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句子

关于国学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国学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国学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国学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50) 语录(28) 说说(4) 名言(16) 诗词(10) 祝福(16k+) 心语(9k+)

  • 国学经典句子

  • 经典
  •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7、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8、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2、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4、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3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3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38、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39、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4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4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4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4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4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4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46、满招损,谦受益(cqxqz)。——《尚书》

    4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4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阅读全文]...

2022-04-25 19:10:31
  • 国学最经典的句子

  • 经典,语句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7、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家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阅读全文]...

2022-02-10 01:30:07
  • 关于国学经典的句子

  • 经典
  • 2、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9、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0、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1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7、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3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3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3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40、*朱者赤,*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4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6、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4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4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5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5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52、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阅读全文]...

2022-07-27 20:18:16
  • 什么是国学?

  • 智慧
  • 什么是国学?

      我们称”国学“,外国人称”汉学“,以前也有人称”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是*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响亮的一个概念,是指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国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二、渊源演变

      “国学”这个概念*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3]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欧化政策,导致社会出现彻底洋化的倾向。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等人成立政教社,鼓吹国粹思想,以求扭转偏向。或许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拟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国学保存会简章》),出版《国粹学报》,撰稿人除了邓实、黄节,还有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或为*同盟会会员,或倾向民主革命。1922年4月至6月间,章炳麟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5]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之学”,便产生了现“*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

      三、涵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的传统文化观念。

      四、国学属性

      1.国学≠儒学

      *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

      北京国子监祭孔大典

      北京国子监祭孔大典

      可是,*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xian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2.百家并存

      在学理上,国学何谓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增加几分自觉性,使得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会天真的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讲国学了。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而前人比如被誉为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各个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去,但章太炎揣测它是家在乐谱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分。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也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的哲学的刻画。事实上,他对*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

      五、分类方式

      1.按四库分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2.按属性分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

      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六、国学经典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3.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纲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4.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七、国学精髓

      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阅读全文]...

2022-02-10 11:48:30
  • 经典国学中的精华句子

  • 经典,优美
  • 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1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2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2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2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2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3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3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34.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3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4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4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4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46.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48.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4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5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5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阅读全文]...

2022-06-09 05:21:33
  • 国学名句

  •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1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1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元行冲

      3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5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阅读全文]...

2022-07-01 11:08:46
  • 国学经典名言

  • 经典,名言
  •   国学经典名言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8、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1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2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2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2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2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3、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3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3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3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4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

      4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4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4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9、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阅读全文]...

2021-11-26 14:10:52
  • 国学语录精粹

  • 语录,名言
  • 国学语录精粹(精选230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录吧,语录是指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语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语录精粹,欢迎大家分享。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 .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之恶,不**之美”。)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 .当仁,不让于师。 ——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 .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 .言必信 ,行必果。 ——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 .不怨天,不尤人。 ——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 .不迁怒,不贰过。 ——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 .小不忍,则乱大谋。 ——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 .小人之过也必文。 ——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论语》

    [阅读全文]...

2021-12-23 15:14:02
  • 关于学*的国学警句

  • 励志,学*,名言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阅读全文]...

2022-04-07 17:15:54
  • 国学经典名句100句

  • 经典
  •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

    2、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

    3、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

    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节》

    5、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6、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墨子·02章修身》

    7、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墨子·01章亲士》

    8、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鹊巢》

    9、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

    10、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墨子·05章七患》

    11、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四节》

    12、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十一章》

    1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14、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墨子·11章尚同(上)》

    1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德经·第五十七章》

    16、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17、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正论》

    18、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诗经·猗嗟》

    19、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墨子·21章节用(中)》

    20、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21、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管子·牧民》

    22、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五节》

    2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六节》

    2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荀子·修身》

    2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大学·第十章》

    26、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27、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2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德经·第四十章》

    2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篇》

    30、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3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32、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不苟》

    33、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德经·第七十九章》

    3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

    35、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

    36、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三节》

    37、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38、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修道之人,污邪之贼也。——《荀子·君道》

    39、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

    40、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墨子·22章节用(下)》

    41、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五节》

    42、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修身》

    4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44、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荀子·王制》

    45、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内篇·齐物论》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

    4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

    4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

    4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荀子·荣辱》

    5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节》

    51、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阅读全文]...

2021-12-31 16:22:50
当前热门
国学句子 - 句子
国学句子 - 语录
国学句子 - 说说
国学句子 - 名言
国学句子 - 诗词
国学句子 - 祝福
国学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