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的题

关于《潼关》古诗的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潼关》古诗的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潼关》古诗的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潼关》古诗的题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4) 语录(1) 说说(42k+) 名言(8k+) 诗词(208) 祝福(1) 心语(2k+)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

  • 秋日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古诗原文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出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意思】长安明日就到了,可是我仍然怀恋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 诗人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并非专为追名逐利而来长安的思想感情。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释】

      1.阙 (音 que):宫前供了望的'楼,此指唐代都城长安。潼 (音 tong)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西薄华山,北距黄河,是许浑由东吴西入长安的必经之地。驿 (音 yi)楼:古时供行途中歇宿的处所。

      2.长亭:古驿站,此指潼关驿楼。

      3.太华: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县东南,以其西有少华山得名。中条:即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与华山夹峙黄河。

      4.帝乡:京城,与下文“渔樵”对举,双关仕途之所。渔樵:捕鱼砍柴的人,代指隐士。

      【赏析】 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为儿女情长而多愁善感、不思进取?诗人为了摆脱这份愁绪,顺眼远眺,笔峰一转: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这四句相辅相成,残云归岫,天必放晴,而山色经过疏雨的洗刷,倍加清丽,恰是这份清新洗去了作者心头的愁绪,天地之间,除了自然,便是身处险关、万物尽收眼底的自我,那种顶天立地的神圣早已化解了心中所有的疑虑,心是如此坦荡。接着,黄河之水在潼外猛地一转,那涛声不绝于耳,似乎让人感觉到了它归海的那份无拘无束,此时作者的心已净化到与自然物我归一的境地。于是末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也就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作者简介

      许浑,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历官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有《丁卯集》。

    [阅读全文]...

2022-05-09 18:17:16
  • 潼关古诗赏析(潼关原文和译文)

  • 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共6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誉为“秋思之祖”。

    8.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A )(3分)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表达的情感。《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环境图,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而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诗人离家日久,想到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出自谭嗣同《潼关》: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的远大的抱负。用拟人的修辞,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的少年意气。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友好使者,借明月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出自曹操《观沧海》: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9.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3分)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画面。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加入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更通俗地来讲,可以在原句翻译的基础上,加入生动语言加以描绘。“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古老的道路上,瑟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瘦马。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2022-06-08 17:40:50
  • 潼关古诗名句赏析

  • 经典
  • 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潼关古诗名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宫娃赐浴长汤池。刻成玉莲喷香液,漱回烟浪深逶迤。

    2、犀屏象荐杂罗列,锦凫绣雁相追随。破簪碎钿不足拾,

    3、金沟残溜和缨緌。上皇宽容易承事,十家三国争光辉。

    4、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谩欺。相君侈拟纵骄横,

    5、日从秦虢多游嬉。朱衫马前未满足,更驱武卒罗旌旗。

    6、画轮宝轴从天来,云中笑语声融怡。鸣鞭后骑何躞蹀,

    7、宫妆襟袖皆仙姿。青门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8、骊驹吐沫一奋迅,路人拥篲争珠玑。八姨新起合欢堂,

    9、翔鹍贺燕无由窥。万金酬工不肯去,矜能恃巧犹嗟咨。

    10、四方节制倾附媚,穷奢极侈沽恩私。堂中特设夜明枕,

    11、银烛不张光鉴帷。瑶光楼南皆紫禁,梨园仙宴临花枝。

    12、迎娘歌喉玉窈窕,蛮儿舞带金葳蕤。三郎紫笛弄烟月,

    13、怨如别鹤呼羁雌。玉奴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

    14、饮鹿泉边春露晞,粉梅檀杏飘朱墀。金沙洞口长生殿,

    15、玉蕊峰头王母祠。禁庭术士多幻化,上前较胜纷相持。

    [阅读全文]...

2022-04-24 03:56:46
  • 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

  • 文学
  • 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本文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诗意: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鉴赏: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在此滥施淫威,虐**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谥文忠。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阅读全文]...

2022-02-03 09:22:49
  • 《题潼关楼》赏析

  • 题潼关楼  崔颢

      客行逢雨霁,

      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

      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

      风烟万里愁。

      崔颢诗鉴赏

      开始两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在骑马赶路到达潼关时,恰逢雨过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忽然为之一振,于是歇马登上“津楼”(即潼关城楼,面对黄河),眺望山川。两句说明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逢”字、“上”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别有一种挺拔劲健的感觉,引出下文的雄伟气势。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三辅”之地。“三辅”,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南以西。这里的“三辅”,指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是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九州”。

      “九州”本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这里是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两句突出“关门”的险要,作者先在前一句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然后在这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划出“关门”,前有“三辅”,后有“九州”,中间用生动形象而有力的“扼”字连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川”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原,从关中向“陕路”通去。

      “陕路”即陕州之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河”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之间,忽然折向东,滚滚流去,卷起滔滔洪波。一个“绕”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中间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了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派极为雄浑苍莽的特有境界。诗人还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造成一种壮阔宏大之势,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最后一联,诗人融情于景,“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诗人面对如此险要的关隘,眺望着雄伟的山川,不觉已晚,黄河之上、群山之中渐渐升起了暮霭,在轰然如雷的黄河涛声中,显得一片苍凉。触动了诗人的愁绪。这里的“愁”字显然包含着浓郁的乡思,因为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自己是在“客行”,行役之人时值“向晚”,产生思乡之念,但这里的“愁”,显然又不仅仅是乡思。在潼关楼上,面对从古至今如此险要的关口,作者自然也会产生怀古伤今之意。朝廷政治的腐败、藩镇作乱的迹象,都已经清楚地显露出来,诗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国事的殷忧。因此,作者在潼关楼上的“愁”,深沉而复杂。

      这首诗格律严谨工整,气象雄浑,意境悲凉。手法上含蓄蕴藉,风格深沉凝重。

    整理:zhl201701

    [阅读全文]...

2022-01-20 00:14:43
  • 潼关古诗赏析(初一上册语文古诗之潼关)

  • 初一,语文
  •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水流入大*原仍闲拘束,秦岭山脉至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坦。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的少年意气。

    [阅读全文]...

2021-11-26 05:02:50
  •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

  • 元曲
  •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下面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聚——聚拢;包围

      ③怒——指波涛汹涌

      ④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⑥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⑦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静。

      ⑧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⑨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⑩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的统治稳固。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阅读全文]...

2022-06-03 16:55:51
  •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原文翻译)

  • #千古风流句#

    酷爱古典文化,与您共同欣赏元曲《山坡羊》,先从标题开始,做个简单的名词注解。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脉相承,本属同宗,在古代文学体系里,有三足鼎立之美称。元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体系,始于宋而盛于元,从表现形式和语言上,元曲更接*宋词,但宋词要典雅含蓄得多,而元曲更显生动奔放。非常喜欢元曲,觉得元曲更接地气儿,有人间烟火气息。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元曲毫不逊色唐诗宋词。元曲的表演形式也非常丰富,唐诗宋词很难望其项背,从发展历程上看,元曲继承了唐诗宋词的风格和优点,且把这些优点发扬光大,普惠民间,逐渐形成了广大的以元曲为代表的文化曲艺形式。元曲包含元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元代文学的主体,是以韵律,曲牌和诗词诵唱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山坡羊,元曲曲牌名,也叫“苏武持节”和“山坡里羊”,这个“里”字是口语化虚词,无意义,故可以省略。

    喜欢的元散曲有很多,比如元代宋方壶的散曲 中吕《山坡羊·道情》

    这里的中吕,是元曲宫调之一。道情是汉族传统曲艺,起源于唐代道教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纳了词牌和曲牌并衍生为民间曲艺。道情是元杂剧的主要表现形式,自元代起,各地道情曲艺风生水起,遍布渭水流域,黄河*,大江南北。有陕北道情、关中道情、太康道情、山西道情、江西道情、湖北鱼鼓、四川竹琴等等,各地有各地的道情,在表演和腔调上有不小的差异,但都同属于元杂剧的表现形式。

    中吕《山坡羊·道情》释义:

    这是一首抒怀言志佳作。表达了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惑,安贫乐道的豁然浩气。全曲只有四十八个字,读来却意境深远,回味悠长。作者使用了排比对比等诸多手法,比如青山、白云;茅斋、野花。又用青山常在花常开,对比暗喻王朝的兴衰和更替,竟不如山川草木之常青。青山白云茅斋野花开,活生生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田园画卷,顿时呈现在眼前,且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适惬意,谁还会去思慕紫罗袍和黄金带下的名利之累。接下来作者用了十五个字,引经据典诸多部。①陋巷箪瓢四字,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这两句分别出自《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不骄。”和《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十五个字,又和《孟子·藤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千古绝唱,有着异曲同工之美绝。整曲读来,悠然自得且浩气长存,傲骨嶙峋之美,跃然纸上!此曲虽字数不多,却清丽奇秀,意趣悠远,风骨凛冽,实乃是不多见的元曲佳品,也是书法创作者的优选题材之一。

    还有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得大气磅礴却又不失哀怨惆怅。作者以深邃的思虑和眼光,洞察民生之沉重,怀古确系伤今!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作者和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作者张养浩,为官清廉且爱民如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临危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期间亲历民众灾难之深重,遂愤愤不*,感慨万千,决然散尽家财,尽心竭力拯救黎民百姓于苦难,终因积劳成疾,殉职于赈灾任上。这首曲子就是作者在赈灾期间有感而发,也是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和为黎民百姓之疾苦扼腕长叹的真实写照。

    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释义,我用我的理解和语言,大概释义如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泉城济南人。又称齐东野人,别称张文忠公,元代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一生经历元代六朝帝君,爵显位高,后辞官隐居,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遂临危受命,出任赈灾,是年,积劳成疾,病逝于赈灾任上。张养浩为官廉洁忠正,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伴随一生,晚年淡泊名利,归隐山林,豁达释然。作者在《潼关怀古》中,追昔抚今,借古伤今,实指元代现实的社会和生活,且深感责任之艰巨,苍生疾苦之深重,却又无能为力。这种复杂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和作者生*的经历息息相关。他一生特殊的仕途,决定了他的作品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释然而又哀愁的复杂思想。张养浩所著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作者在《骊山怀古》中这样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在《洛阳怀古》中这样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在《北邙山怀古》中那就更写绝了:“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由此可见,作者张养浩淡泊名利却心系天下,哀苍生疾苦之忧的高尚情怀!(北邙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资料。)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由于作者殉职于关中大旱的赈灾任上,虽无据可考,此曲大概也是作者的封笔之作。全曲寥寥数语,韵味沉重,一针见血地指出黎民苍生的疾苦,就是封建统治和百姓的对立。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兴亡都是百姓最苦的真实本质。作者层层深入,从写景入手,继而怀古,进而思虑感悟,把雄壮的景色、复杂的情感和精辟的观点,三者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实乃元曲中的精品。全曲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历史沧桑感,以及作者对现实沉痛的感慨。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黎民百姓疾苦的切肤之痛!

    爱唐诗,喜宋词,更恋元曲。皆因元曲那一份依附着民间的烟火气,还有那接着地气的一丝丝温暖!

    以上所述两首元曲及作者,深以为爱,而吾等才疏学浅,只可会意赏析,不能妄自叙评。若存曲解之嫌,万望斧正,不甚感激!

    ——2020年5月28日

    于汉长安城遗址

    [阅读全文]...

2022-05-14 04:45:38
  •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秋日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作者: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1、长亭: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

      2、太华:华山。

      3、中条:山名,在山西永济县。

      4、迥:远。

      5、帝乡:指都城。

      译文: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

      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

      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

      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

      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赏析:

      这是一首由潼关到都城,夜宿驿站而题壁的诗。诗中虽无“宿”字,然而字句中却明显表露夜宿驿楼,秋晚雨过,四望风物而触景生情。颔联写潼关山川气势,泻宏苍茫。颈联写所见所闻,由*及远,无际无垠。两联对仗工整自然。末联点出赴京并非所愿之意,含蓄委婉。

    [阅读全文]...

2022-02-09 01:44:36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全诗原文及鉴赏

  • 秋日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全诗原文及鉴赏

      【题解】

      这首诗大约成于大中元年(847)入京途中,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写下这首诗。

      此诗约作于元和三年(808)前后,其时许浑首次赴长安,经潼关登驿楼远眺而作。赴阙:赴长安。阙,本指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上起楼观。因此常用作宫殿、都城的代称,此处即指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东部,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驿楼: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的楼房。诗题一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诗中写潼关山川形势,气象万千,偶对极为工整,可与初、盛唐诗匹敌。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①红叶:秋日变红的树叶。萧 萧:树叶纷纷落下的样子。

      ②长亭:古代道路上的驿舍,此 处指潼关驿的驿楼。古时十里 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 江南赋》说: “十里五里,长亭 短亭。”

      ③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 阴市南部,潼关的西南。

      ④中条: 山名,在今山西省境 内,其西南端与潼关隔黄河南 北相望。过: 一本作 “落”。

      ⑤关:一本作“山”。迥:遥远。

      ⑥河:黄河。

      ⑦帝乡:皇帝居住的地方,此 处指国都长安。

      ⑧梦渔樵:回忆并向往着故乡 的打鱼砍柴的隐居生活。

      【译文】

      晚风撩动秋树,秋叶色彩斑斓,姑且以瓢代觞,痛饮在客舍亭前。残云西去,将太华山半掩半露,疏雨东来,为中条山蒙纱垂帘;树色随着关势渐次升高天树一色,黄河折向东流渐次遥远声断海边。长安京城*在咫尺行程不远,我的心却依恋着水滨和山涧。

      【赏读】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晚风撩动秋树,秋叶色彩斑斓,诗中人以瓢代觞,痛饮在客舍亭前。其感情基调是悲壮的,表达了诗人彷徨的心态。但诗人并没有久久沉湎于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运用大手笔勾画出雄浑苍茫的四周景色。骋目远望,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沙,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天将放晴,又拿“疏雨”中“过”字来烘托中条山,太华与中条显得充满活力,在浩茫无边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此诗的确是许浑诗歌美学风格的代表作。诗人说:“才高诗易怨,愁极酒难降。”诗人连用四句写景,缺一不可,条理清晰,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

      最后两句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许浑却出乎意料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作者这次*入京前仕途坎坷,早已厌恶官场,但为生活所迫,又不能失去这份官薪,怀着这种矛盾心理,结束全篇,委婉得体,这首诗是许浑诗歌美学风格的代表作。

      【鉴赏】

      潼关地处陕、晋、豫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西入长安必经之咽喉重镇,山河表里,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墨客骚人到此,每每题诗作文以纪胜。清末谭嗣同便留下 “河流大野犹嫌未,山入潼关不解*” 的名句。

      许浑从故乡丹阳首次去京师长安,途经潼关,兴会淋漓,挥笔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将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之中。

      颔联与颈联以如橡巨笔,勾画出潼关四周景物。极目望远,但见南面华山高耸入云; 北隔黄河,中条山笼罩于疏雨之中。*看则见莽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黄河从北面深山峡谷中奔泻而至,在潼关脚下如巨龙猛一转头,直冲三门,咆哮着直入大海。

      尾联上句是说明天就可到京城了,似给人一种轻松之感,然而下句却出人意外地说: “犹自梦渔樵”,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功名富贵而来。如此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而又如异峰突起,出人意料。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特新颖。

      【作者小传】

      许浑(791—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属湖北),寓居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桥,后以丁卯名其诗集,故人称许丁卯。文宗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历任当涂、太*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郢、睦二州刺史。事迹见胡宗愈《唐许用晦先生传》、《新唐书· 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专攻律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题材以怀古、田园、宦游、送别为多。诗中多“水”字,有“许浑千首湿”之评。《四部丛刊》本《丁卯集》较通行。

    [阅读全文]...

2022-05-12 18:14:58
《潼关》古诗的题 - 句子
《潼关》古诗的题 - 语录
《潼关》古诗的题 - 说说
《潼关》古诗的题 - 名言
《潼关》古诗的题 - 诗词
《潼关》古诗的题 - 祝福
《潼关》古诗的题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