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击鼓的诗句

关于描写击鼓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击鼓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击鼓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击鼓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 语录(1) 说说(4k+) 名言(326) 诗词(6) 祝福(1k+) 心语(85)

  • 击鼓祈福的诗句

  • 祈福
  • 1. 风多杂鼓声。——唐 杨炯 《从军行》

    2. 鼓声陇底闻。——唐 李白 《塞下曲六首》

    3. 闻远岸箫鼓声。——宋 姜夔 《满江红·满江红旧调用仄韵》

    4. 鼓声渐远游人散。——宋 姜夔 《鹧鸪天·辇路珠帘两行垂》

    5. 画鼓声催莲步紧。——宋 柳永 《其三》

    6. 鼓声鸣海上。——唐 李白 《从军行》

    7. 城头铁鼓声犹振。——唐 王昌龄 《出塞》

    8. 朝游冬冬鼓声发。——唐 顾况 《公子行》

    9. 暮游冬冬鼓声绝。——唐 顾况 《公子行》

    10. 画鼓声催莲步紧。——宋 柳永 《木兰花/玉楼春》

    《击鼓》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行》年代: 宋 作者: 汪莘柳塘有狂士,酒阑好击鼓。殷出黄金骨裹泪,掺出白玉心中苦。

    此苦知为何人家,寒宵心事乱如麻。岑牟肯戴红槿帽,蹀足不数渔阳挝。

    翻手作春杏开早,覆手秋风叶如扫。开元天子是天工,那知尘起长安道。

    我今击鼓一声高彻天,击鼓二声深彻泉。天上拂开白日路,地锁制断如飞烟。

    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惟有苍鳞火鬣双虬龙,籋云揈雷雨骚屑。

    青天洗出古时青,日月洗出古时朋。百谷草木催发生,鸾凤亦作箫韶鸣。

    走上半空望五岳,插天截海蟠金城。我皇无为人自宁,此时方表鼓中声,写作柳塘击鼓行。

    《击鼓》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行》

    年代: 宋 作者: 汪莘

    柳塘有狂士,酒阑好击鼓。

    殷出黄金骨裹泪,掺出白玉心中苦。

    此苦知为何人家,寒宵心事乱如麻。

    岑牟肯戴红槿帽,蹀足不数渔阳挝。

    翻手作春杏开早,覆手秋风叶如扫。

    开元天子是天工,那知尘起长安道。

    我今击鼓一声高彻天,击鼓二声深彻泉。

    天上拂开白日路,地锁制断如飞烟。

    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

    惟有苍鳞火鬣双虬龙,籋云揈雷雨骚屑。

    青天洗出古时青,日月洗出古时朋。

    百谷草木催发生,鸾凤亦作箫韶鸣。

    走上半空望五岳,插天截海蟠金城。

    我皇无为人自宁,此时方表鼓中声,写作柳塘击鼓行。

    《击鼓行》

    年代: 宋 作者: 汪莘

    柳塘有狂士,酒阑好击鼓。

    殷出黄金骨裹泪,掺出白玉心中苦。

    此苦知为何人家,寒宵心事乱如麻。

    岑牟肯戴红槿帽,蹀足不数渔阳挝。

    [阅读全文]...

2022-07-19 17:35:48
  • 诗经:击鼓

  • 诗经
  •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同嘡):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3、兵:武器,刀枪之类。

      4、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5、孙子仲:邶国将军。

      6、*: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7、陈、宋:诸侯国名。

      8、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9、有忡:忡忡。

      10、爰(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11、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12、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13、于以:于何。

      14、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5、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16、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7、活:借为“佸“,相会。

      18、洵:远。

      19、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本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这是一首着名的爱情诗。该诗叙说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

    [阅读全文]...

2022-05-03 08:59:22
  • 击鼓诗经赏析

  • 诗经
  • 击鼓诗经赏析

      导读:喜欢研读《诗经》的《击鼓》篇,缘于里面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誓言,下面小编为大家送上《击鼓》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解析:

      击鼓声响在耳畔,将士们正在奋勇演练刀枪。防御工事已经修好,我就要随军远征南方。我跟从一位名叫孙子仲的将军奔赴前线,为的是*定陈宋两国。不能擅自回家,我忧心忡忡郁郁不乐。我将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良马将要丢失在哪里?我能到哪里祈求?我来到这山林泉水之地。生死离合,我曾经与你说过的'。将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老去。可是如今零落天涯,我怕是不能活着回去了!可叹如今我们各在一方,我对你的誓言就要成为一句空话了!

      写这诗的人,不过是浩浩荡荡队伍中一名不起眼的小兵,不得不跟随战争机器,踏上茫茫征途。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了,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还是家中那个人。他曾经答应过她的,照顾她一辈子。如今,自己被卷入战争,十之八九要战死沙场,再也不能回去了。眼看曾经的誓言都付诸流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儿女情长根本就被忽略不计了,它怎么能得到成全?在时代的风云突变的面前,个人的情感又算得什么?它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以致这几句诗读起来,才那么悲哀——它实在渺小得如一粒草芥,这是小我的悲哀寒凉。

      誓言,原本明亮暖人,但这个曾经许下誓言的人,此时此刻分明感觉自己命将不保,再也不能兑现诺言了。如此暖人的誓言,在这里反而将这首诗衬托更加悲哀,所谓“以乐景衬哀情,反而增其哀”,教人不得不嘘叹和感动!

    [击鼓诗经赏析]相关文章:

    1.《相鼠》诗经赏析

    2.蒹葭诗经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7-09 06:38:44
  • 诗经击鼓全文读音

  • 诗经,文学
  • 诗经击鼓全文读音

      《邶风·击鼓》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击鼓全文读音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击鼓全文读音

      《诗经(shījīng)邶风(bèifēng)击鼓(jīgǔ)》

      击鼓其镗(jī gǔ qí táng),踊跃用兵(yǒng yuè yòng bīng)。

      土国城漕(tǔ guó chéng cáo),我独南行(wǒ dú nán xíng)。

      从孙子仲(cóng sūn zi zhòng),*陈与宋(píng chén yǔ sòng)。

      不我以归(bú wǒ yǐ guī),忧心有忡(yōu xīn yǒu chōng)。

      爰居爰处(yuán jū yuán chù)?爰丧其马(yuán sàng qí mǎ)?

      于以求之(yú yǐ qiú zhī)?于林之下(yú lín zhī xià)。

      死生契阔(sǐ shēng qì kuò),与(yǔ)子(zǐ)成(chéng)说(shuō)。

      执(zhí)子(zǐ)之(zhī)手(shǒu),与(yǔ)子(zǐ)偕(xié)老(lǎo)。

      于嗟阔兮(yú jiē kuò xī),不我活兮(bú wǒ huó xī)。

      于嗟洵兮(yú jiē xún xī),不我信兮(bú wǒ xìn xī)。

      【词句注释】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邶风.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阅读全文]...

2022-04-10 08:22:25
  • 击鼓诗经全诗注音(击鼓原文注音及翻译)

  • 诗经
  •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ang 一声):鼓声。

    踊跃:表示高兴。

    土国城漕:卫国大兴土木,筑造漕城。

    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不让我回家。

    忡(chong 一声):忧愁。

    爰(yuan 二声):何处,哪里。

    丧:丧失,此处忧跑丢之意。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成说:誓约。

    于嗟:感叹词。

    不:不许。

    洵:信用。

    【译文】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与宋。长期不让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入树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离,咱们誓言立心里。我曾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难以实现我誓言。

    《邶风·击鼓》是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诗,至于是那场战争,历来说法不一。全诗叙述了一个远征南方,不能归家的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却喊出了无数儿女渴望安定。*静生活的渴望。

    [阅读全文]...

2022-05-25 08:54:40
  •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 诗经
  •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击鼓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阅读全文]...

2022-04-25 08:19:32
  • 祢衡击鼓文言文翻译

  • 祢衡击鼓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那么祢衡击鼓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祢衡击鼓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原文】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称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译文】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罚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会宾客的时候要检验鼓的音质,祢衡挥动鼓槌奏《渔阳掺挝》曲,鼓声深沉,有金石之音。满座的人都为鼓声所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责和武丁梦中的那个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发英明魏王的梦。”魏武帝听了很惭愧,便赦免了祢衡。

      【赏析】

      全文通过写祢衡演奏《渔阳》鼓曲的容貌、姿态、动作,以及鼓曲声音节奏的悲壮动人,表现了他不屈服于权贵的精神面貌。

      【拓展知识】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名士。[1]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

      人物生*

      恃才傲物

      祢衡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

      汉献帝兴*年间,在荆州避难。建安初期,到许都来游学。刚到了颍川(今许昌),就在身上藏着一块名刺,后来没有地方去(没有得到赏识),以致名刺上的字的漫漶不清了。当时,许都刚刚建立,贤能的读书人、大臣谋士,都从各地集中到这里。有人问祢衡说:“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这就是“怀刺”典故的由来。

      有人又问他:“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祢衡见荀彧长得帅、赵融是个大肚子便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其意指荀彧也就只有脸长得好看而已,而赵融则是个只会吃肉的家伙。

      祢衡只和鲁国的孔融以及弘农的杨修交情好。他经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庸庸,不值得提。”孔融也非常喜欢他的才能。

      击鼓骂曹

      当时祢衡才二十岁,孔融已经四十,但两人还是结交为朋友。孔融上疏向汉献帝推荐祢衡(参照词条“荐祢衡表“)。

      孔融很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向曹操称赞他。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厌恶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对曹操还多有狂言。

      曹操因此怀恨,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又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任命他为鼓史(鼓吏)。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检阅鼓史们的鼓曲。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轮到祢衡上场,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说:“(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祢衡说:“好!”于是先脱掉*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史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回来后就责备祢衡,顺便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去给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狂病,如今祢衡请求亲自来谢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很生气,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虚名,远*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他,现在把他送给刘表,你认为怎么样。”于是派人马把祢衡送走。

      得罪刘表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早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写的文章、言谈议论,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刘表曾经和几个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大家都极尽才力。当时祢衡正好外出,回来时看了他们拟的奏章,觉得刘表等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奏章扔在地上。刘表感到奇怪而且害怕。祢衡于是要来笔纸,立刻写成,言辞、语义可观。刘表十分高兴,更加器重他。后来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深感耻辱,不能容忍,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祢衡又送给黄祖。

      羞辱黄祖

      黄祖也能善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也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二十六岁。

      轶事典故

      蔡邕以前避难去吴地,读了曹娥碑的碑文并在边上刻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后来曹操看到不解其意,这时候江边一个洗衣服的'女人说在第四辆车中的人可以解开,那人正是祢衡,祢衡即刻便解出“绝妙好辞”四字,有人说那名洗衣服的女人就是曹娥的灵魂。(另一说此故事的主角为杨修,见《世说新语》)

      祢衡在京师诋毁朝中人士后南下荆州,当时赵戬也在荆州客居避难,祢衡与赵戬相见后便感叹赵戬就是那所谓的“剑则干将、莫邪,木则椅桐、梓漆,人则颜冉、仲躬(陈寔)。”

      人物评价

      孔融: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瞥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鸷鸟累伯,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昔贾谊求试属国,诡系单于;终军欲以长缨,牵致劲越。弱冠慷慨,前世美之。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曹操: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

      黄祖: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葛洪:虽言行轻人,宁愿荣显,是以高游凤林,不能幽翳蒿莱,然修己驳刺,迷而不觉,故开口见憎,举足蹈祸。赍如此之伎俩,亦何理容於天下而得其死哉?犹枭鸣狐嚾,从皆不喜,音响不改,易处何益。许下,人物之海也。文举为之主任,荷之足以至到,於此不安,已可知矣。犹必死之病,俞附越人,所无如何。朽木铅铤,班输欧冶所不能匠也。而复走投荆楚间,终陷极害,此乃衡懵蔽之效也。盖欲之而不能得,非能得而弗用者矣。於戏才士,可勿戒哉!

      范晔:情志既动,篇辞为贵。抽心呈貌,非雕非蔚。殊状共体,同声异气。言观丽则,永监淫费。

      刘勰:孔融气盛于为笔,祢衡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

      李白: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张元晏:祢衡垂一噪声之名,关羽荩万人之敌。御众布投胶之德,礼贤怀比饭之恭。智略出群,忠果成性。

      胡曾: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代表作品

      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不幸被“闭以雕笼,剪其翅羽”,失去自由。赋中“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的不自由生活,显然是以鹦鹉自况,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闷心情,反映出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此赋寓意深刻,状物维肖,感慨深沉,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另有《吊张衡文》,《文心雕龙·哀吊》称为“缛丽而轻清”。

      《隋书·经籍志》有《祢衡集》2卷,久佚。今存文、赋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后裔

      2010年,陕西省西安*安区出土了祢氏家族墓,三位墓主均为唐代官员。其中祢仁秀的墓志铭记载,其祖先正是“东汉*原处士”祢衡,隋末莱州刺史祢善为躲避战乱,东渡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得到国王的重用。祢善之子祢寔进(祢植)在660年苏定方东征百济时扭送义慈王投降唐军,此后落户并入仕唐朝。[16]此外该家族还有祢寔进、祢素士、祢军的墓志铭出土,但这三人的墓志铭就没有提到祖先是祢衡。

      墓址

      祢衡的墓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中铁大桥集团宿舍(汉阳莲花湖公园西北),是武汉市1983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2022-07-18 01:13:16
  •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经,古诗文
  •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邶风·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郭晋稀)

    [阅读全文]...

2022-05-19 09:23:27
  • 击鼓骂曹剧本台词

  • 台词,语录
  • 击鼓骂曹 唱词

    【西皮】谗臣当道谋汉朝原板】楚汉相争动枪刀,高祖爷咸大宝,一统山河乐,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我有心替主爷把贼扫,手中缺少*的刀。

    下*坐定【快板】奸曹操,上坐文武众群僚。

    元旦节与贼个不祥兆,假装疯魔骂奸曹,我把蓝衫来脱掉......破衣褴衫摆摆摇。

    怒气不息等甬道,帐下的儿郎闹吵吵。

    列位不必呵呵笑,有辈古人听根苗。

    昔日太公曾垂钓,张良拾履在圯桥。

    为人受得苦中苦,脱去了褴衫换紫袍。

    你二人把话讲差了,休把虎子当狸猫。

    有朝一日时运到,拔剑要斩海底蛟。

    休道我白日梦颠倒,顷刻就要上青霄。

    身上破衣俱脱掉,赤身露体逞英豪。

    耀武扬威往上跑,你丞相降罪我承招。

    将身来在东廊道,【摇板】看奸贼把我怎样开销

    系京剧的传统剧目,田水月编辑。

    堂鼓。

    不贵,一般的200以内就可以了。

    楼下的你说的那是地方鼓。

    我就是打这个的,学过击鼓骂曹

    “谗臣当道谋汉朝”唱词;杨宝森唱.[西皮导板] 谗臣当道谋汉朝, [原板] 楚汉相争动枪刀,高祖爷咸阳登大宝,一统山河乐唐尧,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我有心替主爷把贼扫,手中缺少*的刀。

    *坐定 [快板] 奸曹操,上坐文武众群僚。

    元旦节与贼个不祥兆,假装疯魔骂奸曹,我把这蓝衫来脱掉...... “听他言下的我浑身是汗”唱词;谭富英、梅兰芳唱.[流水]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他本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他思家乡想骨肉不得团圆,我这里走上前再把礼见,(白)驸马

    (杨白)公主

    尊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早晚间休怪我言语怠慢,不知者不作罪你的海量放宽。

    (杨白)公主啊

    [快板]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浅,贤公主又何必礼义太谦,杨延辉有一日愁眉得展,誓不忘贤公主恩重如山。

    (公主)说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浅,我与你隔南北千里姻缘,为什么终日里愁眉不展,有什么心腹事你只管明言。

    (杨)非是我终日里愁眉难展,有一桩心腹事不敢明言。

    萧天佐摆天门两国交战,我的娘押粮草来到北番。

    我有心过关去见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难以过关。

    (公主)你那里休得要巧言改辩,你要拜高堂母是我不阻拦。

    (杨)我本当过营把母探,怎奈我无令箭不能过关。

    (公主)我有心与你金貔箭,怕你一去就不回还。

    (杨)番营宋营路不远,探母一面即刻还。

    (公主)宋营离此路途远,一夜之间你怎能够还

    (杨)公主只管放大胆,快马加鞭一夜还。

    (公主)先前叫我盟誓愿,你对苍天就表一番。

    (杨)公主要我盟誓愿,过往神明听根源。

    我若探母不回转......(公主白)怎么样啊

    (杨白)哎呀

    [摇板]黄沙盖脸尸不全。

    (杨)[西皮快板]在头上取下胡地冠,身上脱下紫罗衫,沿毡帽齐眉掩,三尺青锋挂腰间。

    将身来在皇宫院,等、等、等,等候了公主盗令箭好奔阳关。

    (公主)[摇板]适才盗来金貔箭,再将驸马吓一翻。

    (白)驸马。

    (杨白)公主回来了。

    (公主白)我回来啦。

    (杨白)令箭可曾到手

    (公主白)哎哟

    我可与吾母后谈论国家大事啦,把您这件事情啊,可就给忘啦

    (杨白)啊,怎么你你忘怀了么

    (公主白)咳,忘了。

    [阅读全文]...

2021-12-01 18:20:15
  •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经
  •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邶风·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郭晋稀)

    [阅读全文]...

2022-05-08 04:33:14
描写击鼓的诗句 - 句子
描写击鼓的诗句 - 语录
描写击鼓的诗句 - 说说
描写击鼓的诗句 - 名言
描写击鼓的诗句 - 诗词
描写击鼓的诗句 - 祝福
描写击鼓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