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岁暮这首古诗的ppt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岁暮这首古诗的ppt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岁暮这首古诗的ppt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岁暮这首古诗的ppt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白居易《庭松》
白头岁暮苦相思,除却悲吟无可为。——白居易《岁暮寄微之三首》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鲁迅《无题二首》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杜甫《垂老别》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搔首岁暮天,诗成悲有余。——张耒《送吕安礼》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白居易《赠友五首》
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孟郊《秋怀十五首》
岁暮物万变,故情何不迁。——白居易《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杜甫《壮游》
老饯城东陌,悲分岁暮襟。——王安石《送张甥赴青州幕》
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岁暮穷阴耿未已,人生会面难再得。——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卢纶《送万巨》
岂如凌霜叶,岁暮蔼颜色。——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
人闲当岁暮,田野尚逢迎。——皇甫冉《与张諲宿刘八城东庄》
远别新婚后,孤征岁暮时。——汪中《故家》
骑驴索句当年事,岁暮骚人不自聊。——范成大《北门覆舟山道中》
岁暮宣参军,辞如鲍昭逸。——梅尧臣《答宣阗司理》
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罗隐《红叶》
秋暮如京岁暮还,春来更堕药瓢间。——钱时《登蜀阜二首·秋暮如京岁暮还》
有客不知其所往,岁暮江头雪三尺。——汪莘《题汪侍郎仲宗北山道院》
人贫交旧疏,岁暮日月疾。——陈与义《再用迹字韵成一首呈判府》
山深无事尚堪隐,岁暮不归何所为。——方回《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仲实·天应知我厌驱驰》
农家岁暮真堪乐,说向公卿未必知。——陆游《岁暮·小筑幽栖与拙宜》
冰霜岁暮时,泽国更何为。——晁说之《寓高邮禅居寺》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白云深处寄生涯,岁暮生情赖此花。——司空图《歌者十二首》
五湖复浩荡,岁暮有馀悲。——杜甫《幽人》
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王昌龄《送韦十二兵曹》
天寒行旅稀,岁暮日月疾。——杜甫《写怀二首》
吾儿哀乃翁,岁暮忍羁旅。——陆游《寄子虡·老自安故乡》
溪毛潢污未相弃,岁暮与君甘缊袍。——张耒《苏叔党吕知止许下见访叔党有诗戏赠以此奉答》
幽山有桂树,岁暮方参差。——谢朓《阻雪连句遥赠和》
原头鹡鸰如有知,应怜岁暮得同栖。——李东阳《四禽图·碧林红叶惊飞鸟》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杜甫《别赞上人》
惊鹊月明难自定,穷猿岁暮欲何归。——刘基《次韵和石末公悲红树》
婚姻须岁暮,酒醴幸年登。——张耒《腊日四首·日暖村村路》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陶渊明《咏荆轲》
岁暮归南山诗词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①北阙:指帝宫。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②休上书:停止进奏章。南山:终南山。
③不才:不成材。
④疏:疏远。
⑤青阳:春天。
【译文】:
[译文1]不要再去北阙上书了,还是回到南山破旧的家里。没有才能不被明主赏识,身体多病老朋友都疏远了。白发如霜催人老,新春一到旧岁必除掉。心中怀有忧愁难以入睡,松林间的月亮照在空寂的窗扉上。
[译文2]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赏析】:
唐玄宗开元年间,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都长安,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王维等。张九龄是当朝宰相,王维也是朝廷命官。孟浩然参加了进士考试,并在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得到了包括张、王在内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赏,也流传着孟浩然让皇帝“栽跟头”的故事。有一天,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王维处,不料皇上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真情,告诉有位诗人躲在床下,唐玄宗得知是孟浩然,因为久闻大名,就让他出来,当场献诗一首。孟浩然选出他认为最成功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当皇上听到“不才明主弃”十分不悦,唐玄宗回去后,生气地下了一道指令不能让孟浩然做官,只能回去过隐居生活。诗人在诗中自怨自艾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愤闷,表达了自己未遇明主及对世态炎凉的幽怨、哀伤,反映出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带给有志之士的痛苦。全诗委婉含蓄,感情复杂深刻,感人至深。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 ”、“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怎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世称谢客,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均曾取法于谢灵运。小编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谢灵运的一首经典诗作《岁暮》。
《岁暮》是谢灵运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浑然交融。抒发了谢灵运对时光无法追回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壮志未成的惆怅之情。其中“明月照积雪”5个字,历来被广为传诵。王国维更是将其境界,同“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称做是千古奇观。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谢灵运的这首《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的开头两句“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谢灵运道出了自己因为忧虑而夜不能寐的事实。并以一个“苦”字,将自己在漫漫长夜,内心所受到的折磨,体现的淋漓尽致。至于谢灵运为什么忧虑?从下文来看,它是极其复杂的一种思绪。它包含了谢灵运对自己的寿命、人生追求,以及世间之事等多方面的思绪。
中间两句“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则是谢灵运对自己夜不能寐时的所见所闻。即一轮明月照在积雪上,迎面吹来的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明月照积雪”5个字,既点出诗题“岁暮”之时。又从月光的清冷和雪色的寒冽上,给人一种凛寒高旷的感觉。虽然语言上极其*淡,似脱口而出,但是却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明月和白雪给人带来的凛寒高旷之感,正好符合了谢灵运当时夜不能寐的凄寒孤寂。而大自然的凛寒高旷,自然要比谢灵运凄寒孤寂要广阔的多。但诗人却能将自己渺小的情感,融入到大自然壮观的景象中,这就让这句诗的境界升华到了顶峰。两者的巧妙融合,我想这才是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奇观的原因吧。
最后两句“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则是直抒胸臆。即过往的一切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一年就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在受到岁月无情的催赶。流露出了谢灵运对时光流逝无可追回的惋惜之情。同时,结合谢灵运对经历来看,这其中更是饱含了他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却未成的惆怅之情。
综观谢灵运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字字言愁,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愁,并不低沉,也不哀痛。而是显得凝重开朗、凝重。这正是得益于“明月照积雪”这一千古奇观之句。对于谢灵运的这首诗,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岁暮归南山》诗词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岁暮归南山》
作者: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注解】
北阙:指帝宫。《汉书61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
明主:圣明的国君。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青阳: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年。
除:去。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虚:空寂。
《岁暮归南山》【韵译】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岁暮归南山》【本诗故事】
有一天,孟浩然来到王维家中闲坐,突然门子报说皇上驾到,王维就整肃衣冠外出迎接,孟浩然当时作为无职人员不能受到皇帝接见,慌忙中藏到床下面。
玄宗皇帝进到屋子里,看到有两个茶杯在桌子上,就问:谁在这里作客?王维老实不会说谎,就如实禀报皇帝,是襄樊才子孟浩然。孟浩然只好从床底下爬出来参拜皇帝。
玄宗也久闻孟浩然大名,就问他:有什么新作没有?
孟浩然历来是出口成章,当着皇帝自恃才高更想卖弄自己的文采,于是放着曾经写过的几百首名诗不谈,脱口吟诵一首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这首诗的意思很含蓄,是说世态炎凉,自己怀才不遇,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虽然不愿意白衣终老但是无可奈何。
诗句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有一种悠远深厚的风格,孟浩然想把自己的满腹才华献给社会、为朝廷效力,所以心中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但是现实让他只能是“北阙休上书”,只能带着满腹才华去“南山归敝庐”。
当着皇帝的面,孟浩然不能直抒胸臆,不敢说皇帝有眼无珠,就自怨自艾地说自己“不才”所以被“明主”弃,因此只能“永怀愁不寐”的看着“松月夜窗稀”,但是自己已经年过不惑,岁月不等人——“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而且在后面的诗句中又婉转申明自己不是不才、是因为“故人疏”才被“明主弃”的,40个字就把诗人焦虑愤懑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很通文墨的唐玄宗听出了孟浩然隐藏在诗句中的愤懑不满情绪,受到这样婉转的批评,唐明皇很是不高兴,听完之后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奈何巫我?一句话把自己浪费人才的责任推了一个干净,断送了孟浩然的仕途之梦,之后孟浩然在张九龄府中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从事,在不得志的郁闷中于五十二岁因病故去。
《岁暮归南山》【评析】
仕途失意,岁暮归来,这人生的不幸,对于孟浩然来说,也仍然是无法解脱的苦闷。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尽管说得含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诗的前四句,概括地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怨愤,语含悲酸。而诗的后四句,凄凉寂寞,无限愁怀。因为在这一年将*的岁暮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结,永夜唏嘘呢?“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松月临窗,长夜难眠,这该是怎样的凄苦啊。语意缠绵,情志深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诗鉴赏
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修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负诗名。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心绪极端复杂。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便发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北阙休上书”,实际上传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之意。但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流露出。“南山归敝庐”可见只是出于无奈。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表面上写自己因为无才被明君嫌弃,实际上孟浩然不但是饱学之士,更有匡世济国的报负,一直自恃甚高,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认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因此,“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词,不排除含有谀美的用意,说明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口中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表达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发现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自然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正是因为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既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又使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意双关,既表现客观环境的空虚,又表现诗人自己心中的空虚感。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形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整理:zhl201612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吕温的诗词《同舍弟恭岁暮寄晋州李六协律三十韵》
古人犹悲秋,况复岁暮时。急景迫流念,穷阴结长悲。
阳乌下西岭,月鹊惊南枝。揽衣步霜砌,倚杖临冰池。
怳怳若有失,悄悄良不怡。忽闻晨起吟,宛是同所思。
有美壮感激,无何远栖迟。摧藏变化用,掩抑扶摇姿。
时杰岂虚出,天道信可欺。巨川望汔济,寒谷待潜吹。
剑匣益精利,玉韬宁磷缁。戒哉轻沽诸,行矣自宠之。
伊我抱微尚,仲氏即心期。讨论自少小,形影相差池。
比来胸中气,欲耀天下奇。云雨沛萧艾,烟阁双萎蕤。
几年困方枘,一旦迷多岐。道因穷理悟,命以尽性知。
事去类绝弦,时来如转规。伊吕偶然得,孔墨徒尔为。
早行多露悔,强进触藩羸。功名岂身利,仁义非吾私。
万物自身化,一夫何驱驰。不如任行止,委命安所宜。
劝君休感叹,与予陶希夷。明年郊天后,庆泽岁华滋。
曲水杏花雪,香街青柳丝。良时且暂欢,樽酒聊共持。
闲过漆园叟,醉看五陵儿。寄言思隐处,不久来相追。
诗词《岁暮碛外寄元撝》原文注释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岁暮碛外寄元撝》原文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暮碛外寄元撝》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00卷。
《岁暮碛外寄元撝》原文
作者:唐·岑参
西风传戍鼓,南望见前军。
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
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
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
《岁暮碛外寄元撝》注释
①作于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碛外;犹言沙漠中。元撝:李林甫之婿,曾任水陆转运使判官、监察御史、京兆府户曹参军,林甫死后遭贬,位终太常博士。事见《旧唐书·韦坚传》、两《唐书·李林甫传》,《新唐书》卷七五下《宰相世系表》。
②戍鼓:边防部队的鼓声。
③逼岁:临*岁除。
《岁暮碛外寄元撝》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岁暮碛外寄元撝》繁体对照
岑參
西風傳戍鼓,南望見前軍。
沙磧人愁月,山城犬吠雲。
別家逢逼歲,出塞獨離群。
發到陽關白,書今遠報君。
关于岁暮这首古诗的ppt
岁暮到家的古诗
有岁暮的古诗句
岁暮感怀的古诗
岁暮到家的古诗全文
古诗岁暮的七绝
有岁暮的古诗词
岁暮到家的古诗句
岁暮到家古诗的拼音
岁暮到家古诗的节奏
岁暮古诗的注音版
岁暮风雪连入句的古诗
形容岁暮的古诗词
岁暮的古诗词鉴赏
岁暮感怀的古诗词
岁暮谢灵运是爱国的古诗吗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长安岁暮的古诗阅读答案
暮岁的诗句古诗
凛凛岁云暮的古诗
朝朝暮暮年年岁岁句子
岁月忽已暮的句子
岁月忽已暮句子
岁月忽已暮经典句子
类似朝暮岁辰伴的句子
古诗的ppt
岁月忽已暮经典语录
暮的古诗
春暮暮落的古诗
古诗梅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