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古诗的图片

关于木叶古诗的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木叶古诗的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木叶古诗的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木叶古诗的图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2) 语录(2k+) 说说(1) 名言(506) 诗词(91) 祝福(1k+) 心语(54)

  • 《说木叶》林庚

  • 《说木叶》林庚

      学*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效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林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答案:

      1. BB项,“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树叶简称为叶,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并不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故选B。

      2. DD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文意理解错误。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指出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

      3. AB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五段,“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的形象,而并不是“双重形象”。C项,对象错误,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说法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项,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说法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是紧扣着“木”与“树”的差别来推理的,而选项“就”字使表述绝对。故选A。

    [阅读全文]...

2022-05-25 05:15:32
  • 说木叶说课稿

  •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

      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

      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阅读全文]...

2022-01-17 08:20:46
  • 关于木叶的诗句

  •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刘慎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纳兰容若《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黄鹤楼前木叶黄,白云飞尽雁茫茫。——陈孚《鄂渚晚眺》

    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

    野芦花侣杨花白,蕊木叶如枫叶红。——刘崧《秋日燕城杂赋五首·其一》

    木叶秋容瘦,客怀思故乡。——黄庚《宿龙瑞山房次周云隐韵》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苏轼《后赤壁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独不见》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纳兰容若《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容若《采桑子·九日》

    长安秋声干,木叶相号悲。——孟郊《戏赠无本》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黄庭坚《听履霜操》

    香炉峰前木叶落,樽垒好在黄家垆。——沈辽《奉送孝续归九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季秋木叶未全落,西风卷云飞雪作。——张耒《和大雪折木》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高适《东*路作三首》

    微飚木叶江波生,皓露芙蓉秋色死。——汤显祖《送前宜春理徐茂吴》

    桧树郁冬皋,木叶辞秋苑。——汤显祖《离合诗寄京邑诸贵(良会今乖)》

    天风木叶落,江南应早秋。——黎民表《答欧桢伯长歌见怀之作》

    洞里烟深木叶粗,乘风使者降玄都。——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鲍溶《闻蝉》

    洞庭湖中木叶稀,姑苏台上城乌宿。——屠隆《长安明月篇》

    澄空霜华薄,木叶不尽彫。——文征明《十日游治*寺再叠前韵》

    暮秋木叶已微丹,小雨萧萧又作寒。——陆游《秋雨·暮秋木叶已微丹》

    金丹拟就玉蟾分,木叶西风铁笛闻。——蓝仁《赠武夷魏士达》

    凉月转雕阑,萧萧木叶声乾。——纳兰容若《 河渎神·凉月转雕阑 》

    秋风木叶飞边彻,日暮铜台别杯釂。——强至《送盛君方》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徐敞《白露为霜》

    乔林木叶尽,仰见鹤鹳窠。——张嵲《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我行均阳道》

    天高木叶下,潦退河流卑。——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

    洞庭木叶空,临水悲相送。——李德《十二月乐章》

    琼瑶古木叶覆地,玗珠老树枝参天。——曾丰《赋马漕桂岩》

    钟声下接冯夷鼓,木叶深回罔象风。——郑善夫《大湖汎舟登弁顶》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堇泥道滑木叶寒,辘辘车声行复歇。——岳珂《太行道》

    风满潮沟木叶飞,水边行客驻骖騑.三朝恩泽冯唐老,万里乡关贺监归。——徐铉《送陈秘监归泉州》

    黑波汎高树,木叶走崩石。——虞集《记梦》

    受降城下沙场雪,无定河边木叶霜。——李廌《谢王生赠弓矢》

    依泊洞庭波,木叶忽已黄。——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避秦衣木叶,矧肯羞悬鹑。——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秋风木叶落,送客丽谯东。——张栻《送张深道二首·秋风木叶落》

    日白天青木叶凋,云山漫漫故乡遥。——刘基《秋感(二首)·日白天青木叶凋》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伤心行》

    木叶简介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阅读全文]...

2022-07-25 23:30:11
  • 秋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_秋的伤感句子

  • 伤感
  •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秋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

    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6、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7、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

    8、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9、西山红叶好,露重**浓。*

    10、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1、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12、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13、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1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5、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1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17、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1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西塍废园》

    21、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

    22、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乐》

    2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2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6、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28、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满庭芳》

    29、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

    3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31、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3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33、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月》

    34、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35、停车座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36、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小编相关推荐

    1、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6、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7、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8、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9、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2、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阅读全文]...

2022-07-04 13:12:51
  • 《说“木叶”》阅读练*及答案解析

  • 阅读
  • 《说“木叶”》阅读练*及答案解析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木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12分)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2分)

      2、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3分)

      3、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3分)

      4、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4分)

      答案:

      1、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2、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3、“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

      4、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惯于用单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答案:

      1. BB项,“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树叶简称为叶,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并不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故选B。

      2. DD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文意理解错误。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指出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

      3. AB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五段,“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的形象,而并不是“双重形象”。C项,对象错误,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说法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项,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说法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是紧扣着“木”与“树”的差别来推理的,而选项“就”字使表述绝对。故选A。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这就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交替之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节选 林庚)

      13、下列对“木”字第二个艺术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与我们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木制品的颜色和触感是一致的。

      B 由于“木”的潜在的暗示,依然左右着落叶的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C “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两句诗中的叶子形象,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所以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也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不同。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作者这句话形象的诠释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4、下列对“木叶”这一意象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它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B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阅读全文]...

2022-04-19 12:45:39
  • 秋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_秋的伤感句子

  • 伤感,心情
  •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秋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

    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6、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7、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

    8、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9、西山红叶好,露重*浓。*

    10、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1、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12、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13、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1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5、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1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17、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1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西塍废园》

    21、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

    22、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乐》

    2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2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6、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28、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满庭芳》

    29、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

    3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31、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3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33、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月》

    34、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35、停车座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36、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小编相关推荐

    1、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6、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7、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8、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9、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2、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阅读全文]...

2021-12-14 15:28:07
  • 关于叶绍翁的古诗

  •   1、《猫图》  醉薄荷,扑蝉蛾。  主人家,奈鼠何。

      2、《赞洞宾像》  捻吟髭,剑在前。  心中月,天上圆。

      3、《田舍小憩》  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  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

      4、《寓居》  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  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  客久衣常黑,童蛮发半黄。  萤多邻舍少,此意自凄凉。

      5、《寓居》  无酒难留客,借书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贪睡畏窗明。  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隐,差觉世缘轻。

      6、《寄湖上黄教》  门幽缘*寺,官冷未成家。  楼借山为障,风吹水作花。  诗方酬北涧,经又节南华。  闻说新雏凤,宾来解唤茶。

      7、《赏梅》  梅花宜雪犹宜月,水畔山边更自奇。  十四字传和靖后,又传君际五言诗。

      8、《题鄂王墓》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学取鸱夷理钓船。

      9、《访龙井山中村叟》  雨打荒篱豆荚垂,柴门未启立多时。  客来自掘蹲鸱煮,旋拾枯松三数枝。

      10、《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11、《烟村》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2、《谒半山祠》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13、《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14、《送冯济川归蜀》  勇唤东吴万里船,皂囊来奏九重天。  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满载月归应有命,便耕云去岂无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15、《大涤山》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  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

    [阅读全文]...

2021-12-12 05:11:49
  • 古诗 带拼音木兰诗

  • 古诗 带拼音木兰诗

      《木兰诗》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

      mù lán shī

      木 兰 诗

      jī jī fù jī jī ,

      唧 唧 复 唧 唧 ,

      mù lán dānɡ hù zhī ,

      木 兰 当 户 织 ,

      bù wén jī zhù shēnɡ ,

      不 闻 机 杼 声 ,

      wéi wén nǚ tàn xī 。

      唯 闻 女 叹 息 。

      wèn nǚ hé suǒ sī ?

      问 女 何 所 思 ?

      wèn nǚ hé suǒ yì ?

      问 女 何 所 忆 ?

      nǚ yì wú suǒ sī ,

      女 亦 无 所 思 ,

      nǚ yì wú suǒ yì 。

      女 亦 无 所 忆 。

      zuó yè jiàn jūn tiē ,

      昨 夜 见 军 帖 ,

      kè hàn dà diǎn bīnɡ ,

      克 汗 大 点 兵 ,

      jūn shū shí èr juàn ,

      军 书 十 二 卷 ,

      juàn juàn yǒu yé mínɡ 。

      卷 卷 有 爷 名 。

      ā yé wú dà ér ,

      阿 爷 无 大 儿 ,

      mù lán wú zhǎnɡ xiōnɡ ,

      木 兰 无 长 兄 ,

      yuàn wéi shì ān mǎ ,

      愿 为 市 鞍 马 ,

      cónɡ cǐ tì yé zhēnɡ 。

      从 此 替 爷 征 。

      dōnɡ shì mǎi jùn mǎ ,

      东 市 买 骏 马 ,

      xī shì mǎi ān jiān ,

      西 市 买 鞍 鞯 ,

      nán shì mǎi pèi tóu ,

      南 市 买 辔 头 ,

      běi shì mǎi chánɡ biān 。

      北 市 买 长 鞭 。

      dàn cí yé niánɡ qù ,

      旦 辞 爷 娘 去 ,

      mù sù huánɡ hé biān 。

      暮 宿 黄 河 边 。

      bù wén yé niánɡ huàn nǚ shēnɡ ,

      不 闻 爷 娘 唤 女 声 ,

      dàn wén huánɡ hé liú shuǐ mínɡ jiàn 。

    [阅读全文]...

2022-05-18 10:34:14
  • 残叶古诗词

  • 残叶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叶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译文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注释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作者:李璟

      朝代:*现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 通:阑)

      「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调》:”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菡萏:荷花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父亲)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李璟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1-12 02:19:49
木叶古诗的图片 - 句子
木叶古诗的图片 - 语录
木叶古诗的图片 - 说说
木叶古诗的图片 - 名言
木叶古诗的图片 - 诗词
木叶古诗的图片 - 祝福
木叶古诗的图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