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关于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37) 语录(26) 说说(66) 名言(11) 诗词(4k+) 祝福(80) 心语(1)

  • 渡荆门送别翻译全文(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意思)

  • 送别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收录《唐诗三百首》,是李白出蜀离乡,所见而作的诗。本诗特色就是移步换景手法,就像咱们跟着作者一步步走出川所见的景色,用极为精确和凝炼的语言描绘出长江从高山而下后流入荒野*原之中的壮阔景象。诗人笔锋雄健,描绘景色宏大壮阔,意境高远。最后两句,说出*青山,奔腾的流水就像送自己出行万里一样,别样调侃,不失活泼。李大诗仙,笔法惊人,鬼斧神工!

    万里送行舟

    [阅读全文]...

2022-05-28 04:37:07
  •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李白
  •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1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2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阅读全文]...

2022-01-24 05:52:42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16 11:53:44
  • 渡荆门送别赏析

  • 送别
  • 渡荆门送别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远:远自。

      ②江:长江。

      ③下:移下。

      ④海楼:海市蜃楼。

      ⑤仍:频频。

      【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原的高空中和*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阅读全文]...

2021-12-11 17:26:03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李白,送别
  • 渡荆门送别

      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阅读全文]...

2022-04-29 04:20:46
  • 渡荆门送别鉴赏(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注释及译文)

  • 送别
  • 李白其人,无需多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而且李白的卓越才思是从青年时期就开始,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不像很多诗人,要经过岁月的磨砺,文风逐渐沉淀,成为大家。他一出手即高峰,至死依旧豪情不减,睥睨天下。

    不过李白的精品诗歌,至今一千多年,已经被分析尽了。我们要来赏析,那就要找出一条不同的路子来,否则的话去网上抄抄就好了,费尽情思却写出一样的东西来,何苦来哉?

    昨天赏析了王绩的《野望》,分析了五言律诗最早作品在没有规则下的自然产生,忽然想到了一条思路。然后再仔细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发现确实草蛇灰线,脉络暗合,也就有了下笔写这首诗赏析文章的角度。

    众所周知李白的古风成就最高,而格律诗中则以七绝成就最高,五律也不错。相对而言,七律就比杜甫要逊色些,排律就更不要讲了。而我们今天来赏析李白、杜甫的作品,实际上是把古风和格律诗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来考察他们的思绪、意境。李白文思纵横天地,是以称仙,杜甫则至备圆满,是以称圣。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李白不喜欢格律,认为格律限制了他的表达,也因为如此李白作品被当下不守格律的人奉为圭臬,时不时抬出来对格律派表示鄙薄和反对,也确实震慑了不少人。毕竟李白诗仙的名头太大,很多人也不知道就里,无从反对,只有唯唯诺诺。

    不过这全是扯蛋。

    李白的个性确实是*不羁,但是他的诗文看似随意,其实规制严谨。他的行文飘忽不定,实际上师从庄子、屈原、谢朓、庾信、鲍照,处处都可以看出师从名门。为什么我们对他的文风喜欢用汪洋恣肆,浪漫不羁的评价?你不看看他的偶像都是哪些?

    为什么他的格律诗成就不高?这与他的个性有一定关系,但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关系更大。

    有很多人说,李白、杜甫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吗?

    是的,李白、杜甫、王维都是一个时期的人,都经历了盛唐飞歌、安史之乱,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性格让大唐诗歌三甲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但是,李白、王维是同生同死(年份)之人,而杜甫小了他们十一岁。这十一年,正是一个蒙童受学成长的关键时期,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成学。

    格律诗规则在这十一年中飞快普及,并成为科举制式以及蒙学教育。也就是说,李白、王维接受的是初期格律教育——701年出生,武周时期刚刚结束,格律规则也才刚刚成型,而规则中较早在诗人中形成共识的“相替”、“相对”的应用,是李白、王维都学*并遵守的。而相对形成较晚的“相粘”规则就没有那么普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王维的作品中很多“折腰体”的缘故,而李白和王昌龄作为七绝的主要推动人,在“相粘”上是更加喜欢的,所以“折腰体”不多。而到了杜甫读书学*的年纪,各种格律规则都更加成熟,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他才能成为集格律大成的诗圣。

    从个人才华来说,李白、杜甫、王维都是顶尖好手,是时代代沟让李、王二人无法成为“诗圣”,是仕途际遇让李、杜二人无法成为“诗佛”,是个人性格让杜、王二人无法成为“诗仙”。

    这和《渡荆门送别》有什么关系?和王绩的《野望》又有什么关系?

    王绩的《野望》大概在640年左右写成,是最早的五言律诗。这也说明一点,五言律诗格式的形成要远早于五绝、七绝、七律、排律这些格律诗格式。李白在推动七绝、杜甫在推动七律的时候,五律早已经成熟得不能再完备了。哪怕是不爱好格律的李白,五律也是一种精通的体裁。或者这么说,五律算是打通古体诗和*体诗的媒介,而精通古体诗的李白,对这种后来被定为*体诗的五律,也是个中高手。

    我们都知道李白歌行体、七绝、五律写得好,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为五律对于他来说,就是古风。

    李白的五律并没有遵守后来杜甫、岑参时期律诗的普遍文法,就是到如今旧体诗人还在遵守的“起承转合”。这并不是因为韩愈对文法的散文化,也不是李商隐对文法的朦胧化,李白的五律文法,上承南北朝,而最直接的,就是上承王绩。

    王绩的《野望》前面有专门分析,我们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野望》在哪些方面有传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实际上并不是送谁的时候写的,而是李白二十六岁出蜀时有感而作,也就是送别自己的意思。尾联也有交代“万里送行舟”,所以去掉“送别”二字,就叫《渡荆门》也是可以的。

    起句仄起仄收,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严格合律的,仅有第七句“仍怜故乡水”是“**仄*仄”,这是“***仄仄”的变格,即“鲤鱼翻波”,是极其常见的变格,不是出律,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等等,都是这种现象。

    *仄另有专栏讲解,这里就不细谈。我们知道它严格合律就行。

    颔联“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严格对仗,符合律诗中二联对仗的要求。

    所以这首五言律诗是严格遵守格律要求的。

    我们来看内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代地点、事由。

    我乘舟渡江到了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就进入荆门外的景色描写。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和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以一较长短。个人很怀疑杜甫是在化用李白的这两句诗,他在写《旅夜书怀》之时,前后虽然相差几十年,但是以他对李白的崇拜,看到相似的情景,想起偶像的两句诗来并化用成自己的句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然,*心而论,杜甫的诗句感觉更好,有星、有月、有*野广阔,大江涌动,和李白远眺山川、大江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但是两者抒发的感情是相似的,所谓英雄相惜,和而不同,都是好句。

    山随着低*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依然在写景,不过就综合了时间段,并非完全是眼下的实景,有晚上,有白天。晚上是看不到“云生结海楼”的。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堆积幻化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拟人手法,把故乡流过来的水拟人,不远万里为我送别,其实正反映了李白对故乡的不舍,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于后来的律诗文法结构“起承转合”中颈联的转折重要性,《渡荆门送别》在颈联没有转折,而是和颔联一样的进行景色描写。它是采取了“起承承结”的结构,首联起兴,中二联进行景色铺陈,尾联发感叹抒情。

    这和后来的写法是有区别的,这种写法从哪儿来呢?从五柳先生那里来,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对“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的感叹总结,这是魏晋玄言诗留下的总结性小尾巴。这种特色直到谢朓才有所改变,诗最后一联不再总结陈词,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感悟。进入唐诗后,这类作者感叹的尾巴就完全没有了,但是初唐的五律还是保持了这种首联起兴,中二联写景,尾联抒情的结构。

    个中代表就是五律第一篇,王绩的《野望》,因为前面有文章详细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把诗列出来,大家感受一下结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结构非常明显。这种结构其实是可以精简去除中二联的,成为一首五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对诗歌要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影响?非常小。同理,《渡荆门送别》也可以这么处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南北朝后,初唐律诗的特色。这种写作结构是一脉相承的,到后来“起承转合”成为定式,同样有一些律诗可以拿掉中二联。随着韩愈、李商隐等人对文法的创新,结构慢慢复杂,每一联都不可或缺,有些律诗就不能这么处理,但是在早期的五律,基本上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快速理解诗人创作意图的。

    中二联是用来丰富诗的内容,让诗看起来更加文采飞扬。

    [阅读全文]...

2022-05-22 02:34:34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 李白,送别
  •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阅读全文]...

2022-06-05 10:45:25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句子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语录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说说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名言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诗词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祝福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