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关于渡荆门送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渡荆门送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渡荆门送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渡荆门送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9) 语录(5) 说说(6) 名言(974) 诗词(453) 祝福(23) 心语(944)

  • 渡荆门送别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 送别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内容主旨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我驾舟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古时楚国之地旅游。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际。长江滔滔奔流,流入广袤荒原。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阅读全文]...

2022-07-02 00:48:14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16 11:53:44
  • 渡荆门送别翻译全文(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意思)

  • 送别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收录《唐诗三百首》,是李白出蜀离乡,所见而作的诗。本诗特色就是移步换景手法,就像咱们跟着作者一步步走出川所见的景色,用极为精确和凝炼的语言描绘出长江从高山而下后流入荒野*原之中的壮阔景象。诗人笔锋雄健,描绘景色宏大壮阔,意境高远。最后两句,说出*青山,奔腾的流水就像送自己出行万里一样,别样调侃,不失活泼。李大诗仙,笔法惊人,鬼斧神工!

    万里送行舟

    [阅读全文]...

2022-05-28 04:37:07
  • 渡荆门送别唐诗赏析

  • 送别,唐诗
  • 渡荆门送别唐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渡荆门送别》唐诗全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作品介绍】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27首。《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原文】

      渡荆门送别

      作者:唐·李白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野:*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原的高空中和*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阅读全文]...

2022-07-19 04:43:13
  •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

  • 李白,送别
  •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学*。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参考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③,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②海楼:海市蜃楼。

      ③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简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唐]李白

      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2、渡远,乘船远行。

      3、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4、大荒,此指广阔的原野。

      5、海楼,即海市蜃楼。

      6、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作者把四川当作故乡,长江自蜀东流,故称。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蜀东下时在荆门外所作。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乘舟自蜀中出荆门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情怀。全诗共八句,开篇即点明自己出游的路径。诗人来自蜀地,远在“荆门外”,而“楚国”是目的地,出了荆门山便意为离蜀入楚,诗人常在蜀地,一朝离别,自然感慨万千。诗中三四句如一幅长轴山水图,秀美如画,脍炙人口。

    [阅读全文]...

2022-04-14 10:22:26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句子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语录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说说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名言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诗词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祝福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