典格言
藏族的古诗大全
藏族祝福语
信仰说说
信仰语录
信仰的诗句
藏族古诗的生态
藏族人的说说
赞美藏族的句子
祝福藏族舞蹈
藏族个性签名
为藏族而骄傲的说说
信仰的说说
信仰的名言
信仰的格言
信仰名言
陪伴是最长情的古诗
如织的古诗
还有水的古诗词大全
与山林有关的闲适意象古诗
长生寺的古诗
毛笔字写的五言诗古诗
八十和十八的古诗
描写运动比赛的古诗词有
弘扬传统文化的古诗和歌曲
含有动物的100首古诗
有绶带的古诗
古诗运用了反驳的方式
微风细雨情意绵绵的古诗
竹子的古诗借物喻人
古诗中的背影音乐
找一首搞笑的古诗
最后一个字是飞字的古诗
形容卧室雅致的古诗
带燕子和红字的古诗
票选最孤独的古诗
含有鸟和龟的古诗
关于小鸟飞行速度很快的古诗
描写伯牙古琴的古诗
我长的古诗
正月六日雪霁的古诗哪个朝代
写一首写山水的古诗
根据秋凉晚步的古诗画一幅图画
台城古诗的诗情
迎接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宣传标语
关于新年的意境美的古诗
形容封建时代女性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