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的明暗色彩对比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明暗色彩对比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明暗色彩对比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的明暗色彩对比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的色彩美研究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古诗的色彩美研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中英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摘要:
*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一、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掉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绿蚁”、“红泥”一实一虚,相对列出,在红炉绿酒两种色彩的和谐搭配之下,在天寒欲雪的苍茫背景之下,诗人*和舒畅的心情和盘托出,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样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大面积的绿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调绚丽而调和,将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丽如画。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写海棠花凋谢,绿红更替,用“绿”肥衬托“红”瘦,突出花的衰残。若单单绘出“红瘦”,深度、力度和意味都似乎不够了。
双色,往往构成对比色。它起着两种色彩互相对比、对照,互相映衬、烘托,以及相互补充的作用,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大千世界,五色斑斓,多姿多彩。诗人为了反映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描绘复杂的形象,展示色彩缤纷的世界,单色、双色都不足以表现时,遂使用多种色彩。
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一只浑身长满雪白羽毛的鹅,轻轻拨动着红色的脚掌游在碧绿的湖水上。“白、红、绿”三种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写作这首诗时作者正年少,阅历谈不上丰富,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也算简单。但正因为色彩词的准确运用,使得原本如儿歌式的一首诗成了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新绿的柳枝上,成队的黄鹂在欢唱;蓝天上,一行白鹭渐飞渐远。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愉悦的心情。诗的前两行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鸣翠柳”、“上青天”,描绘了黄鹂欢唱、白鹭飞翔的景象,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出现了“夹江对峙的青山、回旋激荡的碧水、水天相接处的红光、从天际徐徐而来的白帆”等色彩景物。这些景物自然而巧妙的组合构成了一幅雄伟秀丽、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色彩间配合得十分和谐、优美且很有层次,令人赏心悦目。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死。”全诗用黑、金(黄)、燕脂(血红)、红、紫等多种鲜明而浓重的色彩,加强了悲壮情调,体现了奇峭瑰丽的风格。苍凉肃杀的环境气氛,紧张危机的形势,激烈的战斗场面,都借色彩而达到突出的表现。
诗中不论运用单色、双色或多色,都须搭配适当,敷施得体,以免破坏色调的和谐,形象的完美,给人以杂、乱、怪的不悦目之感。在设色敷彩时都必须注意画面的和谐统一,求得形象完美,气韵生动,臻于自然完美。
二、古诗色彩的情感感受
从视觉上感知色彩,只是对色彩最浅层次的认知,对色彩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来自情感的感受。“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诗人们对颜色的描绘具体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同一景,同一物,可以因为看景人不同而情异。如:同样是花,同样的红,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感觉如沐春光,生机盎然。而“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却令人惆怅满怀,徒添伤感;同样是红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对大自然,对秋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宫廷内,“西宫墙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此时的红,却带着幽怨和落寞使人沉重。又如面对落红之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刻画的是暮春花落,佳人落泪之景,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而龚自珍唱出的是绝然不同的景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明亮开朗,乐观奋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和“林花谢了又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描画的却是年华不再,盛世难返的深沉叹息。
同一色,同一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同是诗人李商隐的句子,“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的颜色无半点悲情,渲染的是诗人意气风发的愉悦心情,气氛热烈而欢快;而“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春日寄怀》),从草色未变联想至官袍未换,反衬时光流逝,白发日增,无限伤感。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以至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忧国忧民的诗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其中有不少诗句是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而达到同情或控诉的效果的。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及“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诗就是如此。一边通过“苍苍、黑”等色彩词生动地勾画了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碳生活的艰辛、痛苦。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受剥削、受宰割的下层劳动人民;一边通过“黄、白”这两个色彩词的运用使那宫使为虎作伥者的身份不言而喻。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加以点破,但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宫使罪恶的揭露、控诉都已蕴含在这两组词中了。
又如:“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朱绂”(深红色)本是唐代文武四品*的装束。“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他凭什么“加朱绂”?诗人没有说,而是有意识地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最后再用“血染成”来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句中色彩词准确而巧妙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本质,极大加深了诗的讽刺和控诉的效果。
总之,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他们用心设色,然后泼洒与诗行中,应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三、古诗句中表现色彩美
出现在诗词里的颜色词汇主要有:红、绿、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与之相同或相*的朱、丹、绛、赤等互换,“绿”也可用翠、青、碧来代替。也可在这些颜色词前加上表示深浅、明暗、新旧等的形容词,如新绿、暗红、残红等。此外,诗中还有“春色”、“秋色”、“秀色”等词,虽不指某一种颜色,却概括性极强,构成五彩缤纷、色彩斑澜的艺术效果。
描写春天色彩的古诗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的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本文为描写春天色彩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9、《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7、《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8、《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绝句》【宋】僧志南
美学家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过:“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我国古典发展的高峰。唐诗,美在意境、美在情趣、美在节奏,然而,也美在色彩。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用碧色描绘整个长空,可谓清新之至,同时表现出了诗人无比激奋的壮阔胸怀。“碧玉妆成一树高,春风吹下绿丝绦。”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玉树琼枝,漫天皆白,多么圣洁的世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是明月当空,朗照大地。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都象是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纱巾。一幅意境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的图画。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们不满足于单一色而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如明暗色对比、冷暖色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背景是一片漆黑,江中的渔火虽然只是星星点点,但在整个黑色的底色衬托下,显得特别耀眼。这里明暗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逢雨后的一片喜悦之情。“绿垂风折笱,红绽雨肥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千里莺啼绿映红”这里是红与绿对比衬托。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持。”红色属于暖色,而绿色属于冷色,冷暖相比,给人以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感觉,同时也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旭日含青嶂,晴云洗绿潭。”“*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里是青、绿与白的对比,由宁静的青、绿衬托,白色更显十分醒目,特别清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是红、白相映衬。岑参的《》一诗整个背景是漫天皆白的雪地,在临*结尾时忽然来了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中红旗,特别耀眼,整个画面顿添活力。
艺术家的视觉是非常敏锐的。他常常能捕捉到色调的细微区别以及色调间相互影响的微妙变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诗人韩愈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早春时节草色在远*不同的视觉所表现的色调变化。读来清新之至。也是这方面的能手。“柳暗百花明”,“红衣复深浅”,这里有明暗、深浅之别。“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色调间的影响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及远,极富层次感。“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仅有两句十四字,却用了白、青、黄、黑四个颜色词,一方面加强了对仗的建筑美,另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由于每个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同,决定着每个作家的审美情趣也有差别。表现在对色调的选用上,也各具特色。王维喜欢用“青”、“翠”、“绿”等冷色表现其退隐之后的宁静的心情。性格倔强,心怀坦荡,他喜欢用纯洁的白色。“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短短四句二十字,一连用了五个“白”字,使整个诗境的意象纯净无暇,纤尘不染。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白鹇无比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则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磊落胸怀。李贺的诗歌意象奇特,向来以“诗鬼”闻名。他对色调的选用也很不同一般。“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这里都是用冷色渲染气氛,给人以阴森、冷寂的感觉。为什么李贺喜欢用冷色呢!这恐怕要联系他的经历才能说清楚。李贺的一生仅仅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而且遭遇极为坎坷不*。他的一生是凄苦的、悲凉的。他常常通过奇特的意象和冷色来创造悲凉的意境,从而抒写出诗人惨切的情怀。
拓展:
李白赏析
李白是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的代表,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的魅力,盛唐的魅力。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以气夺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以奋飞以引起震的惊怪的大鹏自喻,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中,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魅力。抒写了自己理想化的人生,希望建立功业与个性自由圆满地结合。
气质之美与其说是来自李白内心的修养,不如说它是来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一组阔大的意象,雄奇壮美,给人一种宏大,崇高的美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登临庐山高峰,只见长江浩浩荡荡,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何等雄伟,何等壮美!
李白等诗人的奔放之美,给人带来一种冲击力,一种感染力,是盛唐人士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表现。
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 。李白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他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情极有情趣:
古诗中比喻雪的诗句
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3、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10、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刘方*《春雪》
1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2、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9、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2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3、枝袅一痕雪在,叶藏几豆春浓。——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
24、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2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26、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27、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28、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29、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30、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3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32、燕塞雪,片片大如拳。——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33、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赵令?《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34、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35、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3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37、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张炎《疏影·梅影》
38、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39、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40、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李白《公无渡河》
4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
42、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孟浩然《南归阻雪》
43、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4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46、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白《山人劝酒》
47、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48、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于武陵《赠卖松人》
49、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米芾《满庭芳·咏茶》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对于画来说,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亮丽的色彩,能够将目光马上吸引过来。
想象一下,如果诗词中出现斑斓的色彩呢?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九首色彩斑斓的诗词,句句都好看!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春天多么美好,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白居易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色彩绚丽的阔大图景,令人回味不绝。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春天的村庄里,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秦观以白描的手法、浅*的语言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菩萨蛮·大柏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天上挂着一条七色的彩虹,像是有人拿着彩色的丝绸在翩翩起舞。阵雨之后又升起了希望的太阳,苍翠的群山又时隐时现。
作者连用七种颜色铺叙,写出了彩虹的绚丽夺目。全词中彩虹的绚丽,斜阳的红,村庄墙壁的白,但以天宇的湛蓝和群山的苍翠为主色。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桂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词人以“浅碧”、“深红”比喻其他花,与“轻黄”相对应,新颖别致。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唐·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
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色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天是蓝色、云是白色、小草是绿色,心情也可以用色彩表达,伤心了是灰色、忧郁了是蓝色、热情的是红色,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可见色彩是富有诗意的,那么在诗人眼中,世界是什么颜色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来,春光点缀春景,世间万物都重获新生,百花绽放,万紫千红,难怪在朱熹眼中,斑斓色彩的春天是“光景一时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对于朱熹的春日风光,杨万里更爱盛夏的西湖,这大概是我见过最美的描写盛夏荷塘的诗句。
不用亲临西湖,不用亲见荷塘,只要闭上眼睛,脑中就会自动浮出一幅画,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无穷尽的荷叶与天际相接,画面恢弘,却又那么娇艳。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
秋天,注定是一个带着悲伤色彩的季节。诗人爱歌颂春天的朝气勃勃,更爱在萧瑟的秋天感慨遭遇。
可总有浪漫的人,能在这个季节发现不一样的没,比如刘禹锡的秋日胜春朝,又比如王禹偁的秋天,独自信马由缰在山间小路上,山中开满了秋菊,为世界染上了一层金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冬天是什么颜色?大多数人会说,白色。因为冬天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
苏东坡听到这里,捻着胡须微微一笑,说不,冬天不只有雪白,还有橙黄,还有橘绿。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我有时候会想,紫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烟。读懂了紫烟,才能读懂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说起来,李白对紫烟似乎情有独钟,《秋浦歌》中李大仙也说: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说起贺知章,我就会联想到一个白胡子老大爷。
可就是这个糟老头子,内心也有一份浪漫和柔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又喝醉了……奇怪,我为什么要说又!
经过了一夜风雨,醉意还未消散,昨日的海棠还盛开着么?不不不,这个时节,她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白色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雪花可不是冬季特有,当春天将来而未来之时,总会有那么调皮的雪花,它们也嫌春来得太晚,所以争先恐后地落在花园中,提前为春天点缀上几点雪白。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有仙气,往往就在一字一句当中,比如这句诗里一个“出”字,好像原本那里根本就没有青山,当李白顺江而下的时候,突然就蹦出了*的青山一般。眼前青翠一片,该是旅途中最好的风景。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电影给人轻快明亮的感觉,儿童急走也显得活泼可爱。当活泼的儿童急走着追赶黄蝶,整个画面就鲜活了起来。当蝴蝶飞入菜花,再也找不到时,画面又为之一静,剩下的只有一大片的金黄灿灿。
手绘中的明暗表现方法有哪些
手绘是应用于各个行业手工绘制图案的技术手法,设计类手绘,主要是前期构思设计方案的研究型手绘和设计成果部分的表现型手绘,前期部分被称为草图,成果部分被称为表现图或者效果图。手绘内容很广阔,所以言语无法尽善表达。那么,手绘中的明暗表现方法有哪些?
手绘中的明暗表现方法
①黑白要讲究对比。要注意黑白鲜明,忌灰暗。
②黑白要讲究呼应,要注意黑白交错,忌偏坠一方。
③黑白要讲究均衡,要注意疏密相间,忌毫无联系。
④黑白要讲究韵律,要注意起伏节奏,忌呆板。
以明暗为主的速写。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明暗表现方法:
1、用密集的线条排列。可以画得准确。
用涂擦块面表现,可以画得生动而鲜明。
3、用密集的线条和块面相结合表现,能兼顾两者之长。
4、用毛笔蘸墨汁大面积的涂抹。并可有浓淡深浅变化。
几种比较常用的明暗表现方法:
线条与明暗结合的速写
有一种速写,在线的基础上施以简单的明暗块面,以便使形体表现得更为充分,是线条和明暗结合的速写。简称线面结合的速写。它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又补其 二者不足而采用的一种手法,故也是一般速写常;用的方法;这种画法的优点是比单用线条或明暗画更为自由、随意、有变化,适应范围广。线比块面造型具有更大 的自由和灵活性,它抓
形迅速、明确,而明暗块面又给以补充,赋 予画面力量和生气。所以色调和线条的相互配合,此起彼伏地象弦乐二重奏那样默契、 和谐,融为一体。
例如,遇到对象有大块明暗色调时,用明暗方法处理,结构、形体的明显之处,则又用线条刻划,有线有面,这种方法画人画景都很适宜。又如,当画一个人时,头部至全;身所有的衣纹、轮廓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条画出,面部明暗交界处及人体各关节部位,又可以用明暗法加以皴擦;
再如:当一张画面上有景有人时,也可采用线面结合的方法。后面的景物深的地方,几乎全用明暗法以块面画出,但前面的人物则又以线条表现,以大块的面来衬托出
前面的人。西安手绘中景和人的姿态都很突出(还可以人体用明暗、服饰用线条)。
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线面结合的方法,要应用得自然,防止线面分家,如先画轮廓,最后不加分析地硬加些明暗,很为生硬。
2、可适当减弱物体由光而引起的明暗变化,适当强调物体本身的组织结构关系,有重点。
3、用线条画轮廓,用块面表现结构,注意概括块面明暗,抓住要点施加明暗,切忌不加分析选择地照抄明暗。
4、注意物象本身的色调对比,有轻有重,有虚有寓,切忌*均,画哪哪实,没重点。
5、明暗块面和线条的分布,既变化、又统一,具有装饰审美趣味,抽象绘画非常讲究这点,我们的速写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首先,从最简单的球体开始粗略地说明一下 第一个球体需要固有的颜色(简单地说,第一个底色) 描绘暗部的反射和投影。根据光的强弱画高光,处理明亮的光 高光和细节。 如果想成为铁球,可以增强高光和铁斑的质感(tip :不同材质的他们的素描关系高光、光反射、明暗的对比度有差异)。 三大乌冬面 三大面:明亮的一面、灰色的一面、黑暗的一面 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明暗,物体由大小各种各样的面构成。 各个面的方向不同,接受光的角度也不同,形成了浓淡不同的阶层。 五大调 五调: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结构,一定材质的物体受到光的影响,出现在自己不同区域的明暗变化规律。
通过基础绘画学*明确地表现物体的三大面五调,有助于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有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即使特殊的身体、特殊材质的物体以光影发出声音,也不会发生明确的三大面五调的变化。 为什么你的画面看起来很脏,颜色看起来不合适,大部分都是没有画五大色调的原因! 以上内容是微课菌在网络上组织和共享的优秀教程。 主要如何处理绘画的明暗关系? 教程非常实用,相信这个教程一定会对大家有用,马上收藏练*吧!
绘画如何把明暗关系画好?正确的光线明暗绘画技巧!那本期关于画画新手怎么处理好明暗关系的教程素材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室内设计手绘技巧有哪些?
室内设计在确定构思方案完善设计时,往往需要用效果图来表现室内造型的预想形象,以供设计研究、工程招标、工程施工之参照。室内设计效果图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电脑制作效果图较多一些,但从艺术效果上看,远远不如手绘效果图生动。
手绘效果图是用比较写实的绘画手法表现室内的结构与造型形态,它既要表现出功能性又要表现出艺术的生动效果。手绘效果图的表现不同于一般绘画作品,它是用绘画手法来表现一种室内构想的语言,它受描绘对象的生产工艺性所制约。而绘画作品则着重于感性观念的创作,注重形态的真实性,而室内手绘效果图要运用理性的观念来作图,因此又比较注重工具的使用,如绘图仪器、尺、模板等。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方法很多,可划分为形态、色彩和质感。
一、形态是室内设计的基础,主要是作者创意构思的再现。
表现形态要以透视的规律来解决物体的结构。搭起室内立体效果的框架。有了框架才能表现明暗、色彩、质感、使其更具有立体效果。
对透视的应用只是以单线来表现立体感还不够充分,为了加强立体效果还必须用明暗关系来处理。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面时,物体会出现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明暗变化,在素描中称三大面五大调。在表现手绘效果图中,三大面五大调的运用可根据设计效果的需要进行概括和简化。有的表现出光线照射室内所产生的明暗对比所呈现的不同调子,使其接*视觉感受,表现的具有真实感,有的在中性色卡纸上只表现出亮部和暗部,使之非常简洁明了而生动。在实际设计表现中,要根据效果图的不同用处,来选择复杂与概括的表现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表达你的设计构想。
二、色彩和明暗在衰现中是不可分的,手绘效果图主要研究色彩的衰现技法。
一般效果图的色彩不必过于复杂。在做到室内色彩真实的情况下,应力求简洁、概括、生动。有的色彩效果图可以运用有色纸做底色来表现,一是色彩均匀、二是节省涂色时间。在色纸上可用黑白关系来表现。可加简洁的色块表现。为了加强明暗效果和绘画趣味可用彩色铅笔大胆涂饰以增强绘画性。
用色彩表现效果图时,不仅表现色彩的关系、物体明暗关系,还要注意表现出不同材质的质感效果。要根据不同表面材质的特征使用相应的运笔方式。如有的表面肌理不显著,运笔可保持同一方向,涂色用笔要有速度。干净利落,而暗部涂色可采用有变化的笔触,色彩并有冷暖的差别。
室内设计手绘透视作图方法
在室内设计中,手绘效果图可以说是设计思路的一种快速表达方式,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本领。而透视原理在手绘效果图中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透视的准确起到了形体准确的作用,而形体的准确恰恰是手绘艺术表现重要手段。基于教学的经验,很想把透视原理进行解析,以便于同学们和设计师们共同学*和进步。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物体都会呈现出*大远小、*实远虚的空间关系,甚至消失到一个小点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透视”,也叫透视变形。
1、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法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产生形象的远*虚实变化、色彩的纯度和冷暖变化,是表现绘画中空间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借助于*实远虚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其特点是产生形的*实远虚变化、*面变化、繁简变化,以及色彩的纯度变化(*艳远灰)、冷暖变化(*暖远冷)。
2、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没有固定的消失点。画面的图形按照一定原则排列,如空间位 置关系,主次关系,疏密关系,叙事关系等来确定画面的安排。散点透视主要是在我们*的绘画和建筑艺术和大量运用,非常符合“写意”的表达意图。*古典园林艺术,以移步换景的空间艺术效果来兴建,其恰恰就是运用了散点透视的特点。
3、焦点透视
也称为“线透视”这是基于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透视理论。为西方写实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焦点透视、空气透视在中室内设计中占很大的比重。焦点透视中主要是*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运用最广。
室内设计手绘技巧有哪些
1、“快速”和“感染力”是学*的重点
我们知道在家装设计师接单过程中,第一次接待家装客户时设计师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家装客户的信任。因此,设计师能否“快速”地表现出家装客户的装修想法和自己的方案设计意图,以及是否表现得有“感染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动笔时要能很好地跟家装客户沟通,充分地了解家装客户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家装客户新居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尺度,发现并找出家装客户存在的家装问题,迅速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和解决方法并归纳整理出具有一定建设计性和艺术风格特点的设计构想和设计意图;然后,再选择快速手绘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快速手绘表现图往往都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当家装客户看到设计师精彩传神的快速手绘效果图时,不禁会发出由衷的喜悦和兴奋,对自己心中未来“家”的想像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向往,他们往往会因此对设计师提供的设计方案发出强烈的期望,产生一种想尽快拥有它的渴望。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看看有哪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当中包含有颜色,可为孩子收藏。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王维《相思》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4、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5、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唐】——李商隐《锦瑟》
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8、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鹅鹅鹅》
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崔颢《黄鹤楼》
14、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唐】——李白《赠孟浩然》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16、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17、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李白《将进酒》
1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杜甫《春望》
1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2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李白《赠汪伦》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唐】——李白《送友人》
2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2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色彩是美好生活的反映,是多彩生活的体现,“诗中有画”更是我国古代诗人的追求。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仔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色彩”运用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有的诗人爱用多种色彩的组合来表现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有的诗人喜欢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让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初看似不觉得,稍加玩味,就会感到含蓄的画面美。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再用亮光點染,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了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有的诗人擅长全篇用色,从而使诗中的色彩更加丰富,意境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勒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色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有的诗人乐于用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来反映事物,这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映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还有一些手法更高明的诗人,他们善于调配,善于组合。诗中不直接使用表示色彩的词语,而是将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事物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将各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向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其实,诗中的色彩描写并不完全是为了写景。这些色彩饱蘸着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笔下产生了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古诗中的明暗色彩对比
古诗中春的色彩
古诗中的色彩美
古诗中有色彩的
古诗中的色彩群文
关于古诗中的色彩
古诗中的色彩美的诗
古诗中色彩的诗句
古诗中明暗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的色彩与趣味
古诗中的色彩渲染
古诗中色彩的考察
中国古诗中的色彩
古诗中带色彩的句子
古诗中的色彩美阅读
古诗中带有色彩的诗
古诗中的色彩斑斓
古诗中写色彩的诗句
古诗中的色彩欣赏
苏轼古诗中的色彩美
古诗中写色彩的句子
古诗中的色彩美的诗句
四首古诗中叶的色彩
古诗中有色彩的句子
古诗中有色彩的句子是
用了明暗对比手法的古诗
色彩暗淡的古诗手法
古诗中带有色彩的句子
古诗中色彩的答题技巧
渔歌子古诗中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