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灵岩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游灵岩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游灵岩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游灵岩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鉴赏
《生查子·独游西岩》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该词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②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③怜:爱怜,喜欢。
④岁晚:指寒冬腊月。
⑤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⑥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赏析/鉴赏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生查子》便是辛弃疾闲居游西岩的纪游之作。
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炳灵寺石窟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之西偏北约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处在“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唐代名灵岩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十分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有名。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信众的情感和理想内容。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显然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优美,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
此后,在元、明两代,炳灵寺石窟也还有修妆,但石窟开凿已趋于没落了。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期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城西约50公里的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石窟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峭壁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其上的洞窟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上有窟龛183个(其中窟34个,龛149个),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画约900*方米。编号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国的西秦(385年~431年)时期,距地面约60米,内有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线条流畅,扬绘壁画,构图古雅,画中人物衣袂飘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书题迹一方,上书“建弘元年”字样,系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窟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电站时, 为保护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长约200米,高约20米,坝前粼粼碧波,坝后岩窟崔巍,景色蔚为壮观。游人乘游船即可直达窟前。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简注
灵隐寺,禅宗名刹,在杭州。鹫岭,灵鹫峰,又名飞来峰。岧峣,高峻。萝,藤萝。刳木,指刳木为瓢,汲取清泉。烦嚣,尘俗间烦乱喧嚣的杂事和杂念。天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天台山,在县北三里,亦名大小台山,以石桥大小得名。”又一佛教胜地。
评析:
宋之问(656?一713?),字延清,汾州西河人。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这首排律是宋被贬越州后游灵隐寺所作。全诗通过对灵隐寺的描写,表达了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
全诗如画。前六句是主体。鹫岭二句,山寺相映生辉,更显出灵隐寺肃穆空寂,佛家胜境。楼观二句是名句,登上寺楼可观沧海日出,站在寺门可见浙江潮涌。对仗工整,景象壮观。备受时人及*称赏,竟有传说,说这联是宋之问经过初唐四杰之一,前辈诗人骆宾王的点化,才写成的。接下二句,进一步刻灵隐山的灵秀:桂子从月宫飘落凡间,佛香飘上云天,给佛地蒙上一空灵神秘的色彩。
诗的后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寺寻幽揽胜的情景和感想。诗人时而攀住藤萝登上高塔远眺,时而持木瓢寻找清泉汲水一路观景。气候温和,霜薄冰轻,山花犹放,红叶未凋。自小就喜爱远方的奇异景色,今日面对美景,洗净了满心的烦恼。
“待入”二句,天台实为又一佛教胜地,“以石桥大小得名”。乍看似乎离开了对灵隐寺的描写,实际上是说由一佛教胜地而联想到相隔不远的又一佛教胜地。这是诗人意犹未尽的表现。乍看“若离”,而实不离,是有意宕开一笔,诗人用“若即若离”的笔法,以求得余韵不绝的艺术效果。至此,篇首所显示的“寂寞”心态已转化为超脱尘世,超脱自我的高情远志。
全诗辞藻清华,音调和婉,于细针密线中显出一种清远之气。无论从气格还是从技巧上来看,都可以视作盛唐时代五言排律的先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白玉蟾《黄岩舟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郑燮《题画兰》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寒山《众星罗列夜明深》
*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关汉卿《大德歌·夏》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瀑布联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白玉蟾《黄岩舟中》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令狐楚《赋山 / 一七令·山》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施肩吾《秋夜山居二首》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卷三十四》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佚名《节南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陈子昂《白帝城怀古》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李白《宿清溪主人》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 / 后西阁》
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柳宗元《界围岩水帘》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编者叹: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说。或许古人是因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项目,所以只能在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学上谋求个业余爱好,除了为官还能做的一手好诗,清史留名,也算是难得的了。这首诗不甚新奇,却也小巧,起承转合自然潇洒,毫无凝滞,一气呵成,并且意境提升很快,仿佛在迪士尼体验“飞跃地*线”,一瞬之间,便看到云霄雨霁,一跃而飞上峰顶。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过去笔下的精美自然,一一呈现在眼前,但是却没有那么多的诗词歌赋,来铭记了。
古诗大林寺桃花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能流利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学*《大林寺桃花》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简介白居易,背诵白居易的古诗
3.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农历四月,庐山脚下落红满地,浓绿深深——温柔的春天悄悄地离去了。我登上香炉峰顶的大林寺,那巍峨庄严的寺墙内,竟然会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那灼灼似火的花朵映衬着杏电影的院墙,荡漾着浓浓的春意。我正在感叹归去的春天无处可寻,想不到可爱的春天,却调皮地东躲*,偷偷地跑到这深山的古寺中来了!
(3)齐读古诗
5.试背诵
二.学*《稻田》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春天的江南水乡,充满了绿色的盎然生机。碧绿的春水涨满了春前的池塘,极目望去,田野上肥壮的稻秧无边无际地向天边延伸,仿佛与低垂的云脚连成了一片。更有那浑身洁白、宛如片片雪白的鹭鸶,破云如雾,来到了精美无比的画屏般的江南水乡嬉戏飞翔。
(3)齐读古诗
4.背诵古诗
大林寺桃花作与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也是白居易的名诗之一。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拼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zhǎ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ù ,bú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寺在武功,曾居此寺)
韦应物〔唐代〕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
刘禹锡〔唐代〕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
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韩愈〔唐代〕
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
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然云烧树火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
赤气冲融无间断。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二三道士*其间,灵液屡进玻黎碗。忽惊颜色变韶稚,
却信灵仙非怪诞。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岭隅乡思发,踯躅成山开不算。去岁羁帆湘水明,
霜枫千里随归伴。猿呼鼯啸鹧鸪啼,恻耳酸肠难濯浣。
思君携手安能得,今者相从敢辞懒。由来钝騃寡参寻,
况是儒官饱闲散。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坦。
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何人有酒身无事,
谁家多竹门可款。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南山逼冬转清瘦,刻画圭角出崖窾.当忧复被冰雪埋,
汲汲来窥戒迟缓。
题精舍寺(一作酬王季友秋夜宿露台寺见寄)
郎士元〔唐代〕
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
僧持半偈万缘空。秋山竟日闻猿啸,落木寒泉听不穷。
惟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宋之问〔唐代〕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游长安诸寺联句。永安坊永寿寺。闲中好
段成式〔唐代〕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 ——郑符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段成式
闲中好,幽磬度声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支。 ——张希复
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
杜牧〔唐代〕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武丘寺路(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
白居易〔唐代〕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登南神光寺塔院(一本题作登南台僧寺)
韩偓〔唐代〕
灵隐寺僧居胜,俗客稀,山色四周回。——张可久《梧叶儿·春日郊行长》
灵隐寺前天竺后,好峰都落在君家。——姜特立《寄题时氏小飞来三首·须弥纳芥不为夸》
却登灵隐寺,岩壑此其本。——周必大《次韵张真父著作游湖山》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潘阆《洒泉子·长忆西山》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灵隐寺前万窍风,石公山上一方雾。——袁宏道《天开岩》
几百年来灵隐寺,如今却被铁牛闩。——释道济《嘲灵隐寺印铁牛》
梧桐叶脱属秋至,篮舆寻僧灵隐寺。——刘泰《题戴文进西湖图》
扶杖入山急相访,灵隐寺中松隐堂。——徐熥《灵隐寺寻耶溪上人》
二月曾游灵隐寺,十年不到阖闾城。——祝廷华《次韵再和翁师志吾*作二首·其一》
灵隐寺外冷泉亭,萝风吹日昼冥冥。——李昱《冷泉亭观猿》
灵隐寺简介
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菜根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
素心如水,寂静相安,心若*静,岁月生香。
心静的人,自有一片天地。
如果你觉得烦躁,就读读王维这首《过香积寺》,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和谢灵运是这一流派的开山鼻祖,到了唐朝,王维和孟浩然将其推向了顶峰。
王孟之后,虽然也涌现不少诗人,例如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清朝的袁枚,但是无论是成就还是影响力都难以与王孟相提并论。
尤其是王维,他在山水诗中注入了禅的质素,创造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境。
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又精通音律,所以他的山水诗通常兼具画意美、音律美、禅意美。
读他的诗,仿佛在欣赏一幅画,又好似进入了一个澄澈宁静的琉璃世界。
这首《过香积寺》便是如此,营造了一种极其幽深静寂的氛围,烦躁时读一读,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诗题中的“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
王维应是第一次游览香积寺,所以首联才会说“不知”。
诗人“不知”而又要去访,用现在的话讲,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中可见独属于盛唐诗人的那种洒脱不羁。
而第二句“数里入云峰”,是对香积寺地理位置的正面描写。
古人很喜欢用“云”这个意象来做参照物,一来是为了凸显地势的高峻,二来云雾缥缈,多了几分神秘感,三来“云”象征纯洁,自由,空灵,这样的境界正是很多隐者的追求。
王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对“云”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所以这里的“云”既突出了香积寺的幽远,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接着的颔联和颈联四句,是对香积寺周围的环境描写,也是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颔联两句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将山林那种幽深、荒僻、宁静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杳无人迹的丛林里,随处可见参天古木;诗人在幽深的树林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钟声。
这里的“何处”二字用得最好,与上文的“不知”、“无人”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面。
再来看颈联,诗人并没有寻着钟声,一下子便找到了寺庙,而是先听到山泉在嶙峋的岩石中穿行,发出幽咽之声;又看到日暮下的松林,虽然涂抹上了夕阳的余晖,却泛着点点寒意。
这里的“咽”、“冷”是炼字的典范,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深山中的泉水声,历来是“寂静”的象征,着一“咽”,不仅深山的幽静可想,山石耸立的画面亦复可知。
而“冷”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将日暮山中幽冷的意境活活画出,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清冷寂静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尾联,诗人终于到达了香积寺,他看到了什么呢?
只见寺庙前是一湾空寂的潭水,诗人回想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内心一片宁静,最后坐在水潭边安静地打坐。
这里的“空”并不是单纯指空旷无人,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空寂宁静”的境界,这在王维的诗中是很常见的,例如“空山新雨后”、“空翠湿人衣”、“夜静春山空”……
而“安禅制毒龙”,原本是佛教的故事,传说西方的水潭中,曾藏着一条屡屡危害人间的毒龙,后来被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
诗人这里运用这个典故,一来与“香积寺”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借此阐明了“心静即是禅”的大道理。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心不动,则身不动,不动则不伤”,大概便是如此。
山水明净,白云悠悠,绿竹青松,他是遁世的隐者,亦是红尘的雅客,将暮鼓晨钟里的禅,将空山幽潭的静,化作浪漫的诗意。
心静如水清见底,意闲似风淡无痕,
七月盛夏,将纷扰的时光,在风轻云淡中释放,让寂静的人生,在云水禅心里生香。
静不下来时,读读王维这首诗,时光荏苒有清欢,人生难得是心静。
-END-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游灵岩寺的古诗
描写灵岩寺的古诗
关于济南灵岩寺的古诗词
五岩寺的古诗
关于青岩寺的古诗
永济栖岩寺的古诗
有关中岩寺的古诗
灵谷寺的古诗
写罗源的壁岩寺的古诗
游玩灵隐寺的心情说说
形容大慈岩寺的古诗
游寺的古诗
南京灵谷寺的古诗
二灵寺桃花的古诗
有关木渎灵岩山的古诗
青岩寺未进山门的古诗
赞美大白岩寺的古诗句
下雨的灵隐寺古诗
描写灵隐寺的古诗
灵隐寺的春天古诗
灵隐寺的诗句
杭州灵隐寺的古诗
古诗登灵隐寺的诗句
灵隐寺诗句
赞梅州灵光寺的古诗
咏仙游菜溪岩的古诗
灵隐寺名言
写灵隐寺的诗句
有关灵隐寺的诗句
关于灵隐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