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木叶的诗句

关于含有木叶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木叶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木叶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木叶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 语录(1) 说说(1) 名言(144) 诗词(106) 祝福(1k+) 心语(42)

  • 《说木叶》林庚

  • 《说木叶》林庚

      学*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效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林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答案:

      1. BB项,“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树叶简称为叶,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并不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故选B。

      2. DD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文意理解错误。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指出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

      3. AB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五段,“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的形象,而并不是“双重形象”。C项,对象错误,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说法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项,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说法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是紧扣着“木”与“树”的差别来推理的,而选项“就”字使表述绝对。故选A。

    [阅读全文]...

2022-05-25 05:15:32
  • 说木叶说课稿

  •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

      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

      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阅读全文]...

2022-01-17 08:20:46
  • 关于木叶的诗句

  •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刘慎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纳兰容若《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黄鹤楼前木叶黄,白云飞尽雁茫茫。——陈孚《鄂渚晚眺》

    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

    野芦花侣杨花白,蕊木叶如枫叶红。——刘崧《秋日燕城杂赋五首·其一》

    木叶秋容瘦,客怀思故乡。——黄庚《宿龙瑞山房次周云隐韵》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苏轼《后赤壁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独不见》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纳兰容若《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容若《采桑子·九日》

    长安秋声干,木叶相号悲。——孟郊《戏赠无本》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黄庭坚《听履霜操》

    香炉峰前木叶落,樽垒好在黄家垆。——沈辽《奉送孝续归九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季秋木叶未全落,西风卷云飞雪作。——张耒《和大雪折木》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高适《东*路作三首》

    微飚木叶江波生,皓露芙蓉秋色死。——汤显祖《送前宜春理徐茂吴》

    桧树郁冬皋,木叶辞秋苑。——汤显祖《离合诗寄京邑诸贵(良会今乖)》

    天风木叶落,江南应早秋。——黎民表《答欧桢伯长歌见怀之作》

    洞里烟深木叶粗,乘风使者降玄都。——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鲍溶《闻蝉》

    洞庭湖中木叶稀,姑苏台上城乌宿。——屠隆《长安明月篇》

    澄空霜华薄,木叶不尽彫。——文征明《十日游治*寺再叠前韵》

    暮秋木叶已微丹,小雨萧萧又作寒。——陆游《秋雨·暮秋木叶已微丹》

    金丹拟就玉蟾分,木叶西风铁笛闻。——蓝仁《赠武夷魏士达》

    凉月转雕阑,萧萧木叶声乾。——纳兰容若《 河渎神·凉月转雕阑 》

    秋风木叶飞边彻,日暮铜台别杯釂。——强至《送盛君方》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徐敞《白露为霜》

    乔林木叶尽,仰见鹤鹳窠。——张嵲《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我行均阳道》

    天高木叶下,潦退河流卑。——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

    洞庭木叶空,临水悲相送。——李德《十二月乐章》

    琼瑶古木叶覆地,玗珠老树枝参天。——曾丰《赋马漕桂岩》

    钟声下接冯夷鼓,木叶深回罔象风。——郑善夫《大湖汎舟登弁顶》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堇泥道滑木叶寒,辘辘车声行复歇。——岳珂《太行道》

    风满潮沟木叶飞,水边行客驻骖騑.三朝恩泽冯唐老,万里乡关贺监归。——徐铉《送陈秘监归泉州》

    黑波汎高树,木叶走崩石。——虞集《记梦》

    受降城下沙场雪,无定河边木叶霜。——李廌《谢王生赠弓矢》

    依泊洞庭波,木叶忽已黄。——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避秦衣木叶,矧肯羞悬鹑。——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秋风木叶落,送客丽谯东。——张栻《送张深道二首·秋风木叶落》

    日白天青木叶凋,云山漫漫故乡遥。——刘基《秋感(二首)·日白天青木叶凋》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伤心行》

    木叶简介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阅读全文]...

2022-07-25 23:30:11
  • 《说“木叶”》阅读练*及答案解析

  • 阅读
  • 《说“木叶”》阅读练*及答案解析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木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12分)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2分)

      2、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3分)

      3、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3分)

      4、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4分)

      答案:

      1、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2、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3、“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

      4、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惯于用单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 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 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答案:

      1. BB项,“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树叶简称为叶,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见并不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故选B。

      2. DD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文意理解错误。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指出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

      3. AB项,“‘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五段,“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的形象,而并不是“双重形象”。C项,对象错误,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说法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项,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说法绝对化。文章最后一段,是紧扣着“木”与“树”的差别来推理的,而选项“就”字使表述绝对。故选A。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这就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交替之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节选 林庚)

      13、下列对“木”字第二个艺术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与我们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木制品的颜色和触感是一致的。

      B 由于“木”的潜在的暗示,依然左右着落叶的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C “落叶何翩翩”、“雨中黄叶树”两句诗中的叶子形象,在颜色上和触觉上都与“木叶”有差别,所以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也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不同。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作者这句话形象的诠释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4、下列对“木叶”这一意象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它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B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阅读全文]...

2022-04-19 12:45:39
  •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

  • 语文
  •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着重分析了*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的内动力。而且学生层次水*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作为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围绕古诗中的“木叶”意象对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认识“木”与“树”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认识以小见大的好处作为本课学*的重点。

      新的教材观强**材只是一个例子,最终要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在:

      1、快速阅读与精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用学案辅助法、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比较法、探究讨论法、拓展延伸法等教法促进教学生成。

      本文围绕“木叶”这一意象旁征博引,形象说理,学生学*时要充分接触文本,速读与精读结合,充分运用圈点勾画法、替换对比法、情境想象法理解诗歌语言的妙处,体会其暗示性特征。

      五、课时与教具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计划一课时,运用电子白板作为辅助工具。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课前预*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4———6节,填比较表。(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

      (二)激趣导入提问:读过课文,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思考: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诗句,有何作用?介绍作者林庚先生是一位诗人。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之后先后出版了《北*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在古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和“建安风骨”。(由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入手,由形式特点认识文化随笔的特点,顺便解题。“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拉*了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三)研读探究

      1、读最后一节,圈点关键词。(改变读文顺序,从最后一段入手,提炼文章观点,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2、小组合作,完善预*作业中的表格,比较归纳“木”与“树”艺术形象的差别。

      3、通过与“落木”的比较完整理解“木叶”这一形象。

      4、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自主学*与合作学*结合,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对比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练*思考诗句中不同的“水”的意象的暗示性,按照老师给的模式答题。这首诗是诗人在()的场合下,通过()这一意象()的暗示性,表达了()的感情。

      (本单元课文独特之处在于学以致用,拓展设计是为了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仿照本文“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诗歌同类现象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像“木”“水”一样具有暗示性的形象在古代诗歌中不胜枚举,如月、松、菊、雁。希望同学们搜集梳理,更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诗歌,与诗人做心灵的沟通。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中关于“水”的剩余的两道练*。(作业安排依然重在学以致用)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木——空阔舒朗

      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暗示性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树——饱满绵密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阅读全文]...

2022-05-17 15:12:09
  • 秋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_秋的伤感句子

  • 伤感,心情
  •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秋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3、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

    5、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6、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7、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

    8、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9、西山红叶好,露重*浓。*

    10、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1、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12、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13、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1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5、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1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17、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1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西塍废园》

    21、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

    22、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乐》

    2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2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6、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28、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满庭芳》

    29、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

    3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31、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3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33、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月》

    34、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35、停车座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36、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小编相关推荐

    1、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6、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7、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8、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9、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0、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2、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阅读全文]...

2021-12-14 15:28:07
  • 叶子的诗句

  • 叶子
  • 叶子的诗句

      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4)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6)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7)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8)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 晏殊《破阵子•春景》

      9)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0)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11)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叶绍翁《夜书所见》

      12)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温庭筠《商山早行》

      13)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14)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5)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

      16)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17)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8)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白朴《天净沙•秋》

      19)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朱熹《劝学诗》

      20)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1)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马戴《灞上秋居》

      22)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王昌龄《长信怨》

      23)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4)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王维《山中》

      25)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王勃《山中》

      26)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许浑《谢亭送别》

      27)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8)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29)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30)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 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31)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32)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33)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4)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35)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36)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 郑谷《莲叶》

      37)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杜牧《怅诗》

      38)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39) 纷纷坠叶飘香砌。 ——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40)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 李商隐《赠荷花》

      41) 芦叶满汀洲。 ——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2)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 宣宗宫人《题红叶》

      43)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 戚继光《望阙台》

      44)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 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45)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46) 风鸣*叶,月照一孤舟。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相关文章:

    1.叶子的诗句

    2.叶子的古诗句

    3.与柳有关的诗句

    [阅读全文]...

2022-03-29 17:45:16
  • 带叶字的诗句

  • 带叶字的诗句

      醉中对红叶

      【唐】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聚更难。

      题桐叶

      【唐】杜牧

      去年桐落故溪上,把叶因题归燕诗。 江楼今日送归燕,正是去年题叶时。 叶落燕归真可惜,东流玄发且无期。 笑筵歌*反惆怅,朗月清风见别离。 庄叟彭殇同在梦,陶潜身世两相遗。 一丸五色成虚语,石烂松薪更莫疑。 哆侈不劳文似锦,进趋何必利如锥。 钱神任尔知无敌,酒圣于吾亦庶几。 江畔秋光蟾阁镜,槛前山翠茂陵眉。

      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 休指宦游论巧拙,只将愚直祷神只。 三吴烟水*生念,宁向闲人道所之。

      落叶送陈羽

      【唐】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闻吹杨叶者

      【唐】郎士元

      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恨赊。 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

      莲叶

      【唐】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题殿前桂叶

      【唐】卢?

      桂树生南海,芳香隔楚山。 今朝天上见,疑是月中攀。

      红叶

      【唐】罗隐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野晴霜?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落叶

      【唐】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闻落叶

      【唐】齐己

      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

      题落叶

      【唐】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落叶

      【唐】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落叶

      【唐】王周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 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陨叶

      【唐】无可

      绕巷夹溪红,萧条逐北风。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 石小埋初尽,枝长落未终。带霜书丽什,闲读白云中。

      红叶

      【唐】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叶落

      【唐】吴融

      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 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 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

      落叶

    [阅读全文]...

2022-06-03 07:15:09
  • 有枫叶的诗句

  • 枫叶,文学
  • 有枫叶的诗句

      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描写枫叶的诗句,欢迎大家欣赏!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红叶》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红叶》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

      野晴霜浥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

      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和杜录事题红叶》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上阳红叶》

      洛下三分红叶秋,

      二分翻作上阳愁。

      千声万片御沟上,

      一片出宫何处流。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南乡子·秋暮村居》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

    [阅读全文]...

2022-03-17 01:24:29
  • 秋叶的诗句

  • 秋叶
  •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9、秋叶晓霜红湿。——张先《更漏子》)

      1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2、尘缘未断;春花秋叶。——纳兰性德《沁园春》)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14、似风前秋叶。——李之仪《好事*》)

      15、林间秋叶片片凋零。(m.ju.51tietu.net)——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7、霜凋秋叶复丹青。——石孝友《浣溪沙》)

      1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9、却教秋叶争飞。——张抡《西江月》)

      20、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

      21、春葩秋叶。——范成大《水龙吟》)

      22、解落三秋叶。——汪洙《神童诗》)

    [阅读全文]...

2021-12-22 14:23:53
含有木叶的诗句 - 句子
含有木叶的诗句 - 语录
含有木叶的诗句 - 说说
含有木叶的诗句 - 名言
含有木叶的诗句 - 诗词
含有木叶的诗句 - 祝福
含有木叶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