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千里共婵娟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轼千里共婵娟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轼千里共婵娟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轼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诗词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希望你们在意的人能 够*安长久,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够一起欣赏这皎洁月光的美好。下面是由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相关阅读】我爱记常识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归去:回到天上去
4、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5、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6、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7、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8、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9、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0、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1、但:只。
12、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借用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m.ju.51tietu.net)。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李煜《书灵筵手巾》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宋之问《绿竹引》
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美人竟独往,而我安得群。 ——李白《禅房怀友人岑伦》
还是春风客路,对花时、空负婵娟。——赵长卿《画堂春·辇下游西湖有感》
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毛滂《蓦山溪·元夕词》
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毛滂《踏莎行·碧树阴圆》
亭前秋雨馀,明月来婵娟。——王之道《月台》
秋月婵娟,皎洁碧纱窗外,照花穿竹冷沉沉,印池心。——李珣《酒泉子·秋月婵娟》
却恨婵娟成两处,清尊无分共中秋。——陈文蔚《子京以长篇告别值予欲出一绝谢之》
月圆,人几时圆?不似他南楼上斗婵娟。——关汉卿《双调·新水令》
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尊里。——辛弃疾《满江红·风卷庭梧》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王翰《春女行》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怨》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柳永《戚氏·晚秋天》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钱福《蹴鞠》
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娟。——李白《古风其五十一·殷后乱天纪》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楚香罗袖,谁伴婵娟。——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缥缈疑仙乐,婵娟胜画图。——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皎皎千婵娟,盈盈翠红围。——汪元量《宋宫人分嫁北匠》
芭蕉丛畔碧婵娟,免更悠悠扰蜀川。——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去国婵娟意可怜,新恩慰藉情难足。——姚鼐《秦帝卷衣曲》
建木谁能*,射干复婵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寒山《诗三百三首》
孙郎何处得授受,长江秋霁印婵娟。——方回《听孙链师琴》
婵娟玉貌二八馀,自怜颜色花不如。——权德舆《薄命篇》
亦有少妇破瓜年,春闺无伴独婵娟。——李德裕《鸳鸯篇》
问何如,歌窈窕,舞婵娟。——辛弃疾《最高楼·金闺老》
一自香魂招不得,只应江上独婵娟。——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
惜哉效颦客,心想劳婵娟。——钱起《诏许昌崔明府拜补阙》
撩乱云峰好赋诗,婵娟水月堪为喻。——皎然《与李司直令从荻塘联句》
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吕洞宾《七言》
婵娟天上月,的醿草间露。——刘基《旅兴(四十首)·忡忡坐虚室》
信宿婵娟飞雪度,能使玉人俱掩嫭。——张九龄《奉和圣制瑞雪篇》
遥知婵娟客,与我笑一俱。——郦权《木樨》
碧落谁分造化权,结霜凝雪作婵娟。——徐夤《月》
海涛拥出烂银盘,千里婵娟共今夕。——黄庚《题东山玩月图》
一言开蠖濩,千里对婵娟。——方岳《式贤和杜夔府百韵过余秋崖下大篇舂容笔力乃》
赤龙并驾参婵娟,万古日月悬中天。——贡师泰《金溪县葛烈女庙》
祖龙*六国,后宫罗婵娟。——文静玉《秦沟粉黛砖砚诗》
良宝委短褐,闲琴独婵娟。——陈子昂《赠赵六贞固二首》
汉城应期破镜时,胡尘万里婵娟隔。——陈陶《关山月》
贾客不爱月,婵娟闲沧洲。——陈陶《海昌望月》
梦觉青楼最可怜,婵娟素魄满寒天。——权德舆《旅馆雪晴,又睹新月,众兴所感,因成杂言》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令狐楚《郡斋左偏栽竹百馀竿炎凉已周青翠不改而为墙垣…之趣》
含情慷慨谢婵娟,江上芙蓉各自怜。——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含情慷慨谢婵娟》
有人说,喜欢吃的人,能得到比旁人多一半的乐趣。苏轼一生坎坷,可他贬到哪,吃到哪,让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难,而爱上了他的达观。
吃能治愈人,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一件小小的吃食,苏轼认真赋诗,让人从他的文字中体会到吃的乐趣。读这36句苏轼的美食诗词,心烦的时候,读一读,希望能治愈你。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於潜僧绿筠轩》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五首·其三》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满庭芳·归去来兮》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注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为甚酥诗》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寒具诗》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撷菜》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 宋 · 苏轼《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苏轼《留别廉守》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豆粥》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 宋 · 苏轼《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黑黍黄粱初熟候,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3、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5、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6、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1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15、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
1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m.ju.51tietu.net)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8、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1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
20、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2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22、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23、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2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2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2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2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9、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30、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月亮的诗句苏轼
引导语:迷离的月光下,放飞思绪,将所有的'思念都传递于指尖,溶入这行行的字里,随风飘向远方的你。 我们一起学*关于苏轼写的月亮的诗句。
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苏轼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3、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4、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5、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陶渊明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7、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8、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刘禹锡
9、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10、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11、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萧诗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13、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张惠言
14、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杜甫
15、清风明月本无价,*山遥水皆有情。——梁章钜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1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19、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2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2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3、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2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2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刘方*
2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2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
2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2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3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31、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 刘禹锡〕
32、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3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3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三)秋歌》
35、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3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3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3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40、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1、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4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3、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4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5、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46、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苏轼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传千古的诗词名句,欢迎阅览!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苏轼《江城子》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8、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9、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10、一蓑烟雨任*生。——苏轼《定风波》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光曲》
1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1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15、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16、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
18、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1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20、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
2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
2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
2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24、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
2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26、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神子》
27、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狱中遗子由》
28、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
29、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苏轼《满庭芳》
30、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前赤壁赋》
2、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苏轼《江城子·江景》
5、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轼《初到黄州》
6、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7、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0、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苏轼《鹧鸪天·佳人》
11、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1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13、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14、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1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16、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18、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9、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苏轼《浣溪沙·荷花》
20、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21、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2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3、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24、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25、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行香子·述怀》
2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27、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苏轼《昭君怨·送别》
28、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29、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30、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3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32、长记*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3、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34、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5、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6、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苏轼《醉落魄(*上呈元素)》
37、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二首》
38、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39、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0、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4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2、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3、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4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5、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46、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苏轼《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47、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48、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49、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
5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1、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千里共婵娟的诗句
苏轼的古诗含有千里共婵娟
千里婵娟苏轼的古诗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古诗
以千里共婵娟为尾的古诗
挽留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古诗
千里共婵娟的古诗朗诵
干里共婵娟的古诗
关于婵娟的诗句
带婵娟的诗句
千里共婵娟这首古诗是写给谁的
婵娟的诗词
含婵娟的诗句古诗
带婵娟的古诗
有婵娟一词的古诗句
诗句中带婵娟的古诗
有婵娟的古诗
小婵娟的古诗
古诗婵娟的典故
古诗带婵娟二字的
古诗中带有婵娟的诗句是
含婵娟的古诗词
月亮婵娟的古诗
有婵娟一词的古诗
关于婵娟的诗句古诗词
里海棠婵千旧共依娟的古诗
古诗里的婵娟啥意思
把月亮比作婵娟的古诗是
苏轼的千古诗
苏轼和他的千古诗句
植物思乡的古诗
有雨的自创古诗
被朋友反复坑还记不住的古诗
为人而教的古诗
涉及他哥的古诗
播放各乡各村的古诗
关于**和女娲的古诗
古代古诗谁写的最多
古诗词风的填空含出处
书法写作有关的古诗
描写秋天的诗古诗五绝
请写出含有滋字的古诗
有关春天的完整古诗
有左的古诗
南水北调的古诗
带浅和夏两字的古诗
蕴含哲理式结尾的古诗
弘扬民族文明的古诗
方便聊聊的古诗词
写时间逆流的古诗
请写出含有纨字的古诗
广州市南沙的古诗词
瑞和阳字的古诗词
语文书上的日月明古诗
含有如画二字的古诗词
适合5岁孩子朗诵的儿歌古诗
唐朝王维写的关于家乡的古诗
父母亲担心儿子的古诗
关于暮春的古诗大全高中学过
中秋对爱人的情话古诗
有个女的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