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关于李白去荆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白去荆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白去荆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白去荆门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64) 语录(19) 说说(16) 名言(7) 诗词(1k+) 祝福(2k+) 心语(857)

  •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李白
  •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1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2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阅读全文]...

2022-01-24 05:52:42
  • 李白《秋下荆门》

  • 李白
  • 秋下荆门

      作者:李白

      原文: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鉴赏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阅读全文]...

2021-12-07 20:13:42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李白,送别
  •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阅读全文]...

2022-04-14 13:32:41
  •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 李白,送别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李白诗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诗的首二句虽*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 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野”、“ 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的是明月与云海,诗人酷爱明月,在三峡地带,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悬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势*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前六句都着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新鲜与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又不免使他心生缱绻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至此,诗人写出了初下荆门时他复杂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整理:zhl201701

    [阅读全文]...

2022-03-24 15:53:19
  • 李白《秋下荆门》唐诗赏析及译文

  • 李白,唐诗
  • 李白《秋下荆门》唐诗赏析及译文

      【作品介绍】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原文】

      秋下荆门⑴

      霜落荆门江树空⑵,布帆无恙挂秋风⑶。

      此行不为鲈鱼⑷,自爱名山入剡中⑸。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安。

      ⑷鲈鱼: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白话译文】

      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

      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赏析】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阅读全文]...

2022-05-29 07:28:16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 李白,送别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阅读全文]...

2022-06-05 10:45:25
  • 李白古诗大全

  • 李白
  • 李白古诗大全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古诗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1、《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3、《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9、《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0、《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

      1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阅读全文]...

2021-11-23 07:45:38
  • 渡荆门送别翻译全文(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及原文)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约公元724年至公元725年间,李白出蜀时所作。

    这首五律可以说是壮美瑰玮,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这首诗的背后故事是:

    这是李白出蜀时,行至荆门赠别家乡所写,大家都知道李白从小在四川长大,对他来说四川就是他的故乡,24岁时,李白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从他的老家青莲乡出来,这一路经过峨眉山,巴渝,出三峡一直到湖北荆门,李白乘坐小船在这滚滚的长江上缓缓前行,欣赏着荆门山,想着这在月光下照射的江水是从家乡三峡那里流来的不经想起来了故乡,一思念家乡就写诗来表达。

    李白之所以在唐朝以及至今都那么出名,让*记住他,和他的性格和游历的地方极为相关,李白可真是走一路写一路的诗词歌赋,每写一首还喜欢送人,让更多的人给他宣传,后期的李白因为穷困潦倒,坐船付不起船费,还用诗来抵费。就当今来说,只要是自然的名山好景都会有李白的诗,真是要想出名还得要有实力和宣传啊!

    [阅读全文]...

2022-03-28 21:09:11
  • 李白的古诗

  • 李白
  •   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3、《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9、《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0、《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

      1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3、《关山月》

    [阅读全文]...

2022-01-26 16:18:51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句子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语录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说说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名言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诗词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祝福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