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收录《唐诗三百首》,是李白出蜀离乡,所见而作的诗。本诗特色就是移步换景手法,就像咱们跟着作者一步步走出川所见的景色,用极为精确和凝炼的语言描绘出长江从高山而下后流入荒野*原之中的壮阔景象。诗人笔锋雄健,描绘景色宏大壮阔,意境高远。最后两句,说出*青山,奔腾的流水就像送自己出行万里一样,别样调侃,不失活泼。李大诗仙,笔法惊人,鬼斧神工!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1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词2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蜀地的崇山峻岭,随着开阔的江汉*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浩浩荡荡的在原野上奔涌向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远:远自。
②江:长江。
③下:移下。
④海楼:海市蜃楼。
⑤仍:频频。
【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原的高空中和*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
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李白其人,无需多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而且李白的卓越才思是从青年时期就开始,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不像很多诗人,要经过岁月的磨砺,文风逐渐沉淀,成为大家。他一出手即高峰,至死依旧豪情不减,睥睨天下。
不过李白的精品诗歌,至今一千多年,已经被分析尽了。我们要来赏析,那就要找出一条不同的路子来,否则的话去网上抄抄就好了,费尽情思却写出一样的东西来,何苦来哉?
昨天赏析了王绩的《野望》,分析了五言律诗最早作品在没有规则下的自然产生,忽然想到了一条思路。然后再仔细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发现确实草蛇灰线,脉络暗合,也就有了下笔写这首诗赏析文章的角度。
众所周知李白的古风成就最高,而格律诗中则以七绝成就最高,五律也不错。相对而言,七律就比杜甫要逊色些,排律就更不要讲了。而我们今天来赏析李白、杜甫的作品,实际上是把古风和格律诗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来考察他们的思绪、意境。李白文思纵横天地,是以称仙,杜甫则至备圆满,是以称圣。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李白不喜欢格律,认为格律限制了他的表达,也因为如此李白作品被当下不守格律的人奉为圭臬,时不时抬出来对格律派表示鄙薄和反对,也确实震慑了不少人。毕竟李白诗仙的名头太大,很多人也不知道就里,无从反对,只有唯唯诺诺。
不过这全是扯蛋。
李白的个性确实是*不羁,但是他的诗文看似随意,其实规制严谨。他的行文飘忽不定,实际上师从庄子、屈原、谢朓、庾信、鲍照,处处都可以看出师从名门。为什么我们对他的文风喜欢用汪洋恣肆,浪漫不羁的评价?你不看看他的偶像都是哪些?
为什么他的格律诗成就不高?这与他的个性有一定关系,但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关系更大。
有很多人说,李白、杜甫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吗?
是的,李白、杜甫、王维都是一个时期的人,都经历了盛唐飞歌、安史之乱,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性格让大唐诗歌三甲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但是,李白、王维是同生同死(年份)之人,而杜甫小了他们十一岁。这十一年,正是一个蒙童受学成长的关键时期,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成学。
格律诗规则在这十一年中飞快普及,并成为科举制式以及蒙学教育。也就是说,李白、王维接受的是初期格律教育——701年出生,武周时期刚刚结束,格律规则也才刚刚成型,而规则中较早在诗人中形成共识的“相替”、“相对”的应用,是李白、王维都学*并遵守的。而相对形成较晚的“相粘”规则就没有那么普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王维的作品中很多“折腰体”的缘故,而李白和王昌龄作为七绝的主要推动人,在“相粘”上是更加喜欢的,所以“折腰体”不多。而到了杜甫读书学*的年纪,各种格律规则都更加成熟,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他才能成为集格律大成的诗圣。
从个人才华来说,李白、杜甫、王维都是顶尖好手,是时代代沟让李、王二人无法成为“诗圣”,是仕途际遇让李、杜二人无法成为“诗佛”,是个人性格让杜、王二人无法成为“诗仙”。
这和《渡荆门送别》有什么关系?和王绩的《野望》又有什么关系?
王绩的《野望》大概在640年左右写成,是最早的五言律诗。这也说明一点,五言律诗格式的形成要远早于五绝、七绝、七律、排律这些格律诗格式。李白在推动七绝、杜甫在推动七律的时候,五律早已经成熟得不能再完备了。哪怕是不爱好格律的李白,五律也是一种精通的体裁。或者这么说,五律算是打通古体诗和*体诗的媒介,而精通古体诗的李白,对这种后来被定为*体诗的五律,也是个中高手。
我们都知道李白歌行体、七绝、五律写得好,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为五律对于他来说,就是古风。
李白的五律并没有遵守后来杜甫、岑参时期律诗的普遍文法,就是到如今旧体诗人还在遵守的“起承转合”。这并不是因为韩愈对文法的散文化,也不是李商隐对文法的朦胧化,李白的五律文法,上承南北朝,而最直接的,就是上承王绩。
王绩的《野望》前面有专门分析,我们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野望》在哪些方面有传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实际上并不是送谁的时候写的,而是李白二十六岁出蜀时有感而作,也就是送别自己的意思。尾联也有交代“万里送行舟”,所以去掉“送别”二字,就叫《渡荆门》也是可以的。
起句仄起仄收,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严格合律的,仅有第七句“仍怜故乡水”是“**仄*仄”,这是“***仄仄”的变格,即“鲤鱼翻波”,是极其常见的变格,不是出律,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等等,都是这种现象。
*仄另有专栏讲解,这里就不细谈。我们知道它严格合律就行。
颔联“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严格对仗,符合律诗中二联对仗的要求。
所以这首五言律诗是严格遵守格律要求的。
我们来看内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代地点、事由。
我乘舟渡江到了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就进入荆门外的景色描写。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和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以一较长短。个人很怀疑杜甫是在化用李白的这两句诗,他在写《旅夜书怀》之时,前后虽然相差几十年,但是以他对李白的崇拜,看到相似的情景,想起偶像的两句诗来并化用成自己的句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然,*心而论,杜甫的诗句感觉更好,有星、有月、有*野广阔,大江涌动,和李白远眺山川、大江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但是两者抒发的感情是相似的,所谓英雄相惜,和而不同,都是好句。
山随着低*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依然在写景,不过就综合了时间段,并非完全是眼下的实景,有晚上,有白天。晚上是看不到“云生结海楼”的。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堆积幻化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拟人手法,把故乡流过来的水拟人,不远万里为我送别,其实正反映了李白对故乡的不舍,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于后来的律诗文法结构“起承转合”中颈联的转折重要性,《渡荆门送别》在颈联没有转折,而是和颔联一样的进行景色描写。它是采取了“起承承结”的结构,首联起兴,中二联进行景色铺陈,尾联发感叹抒情。
这和后来的写法是有区别的,这种写法从哪儿来呢?从五柳先生那里来,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对“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的感叹总结,这是魏晋玄言诗留下的总结性小尾巴。这种特色直到谢朓才有所改变,诗最后一联不再总结陈词,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感悟。进入唐诗后,这类作者感叹的尾巴就完全没有了,但是初唐的五律还是保持了这种首联起兴,中二联写景,尾联抒情的结构。
个中代表就是五律第一篇,王绩的《野望》,因为前面有文章详细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把诗列出来,大家感受一下结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结构非常明显。这种结构其实是可以精简去除中二联的,成为一首五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对诗歌要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影响?非常小。同理,《渡荆门送别》也可以这么处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南北朝后,初唐律诗的特色。这种写作结构是一脉相承的,到后来“起承转合”成为定式,同样有一些律诗可以拿掉中二联。随着韩愈、李商隐等人对文法的创新,结构慢慢复杂,每一联都不可或缺,有些律诗就不能这么处理,但是在早期的五律,基本上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快速理解诗人创作意图的。
中二联是用来丰富诗的内容,让诗看起来更加文采飞扬。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句意
渡荆门送别古诗送的谁
渡荆门送别名句
渡荆门送别的名句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配乐
关于渡荆门送别古诗的题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朗读
古诗《渡荆门送别》的解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拼音
渡荆门送别名句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姊妹篇
渡荆门送别四句古诗的拼音
渡荆门送别古诗尾联送字的妙处
渡荆门送别是不是思乡的古诗
渡荆门送别是哪个季节的古诗
渡荆门送别古诗的中心思想
度荆门送别名句
荆门送别古诗的特点
渡荆门送行的古诗
李白渡荆门的古诗
荆门诗句
李白的古诗渡远荆门外
含有荆门的古诗句
写荆门的古诗
含有荆门的古诗
关于荆门山的古诗
李白到荆门的古诗
李白去荆门的古诗
古诗里有荆门二字的诗
关于佛山龙狮的古诗词
关于生女孩的古诗词
嫦娥古诗的诗配画小学生视频
我读古诗想象的画面
在大事面前扛得住的古诗
出自古诗词中的优美词语
十二生肖蛇的古诗词
描写诗人聚会的古诗
元宵节有关的古诗英语
古诗文带滢的
我与书的古诗接触
酒的古诗释义
表达战袍情谊的古诗
形容萱的古诗词
有关年年岁岁的古诗词
以逢结尾的古诗词
模仿课文绿的古诗词
仿写的七夕古诗
不讲道义的古诗词
有关于月兔的古诗
描写交通方便的古诗
描写治水的古诗词
描写办公的古诗大全
古诗词中含有袁字的
古诗的一种体裁行
失去又得到的古诗
关于黄河的主题的古诗
无缘此地的古诗
说老师不老的古诗词
谈古诗词教学中的雅教林玲玲
课文王冕联系的啥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