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的归雁古诗

关于钱起的归雁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钱起的归雁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钱起的归雁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钱起的归雁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 语录(1) 说说(10k+) 名言(567) 诗词(116) 祝福(1k+) 心语(130)

  •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 苏轼,诗人
  • 大雁北归古诗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雁北归古诗苏轼,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2022-06-09 13:48:55
  • 钱起《送僧归日本》全诗及韵译

  • 日本
  • 钱起《送僧归日本》全诗及韵译

      《送僧归日本》

      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解】:

      1、上国:这里指中国。

      2、水月:佛教用语,比喻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

      3、惟怜:最爱;

      4、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韵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评析】: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前两句不写送归,而写来处三、四句才暗示归途邈远。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

    [阅读全文]...

2022-06-26 17:04:43
  • 蕃女怨碛南沙上惊雁起古诗词

  • 蕃女怨碛南沙上惊雁起古诗词

      古诗原文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译文翻译

      碛南沙上的烽火,一次次把雁群惊飞起,像千里飞雪漫卷戈壁。连环弩,金簇藜,年年征战箭如雨。画楼中的美人,也恨这战火中的别离,愁时看着红杏花,独坐锦屏前。

      注释解释

      ⑴蕃女怨,词牌名,为温庭筠所创,《金奁集》入“南吕宫”,七句三十一字,四仄韵,两*韵。

      ⑵碛(qì):浅水中的沙石,这里指边塞荒漠之地。

      ⑶玉连环:征人服饰物。《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以玉连环。”这里是指征人的用具,如铁链之类的`东西。

      ⑷金镞(zú)箭:装有金属箭头的箭。镞,箭头。

      ⑸锦屏:有彩画的屏风。

      诗文赏析

      这首《蕃女怨》写来并不见一点“蕃”味,仍是一般的思妇词。这首词写边塞的寒冷和艰苦,使思妇对征人倍增思念。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征人忆家。

      此词开头两句“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写边塞环境和气候的恶劣:沙碛荒漠,茫茫千里,大雪狂飘,塞雁惊飞。“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先写征人的装束,续写征战之苦,战情之急。丈夫如此在边关服役,妻子必然思念和怨恨。结末二句,点明题旨:“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战争使无数的妻子独守空房,画楼冷落,锦屏寂寞,尤其在杏花开放、春满人间的时候,更是令人肠断,魂断,唯有恨不断,泪不断。可谓曲尽人情。

      就内容来说,此词并无新意,作者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反战情绪,思妇的愁恨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值得珍重与同情。这首词与《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互补互衬的关系,阅读时可互相参照。

      在温词中,此词属于较为浅直的作品,辞藻不算艳丽,含义也还显豁。但是仍具有某些深曲之作的特点:只客观地提供精美的物象情态,而隐去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留下大片想象余地。像“画楼离恨锦屏空”与“杏花红”之间也未点明其关系。而这些物象情态的关系,很容易领悟出来,所以反而显得浅而不露,短而味永。

    [阅读全文]...

2022-02-15 17:31:07
  • 写归雁的诗句

  • 写归雁的诗句

      (第一首)

      鸿雁归来又是春,阳光明媚照乾坤。

      回家已了团圆梦,暖意情怀福满门。

      希望在,抖精神。九州多少领头人。

      故乡开创新天地,祥瑞之花香万村。

      (第二首)

      仰观长空雁归来,阵列人形次第开。

      翅膀协同齐舞动,头尾接续共编排。

      飞临湿地惊湖广,翔落园中诧水垓。

      从此春回应不违,常识凤冠有高台。

      (第三首)

      冰凘雪尽杜鹃啼,正是鸿鹄展翅时。

      丽日长天负晚月,金风碧宇醉晨曦。

      衷情北海寻芳草,驿信南朝觅野枝。

      逊得扶摇九万里,低吟浅唱总为诗。

      (第四首)

      雾锁残阳浴野烟,归鸿列队舞蹁跹。

      才离北国芦花苇,又盼南疆荷子莲。

      饮露餐风唯辗转,兼程昼夜忌盘旋。

      *生只为追春梦,哪管新年复旧年。

      (第五首)

      南回北雁抽余暇,越岭翻山拾素华。

      抬脚乡间觅梅苑,转身野外访芦花。

      东奔西跑刚回屋,一唤三呼乍喝茶。

      完后谢时人已走,出门遥问满枝芽。

      (第六首)

      拥别轩园曙色新,柔光斜线照啼痕。

      驾云振翅旋三匝,拨雾回头眄两巡。

      力尽牝牛怀舐犊,心*老骥喜饴孙。

      才辞春节江城会,又盼来年聚古村。

      (第七首)

      望断乡关日暮中,长空列队趱归程。

      飞霜何害双翮健,冷雨无伤一脉情。

      俯瞰秋山知画意,聆听天籁悟诗声。

      留名岂在繁华处,引颈高歌万里行!

      (第八首)

      北啼雁序解冰凘,恰是莺飞草长时。

      怡看云闲风两袖,坐听鹊语月一枝。

      未歌先笑满园杏,乍暖还寒半地诗。

      迢递牧笛蜂起处,鱼肥水浅最相思。

      (第九首)

      自来大雁旧梁归,无赖严冬背井飞。

      身在花间思雪里,影于月下幻霜围。

      芳菲不尽无心赏,锦瑟无端有意违。

      只待来年冰解日,征程万里翼挥挥。

      (第十首)

      春风细雨添离恨,雁阵难还惹乡愁。

      柳陌堆烟埋曲径,廊前罩雾倦新楼。

      黑水白山已披绿,清波涟漪待放钩。

      人生百岁情难解,只喜江湖伴轻舟。

    [阅读全文]...

2022-05-07 20:17:51
  • 关于大雁的古诗

  • 文学
  • 关于大雁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雁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早雁

      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七律】类别:【动物】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归雁

      年代:【唐】作者:【钱起】体裁:【七绝】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

      年代:【唐】作者:【崔涂】体裁:【五律】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规雁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绝】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秋雁(一作虞世南诗)

      年代:【唐】作者:【褚亮】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为有传书意,翩翩入上林。

      鸿雁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

    [阅读全文]...

2022-02-10 23:55:54
  • 关于大雁的古诗

  • 关于大雁的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大雁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雁

      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七律】类别:【动物】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归雁

      年代:【唐】作者:【钱起】体裁:【七绝】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

      年代:【唐】作者:【崔涂】体裁:【五律】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规雁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绝】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秋雁(一作虞世南诗)

      年代:【唐】作者:【褚亮】

      日暮霜风急,羽翮转难任。为有传书意,翩翩入上林。

      鸿雁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

    [阅读全文]...

2022-01-17 05:05:48
  • 关于雁的诗句_借雁抒情的两个古诗句子

  • 抒情
  • 句子大全的语句,常常简短而有霸气,充满正能量。人生常常遇到困难,而那些好句子,不经意间直击内心柔软的地方,进而一改颓丧的心情。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关于雁的诗句。

    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⑵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⑷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⑸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

    ⑹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⑺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⑻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陆游在《夜归》

    ⑼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的《塞下曲》

    ⑽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⑾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李白《千里思》

    ⑿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贺朝《从军行》

    ⒀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李廓《送振武将军》

    ⒁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⒂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梅尧臣《秋雁》

    扩展阅读

    1.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2.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3. 举头忽见衡阳雁。 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4.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6.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杜甫《孤雁 》

    7.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春雨》

    8.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韦应物《闻雁》

    9.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晚秋 》

    10.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1.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12. 雁足无书古塞幽。 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13.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苔。 钱起《归雁》

    14.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李商隐《霜月》

    15.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16.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王恭《春雁》

    17.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关汉卿《大德歌春》

    18.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19.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20.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21.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归雁》

    22.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李煜《喜迁莺晓月坠》

    23.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

    24.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马戴《灞上秋居》

    25.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崔涂《孤雁》

    26.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27.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杜牧《齐安郡晚秋》

    28.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29.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庾信《重别周尚书》

    30.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1.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32.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张纮《闺怨 》

    33.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北雁南飞,孝爱难全,三岁之约,缘定三生,知雨应心,大爱无言,

    [阅读全文]...

2022-01-02 11:52:19
  • 《归燕》古诗原文

  • 文学
  • 《归燕》古诗原文

      《归燕》又名《燕子》,是左河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燕》古诗原文,欢迎来参考!

      (一)诗的原文

      《归 燕》

      (左河水)

      离洋舍岛伴春归,织柳捕虫剪雨飞

      不傍豪门依陋舍,呢喃蜜语俩依偎。

      (二)注释

      1、燕:也称燕子,是一种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羽衣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益鸟。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靠*农田(昆虫)的农家的屋梁或屋檐下营巢繁殖,因此,被人们称为归燕。

      2、离洋舍岛:燕子是一种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海岛,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避开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

      3、依陋舍:依,为“依倚"、“倚靠”,如:依山之榭。陋舍,指简陋的农舍,如茅屋,土木结构的农村房屋。

      4、呢喃蜜语:“呢”和“喃”本都是象声词,但有不同的意思:呢有絮絮叨叨不休之意,喃指小声说话或低语;呢喃或喃呢指悄声细语。故呢喃蜜语,指燕子的声音,即呢喃细语,犹如双方谈情说爱,秘密私语。

      (三)导读

      这首《燕子》诗,短短四句28个字,语言朴素无华,字句精短意明,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对燕子进行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全诗短短四句紧紧抓住燕子劳动与生活方面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把燕子这类人类的朋友的形象表达得清楚逼真,一目了然。

      第一句:离洋舍岛伴春归。作为全诗的始句、起句,首先介绍了燕子是一种候鸟,在冬天来临之前,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海岛,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避开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等到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一般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选在靠*农田(昆虫)的农家繁殖,即“伴春归”。因此,人们将其称为候鸟。

      第二句,织柳捕虫剪雨飞。燕子飞行的身姿优美迅捷,在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绿树遍野的春天自由飞行。人们随时可以看见燕子在忙着捕虫或衔泥去做窝的时候,犹如穿梭织布般飞行于绿柳之间。

      因为燕子来时往往是春雨绵绵的时节,燕子的尾巴宛若黑色的剪刀。诗人在此以“剪雨飞”的生动语言,描写了燕子在雨中飞行的艺术形象

      第三句,不傍豪门依陋舍。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因此,燕子不到城市里生活,喜欢在乡村寻找农舍,如农民们简陋的茅屋,土木结构的农村瓦房,把用嘴巴衔来的泥黏在这些房屋的楼道、房顶、屋檐、墙角或突出部上作巢,作为自己夜宿和生儿育女的地方。

      燕子与农家的人非常友好,双方在一个家们共进出,互不干涉,日夜相*相见,互不害怕。孩子们又喜欢,又爱惜,总想捉下来在手中看清楚一点,玩一玩,但最后还是会遵守古人及家长的教诲,不惊吓,不伤害这些对人类有益的朋友。

      第四句,呢喃蜜语俩依偎。小燕子的爱情是非常真挚的,它们在繁忙的劳动中,也就是在捕捉蚊子、苍蝇等有害的昆虫及衔泥筑巢的过程中,总是比翼双飞;在喂养共同的儿女之时双双不辞辛劳,共担义务。在劳动的喘息之时,或回巢休息之中,双方总是亲热地紧靠着,紧挨着,经常呢喃小声地细语交流,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窃窃私语和爱的表白,或共商劳动与生活的大计。

      (四)评析

      《归燕》或称燕子,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仅仅的四句28字中,把燕子这种候鸟与益鸟的来龙去脉、生活*性、行为特征及对人类的'帮助作用等表达得全面、清晰。尽管诗篇短小精悍,却让人一看便对燕子产生一种较于全面而亲切的认识。

      诗人左河水童少时代生活在农村,非常喜爱小燕子,对燕子的*性十分了解,因此,便能提起笔来,一气呵成而无雕琢之感。作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并赋予丰富的生活情趣,不仅让作品易读易懂,还让喜爱燕子的少年儿童增加阅读的兴趣。

      《归燕》一诗字句精短,语言练达,富有情趣,一字一句,朴实无华。明是写物,暗也咏物,兴象与比兴精到自然,通过对燕子进行人格化、思想化及情感化的描写,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燕子的多面认识,同时也达到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的效果。诗人让人们从燕子中得到启示:不畏风雨中的艰难困苦,坚决杀灭一切害人虫,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密切联系群众,永远和劳动大众在一起,不攀龙附凤,贪图享乐。特别是最后一句,用短短七个字组成简短的语言,把一幕形象、生动、和谐的爱情场景写得十分感人,而令人羡慕。

      有文章评论说,*写燕子的诗词无数,其中以唐代的诗词较于著名,但要论起写燕子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及文字的精短却为此诗。

      (五)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2022-05-07 04:07:20
  • 含有雁字的古诗词 带雁字的诗词名句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增广贤文·下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周紫芝《卜算子·*上送王彦猷》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 后飞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朱厚熜《送毛伯温》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李商隐《霜月》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阅读全文]...

2022-02-17 09:32:50
  • 诗中含有大雁的诗句(赞美大雁的古诗词)

  • 赞美
  •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一、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翁,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宋–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闺怨

    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使至塞上

    唐–王维

    [阅读全文]...

2022-01-28 04:22:15
钱起的归雁古诗 - 句子
钱起的归雁古诗 - 语录
钱起的归雁古诗 - 说说
钱起的归雁古诗 - 名言
钱起的归雁古诗 - 诗词
钱起的归雁古诗 - 祝福
钱起的归雁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