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国学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国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国学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国学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国学经典的诗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2.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23.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4.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2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国学经典的诗句(精选60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3.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经》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国学古诗经典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7.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8.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9.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1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1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1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7.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20.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二句: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fēi),通“非”。即,走*,靠*。谋,商量。
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顿丘:卫地名,在淇水之南。一说泛指土丘。
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一说指回来的车,“关”为车厢板。一说“复”是关名。
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
载(zài):动词词头,助词,无义。
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草占卦叫做“筮”。
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不吉利,灾祸。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
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于(xū):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
徂(cú)尔:嫁到你家。徂,往。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
爽:差错,过失。
贰:有二心。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靡,无。室劳,家务劳动。
夙:早。兴:起来。
言:语助词,无义。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咥(xì):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偕老:相伴到老。
老:年老。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反,即“返”字。
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这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国学的名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
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7.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1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1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1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6.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1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19.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2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礼者,敬人也。——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王安石
非礼不动,非礼不言。—— 曹雪芹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况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丘明 《左传》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礼致敬,不见好,迹不招尤,所谓淡而可久是也。——清代文学家 陈道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 荀子
1、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警示: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做到诚心诚意。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1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1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元行冲
3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5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诗句
篇一: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关于国学的论文(精选5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的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4]崔国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摘要: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持,然后实现成己成物、造福社会的理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国学教育在开启智慧、教化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良好人格的养成则是奠基于童年,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以使他们幼小纯净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形成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师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践行,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即单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做探究,使学生真正汲取到国学的营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惯,那么,如何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等方面发挥实效性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真“知”
国学启蒙教育的起始点和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下,最后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过文字真正理解语句的内涵,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真“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国学经典在字面上让人感觉艰深晦涩,但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又是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永远是*实朴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记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就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会取得成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无知到有知”的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动真“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仅仅能使学生达到“知”,而要想使学生把国学经典的精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激发潜能并形成新的潜能、受益终生,还需要通过开展贴*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美德的真、善、美,使学生动真“情”。为此,教师要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诸如利用班会、队会、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经典剧目、举办《论语》、《孝经》等文化讲座等等;精选“三字经”、“古诗”等多首歌曲,精心编排动作,让学生边唱国学边表演;创设“国学剧场”,并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学生进行排练、演出,通过组织国学情景表演,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国学内容,增强他们学*的积极性。例如:吉林省公主岭市章汉小学校举行的主题为“学会感恩”的中队观摩课,陶冶了队员们的情操、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正理解了“爱”,学会用自己的爱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少年。通过创设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国学思想的理解,真正把握住了国学经典的内涵。
四、注重常规评价,使学生“动”起来
国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和继承阶段,而是要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上,将国学中的美好品德发扬并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与学生学*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宣扬高尚的、鞭挞低俗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送给学生一把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子”,增强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从而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学**惯、生活*惯、劳动*惯、文明*惯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自觉用“道德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努力践行国学经典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这样就使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内化和外化的和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个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熏陶“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不失为实施国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用国学经典为学生的生命涂抹纯正、亮丽的底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既博又雅、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玫.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浅探[J].山东教育,2008(6).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现在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和意义,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学*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国学经典;人文素养;中学生;教学
1、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高考压力不断增大,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学*之中,关于中学语文的学*,学生们更加注重对于应试要求的学*。一些教师将考试中经常遇到的作文类型进行归纳之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写作模板,学生只要按照这种模板写作,写作成绩一般不很很差,这样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之后,这样的民族也不可能再独立存在,必将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因此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主要还是在于其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一些不同与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例如,西班牙人就需要显著的斗牛文化,这一显著特征使得这个民族与世界文明之中。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才能不断显现出我们民族的精气神。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对于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不感兴趣,这样很难形成一种对于文化的传承氛围,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注重考点的学*,对于这种相对比较“虚”的学*不能有效开展。每年的人大、*会议都有代表大声疾呼,我们的中小学生正在受到社会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侵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没有底蕴,没有思想的机械人才,急需有专门的课程进行人文精神的提升。本研究针对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经整理发现,其中的文言文数量为31,诗词数量为75,高中阶段,文言文数量为28,诗词数量为28,同时本研究还针对现代的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现代中学生在课外阅读面相对较窄,对于古文的阅读、我国古代经典小说的阅读几乎为零。这种教材对于国学经典文章的节选较少加之现代学生主动在课外时间阅读国学经典的动力不足,造成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
3、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
现在学校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缺失,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很多学生在学*过程中不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学*,有时甚至将品读国学经典当成一种虚度时光的表现,这样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本研究立足增加国学课程及国学文章的晨读时间,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做法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国学课程的开设只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开始,一种素养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种学**惯,开设国学课,增加晨读*学朗读的时间都是培养学生对于自我塑造人文精神的一种*惯培养,只有逐步形成这种学**惯,在今后的学*和工作之余,学生抽出时间学*相关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4、对策和建议
4.1添加国学课程,增加晨读的国学朗读时间:
开设相关的国学课程,至少每周一次,所使用的教材可以借鉴《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有中学的语文教师担任相关的课程教授任务。同时在早晨的自读时间,适当增加这些著作的朗读时间,不断拓展学生学*国学的时间和空间。
4.2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由于上述的三本著作都属于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很多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将这三本著作中融入相关的故事讲解,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句、段落。
4.3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思考:
国学知识及答案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对国学知识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为了让您在对国学知识时更加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
A、 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来的喜事是: (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表示扬善隐恶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
A、 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 “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孙子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应该说这是个讲究词性但不太注重*仄的经典无情对,较为全面的回答有:
晁补之(宋代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
胡适之(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这三个都可以作为下联。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一仞等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万仞是虚指重量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各国就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古代的重量单位,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长度: 1里=15引,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米=3尺)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
A、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多指韩信,暗渡陈仓指刘邦。
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C)
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有国学的古诗
在国学中的古诗
写国学的古诗
学学国学的古诗
有趣的国学古诗
国学积累的古诗
国学古诗易错的字
传承国学的古诗
秋天的国学古诗
国学中的古诗有用吗
清明的古诗国学
国学古诗的内容
国学经典的古诗
国学主题的古诗
国学诗句
国学的古诗文
国学才艺的古诗
国学古诗的含义
国学书里的古诗
奇趣国学的古诗
关于国学的字古诗
学国学颂经曲的古诗
国学课的古诗鉴赏
国学中的古诗词
盼儿为国学*的古诗
古诗和国学的关系
国学语录
国学句子
国学格言
国学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