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芙蓉镇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芙蓉镇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芙蓉镇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芙蓉镇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涉江采芙蓉古诗欣赏
导语:《涉江采芙蓉》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涉江采芙蓉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鉴赏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关于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诗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及翻译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高楼:指芙蓉楼。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一、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作者介绍
刘长(zhǎng)卿(718年—790年),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阳。唐朝时期大臣、诗人、儒客大家。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授监察御史,迁长洲县尉。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三、赏析
初一看,刘长卿这首五言绝句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这首诗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写作次序由远及*,由*及人,由疏到密。
通过对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系列铺陈,表达旅人投宿的喜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点明主题。短少的20个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都交代的很清楚。
2、采取白描手法,对色彩的描绘,用日暮,表达天快黑了。苍山是指灰白色的山。作者是在芙蓉山一带,因为下雪投宿。而苍山应就是芙蓉山的一脉,这个芙蓉山在湖南宁乡,但也不一定是确指,或泛指苍白色的山。
白屋,故言之是在风雪中隐约看到的茅屋。风雪,当然是白色的。
这些色调都显得苍白、淡远而萧瑟。
3、声音描摹,赶路的*声,犬叫声,风雪声,还有作者的呼唤声,主人家的迎客声,这些声音好几种都在诗外,仿佛听到似的,但隐又在诗中,属象外之象。
4、有静有动,静动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静态的景象。柴门闻犬吠,是动态的景物,风雪夜归人看似静,实则动,静中有动。
5、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方法。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驭下来加工,提炼取舍,虚实相生成为诗词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苍山为虚景,白屋为实景,柴门为实,犬吠为实,风雪为虚,归人为实。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赋陈为实,起兴为虚。相互映衬,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思想。
6、采用了衬托的方法。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从而突出所咏的重点。如:用绿衬托红,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前两句的意象之间是正衬,衬托出一个萧瑟凄凉贫寒的景象。后两句又是反衬,以动景狗叫反衬日暮黄昏的寂静。
7、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方法。
这种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表现了荒凉,风寒,贫穷的景象,其实都是在渲染作者贬谪路途中的悲惨凄凉的心情和处境,也叫借景抒情。
第三句写柴门狗叫,以荒郊野外狗狂叫体现作者处境的悲凄,实际写沦落天涯无处寄托的复杂心情。
第四句,风雪夜归人,主人迎接客人,反客为主,作者又转为喜悦的心情。
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以哀景来表达乐情。
全诗是一个画境,描写出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善美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庄,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上述几种方法在诗词创作中经常运用,但手段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为主题思想而服务的。这就叫诗意蕴藉,意境隽永,含蓄有余,蓄而不露,比物以意,诗以言志,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唐朝柳宗元韩愈用木芙蓉诗,致敬屈原,搴芙蓉兮木末
早秋来临,随着荷花的盛极而衰,人们往往发现,许多池塘边会有另一种灌木开花,单瓣的花朵类似木槿,但复瓣的花朵更像牡丹芍药,它们有红有白,装点秋天翠绿的枝头,花朵繁多而茂盛,仿佛是荷花从水塘里走出,开到了树梢,这就是著名的秋花,木芙蓉。
传说木芙蓉的原产地在湖南。也的确,很多诗里写木芙蓉,离不开湖南的水边。
但是它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然后广为人知的呢?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九歌《湘君》
这是最早记录芙蓉的文字和诗,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湘沅之地。彼时,楚国的疆域广阔,但湖南对于兴盛的楚国,仍旧是边远荒蛮之地。
这里湘江浩渺,屈原在此生活,相对于楚国中心都城地带,这里有高山沼泽森林,处在原始状态,本身楚国就尚巫祭,身为楚国大夫的屈原,以磅礴的歌咏,充沛的感情祭祀自然之神,又如神灵附体。
只是这芙蓉,到底是荷花还是木芙蓉呢?
荷花多生于浅水沼泽地带,而木芙蓉则生长在潮湿的水岸和山林。
但是它们都拥有硕大纯美的花冠。
荷花是草本,而木芙蓉是木本。
屈原这个芙蓉兮木末,到底是水中亭亭的荷花,还是木芙蓉枝头的花朵呢?
但是有一点可信的是,在这里看过百草千花的屈原,他一定看见过木芙蓉花。因为木芙蓉花的硕大美观,必不会被这里的人所忽略,凡是美的,都必以祭神灵,这是原始宗教的本质所决定。
能够完全确定木芙蓉这种植物名称的是在唐朝。
“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偏是著花迟。*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时。”赵彦昭《秋朝木芙蓉》
水面上的荷花秋天已经衰落,木芙蓉却正是枝条繁茂,开花迟在了秋天。
那早上的露水滴在了红色的花朵上,仿佛是花朵在忧伤,她自己无人可见的美丽,会在晚上凋谢。
这首诗的名字写的是秋天早上带露的芙蓉。联系诗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是种在水边的木芙蓉花。
这首诗的奇特不在于他写下艳丽却忧愁的木芙蓉,而是在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赵彦昭是早唐的宰相,和安乐公主,太*公主多有交集,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数是奉诏的宫廷诗。那么这首诗里的木芙蓉,很可能是种植在宫廷或者贵族府邸的花卉。
那么木芙蓉很可能作为地方进贡的花卉,从湖南移植到北方宫廷。
而牡丹也是因为隋炀帝广泛收集天下奇花异草而从易县进贡到宫廷,到唐朝成为享誉盛名的国花。
而且赵彦昭的木芙蓉已经园林搭配很成熟,是专门种在荷花塘边的,也就是在早唐,木芙蓉已经特指了是这种有别于荷花的木本芙蓉。
又有传说,这首诗是中唐李嘉祐所作。他是唐玄宗时代的进士,曾经贬谪到江西四年。但是有理由相信,木芙蓉花应该早就特指了这种有别于荷花的花木,它早就从湖南江西等地进入了北方,装点贵族的池塘园林。只是推广不够广泛而已。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影别寒水,秾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唐朝柳宗元《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中唐时代的柳宗元山西人,少年得志,21岁就考中进士。然后持续在京城做文官,很少有出京的机会,直到32岁因为宫廷*从礼部员外郎一跌成为流放外省的小地方官。这个流放贬谪的地点,就是湖南永州,而且一去落脚点在龙兴寺。
也是因为穷,因为只有寺庙带着皇家驿站性质,所以他就在龙兴寺的区域内找了个地方安家。
这里和北方天然不同,比如湘江一带岸边的木芙蓉在秋天开放,这是北国难以见到的奇观。所以他心生欢喜,找了最美最大的一棵从湘江边移植到住所。
这是木芙蓉的原产地,枝叶繁茂,花朵鲜丽。
你那美得天然难以掩饰的光彩,我怎么能让你独自在湘江边,独自经历风霜雨露?
我将你移植在庭院里,由我来呵护。
在这里你不用和破败的水草共生,你是高原上的荷花,有着独特的生命力!
柳宗元为什么喜欢木芙蓉,除了木芙蓉本身让他惊艳,还在于,这里是屈原流放之地,屈原的那句“搴芙蓉兮木末”,至少柳宗元愿意相信屈原的木末芙蓉就是这里艳丽的芙蓉花。有着和先贤一样的流放遭遇,从内心到精神都渴望一种依赖。
所以柳宗元这首木芙蓉是致敬了屈原。
也因为柳宗元当时的文名和声望,木芙蓉开始为更多是人所知道。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唐朝韩愈《木芙蓉》
韩愈和柳宗元同时代人,不过他看到壮美的木芙蓉比柳宗元晚一点,因为晚年的韩愈被派到云南,这里地气丰茂,木芙蓉花在秋天绚烂开放。就算是京城有,哪里有这里原始蓬勃。
那秋天的木芙蓉开在寒露当中,比水中的荷花还要鲜艳。那荷花会不会嫉妒木芙蓉?因为两种不同的花却叫同一个名字。
那江上可以采到美丽的荷花,但是岸上却可以攀折木芙蓉。这依然是在向屈原致敬,解读着屈原的木末芙蓉。
我愿意经常来这里看看秋风里的木芙蓉花,我不愿意它寂寞在秋风里。
“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唐朝白居易《木芙蓉花下招客饮》
和柳宗元几乎同时代的白居易也没有闲着,他是在江西九江看到水边木芙蓉。实际证明中唐时候,木芙蓉已经广泛种植或者引种在江南或者中部广大地区。只是以湖南的最美最有盛名。
白居易写这首诗晚于柳宗元十年左右,不过贬谪的心情是一样的。
他在江西水边看到了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赶紧招客饮酒。
虽然没有写芙蓉花的美丽,但是甘愿一醉,可以想到那种繁盛。
而且用的是一句水莲花尽木莲开。水中的荷花已经谢了,但是岸上的木芙蓉却开了,那种连绵不尽的花的欢喜,给落魄的仕途生涯增添了亮色。
芙蓉镇诗句
芙蓉镇说说
关于芙蓉镇的古诗
关于芙蓉镇的诗句
描写芙蓉镇的古诗
芙蓉镇好句摘抄
形容芙蓉镇的句子
描写芙蓉镇的句子
芙蓉镇经典语录
关于湘西芙蓉镇的古诗
赞美芙蓉镇的诗句古诗
有关长沙芙蓉镇的古诗词
芙蓉镇小说经典句子
芙蓉的古诗
玉芙蓉的古诗
芙蓉帐的古诗
芙蓉的诗句
古诗咏芙蓉中的芙蓉也是莲花对吗
芙蓉的诗词
与芙蓉有关的古诗
带芙蓉字的古诗
含有芙蓉的古诗
带芙蓉楼的古诗
芙蓉的古诗句
芙蓉树的古诗
鱼和芙蓉的古诗
芙蓉虾趣的古诗
芙蓉诗句
写芙蓉的诗句
芙蓉的意象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