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潼关》古诗的解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潼关》古诗的解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潼关》古诗的解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潼关》古诗的解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本文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诗意: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鉴赏: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在此滥施淫威,虐**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谥文忠。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共6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誉为“秋思之祖”。
8.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A )(3分)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环境图,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而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诗人离家日久,想到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出自谭嗣同《潼关》: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的远大的抱负。用拟人的修辞,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的少年意气。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友好使者,借明月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出自曹操《观沧海》: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9.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3分)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加入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更通俗地来讲,可以在原句翻译的基础上,加入生动语言加以描绘。“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古老的道路上,瑟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瘦马。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潼关古诗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宫娃赐浴长汤池。刻成玉莲喷香液,漱回烟浪深逶迤。
2、犀屏象荐杂罗列,锦凫绣雁相追随。破簪碎钿不足拾,
3、金沟残溜和缨緌。上皇宽容易承事,十家三国争光辉。
4、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谩欺。相君侈拟纵骄横,
5、日从秦虢多游嬉。朱衫马前未满足,更驱武卒罗旌旗。
6、画轮宝轴从天来,云中笑语声融怡。鸣鞭后骑何躞蹀,
7、宫妆襟袖皆仙姿。青门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8、骊驹吐沫一奋迅,路人拥篲争珠玑。八姨新起合欢堂,
9、翔鹍贺燕无由窥。万金酬工不肯去,矜能恃巧犹嗟咨。
10、四方节制倾附媚,穷奢极侈沽恩私。堂中特设夜明枕,
11、银烛不张光鉴帷。瑶光楼南皆紫禁,梨园仙宴临花枝。
12、迎娘歌喉玉窈窕,蛮儿舞带金葳蕤。三郎紫笛弄烟月,
13、怨如别鹤呼羁雌。玉奴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
14、饮鹿泉边春露晞,粉梅檀杏飘朱墀。金沙洞口长生殿,
15、玉蕊峰头王母祠。禁庭术士多幻化,上前较胜纷相持。
历史上的潼关,扼西北之咽喉,掌帝京之门户,东汉末年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安史之乱哥舒翰痛失潼关、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破潼关一举攻入长安建立大齐*…如今,故城已去,我们只能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窥得古代潼关曾经的雄姿。潼关吏便是其中之一。
《潼关吏》属“三吏三别”之一,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痛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潼关吏》便是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径潼关时,看到此处战乱未*,将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关城,有感而发所创作。
开头四句“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是对筑城的将士和潼关关防的总体介绍:漫漫潼关道上,无数士兵正在修筑工事。放眼四望,沿着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接下来通过诗人与潼关吏之间的对话反映出两者不同的神态和心理:“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面对诗人的提问,守城的关吏自信满满,他邀请诗人下马,说道:“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不仅是对潼关天险之地的描述,更表现出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对于关吏的回答诗人并不满意,而是转身告诫他:“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诗人感叹安史之乱–桃林一战潼关溃败,百万将士惨死黄河,并叮嘱守关的小吏,一定要以史为鉴,充分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都城长安的安全。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潼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整首诗中不仅有对潼关天险之地的描述,突出潼关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乱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期盼和*的美好愿景,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水流入大*原仍闲拘束,秦岭山脉至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坦。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的少年意气。
1.《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朝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潼关吏》唐朝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朝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4.《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朝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5.《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朝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6.《潼关河亭》唐朝
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7.《望潼关》清朝
峻德
立马风陵望汉关,云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8.《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唐朝
岑参
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
9.《秋霁潼关驿亭》唐朝
许浑
霁色明高巘,关河独望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鸟散绿萝静,蝉鸣红树凋。何言此时节,去去任蓬飘。
10.《早发潼关》唐朝
吴融
天边月初落,马上梦犹残。关树苍苍晓,玉阶澹澹寒。 宦游终自苦,身世静堪观。争似山中隐,和云枕碧湍。
11.《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唐朝
刘长卿
一雁飞吴天,羁人伤暮律。松江风袅袅,波上片帆疾。 木落姑苏台,霜收洞庭橘。萧条长洲外,唯见寒山出。 胡马嘶秦云,汉兵乱相失。关中因窃据,天下共忧栗。 南…
12.《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唐朝
张说
天德*无外,关门东复西。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13.《念奴娇·潼关感旧》清朝
屈大均
黄流呜咽,与悲风、昼夜声沉潼谷。天府突然称四塞,更有潼门东束。未练全军,中涓催战,孤注无边腹。阌乡秋蚤。乍寒新鬼频哭。谁念司马当年,魂招不返、与贼长相逐。麾下兴…
14.《潼关送邹指挥还长安》明朝
殷奎
三载潼关烦出将,指挥戎阵静无哗。秋防帐里陈壶矢,夜逻山前拥鼓笳。汉阁论功名已重,秦川在望路非赊。五桥应有山林在,准拟题诗候小车。
15.《送杨录事充潼关判官》唐朝
岑参
夫子方寸里,秋天澄霁江。关西望第一,郡内政无双。 狭室下珠箔,连宵倾玉缸。*明犹未醉,斜月隐书窗。
16.《忆潼关早行》唐朝
徐夤
行客起看仙掌月,落星斜照浊河泥。故山远处高飞雁, 去马鸣时先早鸡。关柳不知谁氏种,岳碑犹见圣君题。 刍荛十轴僮三尺,岂谓青云便有梯。
17.《经潼关赠宇文十》唐朝
窦群
古有弓旌礼,今征草泽臣。方同白衣见,不是弃繻人。
《潼关》课件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潼关》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明确目标,自主学*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师生互动,分析诗歌
【作者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诗意关】
(翻译加粗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束:拘束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的少年意气。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拓展延伸、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杜灵欣:作为*代*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当堂测试
背诵默写潼关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杜甫诗鉴赏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洛阳再次失陷,叛军西攻长安,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就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正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概述。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的状况。“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
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借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措施的关心与悬念。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暗承“修关还备胡”。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着高耸的山峦说:“那层层战墙,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不必再担心长安的安危。“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是借关吏之口表现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希望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 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 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战神式的英雄形象,令人倍受鼓舞。
整理:zhl201702
罗公如意夺颜色,三藏袈裟成散丝。蓬莱池上望秋月,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潼关的千古名句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1、津阳门北临通逵,雪风猎猎飘酒旗。泥寒款段蹶不进,
2、疲童退问前何为。酒家顾客催解装,案前罗列樽与卮。
3、青钱琐屑安足数,白醪软美甘如饴。开垆引满相献酬,
4、枯肠渴肺忘朝饥。愁忧似见出门去,渐觉春色入四肢。
5、主翁移客挑华灯,双肩隐膝乌帽欹。笑云鲐老不为礼,
6、飘萧雪鬓双垂颐。问余何往凌寒曦,顾翁枯朽郎岂知。
7、翁曾豪盛客不见,我自为君陈昔时。时*亲卫号羽林,
8、我才十五为孤儿。射熊搏虎众莫敌,弯弧出入随佽飞。
9、此时初创观风楼,檐高百尺堆华榱。楼南更起斗鸡殿,
10、晨光山影相参差。其年十月移禁仗,山下栉比罗百司。
11、朝元阁成老君见,会昌县以新丰移。幽州晓进供奉马,
12、玉珂宝勒黄金羁。五王扈驾夹城路,传声校猎渭水湄。
13、羽林六军各出射,笼山络野张罝维。雕弓绣韣不知数,
14、翻身灭没皆蛾眉。赤鹰黄鹘云中来,妖狐狡兔无所依。
15、人烦马殆禽兽尽,百里腥膻禾黍稀。暖山度腊东风微,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人渐少。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潼关千古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
2、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
3、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4、蓬头垢面狵眉赤,几转横波看不得。
5、衣裳颠倒言语异,面上夸功雕作字。
6、柏台多士尽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
7、还将短髪戴华籫,不脱朝衣缠绣被;
8、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
9、朝闻奏[五]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10、一朝五鼓人惊起,呼啸喧争如窃语[六]。
11、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
12、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来兮暮应至。
13、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生[七]喜。
14、皆言寃愤此时销,必谓妖徒今日死,
15、逡巡走马传声急,又道官军全陈入;
《潼关》古诗的解词
潼关古诗词的解拼音
潼关古诗中的解拼音
有关潼关的诗词
潼关古诗的簇
《潼关》古诗的题
含潼关的古诗词
说潼关的古诗
潼关的诗句
潼关吏中的古诗
潼关诗句
潼关中的古诗
潼关的拼音古诗
潼关古诗的景色
潼关古诗的插图
潼关古诗的鉴赏
潼关的古诗词划分
潼关拟人的古诗词
关于出潼关的古诗
潼关的古诗拼音
古诗潼关的名句
默写潼关的古诗
古诗潼关的朗诵
写潼关的古诗句
潼关的古诗重点
潼关古诗的作者
古诗潼关的主旨
潼关古诗的形象
潼关最有名的古诗
潼关的古诗词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