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关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94) 语录(3) 说说(17) 名言(8) 诗词(1k+) 祝福(2) 心语(56)

  •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简介

  • 诗人
  •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简介

      人物生*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京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长安、洛阳,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人物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 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 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 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 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 出塞》 。

    [阅读全文]...

2022-02-02 16:48:50
  • 王昌龄出塞全诗翻译(出塞唐王昌龄的诗意)

  • 诗意
  •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这是唐朝名相张九龄对盛唐的描述;“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这是韦应物对盛唐的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杜甫对盛唐的缅怀。提起盛唐,足以让所有华夏子孙为之骄傲,唐玄宗治下(安史之乱之前)的大唐,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万国来朝,一片歌舞升*。并且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支撑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唐朝的疆域在最鼎盛时约一千二百万*方公里,至玄宗时代虽有减少,但仍位于世界前列。为了管理外族,唐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我们今天的主角——边塞诗,就在这六大都护府的大地上开了花。

    通常来说,诗人选择进入边塞有两个原因:一是仕途不顺,二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发展,而王昌龄大致属于前者。开元十一年(723),玄宗建立佣兵制度,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由此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二年(724),王昌龄二十七岁,赴河陇,出玉门。他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游历边塞,从军作诗,其著名的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其中也包括了《出塞》。

    边塞的夜晚总是那样寒冷,天寒地坼,寒风刺骨,王昌龄站在城墙上,眺望远方,耳边时不时传来寻访将士的低语声。渐渐地,他已有些吃不住这呼啸的寒风了,王昌龄难以想象脚下这城墙已经与边外的寒风抗争了上百年,从古至今无数将士为了祖国陪着这孤独的城墙浴血奋战。恍惚间,王昌龄似乎看到了史书上的英雄豪杰们一个个乘着月光向他走来,李牧、卫青、霍去病和飞将军李广,他下意识地攥了一下手,要是李广将军还在,哪容得胡人这样放肆啊!他正准备上去搭话,却发现只是他的幻象罢了,城墙上陪着他的只是站岗的士兵和呼啸的寒风……

    王昌龄身处的时代,应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彼时的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经济繁荣,万国来朝,是唐代社会高度繁荣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可这与边塞的普通士兵毫无关系,诸如周亚夫、李广等名将自有史书为之记录,可那些“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普通士兵却连姓名都不曾留下,我们不应忘记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现在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同样的,我们的边境也有一群士兵在替我们阻挡着边塞的寒风与危险,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即使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阅读全文]...

2022-06-14 23:47:59
  • 王昌龄著名诗句

  • 著名,经典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1]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塞下曲四首》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阅读全文]...

2022-06-07 01:42:26
  •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 文学
  •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欢迎大家分享。

      古这首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

      此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这首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乐曲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这首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这首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这首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这首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这首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王昌龄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9]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融,*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艺术特色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阅读全文]...

2022-02-10 23:53:38
  • 王昌龄的诗

  • 王昌龄的诗

      4、《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别辛渐》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6、《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7、《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8、《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9、《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10、《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11、《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12、《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天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3、《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4、《段宥厅孤桐》

      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阅读全文]...

2021-12-01 10:50:16
  • 王昌龄的古诗

  •   1、《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2、《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3、《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桌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4、《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  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  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  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5、《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  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  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  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6、《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7、《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桌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8、《别刘谞》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9、《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  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  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  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  *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  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  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  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  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10、《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桌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11、《独游》  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12、《香积寺礼拜万回*等二圣僧塔》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13、《诸官游招隐寺》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14、《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15、《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  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  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  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  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16、《江上闻笛》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  水客皆拥桌,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17、《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阁延清风。  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  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  忽忆鲈鱼□,扁舟往江东。

      18、《过华阴》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19、《途中作》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  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  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  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  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20、《山行入泾州》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  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  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阅读全文]...

2022-02-05 07:16:24
  •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 唐诗
  •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中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中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与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中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中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中,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阅读全文]...

2022-06-23 21:58:05
  •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王昌龄最著名的十首诗)

  • *日,来自邻国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句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惊艳了不少人。日本京都府舞鹤市捐赠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则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于贞元二十年(804)游学中国,两年后返回日本时,携回中国典籍多种,其中就有《王昌龄集》。包括《王昌龄集》在内的众多唐代诗人别集,在日本迅速被*安诗人学*效仿。遍照金刚后来编纂的《文镜秘府论》,征引了大量王昌龄诗句。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今天看来,另具意味。

    《文镜秘府论校笺》(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日]遍照金刚 撰 卢盛江 校笺

    王昌龄在仕宦方面并不得意,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他曾被贬官到岭南,回来后又被贬作江宁丞,天宝七载又被贬为龙标尉,所以人们称他王江宁或王龙标。这首诗,就是他担任龙标尉期间写的。

    柴侍御是一位朝廷官员,也许是王昌龄的朋友,来龙标执行公务,顺便看望他,之后从龙标出发去往武冈。所以王昌龄说:“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你走了,我很伤感啊!不过,虽有离伤,诗人转念一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一道,我们云雨与共,明月千里,我们不曾分离。王昌龄的重心在于看似分别,但从不曾分别。所以日本友人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于中国人民的情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字、文化、思想、风俗等很多方面都极为相*,真正是所谓“一道同云雨”“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誉,除了《送柴侍御》,还有很多好诗,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中国三十六诗仙图·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代边塞诗的内容和体裁都十分丰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擅长的诗体形式。王昌龄的边塞诗多为七言绝句等短小诗篇,作者非常讲究构思立意,善于从军旅生活中提炼出最典型的情景,在写作方式上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营造出刚健而蕴藉的艺术境界。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营造出一种极具时空感的“明月照边疆”这一典型意境,将现实的景物、感受与历史的回顾相结合,在最*实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又贯穿着理性的思考,确实为边塞诗中的珍品,因而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盛唐边塞诗的“气象”实际上结合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边塞景物的开阔博大,一方面来自那种振奋的精神和胜利的信心。而最能够代表这种气象的,就是王昌龄。清代沈德潜对王昌龄的评价是:“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有的人写诗,话说完了意思也完了,再也没有思索的余味,王昌龄的诗却可以让你的内心一直感发,好像一块石头投在水里,那水波一圈一圈可以荡漾到很远很远。

    前两句诗的内容,其实也不过是说守城的士兵在黄昏独自一个人站在很高的城楼上,秋天的海风从荒凉辽阔的旷野上一阵阵吹来。但这简单的内容结合着声音,就产生出一种很强大的感发力量。然后,作者就开始慢慢把人的感情移入了:“更吹羌笛关山月。”笛子本是胡人的乐器,所以叫“羌笛”。《关山月》,是一个以征人思妇的离别为主题的乐曲,是说征人经过万里的关山到前线去戍守,他和他的妻子在晚上看到的是同一个明月。征人思妇的感情,古今相通。“金闺”,是女子的闺房。“无那”,就是无奈。在那羌笛吹奏的《关山月》的乐曲声中,我感到难以安排的、无可奈何的是你的感情。意思是说,我对你的怀念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队里的娱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排解士兵们因生活的艰苦和孤独而产生的郁闷的情绪。当琵琶弹起来的时候,就有人起来跳舞。“换新声”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弹过很多新的曲调。但不管换了多少曲调,“总是关山离别情”——永远是我们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调子。“撩乱”是紊乱,就是说,离别的忧愁在你内心环绕,你没有办法整理出一个头绪来。李后主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那有点儿太柔弱了。“撩乱边愁”,就比较刚健。他说,是琵琶弹奏的那些听不完的离别的曲子,引起了我心中千头万绪的那些离别的感情;而就在我听着这种音乐的时候,就在我内心充满了这种撩乱的边愁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与你何干?要知道在边疆旷野的秋天,天显得特别高,月亮也显得特别亮。月亮照在长城之上,这真是情景交融的极致——表面上完全写景,实际上完全写情!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在广阔的沙漠上,狂风和尘沙使天上的日光都昏暗了,军队就在这狂风尘沙之中从军营出发赶赴战场。“红旗半卷”是写风,是军旗被狂风吹得卷起来了。“辕门”,就是军营的营门。古代军队安营时,把战车围起来作为壁垒,营门是两辆战车相对,车辕对着车辕。“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洮河”是地名。他们出发不久就得到前军战胜的捷报,说是昨天夜里在洮河之北的一战已经俘虏了一大批敌人。“吐谷浑”和“楼兰”一样,都是泛指敌对的外族。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长云”,不是一丝一片的云,而是很广远的、无边无际的云。“雪山”,写了北方的寒冷。而在“长云”和“雪山”之间,加上了一个“暗”字,就使你可以想象到边疆地带那种广远、阴惨、寒冷的样子。“孤城遥望玉门关”,对第一句来说实在是一个对比。“青海长云”是说遥远的边塞;而“玉门关”是什么地方?那是回乡所必经的道路。王之涣的《凉州词》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内是春风,是故乡;玉门关外是战争,是死亡。古人曾经说:“但愿生入玉门关。”多少人从玉门关出去之后就没有活着回来!一边是故乡和春风,一边是战争和死亡,你在这两者之中做何选择?这个对比之中有很强大的张力。

    后两句是说,在边塞我经历了这么多次战争,我身上的铁甲都被磨穿了。那么我就不想回去吗?我当然想回去,我每天都在想念着玉门关内的家乡。可是作为一个将士难道能够逃避战争跑回故乡吗?“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用了汉朝傅介子的典故。西汉时楼兰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傅介子用计刺杀楼兰王,为汉朝建了大功。这里是用这个典故说唐朝的事,他说我们唐朝的将士也要像傅介子那样,如果不在边塞为国家建立功勋就永远也不回去!这也是盛唐诗之气象的一个方面。盛唐诗之所以有气象,不仅因为景物的开阔博大,也不仅因为有感发的力量,它还有一种奋发的、高扬的精神。哪怕是在离别的悲哀之中,它也保持着这种精神。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整首诗虚实结合,表现了一腔惆怅别情。前两句写在橘柚飘香的清秋,诗人置身江畔的高楼设宴为友人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离岸登舟。这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描摹诗人的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友人夜泊潇湘,彼时风住雨收,皎皎一轮孤月,凄清如此,友人怕是辗转难眠。即便暂时入梦,清绝的猿啼也会一声声搅人梦境。所谓“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是也。

    [明]《文嘉补文徵明楷书前后赤壁赋卷》(局部),南京博物院藏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原为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梁元帝萧绎《采莲曲》有“莲花乱脸色,荷叶染衣香”之句,王昌龄诗由此脱胎而来,但却有胜出不止一筹的出蓝之美。诗人别出心裁地把夏日荷花与采莲少女交融在一起,荷叶罗裙,芙蓉笑靥,人花莫辨,写景即是写人,写景即是写情,这两个新鲜的富于绘画美的比喻,使人与景水*融。如果说,前面两句还只是静态的色彩鲜明的水彩画,那么,后两句动态的刻画,就更加强了诗的魅力。全诗以巧比妙喻为构思的核心,将自然美与人物美融合,将静态描绘与动态展现交织,展示了采莲的劳动场景,塑造了流散着莲荷芬芳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青春向上的朝气。

    长信秋词

    奉帚*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古时后宫女子,有的人从十六七岁被选入宫到六七十岁老死宫中,都没见过皇帝一面;有的人得宠一时不久便被冷落。这些女子的命运是令人同情的。写这些宫中女子被冷落的哀怨,就是“宫怨”。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才德姿容兼备,开始很受宠爱,但后来成帝宠爱赵飞燕姐妹,就冷落了她。传说她曾写过一首《怨歌行》,又叫《团扇诗》,以团扇见弃喻遭受冷落。王昌龄这首诗,写的就是班婕妤在长信宫寂寞孤独的生活。

    七绝只有四句,在这么短的诗里,还要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就必须注意感发的形成,也就是内在感情和外在形象是怎样结合起来的。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兴”。王昌龄的这首诗是“比”,是他内心之中先有了一种怨情,然后假借着团扇、寒鸦、日影这些形象,把怨情表现出来。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

    胡远《秋江访友纨扇》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阅读全文]...

2022-07-23 06:19:52
  • 王昌龄的边塞诗

  •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阅读全文]...

2022-05-27 21:16:47
  • 王昌龄的诗全集

  •   1、《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2、《箜篌引》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羌戎讴。  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  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  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  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飗,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  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3、《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挫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  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4、《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5、《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6、《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西*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8、《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9、《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10、《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11、《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2、《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3、《春怨》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14、《送别》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15、《秋思》  阏氏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16、《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

      17、《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8、《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9、《咏史》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20、《箜篌引》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  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骢汗血流。  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颜色饥枯掩面羞。  眼眶泪滴深两眸,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咿嚘,意说被他边将雠,五世属藩汉主留。  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家藏铁券特承优。  黄金千斤不称求,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飗,仆本东山为国忧,明光殿前论九畴。  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  怜爱苍生比蚍蜉,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

    [阅读全文]...

2022-04-21 15:24:44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句子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语录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说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名言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诗词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祝福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