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关于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72) 语录(32) 说说(294) 名言(2) 诗词(492) 祝福(2) 心语(6k+)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爱是个人的感觉。亦或有失偏颇,中国历史上十大爱情故事千古传颂,那不能不说是对爱的共鸣。

      总以为爱应该是矢志不渝的。金代的元好问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不知倾倒了多少情种。到唐代,元稹的一首《离思》抒写对亡妻的思恋几乎把爱吟咏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每每读诗及此,心中便潮涌澎湃,眼前信步一个个别样的“威明”来。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从小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人们对元稹的评价似乎不是甚高,存在"重白轻元"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元稹在爱情婚姻上的浮躁。元稹一生与崔莺莺、韦丛、裴淑、安仙嫔、薛涛和刘采春等几位女子都有过婚恋感情纠葛,尽管他写出了名诗绝句,在多情的同时也曝露了绝情。

      说来“崔莺莺”应是元稹的初恋,贞元十五年(799年),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彼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与其家少女“莺莺”相爱。他给她写诗:“春来频行宋家东,垂袖开怀待晚风。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惹阮郎”。当虏获莺莺之后发誓“考中即来迎君”。可一去便忘却了。

      贞元十六年(800年),元稹赴京应试后,以其卓识文才,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芳龄20,下嫁给次年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的元稹。韦丛虽出身高门并不势利贪婪,却勤俭持家,任劳任怨;虽和元稹的生活拮据,却也温馨甜蜜。但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27岁便去世,这对元稹来说,着实遭遇了人生大不幸。他写了五首《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把悲离的情感抒发极致。

      有人说元稹言行不一。考证他在和苇丛婚后曾经去找崔莺莺。普救寺里的和尚说早嫁人了!于是他写了一本书,取名《会真记》。在这部书里,元稹把自己美化成一个重情重义但无法力战胜妖孽的美好少年,把莺莺塑造成水性杨花,红颜祸水,毁了她的名节。可十年后又在《嘉陵驿》里不舍:“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诗言志。窃以为《离思》是元稹的真情实感。苇丛的人格魅力、对爱情的忠贞呵护,对元稹的入微关怀,不能不触动诗人的情感神经。或许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就是注脚。这里不必展开全部诗文,只擷来两句“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就足够了。

      我多次咀嚼“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数次联想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在无处不染铜臭的当下,有多少人把爱情当作儿戏?又有多少人把婚姻当作敲门砖?甚至文学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钞票。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元稹在苇丛走后,不又纳妾并和薛涛缠绵吗!是的,这一切又怎能抹去他对苇丛的刻骨铭心的爱呢!清代蘅塘退士在评元稹的悼亡诗时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其上者。

      元稹一生奔波仕途,从校书郎、左拾遗、到监察御史高位,有人说他傍了苇丛婚姻裙带的光,不知道他初心别号“威明”是否于此有关。

      着实来讲,元稹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诗文兼撰,时有名篇。我十分欣赏陈寅格的评价:“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而今,重读元稹的《离思》,在欣赏文笔的同时,我们更深层次的体悟又是什么呢!

    [阅读全文]...

2022-03-26 17:37:45
  • 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翻译: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

      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

      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

      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

      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赏析:

      (一)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二)

      元稹是唐代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2-07 16:44:36
  •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

  •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m.ju.51tietu.net)。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阅读全文]...

2022-07-17 01:39:25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词赏析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词赏析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上边这首,它是五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失去心上人的深深恋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元稹所著《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诗中前两句是流传极广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作者对亡妻韦丛的痴情迷恋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的意思是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诗的后半句意思是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元稹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这首诗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就全诗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诗词鉴赏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上边这首,它是五首中的第四首。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失去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表达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了第三句「懒回顾」的原因。我们知道元稹是尊佛奉道的,而且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细细品味更觉含意深沉。

      元稹简介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拓展知识:

      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组诗。

    [阅读全文]...

2022-04-05 07:16:03
  • 经典说说语录: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经典,语录
  • ★1☆  最后换来你莞尔一笑后的谢谢真抱歉不能与你并肩同行

    ★2☆  一直一直以为,在你的世界里还有我的存在,才发现,我连拥有一个角落的资格都没有。

    ★3☆  你怎么会懂,我不肯公之于众的疼痛

    ★4☆  水滴涟漪终消散木记轮回恋此生。

    ★5☆  不是离不开学校,只是离不开哪些*。

    ★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

    ★7☆  谓放假就是:出门没钱,在家特闲。

    ★8☆  复*来复*去一共就两人:一科比一柯南

    ★9☆  必须坚强因为没有人会懂你到底有多痛

    ★10☆  你给的诺言其实都是谎言,我怎么会一直相信你到现在。

    ★11☆  不要太在意某些人说的因为他们有嘴,不一定有脑.

    [阅读全文]...

2022-06-09 10:10:23
  • 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 离思五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鉴赏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阅读全文]...

2021-12-06 19:27:12
  • 关于沧海的诗句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刘禹锡《句》

    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杜甫《寄薛三郎中(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洒泉子·长忆观潮》

    只言沧海无回浪,岂信长江有逆流。——李处权《观潮二首·雪屋银山满上头》

    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沧海几回明月夜,黄山终负薜萝期。——王恭《挽黄山周正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

    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王勃《出境游山二首》

    猛拍阑干因猛省,从来沧海变桑田。——陈著《次单君范袖来汪西皋所譔咏秋十章以示因和之·飞飞鸿雁旧山川》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李白《怀仙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二》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千岩烽火连沧海,*旌旗绕碧山。——李白《永王东巡歌》

    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李白《赠张相镐其二》

    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李白《酬崔五郎中》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杜甫《诸将五首》

    紫微北畔辞宫阙,沧海西头对郡城。——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骆宾王《叙寄员半千》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骑鲸沧海汲,高枕白云窝。——张可久《正宫·汉东山》

    青山遍沧海,此树生何峰。——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周王八骏行万里,朝游昆仑暮沧海。——何景明《游猎篇》

    神仙渺茫不可见,桑田沧海几迁变。——白玉蟾《觉非居士东菴甚奇观玉蟾曾游其间醉吟一篇》

    时移道革天下*, 白环入贡沧海清。——贾至《燕歌行》

    朝廷罗群公,如君沧海遗。——仲并《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净洗青红,骤飞沧海雨。——吴文英《齐天乐·齐云楼》

    好令沧海龙宫子,长护金人旧浴池。——李绅《新楼诗二十首·龙宫寺》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坐爱青草上,意含沧海滨。——孟郊《送淡公》

    兴飘沧海动,气合碧云连。——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东风乍喜还沧海,栖旅终愁出翠微。——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弟沉沧海底,偷珠待龙睡。——元稹《出门行》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皮日休《咏蟹》

    人世弹指顷,沧海三扬尘。——蒲寿宬《和博古直五首·旷兹历亿劫》

    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储光羲《登戏马台作》

    鲁连未必蹈沧海,应见麒麟新画图。——鲍溶《淮南卧病闻李相夷简移军山阳以靖东寇感激之下因抒长句》

    沧海今犹滞,青阳岁又更。——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五十韵》

    胡为去吴会,欲浮沧海舟。——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沧海无淫秋,县圃无阳春。——桑悦《感怀诗·沧海无淫秋》

    妫蜼子,便欲东游渡弱水,沐发沧海朝阳盆。——高启《妫蜼子歌为王宗常赋》

    [阅读全文]...

2022-05-24 11:20:03
  • 观沧海古诗意思解释(观沧海古诗的意思和翻译赏析)

  • 解释
  • 曹操打败袁绍,北征乌桓时,曹操的年龄是53岁,这是人生中的何等华彩的年龄。曹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豪迈千古的诗歌。抒发他此时的建功立业的志向。

    笔者曾到过许昌,站在魏王宫的地面上时,胸中涌起一感动,所感到的是一种沉稳和大气。那稳实的建筑,开阔的宫院,*整的地基,隐隐传递着主人得性格。那是一种感觉,劲实传递进你的心里。

    曹操采取了“四言古诗“,四言古诗的特点是质朴单纯,厚重踏实。这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他是风格,也是曹操政治成就的一种展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毫不拖拉累赘,开篇点题。点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的原因。但”临“一词,颇能体现君临天下的气势,高高而立,四野苍茫。

    “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于是曹操就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浩叹,浩淼的大海之水是多么的动荡啊,海中的山岛怪石森立,给人以苍茫突兀之感。大海波涛动荡,又带来了无数的惊心动魄的激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然丰富魅力,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样的表现,*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曹孟德的这四句同样蕴含了激情,蕴含了力量,蕴含了人生的豪迈,积极入世的奋进力量。一方面是大自然的赞美,一方面是融于自然,超于自然的豪迈,诗人之于政治家,那就是力量之外多了一股奔放的力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的浩淼,进一步推动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豪情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夸张。于是乎,在曹操的胸襟中,沧海放到极大,”日月经纶,星辰斗转“ 这大海既是曹操心胸开张,神鹜八极的写照,又是诗人思绪飞升的向往。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以常规作结,严明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志向。

    统观全篇,全诗结构井然。开篇引题,中间寓情于景,然后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点题而终。体制虽小,头尾兼具。而文中写景,笔笔刻画,力道森然,刻画出了自然的苍茫有序,波荡起伏,犹如人生波澜。全诗写景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充沛。放佛功夫高手,一举一动之间,气场衣袖之间鼓荡而出,直扑人面。纵在千年之后,也能感受曹操的充沛人生。

    [阅读全文]...

2022-03-22 08:54:27
相关推荐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句子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语录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说说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名言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诗词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祝福
曾经的沧海难为水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