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的古诗

关于红螺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红螺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红螺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红螺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 语录(2k+) 说说(6k+) 名言(493) 诗词(96) 祝福(1k+) 心语(56)

  • 诗名含有螺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螺字的诗词

  • 螺川早发

    王猷定〔明代〕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减字木兰花·垂螺*额

    张先〔宋代〕

    垂螺*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惜奴娇·山染青螺缥渺

    巫山神女〔宋代〕

    山染青螺缥渺,人间难陟。有珍珠光照,昼夜无休息。仙景无极。欲言时。汝等何知。且修心,要观游,亦非。大段难易。下俯浮生,尚自争名逐利。岂不省,来岁扰扰兵戈起。天惨云愁,念时衰如何是。使我辈、终日蓬宫下泪。

    采桑子·双螺未学同心绾

    晏几道〔宋代〕

    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知音敲尽朱颜改,寂寞时情。一曲离亭,借与青楼忍泪听。

    螺山隐士歌

    梦观法师〔明代〕

    螺山有隐士,飘飘仙者徒。朝游螺之巅,暮息螺之隅。红尘拂落身外事,白首读尽人间书。不骑琴高鲤,不钓任公鱼。手披演雅篇,架列山海图。蛾司漫给五斗黛,蛤浦岂羡双明珠。槐台封侯笑蝼蚁,楚关脱网怜蜘蛛。人言大隐隐朝市,小隐螺山无乃是。何物老病香山翁,隐作流官良可鄙。酌螺之杯隐螺几,坐对螺山净如洗。钿屏矗矗镜边来,佛髻峨峨望中起。千林飞翠散晴空,半岛寒云浸秋水。我寻螺山居,遂识螺山路。一见螺山人,再诵螺山句。纷纷草堂文,悠悠遂初赋。丈夫无远谋,千载何足慕。我本逍遥人,亦有罝网虑。买山每寄沃州书,寥落江乡叹迟暮。江乡寥落不可留,便当卜尔山之幽。安得神鳌负山去,共踏青螺海上游。

    鹦鹉螺

    欧阳修〔宋代〕

    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牙须甲角争光鋩,腥风怪雨洒幽荒。珊瑚玲珑巧缀装,珠宫贝阙烂煌煌。泥居壳屋细莫详,红螺行沙夜生光。负材自累遭刳肠,匹夫怀璧古所伤。浓沙剥蚀隐文章,磨以玉粉缘金黄,清◇旨酒列华堂。陇鸟回头思故乡,美人清歌蛾眉扬,一酹凛冽回春阳。物虽微远用则彰,一螺千金价谁量,岂若泥下追含浆。

    螺髻峰

    陈岩〔宋代〕

    山无重数总蟠青,直北孤峰最有情。天巧绾成螺髻样,梳云沐雨百娇生。

    解语花 螺川写韵图,次周*韵

    吴湖帆〔清代〕

    螺痕漾月,秀色餐霞,钗鬓神光射。凤檐鸳瓦。迎归燕、卷起翠帘莫下。

    风流俊雅。初可可、词心恰把。调粉脂、一点灵犀,浅逗芳菲麝。

    曾共西园醉夜。记花娇人倩,红袖扶冶。漫题诗帕。

    还凝伫、过眼艳阳驰马。才华称也。犹想见、旧时王谢。

    谁伴伊、清梦閒情,嬉水采毫吟罢。

    青玉案·青螺江上梅花暮

    佚名〔宋代〕

    青螺江上梅花暮。有姑射、神仙侣。剩把明珠倾满斛。老仙源委,玉妃风韵,真是欺蛮素。彩鸾齐跨山中去。浑似天台旧时路。试问风流春几许。芳心嫩叶,如今时候,好景才三五。

    送郭朝谔司理之螺川

    卢龙云〔明代〕

    潞水方舟慰合并,维扬杯酒别愁生。余过吴会惊秋早,君泊秦淮对月明。

    饬治久知经术富,谳疑先借法曹行。双鱼一水非难达,莫忘吾兼吏隐情。

    [阅读全文]...

2021-12-08 06:28:09
  • 含有螺字的古诗词 带螺字的诗词名句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 / 洞庭诗》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方岳《水调歌头·*山堂用东坡韵》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狐狸不知尾下臭,田螺不知壳端皱。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苏轼《游兰溪 / 游沙湖》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碧琼梳拥青螺髻。——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轻颦双黛螺。——李煜《长相思·云一涡》

    水翻鸭绿,山叠螺青。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姜夔《少年游·戏*甫》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韩愈《华山女》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张先《减字木兰花·垂螺*额》

    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张先《减字木兰花·垂螺*额》

    垂螺*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张先《减字木兰花·垂螺*额》

    陀螺不抽不转。

    小鬟衫着轻罗,发如螺,睡起钗偏髻倒唤娘梳。——周稚廉《相见欢·小鬟衫着轻罗》

    渺青山、髻螺低小。——刘基《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

    螺屏暖翠。——吴文英《绛都春·题蓬莱阁灯屏》

    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琼蚌晞曜以莹珠,石蜐应节而扬葩;蜛蝫森衰以垂翘,玄蛎磈螺而碨䃁;或泛潋于潮波,或混沦乎泥沙。——郭璞《江赋》

    三蝬蜉江,鹦螺蜁蜗;璅蛣腹蟹,水母目虾。——郭璞《江赋》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归有光《先妣事略》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王猷定《螺川早发》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王猷定《螺川早发》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王猷定《螺川早发》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王猷定《螺川早发》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张岱《于园》

    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萧绎《采莲赋》

    罗浮梦里真仙,双锁螺鬟,九晕珠钿。——乔吉《折桂令·赠罗真真》

    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木华《海赋》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纳兰性德《谒金门·风丝袅》

    [阅读全文]...

2022-05-07 18:03:04
  • 描写红螺寺的诗

  • 描写红螺寺的诗

      红螺寺

      (第一首)

      独居燕北绿云中,背倚红螺映九重。

      兽鼎清烟梵庭绕,佛堂宝相铄金浓。

      谁怜银杏身边客,天佑紫藤怀里松。

      翠筱伊人歌已断,禅台惟有几声钟。

      (第二首)

      山野无人涧自流,峰峦隐见念怀柔。

      径飘黄叶林中景,蝉唱红螺寺里秋。

      碧水鉴心藏别梦,紫藤牵处系离愁。

      闲思往事凝眸远,归枕梁溪岁不留。

      (第三首)

      银杏萧疏翠竹多,湖山佳处隐红螺。

      风传梵呗声如幻,刹聚烟尘史未讹。

      三宝有缘须礼谒,七情难泯枉经过。

      匆匆来也匆匆去,岂向观音诉奈何。

      (第四首)

      古刹春暮好风日,游客满寺过红墙。

      撞罢古钟看牡丹,叩毕三圣听泉响。

      身病抱女犹登山,路回劝妻且远望。

      慈云松涛观音寺,叠翠亭里风清凉。

      (第五首)

      层林秋晚著红烟,殊胜天开古刹悬。

      御竹藏风涵净土,山湖聚气沐禅缘。

      一方钟响千音袅,百树香熏万善翩。

      借问莲邦何处有,观松岭上梦无边。

      (第六首)

      但爱红螺梦化泉,莫惊竹咏似当年。

      难偕鸥鹭游天下,先省松藤共事前。

      云淡风清蝉忘我,山歌水舞柳抚弦。

      千秋过客几闻道?无觉无知一味禅。

      (第七首)

      一刹嵩云在半身,看如非远*难循。

      还忘伽楞觅登路,急取胭脂占卜春。

      翠谷深听无限涧,人间回望一张尘。

      心生世界三千境,唯为青山费笑颦。

      (第八首)

      燕云故地景非常,山水融情不可量。

      妩媚红螺藏绮梦,逍遥画艇共沧浪。

      夜来长话蕉窗雨,午至同倾琥珀觞。

      友谊花开在南圃,谁人识得九兰香?

      (第九首)

      忽闻喜鹊唱藤萝,漫说新来好事多:

      前日竹喧酬远客,昨天松笑宴弥陀。

      观音座下青庐帐,罗汉堂边紫气窝。

      许是明宵黄道吉,红螺仙子嫁蛙哥。

      (第十首)

      赖有东君泄漏因,无端托付一肩春。

      岚烟过眼知天意,溪水生舌笑我身。

      入岭谩吟当时曲,出山始作散花人。

    [阅读全文]...

2022-01-25 14:07:18
  • 柏林寺南望翻译古诗(柏林寺南望古诗朗读)

  •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编者叹: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说。或许古人是因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项目,所以只能在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学上谋求个业余爱好,除了为官还能做的一手好诗,清史留名,也算是难得的了。这首诗不甚新奇,却也小巧,起承转合自然潇洒,毫无凝滞,一气呵成,并且意境提升很快,仿佛在迪士尼体验“飞跃地*线”,一瞬之间,便看到云霄雨霁,一跃而飞上峰顶。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过去笔下的精美自然,一一呈现在眼前,但是却没有那么多的诗词歌赋,来铭记了。

    [阅读全文]...

2022-03-27 16:31:10
  • 大林寺桃花古诗

  • 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阅读全文]...

2022-07-21 18:18:24
  • 古寺雪的诗句古诗128句

  • 经典
  • 描写寺庙雪的诗句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描写寺庙雪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第一首)

      闭门私造罪,准拟免灾殃。

      被他恶部童,抄得报阎王。

      纵不入汤镬,亦须卧铁床。

      不许雇人替,自作身自当。

      (第二首)

      以我栖迟处,幽深谁可论。

      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

      涧水缘谁咽,山云忽自屯。

      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

      (第三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第四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第五首)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第六首)

      我法妙难思,天龙尽回向。

      我今稽首礼,无上法中王。

      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

      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

      (第七首)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第八首)

      绝句南宋僧人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九首)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第十首)

      花非花,

      雾非雾,

      天明去来如春露,

      不多时,

      去似朝霞无觅处。

      (第十一首)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16:56
  •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 桃花,文学
  • 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林寺桃花古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大林寺桃花背景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三、大林寺桃花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四、大林寺桃花翻译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五、大林寺桃花鉴赏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阅读全文]...

2021-11-28 00:30:24
  • 含有寺字的古诗词 带寺字的诗词名句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贾岛《宿山寺》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苏轼《吉祥寺赏牡丹》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杨万里《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朱放《题竹林寺》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谢枋得《庆庵寺桃花》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庵寺桃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遗爱寺》

    山寺清幽,直踞千寻云岭;江楼宏敞,遥临万顷烟波。——《声律启蒙·下卷·五 歌》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王维《过香积寺》

    [阅读全文]...

2022-06-24 01:20:33
  •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翻译(题扬州禅智寺杜牧古诗赏析)

  •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阅读全文]...

2021-12-27 06:21:18
  • 春天的古诗《大林寺桃花》赏析

  • 春天,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阅读全文]...

2022-02-21 16:06:00
当前热门
红螺寺的古诗 - 句子
红螺寺的古诗 - 语录
红螺寺的古诗 - 说说
红螺寺的古诗 - 名言
红螺寺的古诗 - 诗词
红螺寺的古诗 - 祝福
红螺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