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关于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4) 说说(30) 名言(2) 诗词(1k+) 祝福(1) 心语(2k+)

  • 宋词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 宋词
  • 宋词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词至宋代极为繁荣,成为一代之盛,故文学史上词以宋称,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宋代词作(不包括残篇、附篇)有20000余首,有名姓可考的作者1430余人。宋词的发展经历中都有哪些特点和代表人物呢?欢迎阅读下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词在北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词人把小令的艺术技巧推进到一个新的成熟阶段。范仲淹反映边塞生活的小词,境界开阔,气魄宏大,开豪放词先声;晏殊词承晚唐五代风格,语言婉丽,闲雅而有情思,在美感境界上有新的开拓;欧阳修继承冯延已词风,但在词中以深婉清丽词笔来言情说爱,拓展了之后苏轼等人词的内容;晏几道的词作低徊幽雌,清壮顿挫,感情真挚,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改革开了先例;张先词作婉转典丽,其创作的若干慢词在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第二时期的词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创造,使词更加成熟,出现了各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柳永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他在内容上扩大了词的'题材,把词引向市井都会和山程水役;在形式上创制了大量慢词,把小令所难以表达的内容曲折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表现手法上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较高地运用白描和赋体,铺排渲染。柳永逐渐提高了文人对慢词的认识从而使宋词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苏轼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词人,他革新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意境,凡诗人所惯用的题材都可以人词,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制;他扭转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创立了词坛最富朝气和最有积极意义的豪放派;他突破了音律限制,使词的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这一时期的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也对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时期词体进一步成熟。代表词人16为周邦彦,他采众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他的主要贡献在提高词的艺术技巧与音律的规范化,使词在美感的深人发展方面,有新的进展。

      第四时期为北宋与南宋之交,一些历经巨大社会变革的词人词风发生了急剧变化,代表词人李清照,她的词风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委婉含蓄,具有极大的独创性,人称“易安体”,推进了宋词的发展和蜕变。

      第五时期的词坛分为两类词人,一类力图以词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最有代表性的词人为辛弃疾,他将词引向更为激烈的社会现实,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辛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同时兼有婉约俊秀、典型清新的特点。辛词还极大地融合了诗文辞赋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文字技巧,达到无意无事不可人词的境界,显示了极强的独创性。同时期代表词人还有陈亮、张元幹、刘过、刘克庄、张孝祥等。另一类词人则注重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对词进行探讨和尝试,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最有代表性的词人有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等。

    [阅读全文]...

2022-05-13 00:56:55
  • 宋词古诗

  • 宋词,文学
  • 宋词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宋词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2、《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

      3、《踏莎行》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冥冥,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消魂,

      长空暗淡连芳草。

      4、《踏莎行》

      寇准

      寒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潮雨霁轻尘歇。征鞍发。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进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

      5、《木兰花》

      钱维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鉴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浅。

      6、《相思令》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

      7、《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8、《望汉月》

      李遵勗勗

      黄菊一丛临砌,颗颗露珠装缀。独教冷落向秋天,

      恨东君不曾留意。

      雕阑新雨霁,绿藓上,乱铺金蕊。此花开后更无花,

      愿爱惜,莫同桃李。

      9、《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波连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

    [阅读全文]...

2022-07-04 10:08:16
  •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 宋词,知识
  •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宋词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宋词的特点与风格

      婉约派的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主要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苏、辛的词人。

      宋词的简介

      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宋词的著名词人

      婉约派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煜(937―978年),号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南唐二主词》1卷,录李煜词34首,存世有明万历四十八年墨华斋本,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代王国维增加9首。李煜词集注本有清人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人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詹安泰《李璟李煜词》等。《虞美人》被王国维誉为是“包含世间所有愁”的词。

      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词人。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人。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梅溪词》。其词工于咏物。

      贺铸(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孝惠皇后族孙。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州,后退居吴下。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韵。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晏几道(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姜夔(1154~1221年),字尧章,鄱阳人。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坐元佑党籍。绍圣后累遭贬调。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诗风与词相*。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章事兼枢密使。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吴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今传有《梦窗词》。

      张炎(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杭州)人。张俊六世孙,宋亡,落拓而终。他的词尤以咏物词名重当时,其作词圣“清空”之说,词有《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王安石(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豪放派

      苏轼(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宋代词作巅峰代表和所存词作最多词人。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桃源乡(今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苏轼。代表作品《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作品收入《须溪先生全集》。

    [阅读全文]...

2021-12-12 19:37:18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 古诗文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阅读全文]...

2022-06-13 15:48:25
  •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 唐诗,文学
  •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

      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扩展资料

      成就

      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几乎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也几乎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阅读全文]...

2022-02-21 21:45:46
  • 汉字特点的古诗117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虞集《院中独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竹枝词》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阅读全文]...

2022-05-11 23:38:50
  • 宋朝的服装特点

  • 文艺,体育
  • 宋朝的服装特点

      服装,是衣服鞋装饰品等的总称,多指衣服。在国家标准中对服装的定义为:缝制,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又称衣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朝的服装特点相关内容。

      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是服饰史发展的一颗明珠,其特点是修身适体。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 对襟的一种服饰,出土实物有福州南宋黄升墓 、湖南衡阳何家皂北宋墓、江苏金坛茅麓南宋周瑀墓。浙江黄岩赵伯澐墓等。

      宋朝女子的服装

      *的服装是依靠传承推移的,宋代也不例外。它既延续了唐,五代时的服装样式,又在这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和创新。宋代的女子服装比较复杂,各阶层有不同的特点,贵族妇女的礼服仍是宽衣长大袖,长裙,衣饰豪华,与晚唐,五代时贵族妇女妇女穿的差不多。但宋代贵族妇女的便服却时兴瘦长型,与以前各时期的大不相同,衣着配色也打破以红紫,蓝绿为主的*惯,采用粉紫,黝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配合使用,色调显得十分鲜明。衣着的花纹也由呆板的唐代图案改成写生的折枝花样。一般*民女子,尤其劳动妇女或婢仆等,则仍穿窄袖衫襦,但比晚唐,五代时的瘦而且长,颜色多为青,白等。总之,宋代服装除了北宋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和肥宽的裙,裤以外,窄袖,瘦长是主要特点。

      宋代女子的服装,上衣有衫、襦、袄、背子等名目。下衣则以裙为主。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服,大都用罗纱绫缣等轻软衣料做成,在宋代衫上大半绣有花样。襦也是短衣的一种,和衫是不同的,因为襦是秋冬的常服,并且有很长的袖端,衣身也较衫子狭窄;所以襦和宽大而没有袖端的衫子不同。通常襦的颜色,是紫色或红色,黄色亦常见,很少用青色、白色或褐色的,就是上了年纪的妇人,也喜欢服紫红的颜色。仁宗时,有诏令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并毛缎淡褐色制造衣服。总之,襦和衫一样,都是最通行的服装,并且两者都属上衣,下面都得穿裙子。

      袄是一种冬衣,可以代替袍的作用,不过袍是有限制的;根据宋朝礼制局的规定,除掉命妇可以服用外,其余大多数的民妇是不能服用的,同时袍的颜色也有一定的限制,三品以上是紫色,绣有仙鹤及芝草,三品以下一律用黄色,并不绣有花样,至于袄的颜色,除白色禁用外,其余并没有一定的限制,尽可以随个人的便。

      宋代女子的常服,多半上衣而下裙,裙即古制之裳。宋代裙的质料,见于宋人诗词中的,多半是绫罗纱绢一类轻软的料子,颜色以红为上色,紫色亦常见,而以石榴裙为最有名。“宿妆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石榴裙。”除石榴裙以外,通常罗裙也算最普遍的,裙之前有带垂长,所谓裙带,用以束腰。宋朝裙幅并没有一定的规矩,最通行的一种是“八幅大裙”,前后各有四幅,其余也有例外的,有的裙多至二三十幅,这种情景,在宋朝的妓最多,因为她们善于歌舞,盖裙幅越多,则皱褶越细,所以舞起来也比较风情雅致。在宋朝,短襦长裙是最时髦的,“行即罗裙扫落花”。

      司马公文曰“北宋时,妇女不服宽裤与〔衣詹〕制旋裙比前后开胜,以便乘驴,其风始于都下妓而士大夫家反慕之。”

      南宋时,裙有名“赶上裙”的,前后均不开衩,长而*地,当时宫妃均竞尚此种群式,不过这是一种新颖的特式而已,并没有普遍,所以也可说是妖服的一类。

      宋代男子服装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饰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袍)、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长到脚,有单和夹,本来有棉絮的称袍,又叫长襦,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袭其制,但在式样和名称上都略有差异,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样不同的宋代是圆领,右衽,且有大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为它身狭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及作为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它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还有一种叫帽衫,是因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罗制圆领衫而得名。

      扩展:*古代服装礼仪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从最初的采集、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农业、手工业经济阶段,社会生产不断活跃,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最初,人们还不知道如何穿戴,只是靠自己身上所长的毛来蔽体保暖。后来,才慢慢懂得用树叶和兽皮来遮蔽自己光赤的肉体。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山顶洞人化石中,发现了一枚骨针,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初步掌握缝纫技术了。人们将猎取到的野兽皮毛剥下,然后根据需要,拼合缝制成各种衣服,以掩蔽自己的身体和防御严寒的侵袭。

      当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开始了植物的栽培,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人们已发明了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用竹、苇编织*子。根据史籍的记载,在伏羲、皇帝、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一套冠服制度了。《禹贡》记载,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划为九州,各州都把当地的物产作为贡赋上缴,扬州地区上贡的丝织品称为“织贝”,“贝”是一种锦的名称,是在织成之前先染成色丝,再按“贝”的色彩花纹织成美丽的锦帛。可见,人们的衣着已由“衣皮韦”进化到染五彩织成锦帛做衣裳。

      上古先民们创造的上古服饰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相比,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是*服饰文化的初兴。

      商朝服饰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商朝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据研究表明,商代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但是商代的社会生产力水*相对比较低下,当时民风淳朴,总的来说,商朝服饰还是以朴素为主。即便是贵族男女,在穿着上也是比较节俭的。

      商朝服饰的颜色差异也是极为明显的,这是由于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造成的。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

      商代男子以梳辫为主。这个时期男子发辫式样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条辫子,然后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将头发编成辫子,盘梳于顶的。除辫发外,当时男子还以冠、巾为尚,当时流行的扎发式样就是将头巾卷成长条,绕额一周,再束在头上,犹如头箍一样,在冬季为了防寒还是会戴厚实的皮帽子。

      商代妇女的发式与男子大体相似,其辫发式样,大多卷曲垂肩。头上也套有帽箍式的冠巾。有的妇女梳顶心髻,上面横贯一枝骨簪,有的则在头顶两旁斜插两枝顶端带小鸟形的玉簪。大姑娘则梳辫子,小孩子梳两个小丫角。

      商代服饰中男女贵族身上还有佩玉的*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区别阶级和等级。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种小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是一种玉鱼。

      周朝服饰

      周朝纺织印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周时纺织已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时至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更是鼓励发展蚕桑和丝绸的生产,加上铁器的推广使用促进了手工业机具的不断革新,丝绸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丝绸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纺织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多为周朝服饰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服装作为每个人阶级的标志,成为了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其服饰有祭服、朝服、田猎服、凶服、兵服及常服等。

      周朝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上衣下裳,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周朝朝服天子上白衣,诸侯上玄衣,大夫和士同诸侯。天子、诸侯均朱裳,大夫素裳,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

      周朝巾帽的形式比商朝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形、尖形、月牙形等巾帽形状。低*的巾帽多是普通人使用;高尖的则多为贵族阶层使用。

      周朝妇女服饰由于阶层的不同也各有差异。后妃有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它们的材料及样式差别不大,但颜色与纹样却各不相同。周朝一般妇女的服饰多为上衣作不规则云纹绣,边加深色宽缘,腰间束系织物大带,发髻向后倾。小女孩多梳双辫,衣长及膝,腰带间系杂佩。

    [阅读全文]...

2022-03-13 06:44:03
  • 感谢相遇的古诗宋词(有幸相遇不负遇见的8首古诗)

  • 相遇,感谢,遇见
  • 2018年,我们相遇,一路走来,一路惊喜。

    2018年,感谢你们这一路的陪伴!感谢你们,成为这一年我最好的遇见。

    徜徉在古诗词的艺术殿堂里,2018年最后一天,让我们用8首最美诗词,一起和过去挥手,说声“再见”!

    魏晋·陶渊明《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任何人。岁月如梭,愿珍惜当下。

    唐·李白《相逢行二首·其一》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乐府诗集《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老了就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与悲伤了。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生活中,要想过更好的生活,就要更加努力。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为捍卫家国的安全,将士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生活中,我们也应学*这种精神,不畏艰难,不怕困苦,勇敢向前。

    唐·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论世上行路多么艰难,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沧海中勇往直前!2019年,愿你向着心中的目标,勇敢向前!

    五代十国·冯延巳《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是五代十国南唐词人冯延巳所写,赠给丈夫的一首词,表达了一个贤淑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岁岁长相见”的真挚愿望。不知道,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

    唐·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赠别之作: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前路虽漫漫,但有技艺在身,何愁没有一展身手的地方呢?

    [阅读全文]...

2022-02-23 20:28:19
  • 立春特点的古诗(精选15首)

  • 立春
  • 立春特点的古诗(精选15首)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春特点的古诗(精选15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2、《途中立春寄杨郇伯》

      唐: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3、《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4、《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龙骖日暮下城闉。

      5、《立春偶成》

      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6、《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7、《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8、《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9、《立春内出彩花应制》

      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阅读全文]...

2022-05-07 17:24:05
  • 体琭汉字特点的古诗131句

  • 经典
  •   1、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3、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温庭筠《杨柳枝》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徐再思《无题》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7、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杜甫《潼关吏》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阮籍《咏怀》

      10、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1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3、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1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6、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魏风·伐檀》

      17、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18、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0、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2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长歌行》

      2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25、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老夫采玉歌》

      1、谐音诗句: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注释:“因荷而得藕”和“因何而得偶”是谐音,“有杏不须梅”和“有幸不须媒”是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句:远*通达道,进退返逍遥。

      注释:这首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数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这首诗是用数字一到十来写的。

      4、拆字诗句: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注释:这首诗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了几个字,并组成词语。

      5、连环诗句: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注释: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

      6、叠词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注释:叠词增强了诗句的表现程度,体现了汉字的音律美。

      1、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2、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客官宵定寒窗宿,达道逍遥远*逰。(利用汉字的偏旁特征作诗,每个诗句中每一个字都是同一偏旁)

      3、叠词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叠词增强了表现程度,富有汉字的音律美)

      4、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字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5、连环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从任意一个字开始,按照规律可以读出许多首诗,同一个字在不同部位有不同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28:44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句子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语录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说说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名言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诗词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祝福
古诗宋词最主要的特点是目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