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绅的关于节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绅的关于节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绅的关于节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绅的关于节俭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悯农
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简介
李绅(772846)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共倡新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
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m.ju.51tietu.net)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悯农》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禾日当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滴禾下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知盘中餐,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悯农
李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种一粒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海无闲田,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夫犹饿死!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
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
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
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李绅的诗句》,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李绅的诗句
1、《过钟陵》
龙沙江尾抱钟陵,水郭村桥晚景澄。
2、《拜宣武军节度使》
油幢并入虎旗开,锦橐从天凤诏来。
3、《悲善才》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
4、《别石泉》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5、《别双温树》
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
6、《长门怨》
宫殿沈沈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7、《初秋忽奉诏除浙东观察使检校右貂》
龙楼寄引簪裾客,凤阙陪趋朔望朝。
8、《滁阳春日怀果园闲宴》
西园到日栽桃李,红白低枝拂酒杯。
9、《答章孝标》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10、《到宣武三十韵》
七月趋梁苑,三年谢尹京。
11、《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
金奏云坛毕,同云拂雪来。
12、《渡西陵十六韵》
雨送奔涛远,风收骇浪*。
13、《端州江亭得家书二首》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14、《泛五湖》
范子蜕冠履,扁舟逸霄汉。
15、《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
16、《皋桥》
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
17、《姑苏台杂句》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
18、《龟山寺鱼池》
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19、《过荆门》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蒨。
20、《拜三川守》
恭承宠诏临伊洛,静守朝章化比闾。
精选阅读
李绅的诗有哪些
1、《悯农》
锄和日当午,汗滴河下土。
2、《长门怨》
宫殿沈沈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3、《答章孝标》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4、《移九江》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李绅的诗句》,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李绅的诗句
1、《过钟陵》
龙沙江尾抱钟陵,水郭村桥晚景澄。
2、《拜宣武军节度使》
油幢并入虎旗开,锦橐从天凤诏来。
3、《悲善才》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
4、《别石泉》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5、《别双温树》
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
6、《长门怨》
宫殿沈沈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7、《初秋忽奉诏除浙东观察使检校右貂》
龙楼寄引簪裾客,凤阙陪趋朔望朝。
8、《滁阳春日怀果园闲宴》
西园到日栽桃李,红白低枝拂酒杯。
9、《答章孝标》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10、《到宣武三十韵》
七月趋梁苑,三年谢尹京。
11、《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
金奏云坛毕,同云拂雪来。
12、《渡西陵十六韵》
雨送奔涛远,风收骇浪*。
13、《端州江亭得家书二首》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14、《泛五湖》
范子蜕冠履,扁舟逸霄汉。
15、《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
16、《皋桥》
伯鸾憔悴甘飘寓,非向嚣尘隐姓名。
17、《姑苏台杂句》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
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
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朋友:
大家好啊!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无锡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棲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是其舟游惠山的实描。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民国以来,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镇东北端的黄埠墩、三里桥一带,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米市”、“布码头”,无锡大米的年库存量曾达到300亿斤之多,使无锡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誉,大批的商贾巨富云集无锡。同时,西方的工商业文明也渗透到古镇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古镇中出现了行业公所、义庄、钱庄、警署、救息会、保墓局、指路牌及驻锡会馆等*代城市功能设施和社团组织。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得益于古运河交通之利,已是风光秀丽、商业繁荣、香火缭绕的吴中游息之胜地和南北商贸交通之要冲。但日寇侵华期间,于1937年11月对惠山古镇的狂轰滥炸和占领掠夺,使得寺园胜迹、祠堂建筑、街区民宅损失惨重。1949年*前夕,据统计资料,此时的惠山古镇建筑面积10万㎡,约420户、2000人左右,祠堂百余处,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数十家。幸存的古镇祠堂一片荒凉,树木稀疏,杂草丛生,十分萧条。
*以来,无锡市人民*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从大局出发,一直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规模,倾力于锡山、惠山的文物古迹和古典园林的修复及市政建设,在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的同时,坚持在古镇内不新建、不扩建大型公建、工业、民用建筑,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的历史风貌。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虽历经千余年的沧桑,仍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集中分布着118处祠堂建筑及部分遗址,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人文史迹丰富,寺、祠、庙、泉、店俱全,为国内外所罕见。它是中国的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对传统的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是无锡全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大运河的风貌地带”、“历史传统风貌区”和“一城一带一片”基本保护构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05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江苏省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6月,*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2、败家很容易,好比水推沙。
3、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4、珍惜每滴清水,拥有美好明天。
5、小处不省钱袋空。
6、事成靠坚持,失败志不移。
7、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
8、当花的,十个钱要花,不当花的,一个钱要省。
9、节约粮食给未来生活多一点机会。
10、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11、勤奋有恒产,年年有节余。
12、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13、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14、三年烂饭砌高楼,三年稀粥买条牛。
15、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16、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17、珍惜劳动成果反对浪费粮食。
18、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19、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20、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21、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22、钢用刀口上,钱用必需时。
23、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5、饱时不忘饿时饥。
26、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27、丰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28、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29、粮再多,野菜也要备几锅。
30、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3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2、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33、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洋。
34、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35、民以食为天。
36、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37、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活。
38、俭能修身德,不贪不义财。
39、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40、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
41、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
42、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43、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44、十匙合成一碗饭。
45、成由勤俭破由奢。
46、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47、事事为于民,感谢党恩情。
48、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49、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50、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51、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
李绅,汉族,字公垂,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绅是哪个朝代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绅简介:
所属朝代: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绅(772年—846年)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
作者: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着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绅名人名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斗牛。
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鹢*蓬莱。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
假金方用真金镶,若是真金不镀金。
繁艳只愁风处落,醉筵多就月中开。劝人莫折怜芳早,把烛频看畏晓催。
江对楚山千里月,郭连渔浦万家灯。省抛双旆辞荣宠,遽落丹霄起爱憎。
体瘦寡行立,家肥安啜哺。
隙光非白驹,悬磬我无虞。
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
李绅名人名言
李绅的关于节俭的古诗
唐代李绅写的古诗关于节俭的
李绅的诗句古诗
初一李绅的古诗
李绅的古诗300首
李绅的古诗句
李绅的古诗都
李绅的五言古诗
唐李绅的古诗视频
李绅写的两首古诗
一首李绅写的古诗
李绅的古诗全集
李绅的两首古诗
李绅的诗句
唐代李绅的古诗
李绅古诗的写法
作者李绅的古诗
有节俭的古诗
悯农李绅的古诗
民农的古诗李绅
李绅写的咏古诗
李绅悯农的古诗
李绅诗句
李绅的古诗悯农二首
农民唐李绅的古诗
写节俭的古诗
李绅的古诗海棠
写古诗悯农的李绅
李绅的古诗歌曲
李绅的古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