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太极扇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太极扇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太极扇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太极扇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太极拳的诗词
我们都知道,太极是*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描写太极拳的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1、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
2、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文兼*武,功到自然成。
3、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4、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
5、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
6、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
7、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
8、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
9、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10、百会下垂线,重心在此间。中正如立柱,千万莫顶偏。
11、兵法称诡道,变化人难防。虚实随时换,能柔亦能刚。
12、菜刀切肉易,全凭来回搓。请君磨快刀,直下看如何?
13、缠丝拧手臂,手臂软如绵。木棍易折断,软绳鬼难缠。
14、缠丝最省力,拧衣水挤出。愚人用手压,*生未曾遇。
15、产生作用力,至少两物体。犀牛撞墙倒,撞纸却无力。
16、车重能推动,拳打却难移。猛击伤要害,推按重心离。
17、尺半多用拳,半尺宜顶肘。双方紧贴处,靠打最得手。
18、尺桡有规律,出手应坐腕。活动守范围,关节怕拧缠。
19、冲量计算法,击力乘时间。短时威力小,长送跌人远。
20、初学大功架,舒展莫心急。犹如写大仿,容易出腕力。
21、初学知划圈,再学懂绕缠。渐渐分轻重,日久悟螺旋。
22、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
23、促发伤局部,缓推使人服。长短能兼备,逢敌准不输。
24、搭手知恶善,劲路举手间。放松出掤劲,弹之箭离弦。
25、大架与小架,各自有长短。步小难*稳,步大行动缓。
26、大树根深固,推之稳如山。叶梢易牵动,理通太极拳。
27、丹田气不散,支撑满八面。众人难推倒,太极神功显。
28、但见山林里,花瓣多朝上。掤劲不易丢,手指应上扬。
29、*打飞鸟,请君细参详:弹者为短劲,弓者出劲长。
30、裆尖勿因高,裆圆勿因宽。双腿开口处,求圆莫求尖。
31、短小李亦畲,化成李式拳。魁梧杨澄甫,功架壮如山。
32、对手未出劲,截之萌芽里。或待强弩末,反击须趁时。
33、发劲上部易,推按重心难。重心在何处,靠*下丹田。
34、发力分两种,无非短与长。长劲形不露,短劲人难防。
35、发力后缓冲,亦可称转换。犹如行草体,须有索带连。
36、个小下塌快,高个下塌迟。莫卑身材短,短小亦能*。
37、古时拳质朴,当今多花舞。表演如流水,远离真面目。
38、后发先手至,听劲意在先。春风吹杨柳,枝条舞翩翩。
39、花开众人赏,花谢有谁怜?观花悟哲理,花理尽通拳。
40、肌肉猛缩时,即生崩炸力。张驰差距大,力量能爆发。
41、挤法后手顶,立柱撑千斤。桥下腿支柱,何惧车磷磷!
42、开裆贵在圆,其圆如拱桥。尖裆腿直立,形状如三角。
43、捆绑球于架,掷球远击之,急飞动量大,却被反弹出。
44、力大猛推门,门开人不稳。闭关门推破,此理可通人。
45、力偶使物转,劲同方向反。削球*此理,重心远能旋。
46、挒拿须缠紧,挫骨伤节关,顺之可化解,硬顶不为拳。
47、马踏尚残忍,牛踩痛难言。马足靠重压,牛蹄有拧缠。
48、满园桃李树,春风不停歇。太极逢盛世,美哉好时节!
49、猛起急刹车,自然耗油多。均匀方省力,劲断不可学。
崆峒影里分三峡,太极图中会百种。——李镗《椒溪滩》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李白《短歌行》
多少老儒学周易,岂知太极归无极。——白玉蟾《万法归一歌》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讯曰太极折裂为乾坤,纷纷枝叶皆同根。——刘基《钧天乐》
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遗辔颓策,流盼乎唐、虞之都。——阮籍《大人先生传》
诚知通有日,太极浩无涯。——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虚无混沌未分前,大道元居太极先。——宋无名氏《仙迹岩题诗二十三首·三清殿》
宸居太极殿,星拱紫微垣。——杨杰《元会》
讲学有谁明太极,吟诗无路和薰风。——刘克庄《示儿》
景龙临太极,五凤当庭舞。——陈陶《续古二十九首》
有人扶太极,惟岳降元精。——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上清太极公,造道穷天髓。——白玉蟾《西湖大醉走笔百韵》
国朝启运星聚奎,太极夫子生濂溪。——翁合《贺参政生日古风》
镇以*园之签帙,照以太极肝脾。——项安世《为建昌南城包显道题光风斋月之阁》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孰能访太极,与游两仪外。——李复《杂诗·阴阳体合气》
认为胸中干太极,元气浩浩随卷舒。——曾巩《寄孙之翰》
未判两仪先太极,直须端的自家身。——钱时《辛簿赵尉夜语新亭二首·纷纷门外走红尘》
沉冥并作南柯梦,混沌谁开太极天。——姜特立《糟蟹呈虞察院·祸成篝火最堪怜》
於皇太极蕴,精微浩无穷。——张栻《送张深道二首·秋风木叶落》
描写太极拳的诗词
我们都知道,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描写太极拳的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1、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
2、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文兼*武,功到自然成。
3、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4、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
5、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
6、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
7、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
8、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
9、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10、百会下垂线,重心在此间。中正如立柱,千万莫顶偏。
11、兵法称诡道,变化人难防。虚实随时换,能柔亦能刚。
12、菜刀切肉易,全凭来回搓。请君磨快刀,直下看如何?
13、缠丝拧手臂,手臂软如绵。木棍易折断,软绳鬼难缠。
14、缠丝最省力,拧衣水挤出。愚人用手压,*生未曾遇。
15、产生作用力,至少两物体。犀牛撞墙倒,撞纸却无力。
16、车重能推动,拳打却难移。猛击伤要害,推按重心离。
17、尺半多用拳,半尺宜顶肘。双方紧贴处,靠打最得手。
18、尺桡有规律,出手应坐腕。活动守范围,关节怕拧缠。
19、冲量计算法,击力乘时间。短时威力小,长送跌人远。
20、初学大功架,舒展莫心急。犹如写大仿,容易出腕力。
21、初学知划圈,再学懂绕缠。渐渐分轻重,日久悟螺旋。
22、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
23、促发伤局部,缓推使人服。长短能兼备,逢敌准不输。
24、搭手知恶善,劲路举手间。放松出掤劲,弹之箭离弦。
25、大架与小架,各自有长短。步小难*稳,步大行动缓。
26、大树根深固,推之稳如山。叶梢易牵动,理通太极拳。
27、丹田气不散,支撑满八面。众人难推倒,太极神功显。
28、但见山林里,花瓣多朝上。掤劲不易丢,手指应上扬。
29、*打飞鸟,请君细参详:弹者为短劲,弓者出劲长。
30、裆尖勿因高,裆圆勿因宽。双腿开口处,求圆莫求尖。
31、短小李亦畲,化成李式拳。魁梧杨澄甫,功架壮如山。
32、对手未出劲,截之萌芽里。或待强弩末,反击须趁时。
33、发劲上部易,推按重心难。重心在何处,靠*下丹田。
34、发力分两种,无非短与长。长劲形不露,短劲人难防。
35、发力后缓冲,亦可称转换。犹如行草体,须有索带连。
36、个小下塌快,高个下塌迟。莫卑身材短,短小亦能*。
37、古时拳质朴,当今多花舞。表演如流水,远离真面目。
38、后发先手至,听劲意在先。春风吹杨柳,枝条舞翩翩。
39、花开众人赏,花谢有谁怜?观花悟哲理,花理尽通拳。
40、肌肉猛缩时,即生崩炸力。张驰差距大,力量能爆发。
41、挤法后手顶,立柱撑千斤。桥下腿支柱,何惧车磷磷!
42、开裆贵在圆,其圆如拱桥。尖裆腿直立,形状如三角。
43、*球于架,掷球远击之,急飞动量大,却被反弹出。
44、力大猛推门,门开人不稳。闭关门推破,此理可通人。
45、力偶使物转,劲同方向反。削球*此理,重心远能旋。
46、挒拿须缠紧,挫骨伤节关,顺之可化解,硬顶不为拳。
47、马踏尚残忍,牛踩痛难言。马足靠重压,牛蹄有拧缠。
48、满园桃李树,春风不停歇。太极逢盛世,美哉好时节!
49、猛起急刹车,自然耗油多。均匀方省力,劲断不可学。
太极拳的招式
太极拳对于我们来讲是有强身健体的效果的,那么大家有了解过太极拳有哪些招式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太极拳的招式,欢迎大家阅读!
太极拳的招式:
1、起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两臂慢慢向前*举,两手高与肩*,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聘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左右野马分鬃。
(1)预备姿势:两脚幵立,与肩同宽,膝部稍微弯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
(2)抱手收脚: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掌心相对,右上左下,右手大体与肩*,在右胸前做出“抱球”的姿势。接着左脚跟抬起,转向右侧,眼看右手。
(3)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两脚保持约20厘米距离。
(4)弓步分手:上体挺直,继续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前后分别向左上和右下两个方向分开,左手高与眼*,手心斜向上,右手按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手。
3、白鹤亮翅。
(1)跟歩抱球:上体稍左转,右脚向前跟步,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屈于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2)后坐转体:重心后移,右脚踏实,上体后坐并向右转,两手开始交错分开,右手上举,左手下落;眼看右手。
(3)虚步分手:左脚稍向前移,前脚掌着地,成左虚步;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按至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体转正,眼*视前方。
完成姿势胸不要挺出,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微屈。身体重心后移,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一致。
4、左右搂膝拗步。
左搂膝拗步:向左前方迈左脚,重心前移。意在左手,向左后持出,同时右掌向前推击。右侧动作同理。
5、手挥琵琶。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随着重心后移,使右脚踏实,坐实右腿;同时腰微右转;左脚随坐实右腿随提起向前迈半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膝微弓,成左虚步;左手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上抄,掌心向右,指尖向前侧上,高与肩*;右手同时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下采,掌心向左,指尖朝前侧上,高与腹齐;眼神顾及两掌向前*视。
练*本式时注意:重心一前一后的虚实转换,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右手向下采时要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左手向上抄时,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两掌一起一收,均要随腰转动,要松肩、坠肘、沉腕,不能耸肩;两手合抱时,要随着松腰拔背,两臂微向前送,有意气下沉,劲往前发之势。
6、左右倒卷肱。
(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其实练*太极拳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情是相当的多的,并且在练*太极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并且在练*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要领,尽量的避免走上练*太极拳的误区!
和式太极拳推手的招式
一、起势
甲方用双手握拿乙方手腕,乙方两手由外向内滚缠对方手臂化解其拿时,顺势向前发放甲方。
二、金刚三大对
(1)甲方右脚上步,用右手(或掌或拳)向乙面部或胸部击打。乙双手接其手、肘,并用左脚进步控制对方右脚。若甲方欲退,乙用棚劲顺势将甲发出。
(2)甲方用右手、肘进攻乙。乙则右胯松沉,腰轴右转,两手粘随甲方右臂向右后捋,使甲方来力落空倒地。
(3)甲方落空欲退。乙粘随甲方并用左手及前臂挤击。
(4)对方侧身并后坐走化来力。我则顺势双手合力按击。
三、懒扎衣
乙右手接甲方右手引化时,甲方以右肘击乙。乙左手顺势向顺时针方向裹缠走化,并两掌合力采甲右臂。
甲方两手采乙右臂,乙顺势抬肘走化,并用左掌向下翻旋按击。
四、自鹤亮翅
甲方右手看乙右手,左手看乙右肘进步推按。乙两臂放松,左脚向后撤步化力,并顺势捋甲。
乙右手搭甲右手,左手看其右肘,挤按对方。若甲走化乙则顺势埒之。
五、斜行
(1)甲右手握拿乙右腕,左手裹缠乙右肘。乙以左手按压甲右手指,右掌上旋扣甲右手腕,右肘内旋;左手与右手形成合力向外旋压,反其腕关节。
(2)甲左手握乙左手,右手臂缠乙左肘,合力采拧。乙左肩放松,肘内收引化,同时,左腿向左上步套甲双脚。甲失重欲退,乙身体左转以肩肘击甲。
和式太极拳推手的十个招式
六、伏虎
甲从背后搂抱乙双臂和身体。乙两臂上拥,身体蓄沉解其搂抱,两臂上棚时,两手扣甲双手腕;松胯,身体右转,使甲从右前跌出。
七、倒撵猴
乙左手粘引甲左手,右手向内、向下裹缠甲左臂;同时右脚跟向后上撩甲小腿,以断其根,上下合力使甲仆倒。
太极拳有多少种
太极拳有多少种?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种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二、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相关阅读:练什么太极拳养生最好
太极拳对人的好处: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用于养生健体练哪种太极拳好?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太极拳。
发扬光大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月光下的太极
文/淡水泉
水流淌,把柔注入生命
山肃穆,把刚纳在心底
枫纵情,释放金秋的浪漫
竹含蓄,沉敛夕阳的羞涩
运柔成刚,舞动光的涟漪
以虚带实,秀出圆的梦幻
细静悠长的呼吸融入夜的呓语
灵动飘逸的动作化作风的缠绵
那行云流水般的身影,揉进夜的怀里
旋转间仿佛托起一轮皎洁的明月
那是广寒嫦娥挥袖作别的清影
那是雨巷丁香嫣然浅笑的绽放
星光浸润了燥动的欲望
月色淡却了飞扬的喧嚣
或许,静只是欲望萌发的间歇
宛如落叶的颤抖,碧波的起伏
且不论它是罡风的振拂,还是心绪的悸动
且不论它是快乐的延续,还是痛苦的沦陷
让我们偷闲在时光的缝隙
用太极的脚步丈量华年的曾经
用太极的禅理解读生命的奥秘
描写太极拳优美的句子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张三丰《太极拳经》
太极诗歌:1.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
2. 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3. 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4. 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
5. 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
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
6.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
*文兼*武,功到自然成。
7. 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
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
8. 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
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
9. 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
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
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
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11.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
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
12.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
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13.学拳六七年,功夫到中成。
招熟求懂劲,融汇能贯通。
14.学拳十年功,太极求大成。
能化亦能发,江湖任纵横。
15.若*太极艺,需下苦功夫。
明师真传授,时间分外余。
16.一物降一物,绝招终不绝。
技法求新变,闭门不可学。
17.拳理多不变,招式可更改。
运用无常势,能高亦能矮。
18.大架与小架,各自有长短。
步小难*稳,步大行动缓。
19.初学大功架,舒展莫心急。
犹如写大仿,容易出腕力。
20.*拳先舒展,渐渐求紧凑。
圈大成圈小,小到*无有。
21.学拳先练步,可以赢师父。
败者步法乱,胜者稳如树。
22.外形容易练,本质最难*。
花拳绣腿者,太极本意迷。
23.演成舞蹈状,技法已迷离。
古来名家远,今人多叹息。
24.人外自有人,天外更有天。
且忌逞骄横,太极莫轻传。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是很受中老年人喜爱的一项养生运动,其实太极拳是武术中的一种。你知道太极拳有什么要领么,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又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练太极拳要掌握什么要领?
1、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均分支在两足上。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如能长期坚持练*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1、头正:虚领顶颈、两目内视、鼻尖对肚脐、两耳下垂、闭口卷舌。
2、身直:直腰扩带、虚胸实腹、尾闾下垂、背拔胸舒。
3、脚*:脚*屈膝、松胯圆裆(四*:脚*、胯*、肩*、两耳*)
4、手长:沉肩坠肘、两臂松展、两弘弧圆、提腕沉指根空手心,中指与曲池成一线。
5、运动(行拳)技术要求:头和身体腰先动,脚板*吸三鼎重,肩胯肘膝两四分两两两两合,梢中根身节节通。
6、练功四步走:收心定意。舒展筋骨。协调*衡。修身养性。
7、练成四层劲:第一绷劲。第二整体劲。第三缠丝劲。第四化劲。
8、阴阳要*衡、虚实要分清: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
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
1、*
上身要求如静立,下身要求坐在与小腿等高的`椅子、屁股只坐三寸、两脚板与肩同宽*置地面。要天天练,要有内向思维和良性思维及立体思维(形象思维),使自己坐后浑身惬意。口诀是:一球充满二极(百会与尾闾)抻。
2、晃海
尾闾固定,上身直立不变地摇晃,内脏放松、过饥过饱不练。
3、站桩(静立)
面阴背阳,类似立正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距离以大趾高骨处为本人一拳宽)、脚板四周均匀着地脚心空吸、重心在两脚心连线中点上。膝盖微曲对大趾根。尾闾垂对足跟。掖胯敛臀、松腰竖脊、虚领顶颈(要使脊椎骨节节松开)。松肩垂肘、舒胸开掖。两臂自然下垂、小指对裤缝、指根松、手心开、两中指尖通过重心意对。头正项直鼻对脐,双眼皮下松内视、脸部肌肉全部放松、牙齿微着、舌尖轻抵上颚舌根松。气沉小腹、呼吸自然。
一般站15-30分钟,如惬意可延长。济生称此“为基本健康的路线”。要天天练,要练1-3个月,使己有了一种内抻劲即内劲方可练拳。口诀是:圆锥抻满天地通。
4、行步(猫步或叫趟泥步)
口诀是:三足鼎立下盘重。要天天练。
5、学六大架势
大捋。揽雀尾。搂膝拗步。倒撵猴。云劈手。野马分鬃
6、学九式太极
先定步学上身动作。再学下肢动作(上肢不动)。最后合成。
太极拳基本技术
基本姿势:
练*太极拳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先求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规格要求,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在整体动作中形成动力定型,即所谓“明规矩而守规矩”,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太极拳练*时很讲究头部的端正、顶*、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合*处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儿将头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能使它酒出似的。要使头正、顶*就必须颈项竖直,下颏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颏,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所以,顶颈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的基本技术。
(2) 含胸拔背:
含胸是*略向内含虚,使*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和两助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凡是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而拔背则是为了有利于发发劲。
(3)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向下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定性,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内收,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肉向外下方舒展,后然轻轻向前、向内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4) 圆裆松垮:
裆即会**分。头顶百会*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血上下贯通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裆产生出来。有了裆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固,两腿弯曲轮换支撑着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髋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腿灵便。
(5) 沉肩坠肘: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臀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遒劲。这中遒劲,外似绵软,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使*完全涵虚,使脊背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手臂。
太极拳的口诀
太极拳云手的步骤
导语:云手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不管太极拳哪一门派,都有以云手命名的动作,今天本文就云手的价值和锻炼要领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云手练*的价值
云手的主要价值在于放松神经、加强血液循环、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等,其意在精神集中、意念沉着,配合以腹部呼吸,舒缓而深长,长此以往,可以增强人体肺活量,畅通经脉。另外,云手动作以腰脊为轴心,通过来回旋转完成各个动作,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
因此,云手是一项使人体得到全方面锻炼的绝佳运动。
云手的步骤
预备式
双脚开步站立,含胸拔背,舌抵下颚,目视前方,双肩自然下垂。
右云手
首先,身体左转,左腿稍弯曲,右腿伸直,左掌自左腿一侧向上向左向后,以弧形向身后划动,掌心向外,稍高过肩,五指上伸;右掌按弧形划至左胸处,指尖向左。然后,重心右移至右腿,左腿伸直,右腿稍弯曲,右手行至面前,左手缓缓落下;上体右转,右手掌心向内,行至右上方,左手掌心向下。最后,左手沿小腹向按右上弧形至面前,右手向右,慢慢下落。
左云手
左云手和右云手类似,只不过左右的动作要将方向反过来,上下动作不变,呼吸等要领也一样。
收尾
左手运至左侧,右手从右侧按弧形向上划动,掌心翻上,双手在胸前逐渐合拢,指尖并对,慢慢下放,最后分别放于大腿两侧。
云手的注意要领
配合呼吸
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呼吸,每一个动作都精确配合到呼或者吸,在云手中,左云手要吸气,右云手要呼气。呼吸要注意舌抵下颚,以达到腹部呼吸的目的,节奏要追求绵长深沉,以意导气,气沉丹田。
以腰为轴
云手尤其注重腰的作用,要时刻记住以腰为轴,做动作时要在腰的支撑下向左或向右,应不缓不急,节奏分明。
以上就是本文对云手这一太极拳动作的总结,只要记住它的注意点,勤加练*,相信你一定能融会贯通。
拓展:太极拳的云手解密
云手的名称
关于云手的名称由来,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中认为,“云手”的'式名是象形而来的。*画*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而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此名。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划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陈鑫曾说:武术中攻防手法以左右两方用得较多,所以各家套路中仍然保留了云手的模式原型,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把一路二三组云手称为“上、中、下”,演练的步法和手法也稍有变化。二路炮捶也多处出现“单云手”。显而易见,云手作为太极拳基本技术形式,虽然已经融化在各式拳势当中,但原型还独立存在着。
云手的神意
文事武功,对神意的要求都是第一位的。演练者的意就是不丢不顶的太极拳意。用神意统领周身,按规矩运转,就会出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既然云手是太极拳的“母式”,那么云手的神意就是太极拳演练和实作的神意。正常情况下,神意的关注有内外之别。在内为内劲的随机调节,在外为眼神的适时观照。
“遵易理,合拳法,统周身”才是云手神意的“真态”。
云手的轨迹
云手虽然是简单的画圈,但要求很绌,不是言传身教的确难以明了。而且各家风格不同,要求有别。这里以陈式太极拳为例,说明云手的运行轨迹。
一般情况下,单独操练云手,都是先从单云手开始的。因为双云手无非是双手的交替配合,明白了单云手,自然就能举一反三,通晓双云手的动作要领。单云手又有定步和活步之别,起步阶段自然以定步为基,可减少难度,易于入门。按传统的单云手操练形式来分,又有正反之别。
下面具体讲一下定步右单正云手的运动轨迹:
预备式:马步开手
站好右侧马步,眼睛注视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挤展开,肘微沉,右臂稍弯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方,手指高度约在肩和眉之间,右手和右脚,上下呼应。
第一动:收肘缠手
眼睛注视右前方,内气微松沉,腰胯走提塌劲,身体左转,右肘向右肋收转,右手同时顺缠收转。掌心斜向右前方,手指高度约在肩和肘之间。手指领劲不丢.肘不许夹紧、要松垂。
第二动:合手挤靠
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继续左转,肘微沉右手顺缠收转到胸前十厘米左右位置。掌心不过身体中线,斜向左后上方,手指领劲不丢。这时右肩肘要出挤靠劲,身体保持中正。
第三动:右转挤按
眼睛继续注视右前方,身体右转,肘微沉有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二十至三十厘米处。掌心斜向前下方,手指领劲不丢。这时有肘要松沉、发挤靠劲,手掌外侧意在其右上方,身体保持中正。
第四动:右转挤采
眼睛继续注视有前方,身体继续右转,右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侧五卜厘米处。掌心斜向右前下方,手指领劲不丢,手指尖与右脚趾相合。右前臂和掌腕走挤采劲,身体保持中正。
要点:整个正云手过程保持“上领下塌中间转”的身法。眼睛注视右前方,出手时“手领肘”,收手时“肘领手”,上下开合协调,既放松,内劲还要不丢不顶,呈阴阳相济状态。右正云手的动势是顺时针的轨迹,整个路线是斜向的外大内小的“鸭蛋网”。
正确的定步云手练*应该是神意专注,速度均匀,动势流畅,开合协调。划圈时,手臂三节和全身整体的合理运转是云手锻炼的真谛。
云手的实用
云手既然是母式,当然包含拳法的攻防含义,云手划圈的过程,就是理想的攻防一体模式。手臂部三节和躯干部、下肢部三节的开合一体运转,就是最佳的人体攻防动态构架。每一个随意的点都应是处于太极状态中的,要化打合一、开合一体。
例如:正云手的第一动“收肘缠手”,对方双手挤按我右腕、肘处,我松沉右肩肘,同时向里收肘,右掌指向右外下侧划弧,即肘与手的收中放的动势在同一时问完成。掌指部的缠转是梢节的紧放,肘部的收转是中节的随化,对方立即处于“落空”和“即…”的两难境地,非高手则即刻出局。
当然,理想的太极状态是相对的,我们不可忽视自己的技术锤炼和心态修养。实际上,只要理念对头,打任何拳都可达太极状态。反过来说,就是打太极,不明理法,也是盲拳,只能虚妄地陶醉自己,没有实际功用。所以,我们应从云手训练着手,举一反三。只有经过持久的正确锻炼,方可达“全身无处不太极”的状态,才能在推手和实战中,处处得机得势。
描写太极拳优美的句子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张三丰《太极拳经》
太极诗歌:1.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
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
2. 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
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3. 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
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4. 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
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
5. 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
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
6.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
*文兼*武,功到自然成。
7. 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
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
8. 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
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
9. 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
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
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
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11.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
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
12.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
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13.学拳六七年,功夫到中成。
招熟求懂劲,融汇能贯通。
14.学拳十年功,太极求大成。
能化亦能发,江湖任纵横。
15.若*太极艺,需下苦功夫。
明师真传授,时间分外余。
16.一物降一物,绝招终不绝。
技法求新变,闭门不可学。
17.拳理多不变,招式可更改。
运用无常势,能高亦能矮。
18.大架与小架,各自有长短。
步小难*稳,步大行动缓。
19.初学大功架,舒展莫心急。
犹如写大仿,容易出腕力。
20.*拳先舒展,渐渐求紧凑。
圈大成圈小,小到*无有。
21.学拳先练步,可以赢师父。
败者步法乱,胜者稳如树。
22.外形容易练,本质最难*。
花拳绣腿者,太极本意迷。
23.演成舞蹈状,技法已迷离。
古来名家远,今人多叹息。
24.人外自有人,天外更有天。
且忌逞骄横,太极莫轻传。
太极扇的古诗
关于太极扇的古诗
太极扇跳的好的古诗
太极鱼的古诗
太极洞中的古诗
太极与古诗的相同
关于太极的古诗
太极的诗词
赞扬太极的古诗
太极名言
有关于太极的古诗
关于太极鱼的古诗
写太极拳的古诗
太极语录
太极说说
跟太极有关的古诗
带太极的古诗词
关于太极的诗词
关于太极拳的古诗
与太极拳有关的古诗
写太极的古诗词
打太极的说说
有关太极的诗句
太极拳诗句
喜欢太极的说说
关于太极的口号
描写太极剑的古诗
赞太极拳的诗句
太极拳标语
描写太极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