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关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94) 语录(3) 说说(17) 名言(8) 诗词(1k+) 祝福(2) 心语(56)

  •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简介

  • 诗人
  •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简介

      人物生*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京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长安、洛阳,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人物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 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 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 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 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 出塞》 。

    [阅读全文]...

2022-02-02 16:48:50
  • 王昌龄出塞全诗翻译(出塞唐王昌龄的诗意)

  • 诗意
  •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这是唐朝名相张九龄对盛唐的描述;“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这是韦应物对盛唐的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杜甫对盛唐的缅怀。提起盛唐,足以让所有华夏子孙为之骄傲,唐玄宗治下(安史之乱之前)的大唐,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万国来朝,一片歌舞升*。并且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支撑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唐朝的疆域在最鼎盛时约一千二百万*方公里,至玄宗时代虽有减少,但仍位于世界前列。为了管理外族,唐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我们今天的主角——边塞诗,就在这六大都护府的大地上开了花。

    通常来说,诗人选择进入边塞有两个原因:一是仕途不顺,二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发展,而王昌龄大致属于前者。开元十一年(723),玄宗建立佣兵制度,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由此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二年(724),王昌龄二十七岁,赴河陇,出玉门。他在此后两年的时间里,游历边塞,从军作诗,其著名的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其中也包括了《出塞》。

    边塞的夜晚总是那样寒冷,天寒地坼,寒风刺骨,王昌龄站在城墙上,眺望远方,耳边时不时传来寻访将士的低语声。渐渐地,他已有些吃不住这呼啸的寒风了,王昌龄难以想象脚下这城墙已经与边外的寒风抗争了上百年,从古至今无数将士为了祖国陪着这孤独的城墙浴血奋战。恍惚间,王昌龄似乎看到了史书上的英雄豪杰们一个个乘着月光向他走来,李牧、卫青、霍去病和飞将军李广,他下意识地攥了一下手,要是李广将军还在,哪容得胡人这样放肆啊!他正准备上去搭话,却发现只是他的幻象罢了,城墙上陪着他的只是站岗的士兵和呼啸的寒风……

    王昌龄身处的时代,应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彼时的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经济繁荣,万国来朝,是唐代社会高度繁荣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可这与边塞的普通士兵毫无关系,诸如周亚夫、李广等名将自有史书为之记录,可那些“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普通士兵却连姓名都不曾留下,我们不应忘记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现在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同样的,我们的边境也有一群士兵在替我们阻挡着边塞的寒风与危险,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即使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阅读全文]...

2022-06-14 23:47:59
  • 王昌龄著名诗句

  • 著名,经典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1]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塞下曲四首》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阅读全文]...

2022-06-07 01:42:26
  • 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

  • 诗人,古诗文
  • 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困于农耕,年*而立,始中进士。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唐朝诗人,后人誉为“七言绝句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王昌龄的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从军行》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第三首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翻译】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阅读全文]...

2022-01-01 08:11:20
  •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 文学
  • 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欢迎大家分享。

      古这首诗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

      此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这首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乐曲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这首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这首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这首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这首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这首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王昌龄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9]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融,*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艺术特色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阅读全文]...

2022-02-10 23:53:38
  • 王昌龄的诗

  • 王昌龄的诗

      4、《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别辛渐》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6、《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7、《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8、《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9、《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10、《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11、《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12、《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天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3、《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4、《段宥厅孤桐》

      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阅读全文]...

2021-12-01 10:50:16
  • 王昌龄古诗大全

  • 文学
  • 王昌龄古诗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2、《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琴》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5、《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6、《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7、《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8、《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9、《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10、《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阅读全文]...

2022-03-02 11:57:45
  • 王昌龄的边塞诗

  •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阅读全文]...

2022-05-27 21:16:47
  •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   1、《小敷谷龙潭祠作》  崖谷喷疾流,地中有雷集。  百泉势相荡,巨石皆却立。  跳波沸峥嵘,深处不可挹。  昏为蛟龙怒,清见云雨入。  灵怪崇偏祠,废兴自兹邑。  沉淫顷多昧,檐宇遂不葺。  吾闻披明典,盛德催世及。  生人载山川、血食报原隰。  岂伊骇微险,将以循氓揖。  奔飞振吕梁,忠信亦我*。  波流浸已广,悔吝在所汲。  溪水有请源,蹇裳靡沾湿。

      2、《段宥厅孤桐》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3、《失题》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  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  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4、《赠宇文中丞》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  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5、《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6、《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7、《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8、《失题》  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  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9、《城旁》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  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  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  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

      10、《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11、《失题》  主家新邸第,相国旧池台。  馆是招贤辟,楼因教囗囗。  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  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

      12、《秋日》  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13、《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盛才膺命世,高价动良时。  帝简登藩翰,人和发咏思。  神仙去华省,鸳鸯忆丹墀。  清净能无事,优游即赋诗。  江山纷想象,云物动葳蕤。  逸气刘公干,玄言向子期。  多惭汲引速,翻愧激昂迟。  相马如何恨,登龙返自疑。  风尘吏道迫,行迈旅心衰。  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  秋风一片叶,朝镜数茎丝。  州县甘无取,丘园悔莫追。  琼瑶生箧笥,光景借茅茨。  他日青霄里,犹应访所知。

      14、《送乔林》  草绿*津,花开一水滨。  今君不得意,辜负帝乡春。  口不言金帛,心常任屈伸。  阮君唯饮酒,陶令肯羞贫。  阳羡风流地,沧江避世人。  菱歌五湖远,桂树八公邻。  青鸟迎孤桌,白云随一身。  潮从秣陵上,月映石头新。  未可逃名利,应须在缙绅。  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15、《还山贻湛法师》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16、《横吹曲辞·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17、《段宥厅孤桐》  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18、《咏浣纱溪》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19、《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20、《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阅读全文]...

2022-06-27 02:50:24
  • 王昌龄送别诗词

  • 送别
  • 王昌龄送别诗词

      导语: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昌龄送别诗词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一)《芙蓉楼送辛渐》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二)《送柴侍御》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鉴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三)《送魏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⑴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均不详。

      ⑵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阅读全文]...

2022-04-04 08:07:37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句子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语录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说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名言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诗词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祝福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