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所有古诗

关于郑燮的所有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郑燮的所有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郑燮的所有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郑燮的所有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 语录(1) 说说(1) 名言(514) 诗词(92) 祝福(1k+) 心语(98)

  • 郑燮古诗《竹石》

  •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2022-07-28 03:12:22
  • 竹石郑燮古诗翻译(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译文)

  • 竹 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正如杜牧诗中所赞的“春风十里”,是文艺青年们向往的诗画圣地。有位老者晚年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很个性,画作主题永远不变,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很任性,卖画专挑买家,人品不好,出高价不可得,品性纯良,可以分文不取。这位怪咖就是诗书画都很了得的郑燮(x i è ),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x i è )

    郑燮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进士。彼时,郑燮已经四十三岁,6 年后才真正进入官场,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做过两任知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政绩显著。因大灾之年自行开官仓赈济灾民,得罪官员而离职返乡。

    郑燮还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他有两幅匾额:“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不去追寻。

    郑燮在“难得糊涂”下注解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同“着”,读 z h ā o ),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是大智若愚、外痴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亏是福”是与他人相处的至善法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郑燮对此也有解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当我们内心宽广,不计得失,就会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馈。

    正是这样的佛系思想,郑燮在扬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辑为最恬淡最诗意的影像: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兰竹相伴,黄犬在侧,书画为友。这样的怪味人生,令众生艳羡。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燮的《竹石图》上。诗人在赞美破岩之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刚硬风骨。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在解读这首小诗时,把竹和人的交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诗人画竹写竹的深意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竹的生长环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动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强调“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写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自然中顽强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大背景到微环境,从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个体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气来自于脚下坚硬的岩石,当年深深扎根积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惧。竹和石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j ì n g )。”这两句是主旨句,“坚劲”是全诗的诗眼。无论寒暑侵袭,我自咬定青山,这是一种理想的坚守;无论狂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份信念的坚定。“千磨万击”,历经挫折,不离故土;“东西南北”,无惧考验,不忘初心。在任何险境中,始终秉持从容

    自信,刚直不屈,这就是劲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风骨。

    郑燮的诗画人生告诉我们:你若心中有劲竹,世人看你犹劲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时光不负。你看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样子。

    [阅读全文]...

2022-04-09 15:58:37
  • 竹石古诗_竹石郑燮

  •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6-14 14:11:45
  • 《郑燮传》的文言文翻译

  • 《郑燮传》的文言文翻译

      郑燮,原名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传》的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②,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③,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需次春明也④,慎郡王极敬礼之。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⑤。著《板桥诗钞》诸书。

      译文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作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足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拓展

      郑燮

      板桥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代“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在其父办的塾馆接受了启蒙、读经教育,勤奋异常,达到“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的状态。他不同于历代儒生那样仅痴迷诵读经书,而是“*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部一类,靡不览究”。因而他从小就受到更广阔文化知识的熏陶。他青年时代去了真州毛家桥(今江苏仪征)跟著名词人陆种园学*填词,接受了严格的艺文创作训练。

      “学而优则仕”,这是*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板桥在青壮年时代同样热衷于此道而为之奋斗不已。

      约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板桥年十八岁考中秀才。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二十六岁来真州江村设塾教书。三十岁—四十九岁之间郑板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受到扬州达官盐商资助,远游山水,行踪遍及赣、湘、冀、鲁等省。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他赴京师与僧人、期门、羽林子弟(宫廷侍卫)结识。雍正十年(一*二年)赴金陵乡试,考中举人,时年四十岁。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云:“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可见,佳音传来,涌上诗人心头的`不仅是喜悦兴奋之情,而是首先想到的是“举家欢乐又增悲”,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现实。接着,为此发了一通牢骚,诗云:“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为自己走上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而感慨万千。此后不久他游历了金陵和杭州,作诗数十首,表达出自己的极好心情。雍正十一年(一*三年)他因患疮未能按期赴京参加会试,而去了润州(今江苏镇江)焦山读书备考。

      乾隆元年(一*六年),郑板桥时年四十四岁,赴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二甲取九十名),他回到客邸画《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且自题“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可见他当时的兴奋心情溢于言表。他后作“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记录了自己在科举道路上的历程。郑板桥虽然中了进士,但不能马上被授官。此后他为谋一官半职,颇费一番心思,为此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康熙皇子、乾隆叔父,酷爱书画,板桥通过诗文之交结识了允禧。期盼了数十载,终于在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板桥五十岁时,被清廷吏部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余载的宦海生涯。

      郑板桥出仕,先后任两处地方官:先任山东范县知县,后任山东潍县知县。

      板桥在范县任职四年,即从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到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范县是鲁西小镇,所处位置,确在历史名邑之中,“朝歌在北,濮水在南”。但该县仅是“弹丸小邑”,人口不多,且较荒凉贫困。诗云:“小城荒邑,十万编氓”,这与板桥家乡扬州领二州六县,人口为三百二十六万余人、*均每州县约四十余万人相比当然要逊色多了。范县城内住户稀零,衙署冷落,有诗为证:“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廨破墙仍缺,邻鸡喔喔来。庭花开扁豆,门子卧秋苔。”这大概就是范县当时的真实景象。

      当时范县衙署仅有官吏八名,包括知县一名、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僧会司僧会一员、道会司道会一员。从中可知当时署务并不繁忙。板桥按兴趣所至还可作诗文书画以自娱。 当曹州姚太守下县巡视时,郑板桥向他呈诗一首,诗云:“落落漠漠何所营,萧萧澹澹自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布袜青鞋为长吏,白榆青杏种春城。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诗中表达他上任后的心境,且表现出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后来在他写的《范县诗》中,对当地的各项生产活动做了详细描述,充满好奇心地开列出这里生长出的各种土特产。本诗没有到此为止,触景生情,诗人照旧联系到这块土地上的生产者。诗云:“借问民苦疾,老人不识官,扶杖拜且泣,官差分所应,吏扰竟何极。”从中发出他体恤民众的心声。

      在范县的任上,他开始尝到从政的艰辛,当然也积累了当县官

      的实际经验,为他后来赴任潍县知县打下了基础。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时年五十四岁。虽然这是*级调动,但毕竟潍县要比范县富庶,是鲁东一大邑,潍县这座活动舞台是范县不可比拟的。不过作为诗人画家素质的他,容易产生感情波动。潍县是一片*原,缺少山川壮美景色的点缀,因为郑板桥*生酷嗜山水,他来到这里享受不到,故而撰写《恼潍县》诗一首表白了来潍县的后悔心情:

      “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

      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

      他为自己的艺术灵感得不到闪发而产生了烦恼,不过,这仅仅是他的一时之念,不久他就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这可以从他日后的潍县诗文得到证实。

      潍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烘托出这位著名的艺术大师和清官形象。潍县是历史文化名城,而郑板桥是我国*三百年来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把他们之间联系在一起。

      潍县古称北海、潍州等,清代隶于莱州府,位于鲁东,北濒渤海,南倚沂山,西临青州府,东靠昌邑、高密诸县。据乾隆二十五年所编纂的《潍县志》记载:潍县地域面积约一万五千*方公里、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一户人家、人口十五万五千零二十一人。此年距郑板桥辞官仅七年。郑板桥任县官时,潍县概况亦应如此。

      潍县物产赡富,农业盛产粮食、蔬菜、果木等,更有鱼盐之利,丝织业久负盛名,工商发达,史载这里“民务农桑,有富庶之风”。

      潍县城东有潍水流经,东北入海,城内贯穿白浪河,划为东城、西城。西南有程符山相倚。这里南来北往、四通八达。

      潍县历史悠久,经文物普查揭露,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境内广泛分布,已查明者百余处。前不久发掘的寿光边线王遗址表明,四千三百多年前这里已建有龙山文化古城堡。夏商时期多有东夷古国分布其间,有寒、斟灌、逄伯陵、薄姑氏等古国相继在这里建立。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其地大部分皆属齐邦。汉属北海郡。此后,为州、为县,沿革不一,历来是*靠海邦的工商重镇。

      这里人才辈出,涌现出过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和徐干、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文学家苏轼、《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与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夫妇等,他们或出生于此、或在这里任过官、或曾在此地居住过,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在郑板桥到来之前就曾经生活在这片沃土上,他们在潍县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郑板桥来到潍县之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游历到了潍县,并留下《潍县》诗一首。诗云:

      人臣遇变时,亡或逾于死。夏祚方中徵,靡奔一人尔。二斟有遗迹,当日兵所起。世人不达权,但拜孤山祀。

      我行适东方,将寻孔北海。此地有遗风,其人已千载。梦者动刘备,一为却管亥。后此复何人,崎岖见荒垒。”

      在明清巨变、风云际会的环境下,顾炎武踏访潍县,为“此地有遗风”而感慨万千。总之,潍县这块沃土,客观上为郑板桥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郑板桥在潍县的政绩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时年五十四岁。他到任后,面对的挑战就是鲁东连年灾害。他到任前一年,即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潍县就发生了海水倒灌,庄稼不收,疫病流行。到任后,从八月起无雨,大旱,庄稼颗粒不收,“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自十一年八月不雨,至是年夏五月十八日始雨。”十二年,又连续大雨,大涝。鲁东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十三年连续遭灾,“大蝗疫,水饥”。十四年春,饥荒,秋大熟丰收,连年灾荒结束。

      面对这一连串的严重灾情,板桥被饥民们的悲惨境遇所震撼,他饱含着对饥民们的深情,作《逃荒行》诗一首,描绘出一幅令人惨不忍睹的流民图。《逃荒行》以叙事诗的形式,叙述了逃荒者们的悲惨命运:灾民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卖儿卖妻,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走上闯关东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在途中又遇到豺狼和猛虎的攻击和吞噬,还有盗匪的横劫。逃荒者因为饿得瘦骨嶙峋,连饿“虎亦弃不取”,到处是饿殍遍野,弃婴哀嚎,经过风餐露宿,一日复一日,在穿越了当年隋唐北征的古战场之后,来到深山密林开荒种地,才看到了一线生机。诗中句句凝结着饥民们的血与泪。

    [阅读全文]...

2022-07-14 11:25:52
  • 郑燮生*简介

  • 诗人
  • 郑燮生*简介

      郑燮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郑燮吧!供大家参考。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介绍

      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 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轶事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生*郑燮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著作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书画成就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郑燮的绘画理论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轶事郑板桥在《板桥自叙》中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因嗜吃狗肉,曾经有大学士纪晓岚宴请郑《狗肉全*》大餐代乾隆皇求画趣事,画收藏于故宫。

    [阅读全文]...

2022-03-13 07:35:13
  • 《郑燮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郑燮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燮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郑燮传》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郑燮传》翻译:

      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郑燮传》注释:

      1、知:担任……的知县。

      2、案:桌子。

      3、廉:清代于官吏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养廉(使官吏不贪污)银。

      4、任:承担责任。

      5、牍:公事,公务。

      6、去:离职。

      7、或:有的人。

      8、值:正值。

    [阅读全文]...

2022-03-25 18:49:44
  • 含有郑字的古诗词 带郑字的诗词名句

  •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史记·汲郑列传》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二》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史记·汲郑列传》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安民之术,在於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 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史记·七十列传·汲郑列传》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汉书·传·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左丘明《子鱼论战》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 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胡令能《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 咏绣障》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上再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狂童之狂也且!——佚名《国风·郑风·褰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佚名《国风·郑风·遵大路》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丘明《蹇叔哭师》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

    物暴长者必矢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杜甫《存殁口号二首》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胡令能《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 咏绣障》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

    郑武公、庄公为*王卿士。——左丘明《周郑交质》

    [阅读全文]...

2022-07-13 14:33:16
  • 古诗所见的诗意_古诗所见的意思

  • 诗意
  •   《所见》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m.ju.51tietu.net)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5-28 21:32:31
  • 《所见》古诗改写

  • 《所见》古诗改写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所见》古诗改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名五岁的小牧童骑着他的小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玩耍。树林郁郁葱葱的,地上的花儿和小草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都耷拉下了脑袋。

      小牧童一边骑着小黄牛,一边唱着动听的歌。忽然,一棵高大的树上响起了一阵悦耳的鸣叫,这让小牧童感到非常奇怪,心想:咦?我唱的歌不是全村最好听的吗?怎么突然来了个比我唱歌还好听的小家伙呢?怎么会这样,我到要看看究竟是谁!

      于是,小牧童先从牛背上猛得一跃而下,然后走向那高大又茂盛的树,抬头看了看。过了一会儿,一只正在鸣叫的蝉从隐蔽的树叶间飞了出来。于是小牧童自言自语道:“我要抓到你,可是我该用什么办法抓你呢?”牧童左思右想了许久,终于想出办法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可以用双手轻轻地捂住它。”说完,小牧童蹑手蹑脚地靠*蝉,快速地伸手抓了上去,结果蝉没抓到,却抓到了一片碧绿碧绿的树叶。

      最终,小牧童只好带着遗憾失落地回家了。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

      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树林深处回荡。歌声越来越*了,只见一个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山。你瞧,他头戴着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黄牛背上,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将小脚丫欢快地摆动着,好像做了好事被大人们夸奖了。肚子圆圆的老黄牛悠闲的迈着稳重的步伐,往村子里走去,似乎也沉浸在牧童那嘹亮的歌声中。

      牧童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响起。忽然,牧童从牛背山跳了下来,停住了脚,不再唱歌了。他又慢下步子,猫着身子,仰着头,牧童小心翼翼向蝉靠*。他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叫的蝉呀!*了,又*了,只见牧童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毫无发觉危险就要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叫着。这时,牧童迅速地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蝉立刻变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情景,刚好被清代大诗人袁牡看见了。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午后,一个身穿白色衣服、脚踩草鞋、头戴草帽的七八岁的牧童,正坐在牛背上放牛,当时的天气十分地炎热,茂密的树林非常地安静,轻风拂来,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花香。

      牧童手上拿着一个鞭子,他坐在牛身上,嘴里发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正一步步地走向树林,牧童的歌声好像要穿越过树林似的,时不时有一两声鸟叫来陪衬。

      牧童正在一边赶牛一边唱歌,突然,他的耳中传来一丝蝉叫,他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要抓蝉。他马上停止了唱歌,在那仰着头,看着树,在想一个抓蝉的好办法。

      只见牧童摘下帽子,准备用帽子抓蝉。他爬上树,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来到蝉跟前,当时十分安静,静得能听到呼吸声,他快速地把帽子扣了下去,抓住了蝉,一抓一个准,很快就抓了好几个。

      此时的小牧童高兴极了,赶着牛,拿着蝉,回家做饭去了!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他轻捷地像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翻身上了牛背,一边用手拎着篓子里的知了,一边唱着歌,向家走去。

      诗人袁枚看到了这一幕,不禁吟出了《所见》这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树林幽静、安闲,但在凉爽的树林中的几声蝉鸣却为这个树林添了一些聒噪与生机。微风拂过,蝉鸣戛然而止;烈日穿射,蝉鸣再次响起。

      “踏、踏、踏”什么声音呀?一个七八岁的小牧童手握一支短笛骑着牛过来,小牧童脸上红润润的,口中一会儿浪漫地吹着短笛,有种“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情趣;一会儿舞动短笛,口中唱出高昂愉快的歌声。小牧童在树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惬意,真令人神清气爽。

      小牧童歌声嘹亮,响彻树林。一唱歌,蝉不叫了,鸟不啼了,风不吹了,树不摇了,一切都安静下来,都聆听着自由演奏家动人的歌声。须臾,蝉飞落在牛背上,用拍动翅膀来为他鼓掌,鸟儿接着为牧童高歌,风柔和的为小牧童吹着,树则摆动着树枝随歌而舞,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小牧童周围。

      正唱到兴头上呢,突然,猛烈的骄阳窜了进来,树枝中冒出了几根倾斜的光柱,四周马上向蒸笼般热了起来。蝉鸣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富有节奏感的歌唱起来。“知了知了……”“这个声音蛮好听的!”小牧童想,“那我就抓一只蝉,让它为我唱歌吧!”

      牧童下了牛背,找了根细竹竿,四下一望,爬到牛背上。抬起头,只见树上有一张蜘蛛网,便不顾一切三抓两挠,抱起树干爬了上去,呲溜一下又滑了下来。这可把小牧童吓醒了,因为树上正停着一群吸树汁的蝉,要是惊动了蝉,一只蝉逃跑,其他蝉就要接二年三的溜走啦!牧童连忙挺直背,踮起脚尖,屏息凝神,再次爬上牛背,用竹竿再次一绕蜘蛛网。嗨!这第一步OK了。

      然后他找到了一处知了“鸣声大噪”的地方,见树上的知了正在开演唱会呢。他趁其不备,踮起脚跟躬起背,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到树下,拿出竹竿,把头对准蝉,徐徐上升,竹竿马上碰到了——他再次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蝉,直盯得脸上起皱纹,牙齿打架,手汗直流,用力一扑,一粘,一抓——终于逮了个正着。牧童一手抓着蝉,一手拿着短笛,哼着歌,骑着牛,欢天喜地的回家了……

      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个放牛的娃娃穿着小褂,扎着一个朝天辫,手拿一根小树枝,骑着一头大黄牛,到山上去放牛。

      娃娃到了丛林里。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黄牛低着头吃着美味的野草。放牛娃唱起了动人的歌儿,这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清脆嘹亮。他的歌声在山林里回荡,吸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忽然,一阵吵人的知了声打断了放牛娃。放牛娃赶紧闭上嘴巴,想把蝉抓下来。

      放牛娃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悄悄地走到树下面。刚要抓住蝉,蝉飞走了。

      一天傍晚,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到森林里玩。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头上扎着几根小辫子,左手拿着牧鞭,右手扶在牛背上。

      他来到森林里,看到百花盛开,蝴蝶、小鸟、蜜蜂在花丛中追逐,有的站在花朵上唱歌,有的在花丛里捉迷藏,还有的在花朵上采蜜。看到这番美景,牧童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牧童抬头一看,看到树上有一只正在鸣叫的知了。知了全身长满了毛,黑乎乎的,身上长着一双透明的翅膀。牧童觉得知了很可爱,想把它抓下来。他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跳起来抓住了知了。

      他又坐到牛背上,手里拿着牧鞭左右摇摆,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啦!

      一天,袁枚在森林里散步。

      他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一头壮壮的黄牛上,正快乐地唱着歌儿。那歌儿真好听,似乎整个森林都在听呢。突然,那个小牧童听到一个难听的声音。“原来是一只知了,它的声音真难听。我一定要把它捉下来,让它闭嘴。”牧童说。牧童不唱歌了,跳下牛背走到了树下面准备捉知了。知了感觉到了危险,飞走了。袁枚便提笔写下了《所见》一诗。

      夏天的上午,一个小牧童骑着一头黄牛来到一片林子里放牛。

      小牧童看见树林里美丽的风景,不禁唱起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这动听的歌曲震动起了一片树叶,送到了袁枚的耳朵里。袁枚顺着歌声找到了小牧童。这时,小牧童听见了蝉的叫声,赶紧闭上嘴巴跳下了牛背,悄悄走到了树下,想要抓住蝉。可是蝉仿佛早已知道自己有危险,震动翅膀飞走了。

      袁枚看见了,吟诵了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头扎辫子,身穿白上衣、黑裤子的小牧童在树林里放牛。树林中很凉爽,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小鸟卯足了劲儿展示着自己婉啭动听的歌声。一阵微风拂过,树叶沙沙地唱着歌,好像在为小鸟伴奏。小牧童手里拿着用粗麻绳做的赶牛鞭,老黄牛驮着小牧童,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牧童也很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十分地嘹亮。

      忽然他听到了“吱——吱——”的叫声,“咦?这不是蝉鸣吗?嘻嘻,我要捕一只蝉回去斗独角犀玩儿。”小牧童顽皮地想,想到这儿,小牧童赶紧将还在唱歌的小嘴闭上了,生怕惊扰了蝉,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蓄势待发,瞅准了时机抬起手扣了下去,蝉就被“捕”了。

      小牧童拿着蝉如拿着珍宝一般,得意洋洋地去找他孩子斗蝉。果不其然,他的蝉成为了新一届的蝉王。从此以后,“蝉王”也成了他们家的一员,小牧童还给它取名为“好斗”呢。

      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

      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牧童高兴的说。可是,他把斗笠帽拿起来一看:哪里有知了呀!

      这才知道扑了个空。知了虽说受到惊扰,但并没飞走,仍然在这棵树上的另外一个柳枝上烦躁地鸣叫着。小牧童并不放弃。这一次,他比上次更加小心翼翼,慢慢地靠*知了的位置。趁着知了只顾大声地鸣叫,忽略了防范,小牧童手疾眼快,用斗笠完全地遮住知了能够飞跑地方向,那只狡猾的知了终于被牧童捕捉到了手。小牧童甭提多高兴啦!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06:15
郑燮的所有古诗 - 句子
郑燮的所有古诗 - 语录
郑燮的所有古诗 - 说说
郑燮的所有古诗 - 名言
郑燮的所有古诗 - 诗词
郑燮的所有古诗 - 祝福
郑燮的所有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