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带绿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绿带绿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绿带绿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绿带绿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赏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
在这里,作者写到了老师先问,再回答。类似设问的方式。设问本身就是要提醒对方对问题注意,再做回答,容易让对方或者读者对结果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谁”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情,老师经常做。但是,叶圣陶当时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很早就是著名教育家、作家了。所以,老师的设问和回答,是非常羡慕也非常自豪的,更为肖复兴感到自豪。“我”的莫名其妙,也正是源于老师的问话──如果不是这样一位“大人物”,老师是不会这样问话的。作者这样写,也是先声夺人,开篇就把叶老先生给推出来,营造了一个让“我”、“我”的同学、“我”的老师都非常惊讶和自豪的氛围。
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多么仔细,学到不少东西”,这既是概括,又是悬念。这就是文章开头的奥妙所在──生活中的老师,给肖复兴营造了一个悬念,肖复兴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悬念,你往下读吧,看看到你能学到多少东西,叶老有多么认真。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到处”一词,从整体上先介绍了叶老先生为自己的*作修改了多少内容,可见其认真的程度。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这是个过渡的句子,这个过渡,使得文章情节非常真实。作者在这里写“回到家仔细看”而不是在学校。作者没写老师在这一天中什么时候告诉他这个消息。所以,可能是要上其他课,或者是将*放学了。从这个过渡,我们不难看出肖复兴对每一个细节的表达都是非常负责任的。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的*作的?作者介绍得非常细致。除了概括性的方法介绍,更有准确用词炼句的典范。所以,下文感受“认真”一词,是非常妥帖而绝不是恭维了。作者这样写,除了表现叶老先生认真意外,还能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应该准确用字、用词,这样才能准确传递要表达的意思。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读到这里,一开始,我们对肖复兴当时感觉到的“*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内心感受产生的原因是难以理解的。“认真”是有的,“*和”从何而来──要求文字要认真,就*和了吗?但是,联系背景理解,肖复兴肯定叶圣陶这个“大人物”是知道的,他能这样认真地为我修改每一处文字问题,“*和”自然就有出处了──*易*人,尽管是面对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叶老先生的态度却如同对待那些知名作家。而正因为如此,“温暖,如春风拂面”也就解释得通了。原文在这部分有这样一句话:
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细读原文,由于有了“我”的感悟,那么“温暖”就不会令人读不出来了。当然,那“温暖”绝不仅仅是对叶老为他认真的修改了文字,更多地还是来自于下文的评语。因为评语中有对肖复兴写作过程的充分肯定,得到这样一位文学前辈、一位教育部副部长的肯定,这是绝对令人温暖,令人内心舒适的,所以“如春风拂面”的比喻自然是非常恰当了。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前辈、大师的肯定,自然会帮助人建立自信,这对肖复兴的成长非常重要。叶老用点评的方式来向文集的读者来传递写作的重要法门:写最真实的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才能亲切自然,能够感动他人。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这里,终于开始交代叶圣陶的背景了──“叶圣陶那样的大作家”用肖复兴在原文中的话叫“蜚声中外”,肖复兴在当时一定是读过非常多的叶老作品,对叶圣陶一定是非常敬仰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想到能够和他会面,“居然”强调了“绝对没想”到的语气。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里,作者写到了爬山虎。这应该是文章比较让人费思量的地方:一篇叙事的文章,为什么要写到爬山虎呢?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家中是有爬山虎的。而且,叶老曾经写过一篇说明性散文──《爬山虎的脚》。但是,叶老先生写爬山虎,是如实状物,尽管有情在其中,那是叶老养爬山虎的目的,因为他喜欢。“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而肖复兴在这里写爬山虎,纯粹是为了状物吗?或许,更多的是对他当时心情的一个衬托?在下面的文字中,三次写道“爬山虎”,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肖复兴抓住了叶老家中的爬山虎这一独特景物,也借助爬山虎那种“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扎实风格,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变化。那么,在这一段,第一次写到爬山虎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原文中有一句话“我自然当做人生一件大事”。人面临人生一件大事、大好事的时候,心情怎样?欢喜、激动、期待,小小的忐忑。改编后的文字没有了“大事”的文字,只能靠读者来结合实际来揣摩肖复兴当时的心情。写爬山虎,能表达出这种心情吗?能,从“像温柔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这样写,表面在写光点闪烁那景色美丽,其实也在写自己当时那种激动、期待、略带不安的小忐忑的心情──那小心啊,在咚咚地跳。这是这里写着景色的产生的表达效果。这样写,美丽景色,美好心情便非常自然的合为一体了。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这里,仍然在表达着“我”的惊讶,同时写出自己的心情变化,惊讶在于“像会见大人一样”,这是一个比较,“会见”写出了叶老的身份地位。作者这样比较,在照应前文“*和”,没有一点架子,也是为后面作者的感触埋下的一个伏笔──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作家是这样的。“距离缩短不少”表达很有分寸,为啥不写“一下子让我和作家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或者“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这就叫真实。叶老的一个“握手”,令我充分感受到了“大作家”并非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距离还是有的。于是,前文的心情揣摩便有了依据。当然,编者对原作进行改编之后,这句话又显得突兀了。什么时候彻底没有了距离?原作这样写: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易*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其实,这样读下去才更加顺畅自然──我们很融洽,才水到渠成。删掉以后,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有“删掉了”的跳跃。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这句话,非常具体地写清楚了交谈的融洽程度。融洽是什么意思?彼此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一个15岁中学生跟中外知名作家、教育部副部长谈话,感情那么好,没有隔阂和抵触,什么话题都能谈得拢,有着55岁差距,有着那么大地位差距,实在难得。作者这里的“仿佛”仍然是比较不是比喻。是大人,是老朋友才可能。这是怎样的人品啊?一个“融洽”,两个逐层深入的比较,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这里,编者改编后的文字只留下了原作中的感受部分。亲切、认真、质朴、期待。叶老邀请肖复兴做客的目的是什么?表达出来一种期待,因为叶老先生看中了肖复兴。这是与下文的“意义非凡”相互照应的。但是,叶老师怎样表现得认真、质朴,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呢?原作这样写道:说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道:“我们*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直接概括地写,而不是总结的味道,“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我”和叶老先生之间的距离彻底消失了,“我”为叶老先生的学问彻底折服了,“我”被叶老先生彻底感动了……“心怎么能够融化呢?”显然,肖复兴这里打了一个比方,那么原来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僵硬的,冰冻的?还是?结合前面“融洽”,这里“融化”指的是“我”的精神世界中,融入了叶老先生的博学,关于写作的感悟,关于人生的思考,关于写的真谛……总之,“我”受到了极大的做人的启示吧──结合下文,我们读出来这样的意思──结尾的感受,在这里孕育着。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再一次写到爬山虎。这次,不再是光点闪烁,因为,天色已晚。但这时的绿,变得“沉郁”,原来呢?“阳光都变成绿色的”。那时更多的是兴奋,现在的“沉郁”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是否是“我”多了一份更多深刻的思考?“虎虎有生气”,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来的时候,没有“生气”吗?为啥这时候才写?结合作者前面写爬山虎,我在想,其实是否在表达内心生起的希望,内在理想的勃发?结合上下文,我读出了这样的.意思,我想,从表达的角度来说,作者是在期待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感受──结合下文,能从“生气”中读出这层意思来。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前面的文字做了详细的诠释,这里是概括、总结,也是作者自己在提炼,在对这一次会见做提炼,在对这一件事情做提炼。“好像知道,模模糊糊的懂得”,这是准确的表达,因为那个时候,更多感受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但是,结尾一句,绝不是当时的感受。而是现在的总结。“意义非凡”。非凡在哪里?非凡在肖复兴成为*著名作家。或许,叶老师看上了肖复兴的潜质,准备将他作为苗子培养,先行考察,后来的培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肖复兴从此树立了写作的指向并为之而奋斗成功,这是真的。或许,叶圣陶对每一个学生都如此关爱,这一点,也无从考察。不过,叶圣陶老先生给了肖复兴重大影响,以至于在叶老先生逝世几年后写文章来纪念,可以看出这次会见在肖复兴内心世界、人生经历中的影响。
一个难点:再次写到爬山虎。那天的场景,是值得永远纪念的,文章在这里用爬山虎作为第二部分的线索,其实是有很深刻含义的。编者删掉了一部分: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的脚”确有“扎扎实实迈好每一步”“认真、质朴”的品质。这里再写爬山虎,有借物写人的味道。爬山虎能够让肖复兴想到叶圣陶。这里,“总是那么绿着”,却能让人体会到:他是说叶圣陶在影响着他的一生,总是在影响着他,这就是教师,应该说是好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公开课上,我用爬山虎的叶子做奖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把这些普通的爬山虎叶片夹在书里压得乎*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几个字,这一枚枚深绿色的“书签”就可以做奖品了。只不过,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从课文里挑选的词语,如:“真诚质朴”、“*易*人”、“一丝不苟”等。这些词语不但能概括主人公叶圣陶的高贵品质,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益。
当讲到“到叶老家做客”一段时,我布置学生自学,并告诉学生:自学汇报时老师会有奖品发给大家。会是什么奖品呢?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热情。讨论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及时把早已准备好的“奖品”发到学生手中,看着学生双手捧着叶片乐滋滋地跑回座位,我觉得预期的目的就要达到了。当教学进行到“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时,我邀请得到奖品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站起来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出了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我接着问:“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学生一下子醒悟了,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是告诉我们要像叶老那样待人真诚质朴”。“老师是要我们像叶老那样对待学问一丝不苟。”……
不待我给以答复,台下听课的人群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是对学生精彩回答的鼓励,而且是对我这一设计的充分肯定。一枚小小的叶片做成的奖品,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帮我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枚叶片所包含的期待也许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有勤于动脑,敢于创新,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努力创设自主学*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效果的目的。
今天讲了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回忆自己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仔细批改,后来叶老邀请初中生肖复兴去他家做客,通过几次交往,肖复兴感到叶圣陶先生亲切、*易*人的品质。
课文中有一处描写是说叶圣陶先生非常认真的修改了肖复兴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肖复兴此处的描写是想让大家知道身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叶老对待一名初中生的文章都那么认真,修改得那么细致,体现了他*易*人的品质。当我提问:“‘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有着密密麻麻,那么多的修改符号时,‘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毕梦琪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但是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如果是我看见了,我会想:‘我辛辛苦苦写的作文,你为什么给我改那么多?!’”原来毕梦琪在生气啊!不过这个想法很符合他的思维*惯,他说的也的确是实话。我立刻明白,原来孩子们对这里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继续往下分析课文了。
事后,我想了想,虽然不指责毕梦琪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些老师、父母们,我们的孩子考虑问题总是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没有替他人考虑呢?也许是我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身份介绍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真的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孩子们会觉得有人修改他的作文是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啊!为什么孩子们没有想想,尽管你写作文时很辛苦,但是老师、父母替你修改、分析,我们不是更累吗?
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自私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现在很多社会矛盾不正是由于大家都自私而引起的吗?我这样说并没有指责毕梦琪的意思,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听了很高兴。但是这种回答背后隐藏的一些想法值得我们成年人去深思,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啊!
以前听过李老师的一节课,也看过她的《创造一间幸福教室》,今天又有幸在xx区一中听了李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报告,感觉真是收获颇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而今天上课的的学生是三年级的。课前交流学生给我的感觉是很胆怯,不敢回答问题,刚上课时也是如此,问一个问题,没有人回答,提问到某个学生也是不出声,当时真的很担心,这节课怎么往下上?但李老师一直是亲切微笑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回答问题了,也大胆了,更重要的是利用李老师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上课是的几个环节:一是我不懂什么,在文中画问号。有的学生把问题提出以后,自己再读课文时解决了,也有的是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在这里李老师也教给了我们方法,遇到不懂得问题时,重读一次,部件帮忙,扩展词汇,查工具书,看上下文推断词义,因果推断,补充背景知识。二是我读懂了什么。在这里给学生两个大问题,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在她的报告中她也提出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期待。想想自己上课时对学生一步一问,一问一答,扶着不放手,应该好好反思自己。三是老师也有没读懂的地方,就是我们课文的重点。这篇文章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一节课下来,真的是像李老师说的那样,“我很懒,什么都不教你,你们要自己学”。
李老师说:“我们要教给孩子方法,不是教孩子知识。”因为知识是教不完的。我也爱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自己却没有做到,以李老师的话勉励自己,以后要教方法,做一个“懒”老师,让我的学生勤奋起来。
绿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
春天,既给人以新的生命,也给人以新的希望,我爱这美丽的春天。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怨 刘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春景》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 月夜》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玉楼春·春恨》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声律启蒙·上卷·一 东》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乐·金风细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崔郊《赠去婢》
排序整理,便于记忆~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 《 过故人庄 》
2.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白居易 《 问刘十九 》
3.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 《 陋室铭 》
5.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佚名 《 庭中有奇树 》
6.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 李白 《 九日 》
7.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 李贺 《 竹 》
8.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王湾 《 次北固山下 》
9.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 李白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10.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 储光羲 《 钓鱼湾 》
11.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张九龄 《 感遇·江南有丹橘 》
12.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 春思 》
13.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 李白 《 长干行·其一 》
14.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 杜审言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15.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 晏殊 《 清*乐·红笺小字 》
16.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翁卷 《 乡村四月 》
17.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 杨万里 《 秋凉晚步 》
18.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 姜夔 《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
19.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 《 山亭夏日 》
20.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曾几 《 三衢道中 》
21.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 温庭筠 《 莲花 》
22.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李商隐 《 赠荷花 》
23.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 杜牧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
24.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许浑 《 咸阳城东楼 》
25.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 元好问 《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2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 泊船瓜洲 》
27.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杜牧 《 江南春 》
28.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王安石 《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
29.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 李商隐 《 无题二首 》
30.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 李煜 《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
31.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陆游 《 沈园二首·其二 》
32.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白居易 《 钱塘湖春行 》
33.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 杨巨源 《 城东早春 》
34.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 * 《 七绝·咏蛙 》
35.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 杨万里 《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
36.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 《 咏柳 》
37.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刘方* 《 月夜 》
38.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 《 忆江南·江南好 》
39.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 欧阳修 《 丰乐亭游春·其三 》
40.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苏轼 《 赠刘景文 》
41.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 柳宗元 《 渔翁 》
陆续发布,欢迎关注!
关于绿的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绿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溅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拓展: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简介
绿章封事
唐代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译文
道士穿着青霓长袍呼请天宫的守护神,鸿龙玉狗听见他的声音打开了天门。
只见石榴花盛开,布满了溪水*,神女采洗石榴花,以涂染天上的白云。
绿章封事呈给天帝,奏文中向他倾诉:长安六条街马蹄杂沓,失去了主宰。
目前空气极不清爽,时疫流行,一般人染病而死,化为尘埃。
金家所在巷道里香气飘荡,车轮轰鸣,扬雄的书屋中冷冷清清,没有世俗的热闹声。
但愿拿着汉戟招回寒士书生的魂魄,不让他们的尸骨长期被埋在荒草丛中。
注释
绿章:又叫青词,道士祭天用的祭文。
夜醮(jiào):道士祭天的一种仪式。
青霓(ní):一作“青猊”。
鸿龙玉狗:守天门的神兽。
石榴二句:设想天门打开之后,道士看到的景象。
元父:元气之父。指的是天帝。
六街:长安。唐朝长安有左右六街。
虚空风气:空气。
短衣小冠:指普通人。
金家:显贵人家。汉朝金日磾是匈奴人,但是归顺汉朝,子孙几代显贵。
扬雄:字子云,汉朝著名文士,生活贫寒,这里借指一般寒士。秋室:冷落的书屋。无俗声:没有嘈杂的声音,只有读书声。
书鬼:书生的鬼魂。
蒿里:死人的墓地。
赏析
此诗侧重于对天神世界的描写。诗人有感而发,由道士夜晚打醮而驰骋艺术想象。前四句写仙界之美,描写吴道士身着青霓袍,腾飞入太空,叩头请求守护天宫的神兽打开宫门,看到的是仙女洗石榴花把白云染成彩云,天帝审阅道士发来的奏章,才知道天下大早,天气炎热,死了不少人。作者以此展开议论,认为富人*时享尽荣华富贵,这回热死、**也已经没有什么遗恨,只是那些寒士书生尚未享受世间的欢乐,就这么热死、**,实在太可惜,活着的人也会为他们抱恨无穷。这写出了人间之枯荣不等。因此诗人希望能用汉戟招回寒士书生的魂魄,别让他们的尸骨长期被埋在荒草丛中。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这首诗写景写事抒情有机结合,用对神仙世界的肯定来否定现实世界。突出仙界之美,为的是反衬“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的人间事实,表面看是写“绿章封事咨元父”的道教科仪,实际上是要揭露社会的不*。“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正表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道教思想。
绿颜组诗
*绿颜
你是什么植物?
一张绿颜尽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画面真实吗?
你是不是某人PS来的图片
似花非花?
虽然我不敢确定你的真实身份
但是我宁愿相信
你就是真实性存在
的地球上的一种植物
瞧你那张开的脸庞
里里外外
都绿得那么可爱
只一眼
我就喜欢上了你
只要一见到你
你好像就可以
缓解我的`眼睛疲劳
绿色就是生命的象征
而你的出现
就好像地球上
又多了一个绿色代言人(环保使者)
你那张美丽的容颜
请继续保持在自信
和你那优雅的姿势上
——永远以微笑示人吧
我愿意做你永远的忠实的仆人
*醉红尘
降临人间
这是命
凡夫俗子岂能过分奢望
庸俗之物
金银珠钻皆为天地之物
想我,人人
皆以拥血肉之躯为主人
此乃人之本源
根植于天地之间
与此天地之万物生灵们
共福祸
*劳逸结合
地球自转
我与日月分享
一天时间
白昼交替
就好像一台戏
大幕拉起
这光鲜亮丽
的一天就开始啦
大幕落下
这一天的忙碌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每个人的礼物之一,自然少不了有关于描写它们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绿水的诗句 优美古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铺。——白居易《春题湖上》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佚名《涉江采芙蓉》
5、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6、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陈与义《登岳阳楼》
7、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佚名《伯牙绝弦》
8、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1、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
1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3、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14、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
15、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古诗词鉴赏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作者: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栏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译文】
南街上,春天里飘飘扬扬的飞絮绕着绿树,像雪花般落满游春的道路。树头处,娇艳的桃花映着彩云;树底下,有人家居住。闲来回到小楼,我无事登上楼去,把那稀疏的帘幕高高卷起,对面正看见街南的那些绿树。我十分惆怅,我独自在楼上望远,一次又一次经历黄昏的风雨。暮春季节,我一个人久久地默默思量。我曾在绿荫之中骑马游玩,只见落花还在,闺房中的屏风空掩,我心中的佳人如今去了何处?
【注释】
①饶絮:指柳絮纷飞。
②饶:多。
③慵:懒怠。
④盘马:跨马盘旋。
⑤盘:指骑马。
【赏析】
这首词写故地重游中恋旧的情怀。从眼前景象咏起,渐渐钗起回忆。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唐崔护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按词调分成上下两片;按内容可分成上、中、下三章。从开头到“树底人家朱户”,是第一章,写的是街南。从“北楼闲上”到“几度黄昏雨”,是第二章,写的是街北。从“晚春盘马”以下,是第三章,回头再写街南。其中,第一章是目前的街南,第二章是目前的街北,第三章则是过去的街南。这首忆旧之词在谋篇布局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本篇为旧地重游怀人之作。描写词人在暮春时节来到曾和女子欢会的红楼,并登楼眺望曾经一起留连的绿阴深处,抒写词人对旧日欢乐生活的深情恋和而今去空楼不见旧日恋人的怅惆悲酸。全词布局巧妙,以绿树为描写中心,回环复,含蓄蕴藉,情味绵长。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这三句转笔写经过“几度黄昏雨”的现景:“落花犹在”,仿佛佳人艳影失落,遂推想他的闺楼中“香屏空掩”,一片冷落景象。最后以“人面何处”化用唐代崔护“人面桃花”诗意,为全篇点睛传神,抒写了类似崔护单恋失落的惆怅和遗憾。本词景色迷蒙优美,以景托情,前后呼应,情致感伤。
【讲解】
上片写景。起首四句,是北楼南望中的景色和意想。正因鸟瞰,才能看得那样远,看得见成行的柳树和别的花树,看得见花絮红白相间织成的灿烂“娇云”,看得见漫天飞絮。这里,“雪满游春路”是由柳树“饶絮”而生的奇想,同时又点出“晚春”二字。至于“树底人家朱户”,当是从“树头”的空隙间隐约见之,它是掩映在一片艳花娇云之中的,把一种急切的寻寻觅觅的情态表现得非常传神。
船绿绿的水古诗
红红绿绿的古诗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仿写句子
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古诗词
花花绿绿照样子写句子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照样子写句子
绿带绿的古诗
与绿的古诗
绿绮的古诗
花绿的古诗
又绿字的古诗
绿蝉的古诗
滴绿的古诗
绿墙的古诗
古诗有绿字的
古诗带绿的
绿波的古诗
含有红绿和绿的古诗
绿染的古诗
绿道的古诗
带绿的古诗
绿人的古诗
古诗里有绿的
绿红的古诗
增绿的古诗
关于绿树绿草的古诗
有关于爱绿护绿的古诗
有碧和绿的古诗
加绿字的古诗
赞绿梅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