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荆门的古诗

关于写荆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荆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荆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荆门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 语录(1) 说说(6k+) 名言(843) 诗词(93) 祝福(2k+) 心语(791)

  • 渡荆门送别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 送别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内容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我驾舟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古时楚国之地旅游。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际。长江滔滔奔流,流入广袤荒原。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阅读全文]...

2022-07-02 00:48:14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16 11:53:44
  • 荆门的诗句

  • 荆门的诗句

      1、《荆门西下》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2、《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过荆门》李绅(唐)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蒨。帆势侵云灭又明,山程背日昏还见。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林中有鸟飞出谷,月上千岩一声哭。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纵为羽族莫栖息,直上青云呼帝阍。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皎洁深看入涧泉,分明细见樵人径。阴森鬼庙当邮亭,鸡豚日宰闻膻腥。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

      5、《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6、《度荆门望楚》唐朝·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7、《秋下荆门》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8、《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阅读全文]...

2022-02-02 22:42:34
  • 荆门的诗句

  • 文学
  • 荆门的诗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荆门的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荆门西下》

      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2、《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过荆门》

      李绅(唐)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蒨。帆势侵云灭又明,山程背日昏还见。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林中有鸟飞出谷,月上千岩一声哭。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纵为羽族莫栖息,直上青云呼帝阍。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皎洁深看入涧泉,分明细见樵人径。阴森鬼庙当邮亭,鸡豚日宰闻膻腥。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

      5、《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6、《度荆门望楚》

      唐朝·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7、《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8、《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荆门蒙泉

      宋代 刘子寰

      郏石玲珑玉为骨,下有双泉深觱沸。珠泉凝白玉泉碧,含彩扬辉以其物。

      珠泉灵蚌夜出游,忽惊月色清如秋。一山木叶皆倒影,月轮却在泉间浮。

      玉泉潜珍閟莫测,木石但观皆润泽。卞和生长此山间,谷邃泉深求不得。

      泉心缓缓嘘浮珠,泉口急流深满渠。鱼虾蛭蚓不敢狎,始知下有龙神居。

      老龙动息有常定,朝昏泉涌如潮信。馀波派作九曲流,百折不能违水性。

      石池数顷琉璃浸,池底金莲铺绿锦。金碧晶荧射眼明,烦襟濯尽生寒凛。

      上古消沉不可知,唐贤往往已留题。莓苔剥落传师笔,沙砾灭没文饶碑。

      汴京往昔升*日,北上西来多墨客。东坡诗扁卧蚕书,鲁直门颜生铁画。

      向来虏寇抄荆门,城郭屋庐俱荡焚。黄头亦恐杀风景,岿然独有林亭存。

      古称神瀵疑兹是,到处涔蹄无此比。争得山头无戍垒,住向荆门弄泉水。

      1、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2、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

      3、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王昌龄《卢溪主人》

    [阅读全文]...

2022-06-29 07:08:13
  •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 送别,阅读,文学
  •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开故乡,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的人,更会有浓浓的乡思。李白《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这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都是*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大荒,谓海外也。)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江岸辽阔。颔、颈二联,一远景,一*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二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阅读全文]...

2022-06-01 03:23:47
  •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 送别,诗意
  •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野:*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山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诗人叙事抒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又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最后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的群山,*野是长江流经的*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m.ju.51tietu.net)“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全文]...

2022-03-15 16:43:09
  • 《度荆门望楚》陈子昂唐诗

  • 唐诗
  •   《度荆门望楚》是唐代家陈子昂的诗作。全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寓情于景,含而不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度荆门望楚》注释】

      ⑴荆门:山名。《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⑵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绝壁,船行极险。

      ⑶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⑷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⑸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⑹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

      ⑺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度荆门望楚》白话译文】

      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

      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

      【《度荆门望楚》创作背景】

      这首《度荆门望楚》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当是调露(唐高宗年号,679—680)年间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

      【《度荆门望楚》赏析】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自古有“荆楚西门”、“荆门十二碚”之称,也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首联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行程的交代。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颔联,作者进一步描写眼前所历之景。“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两句分承起首对句。诗中说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处,也指已入楚境。《水经注》谓:“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舟行三峡之中,山峦相连,峡中云水之气,如烟如雾。过四陵峡,出南津关,度荆门,烟寒雾霁,天宽地阔,别具一番情趣。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因此诗人兴奋地、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这里,作者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春秋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他曾在《凤兮歌》中,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讽刺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陈子昂引以自比,充分表达了他傲世的激昂之气。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阅读全文]...

2022-07-04 21:17:06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 李白,送别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阅读全文]...

2022-06-05 10:45:25
写荆门的古诗 - 句子
写荆门的古诗 - 语录
写荆门的古诗 - 说说
写荆门的古诗 - 名言
写荆门的古诗 - 诗词
写荆门的古诗 - 祝福
写荆门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