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岁暮谢灵运是爱国的古诗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岁暮谢灵运是爱国的古诗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岁暮谢灵运是爱国的古诗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岁暮谢灵运是爱国的古诗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世称谢客,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均曾取法于谢灵运。小编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谢灵运的一首经典诗作《岁暮》。
《岁暮》是谢灵运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浑然交融。抒发了谢灵运对时光无法追回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壮志未成的惆怅之情。其中“明月照积雪”5个字,历来被广为传诵。王国维更是将其境界,同“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称做是千古奇观。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谢灵运的这首《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诗的开头两句“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谢灵运道出了自己因为忧虑而夜不能寐的事实。并以一个“苦”字,将自己在漫漫长夜,内心所受到的折磨,体现的淋漓尽致。至于谢灵运为什么忧虑?从下文来看,它是极其复杂的一种思绪。它包含了谢灵运对自己的寿命、人生追求,以及世间之事等多方面的思绪。
中间两句“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则是谢灵运对自己夜不能寐时的所见所闻。即一轮明月照在积雪上,迎面吹来的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明月照积雪”5个字,既点出诗题“岁暮”之时。又从月光的清冷和雪色的寒冽上,给人一种凛寒高旷的感觉。虽然语言上极其*淡,似脱口而出,但是却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明月和白雪给人带来的凛寒高旷之感,正好符合了谢灵运当时夜不能寐的凄寒孤寂。而大自然的凛寒高旷,自然要比谢灵运凄寒孤寂要广阔的多。但诗人却能将自己渺小的情感,融入到大自然壮观的景象中,这就让这句诗的境界升华到了顶峰。两者的巧妙融合,我想这才是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奇观的原因吧。
最后两句“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则是直抒胸臆。即过往的一切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亡,一年就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在受到岁月无情的催赶。流露出了谢灵运对时光流逝无可追回的惋惜之情。同时,结合谢灵运对经历来看,这其中更是饱含了他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却未成的惆怅之情。
综观谢灵运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字字言愁,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愁,并不低沉,也不哀痛。而是显得凝重开朗、凝重。这正是得益于“明月照积雪”这一千古奇观之句。对于谢灵运的这首诗,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谢灵运 形容雪的诗句
雪花纷纷扬扬,一刻不停的从空中飘落下来。其间,夹杂着一些小冰粒,与地上的水汇合后,渐渐地凝成了一层薄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谢灵运《登池上楼》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 谢灵运《岁暮》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 谢灵运《登池上楼》
扬帆采石华,挂*拾海月。 ——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 谢灵运《岁暮》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2、盐、尘、柳絮“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稹《南秦雪》
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6、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白朴《天净沙·冬》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8、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0、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1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3、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1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1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8、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19、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2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24、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25、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26、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27、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2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9、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3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31、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李九龄《寒梅词》
3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3、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4、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35、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3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翁森《四时读书乐》
38、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游岭门山诗
作者:谢灵运 年代:南北
西京谁修政。
龚汲称良吏。
君子岂定所。
清尘虑不嗣。
早莅建德乡。
民怀虞芮意。
海岸常寥寥。
空馆盈清思。
协以上冬月。
晨游肆所喜。
千圻邈不同。
万岭状皆异。
威摧三山峭。
瀄汨两江驶。
渔舟岂安流。
樵拾谢西芘。
人生谁云乐。
贵不屈所志。
【作者小传】: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中国陈郡阳夏人,陈郡谢氏士族, 着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可能很多人不认识,对于谢灵运写过的诗可能更加陌生,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在刘宋时期已产生巨大影响,沈约、谢脁等人对其继承与发展促进了山水诗的逐步完善。谢灵运是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诗三段式结构和明暗双线结构为初盛唐诗歌的发展搭建了较高的*台,最终山水诗在唐代达到高度的繁荣,出现山水田园诗派。
谢灵运最有名的10首诗: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岁暮
(南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登江中孤屿
(南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游赤石进帆海
(南北朝)谢灵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登永嘉绿嶂山
(南北朝)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简介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简介,欢迎阅览。
谢灵运简介
在*古代,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山水诗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存在形式,可以说如果没有山水诗,*的诗歌文化会暗淡不少,而提到山水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谢灵运。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名将谢玄的后人,在东晋的时候就被世袭了祖上康乐公的爵位,后来先后担任过诸多重要的职位,等到刘宋代晋以后,谢灵运也因此遭殃,先是爵位被削,后来又被当时的宋文帝杀害,年仅49岁。虽然谢灵运去世的很早,但是他淡薄名利,纵情山水的风格对于后世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谢灵运出身就非常的高贵,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子弟,他小的时候就养在了钱塘的一个道馆之中,估计这也对于谢灵运后来恬淡的心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从小就博览全书,小小年纪就能够写诗文,在他十八岁的时候袭封康乐公,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正式出仕,担任了不少的官位,但是谢灵运的心思没有在为官上,反而寄情于山水之间,为了方便游山玩水,他还特意设计了一种可以拆卸的木屐,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上下山都很方便。
后来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谢灵运对于权势就更加没有兴趣,朝廷几次催他当官,他才肯去,但是上任之后依旧不干正事,整天想着到处游山玩水,如果只是这样或许还好,但是当时朝廷要逮捕他的时候他还敢拒捕,甚至后来在流放的时候还密谋让人救出自己,因此也让宋文帝再也不能忍耐,将他杀害。
谢灵运名句
谢灵运的一生著作颇丰,虽然其中全诗都很好的并不算多,但是名言名句却不在少数,他那种独特的风格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他用自己精练的言语给当时玄学兴盛的诗坛带来了独特的清新趣味。接下来小编我就带大家来一起欣赏一下谢灵运的.一些经典名句。
谢灵运一生最为著名的诗句就是他《登池上楼》里面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无数人的称赞,乍一看这两句非常的*常,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言辞简单,描述的景象也很*凡,但是这样的景象如果放到全诗之中一起去看的话,就能够看出这两句的独特韵味。根据诗境来看,当时谢灵运是大病初愈,相比起那样繁华的景致来说,这种比较朴素的春天的生机反而更能够让谢灵运受到触动,而且当时的诗词风格还是以言辞华丽著称,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这样清新的语句自然就凸显出来受到读者的喜爱。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本来明月应该是比较柔和恬淡的,但是之后的那句就让这句诗的语境一变,天寒地冻之下,阴冷的月光照在厚重的积雪上,给人一种高旷阴郁的感觉,这是视觉上的感受,之后就是听觉上的体会,狂风呼啸,一个“劲”字表现了风的猛烈,而且风的呼号声就像是哭喊声一样,就更加契合了作者的心境,不禁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阴郁哀凉的心情。
浅谈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无论是在学*还是在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摘要: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留下了许多体现山水之声色状貌的山水诗,也留下了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精神。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包含了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及悟道精神,引人深思,实属宝贵。
关键词:山水诗 归隐 明志 文学精神
引言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优秀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善于作诗、精通史学,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其富有灵性的山水诗,世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公元420年,江山易主,在东晋时期处于*核心地位的门阀制度渐渐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对当时的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中,身为门阀氏族后代的谢灵运继承了先辈的热血与雄心,却受动荡局势影响,终不受重用。复杂时代一方面给谢灵运带来了苦难与折磨;另一方面,国家不幸诗家幸,坎坷的经历也给谢灵运带来了许多巧思灵感,使他创作出清新淡雅的山水诗。谢灵运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将压抑的心情释放在醉人的山水之中,他醉心于游山玩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谱写了许多情趣高雅、志趣脱俗、富有深厚文学精神的山水诗,他还将他对人生的超脱感悟融入诗中,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学精神。从他的诗中可观其山水诗的文学精神包含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这既是他个人高雅情趣的体现,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深刻启迪。
一、以景为乐,超然尘世的乐景精神
谢灵运纵情于奇山异水间,享受山水之乐,超然于尘世烦恼之上,独得赏景之趣,以心感受寸草寸土,谢公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他的山水诗风格清新、用词生动、意境优美,钟嵘《诗品》评其诗宛若“芙蓉出水”。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以“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道出玄言诗的不足,而谢诗写实地描绘山水的声色状貌,能够逐渐摆脱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追求辞藻绚丽、表现新奇,独具一格。
谢氏山水诗以表现景物为主,《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千古名句。初春悄临,原本枯败的池塘里正酝酿着新生,过冬的禽鸟归来,新生的春草抽芽儿,当时久病的谢灵运敏感地从这两个细微之处嗅到了春的气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朴实的炼字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一幅声色交融的初春美景图。壮丽山水诗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主旋律,不同的观赏角度呈现出诗人眼中不同的自然之美。谢灵运山水诗中所表现的景物独立于诗人的主观情绪之上,诗人追求客观呈现景物原状,尽量还原最真实的大自然,不赘述煽情,却仍能将景物写得可爱动人,着实令人钦佩。谢灵运登高远眺览胜景,有《登上戍石鼓山》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及《登池上楼》的“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身临其境游山水,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与《游南亭》的“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清丽的自然风光经诗人之手跃然纸上,诗句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借景排忧后得到慰藉的心情。这种乐景精神表达了诗人尊敬自然、返璞归真的真性情,谢灵运以自然为友,在纵情山水中求得内心的宁静,在清泉峭岩中尽享山水的快慰,使得笔下的山水真实而细腻、清纯而美好,将读者共同带入忘忧之境。以山水为乐是诗人所要传递的精神,他相信在游览的过程中可暂时抛却尘世的遗憾与烦恼,高山流水也能荡涤那被纷扰所羁绊的心灵,他的乐景精神也将后人写作的视野引向自然,引导人们将文学与自然结合,提醒了后人注重对自然的审美。
二、沉醉山水,淡泊名利的归隐精神
归隐精神在诗人遭遇人生碰壁时产生、在沉醉山水中得到巩固。归隐精神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较为复杂。他的归隐愿望伴随着矛盾并经历了一步步的变化:仕途的失意使得谢灵运欲抒发壮志而不得、欲有所作为而不能,他转而投入山水之间排解内心苦闷,归隐之心起初令他有感于愧负宿心,但一次次残酷的现实不断提醒着他与政坛的格格不入,当谢灵运将这份苦闷挥洒在山水之间时,他才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在《过始宁墅》中,谢灵运认为自己“捉疾相倚薄”,不善做官,不如还乡“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流露出了他欲幽居于大自然的愿望;《游南亭》的“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涯”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夕、四季都有山水为伴的.美好愿望,隐居乐活的情态跃然纸上。虽然谢灵运的归隐精神存在矛盾,但这一归隐精神仍是谢公诸多创作情绪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方面。谢灵运的归隐诉求在纵情山水的过程中越发强烈,一步步得到确认,《道路忆山中》写于谢灵运赴任途中,失势的现实使眼前的风光勾起了他“追寻栖息时”的念头,令他万分想念在始宁隐居时无拘无束的生活。最终谢灵运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交付予山水,流连山水的快慰冲淡了他的愁绪,实现了他人生态度的转变,正如他在《七里濑》中写道:“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谢灵运向严光与任公看齐,向往两人淡泊的隐居生活,终对远离政治感到释怀,认为自己即使身为隐士,也可如任公一般给人们带来好处,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领悟显然已经得到升华。看淡名利,忘忧于山水,归隐精神影响了谢灵运的人生,也成就了他的山水诗。
三、壮志未酬,抒发抱负的明志精神
谢灵运虽最终被推向了政治的边缘地带,但他的诗中隐含的对政治的明志精神仍是不可忽视的。
《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而自己尚是一名白衣,怎不令人伤怀——白发增生,年华易老;一年过去了,春天又*在目前,时间过得真快啊!诗人求仕心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两句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也证明孟浩然并非真隐士。
出自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终南山。
疏:疏远。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逼:催迫。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2-3]
参考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赏析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岁暮归南山》诗词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岁暮归南山》
作者: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注解】
北阙:指帝宫。《汉书61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
明主:圣明的国君。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青阳:意谓新春将到,逼得旧年除去,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年。
除:去。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虚:空寂。
《岁暮归南山》【韵译】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岁暮归南山》【本诗故事】
有一天,孟浩然来到王维家中闲坐,突然门子报说皇上驾到,王维就整肃衣冠外出迎接,孟浩然当时作为无职人员不能受到皇帝接见,慌忙中藏到床下面。
玄宗皇帝进到屋子里,看到有两个茶杯在桌子上,就问:谁在这里作客?王维老实不会说谎,就如实禀报皇帝,是襄樊才子孟浩然。孟浩然只好从床底下爬出来参拜皇帝。
玄宗也久闻孟浩然大名,就问他:有什么新作没有?
孟浩然历来是出口成章,当着皇帝自恃才高更想卖弄自己的文采,于是放着曾经写过的几百首名诗不谈,脱口吟诵一首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稀。
这首诗的意思很含蓄,是说世态炎凉,自己怀才不遇,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虽然不愿意白衣终老但是无可奈何。
诗句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有一种悠远深厚的风格,孟浩然想把自己的满腹才华献给社会、为朝廷效力,所以心中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但是现实让他只能是“北阙休上书”,只能带着满腹才华去“南山归敝庐”。
当着皇帝的面,孟浩然不能直抒胸臆,不敢说皇帝有眼无珠,就自怨自艾地说自己“不才”所以被“明主”弃,因此只能“永怀愁不寐”的看着“松月夜窗稀”,但是自己已经年过不惑,岁月不等人——“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而且在后面的诗句中又婉转申明自己不是不才、是因为“故人疏”才被“明主弃”的,40个字就把诗人焦虑愤懑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很通文墨的唐玄宗听出了孟浩然隐藏在诗句中的愤懑不满情绪,受到这样婉转的批评,唐明皇很是不高兴,听完之后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奈何巫我?一句话把自己浪费人才的责任推了一个干净,断送了孟浩然的仕途之梦,之后孟浩然在张九龄府中担任了一个小小的从事,在不得志的郁闷中于五十二岁因病故去。
《岁暮归南山》【评析】
仕途失意,岁暮归来,这人生的不幸,对于孟浩然来说,也仍然是无法解脱的苦闷。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尽管说得含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诗的前四句,概括地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怨愤,语含悲酸。而诗的后四句,凄凉寂寞,无限愁怀。因为在这一年将*的岁暮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结,永夜唏嘘呢?“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松月临窗,长夜难眠,这该是怎样的凄苦啊。语意缠绵,情志深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岁暮谢灵运是爱国的古诗吗
谢灵运的诗句
谢灵运名句
谢灵运的古诗4字
谢灵运的名句
写谢灵运的诗句
赞美谢灵运的古诗
谢灵运经典诗句
谢灵运最著名的诗句
谢灵运的千古名句
李白写谢灵运的诗句
谢灵运山水诗名句
岁暮到家的古诗
有岁暮的古诗句
岁暮感怀的古诗
采菽堂古诗选评价谢灵运的
岁暮到家的古诗全文
古诗岁暮的七绝
有岁暮的古诗词
岁暮到家的古诗句
岁暮到家古诗的拼音
关于岁暮这首古诗的ppt
岁暮到家古诗的节奏
岁暮古诗的注音版
岁暮风雪连入句的古诗
形容岁暮的古诗词
岁暮的古诗词鉴赏
岁暮感怀的古诗词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长安岁暮的古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