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关于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38) 说说(2k+) 名言(3) 诗词(2k+) 祝福(609) 心语(5)

  • 七夕杜牧古诗赏析(七夕杜牧这首诗的意思)

  • 七夕
  • 今天跟大家分享杜牧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夕》,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在传统中国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节日,就叫七夕节。这个节日来源于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所以最*几年有商家就宣传说这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呢?我个人其实不同意,为什么呀?因为如果是情人节,必须是一对儿有情人共同参与的节日吧?

    比方说咱们这个节目一开始正好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那还真有点儿情人节的意味,因为那天晚上不宵禁,大家都出来赏灯,青年男女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见面,这就是所谓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七夕不一样啊,七夕它是专门属于女性,特别是女孩子的节日,公开的活动就是女孩子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像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唐朝有个小神童叫林杰,写过一首《乞巧》诗:“七夕今宵望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那才是七夕节的正解,如今也选进了小学课本。这个活动根本就没有男孩子参加,也不允许男孩子参加,所以如果说它是中国的女儿节,倒还差不多。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又始终觉得它和爱情相关呢?因为牛郎织女正是人们心中的一段佳偶啊!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牛郎织女其实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形象代言人哪,他们本本分分、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却免不了受外界打压,经历种种磨难,这不就是普通老百姓经常体会到的生活困境吗?更重要的是,尽管他们遭遇不幸、被迫分离,一年只能相见一次,却还是彼此守望、彼此忠诚,这就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样坚贞的爱情当然会让古人特别是在婚姻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孩子羡慕,所以七夕节公开的活动是乞巧,但背后女孩子也都在偷偷地乞求爱情。什么样的爱情呢?“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一生的幸福。那这样的祈祷谁都希望它实现,但是呢,生活又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我们今天讲的这首《七夕》不是一个爱情的赞歌,而是一首七夕梦想幻灭的诗,怎么写的呢?先看第一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

    所谓“银烛”就是白色的蜡烛,而“画屏”则是画着图案的屏风,秋夜之中,银烛高烧,摇曳的烛光让屏风上的图画都显得那么幽冷。这句诗写得真好,好在哪啊?本来银烛和画屏都是美的、华丽的,象征着富贵人家精致而奢侈的生活,但是呢,诗人加上了一个名词“秋光”和一个做动词用的形容词“冷”,一下子,整个感觉就变了吧,为什么呀?

    因为秋天本来是凉的呀,银烛象征着黑夜的到来,秋夜还要更凉一些,秋属阴,夜又属阴,银珠的银色还属阴,全是阴性的,冷色调的,这样的冷色调和画屏这个华丽的暖色调撞色,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违和感,什么违和感哪?就是所谓繁华背后的冷落凄凉啊!所以这句话一出来,整首诗的基调也就奠定了。就是在这样既华美又幽冷的氛围之中,主人公登场了,怎样登场的呢?

    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场景从室内转到室外了,一个美人儿从画屏背后走了出来,正拿着轻罗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想想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美呀?中国古代有用美人的服饰来代指美人的传统,比方说《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就是“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华美的服饰本身就是美人的外在象征,那这首诗里的美人儿既然拿着轻罗小扇,应该本身也像轻罗小扇一样轻盈、俏丽吧?而“扑流萤”呢,又是那么可爱的动作,那么富有女性气息,其实就是夜间版的宝钗扑蝶嘛。

    可是你再仔细想,这句诗真的只是美吗?不尽然吧,还有深深的寂寞吧?为什么呀?因为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太有象征意义了。扇子嘛,本来是夏天纳凉用的,此刻已经是七夕了呀,秋风凉了,怎么还会出现扇子呢?因为秋扇见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啊!

    当年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之后,曾经自比秋扇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也号称是中国最早的宫怨诗啊。从这首诗出来之后,秋扇见捐也就成了美人失宠的代名词。那流萤又是怎么回事呢?流萤意味着荒凉、意味着人迹罕至啊!中国古代人一直以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是草变的,这当然不科学。

    我们如今都知道,萤火虫它不是草变的,之所以容易出现在荒郊野外、杂草丛生的地方,是因为它害怕光嘛。但是就算古人不懂光污染,他们至少注意到了一个事实,就是人越少的地方,萤火虫才越多。那如今这萤火虫居然飞到了美人面前,这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美人这里一定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呀!

    我们之前讲刘禹锡《乌衣巷》的时候,曾经说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一句话就透露出朱雀桥的冷落了,因为如果桥上车马簇簇,肯定不会长出闲花野草。同样,一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也就透露出美人深深的失意。她的画堂已经好久无人来访了,它就像秋天的轻罗小扇一样,早已被人抛弃。她挥动着轻罗小扇扑打流萤,本身是静极思动,要打发走这寂寞的时光,可是呢,她越是动就越凸显出这个地方的寂静,同样这场景越是美,也就越凸显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啊!那扑着扑着美人累了,坐了下来,于是呢,也就引出了后两句诗: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是什么呀?天阶是皇宫里的台阶呀!那到这儿一切真相大白了,原来女主人公是一位宫娥呀,怪不得她身处的环境那么华丽,而她本人又是那么寂寞!她就坐在宫殿的台阶上,夜越来越深,天越来越凉,她还是不想回到屋子里去,因为屋子里面是“银烛秋光冷画屏”。她原本就是受不了那一份清冷才出来的,可是呢,外面同样的冷。如果说秋夜像水一样凉,那么皇帝的恩情就像冰一样冷啊!

    正是在这样凄清的环境里,在这样凄凉的心境之下,宫娥抬起头来,久久地望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深宫寂寞呀,本来对时间并不敏感,可是这一天不一样,这一天是七夕呀,这是牵牛织女相会的日子,想来这宫娥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应该也乞过巧,也暗暗期待过爱情吧?那如今在宫里头,再过七夕,怎能不让她心生感慨呢?牵牛织女远隔天河,还能一年相会一次,而她和皇帝呢,却是咫尺天涯呀,这样看来倒是牛郎和织女更值得羡慕啊!

    那你说这里头有没有哀怨?当然有吧。有没有期盼?当然也有吧。可是呢,诗人什么都没说,一腔心事就在“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字之中,这就叫做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按照《红楼梦》里香菱的说法,就像一颗青橄榄哪,仿佛有千斤之重,越嚼越沉、越嚼越有味道。

    那整体看下来,这首诗像不像我们之前讲的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两首诗都是宫怨诗,时间都是秋夜,场景都是宫殿外面的台阶,动作都是举眼向天,所不同的是什么呀?李白的诗啊玲珑剔透,真如水晶心肝、玻璃人,而杜牧的诗呢,是以丽景写哀,是一个着色美女。其实无论哪一首,都当得起“清丽隽永、妩媚风流”这八个字。那如果一定要比呢?到底哪个更好?我个人的意见啊,还是李白更好,为什么呀?

    因为李白结在了“玲珑望秋月”上,秋月是什么?秋月是非特定意象,它的象征意义更丰富,涵盖的感情也更广泛,你可以理解为宫娥望幸,也可以引申为一个人对理想、对爱情、对一切美好事物和美好情感的追求,真是千人千解,耐人寻味。而杜牧结在了哪呢?他结在了“坐看牵牛织女星”上,牵牛织女是特定意象,它的象征意义更明确,它涵盖的感情就相对窄一些,你只能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因此它就显得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飘。但是,话又说回来,毕竟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七夕”呀,爱情的坚贞、婚姻的忠诚又何尝不是人类自古及今一个永恒的话题呢?所以仍然是一首绝妙好诗。

    在古代呀,宫廷里头过七夕最热闹,又是张灯结彩,又是指天誓日,但是呢,宫廷里的情感却又最稀薄,即使得宠如杨贵妃,最后也不免“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命运,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相比之下,每天为柴米油盐操心的贫贱夫妻,可能没有“七月七日长生殿”那么多浪漫的事儿,但是呢,却更容易心意相通,乃至至死不渝。

    [阅读全文]...

2022-03-17 14:45:41
  • 七夕古诗杜牧 拼音版

  • 七夕
  •   七夕的星空,无限的感动,美丽的神话,传承不变的爱情。亘古不变的星空,许下坚贞的誓言。

      七夕杜牧拼音

      qī xī dù mù

      七夕 杜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

      银烛秋光冷画屏,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

      轻罗小扇扑流萤。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

      天阶夜色凉如水,

      w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ǚ xīng 。

      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写七夕的古诗

      1、《七夕》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

      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

      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阅读全文]...

2021-12-17 07:08:39
  • 杜牧 秋夕古诗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⑷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阅读全文]...

2021-12-23 14:31:53
  • 秋夕古诗带拼音版标准(秋夕杜牧古诗诗意)

  • 诗意
  • 4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42 .塞下曲 卢纶

    jín àn cǎo jīng fēng

    林 暗 草 惊 风 ,

    jiāng jūn yè yǐn gōng

    将 军 夜 引 弓 。

    píng míng xún bái yǔ

    * 明 寻 白 羽 ,

    mò zài shí léng zhōng

    没 在 石 棱 中 。

    43.浪淘沙 刘禹锡

    jiǔ qū Huáng hé wàn lǐ shā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

    làng táo Fēng bǒ zì tiān yá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

    rú jīn Zhí shàng yín hé qù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

    tóng dào Qiān niú zhī nǚ jiā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

    44 .渔歌子 张志和

    xī sà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45 .江雪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46 . 游园不值 叶绍翁

    yīng lián Jī chǐ yìn cāng tái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bù kāi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chūn sè mǎn yuán guān bù zhù

    [阅读全文]...

2022-05-06 00:01:43
  • 杜牧:秋夕

  •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

      秋夜,

      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

      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

      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

      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赏析: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阅读全文]...

2021-12-31 09:36:02
  • 清明杜牧古诗

  • 清明
  • 清明杜牧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杜牧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拓展】关于清明的古诗合集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阅读全文]...

2022-06-13 23:44:38
  • 关于清明古诗杜牧

  • 清明,清明节
  • 关于清明古诗杜牧

      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古诗杜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清明【词语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相关古诗:

      《十月梅花书赠》

      (唐)卢僎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故园风花虚洛汭,穷峡凝云度岁华。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傥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阅读全文]...

2022-06-21 07:45:12
  • 杜牧秋夕赏析

  • 《秋夕》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韵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评析】

      此诗一作王建诗。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阅读全文]...

2022-04-17 23:41:13
  • 山行杜牧古诗

  •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阅读全文]...

2022-04-22 21:25:53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句子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语录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说说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名言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诗词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祝福
七夕的古诗杜牧秋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