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关于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43) 说说(17) 名言(46k+) 诗词(503) 祝福(9) 心语(20k+)

  • 观田家古诗赏析

  • 观田家古诗赏析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该诗语言*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观田家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qú):过分劳苦,勤劳。

      1.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 ▲ 。(3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 徭役之苦(3分)

      2.①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②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赏析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作的一首田园诗歌。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是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真实写照。抒写了诗人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

      词句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 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白话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作品鉴赏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阅读全文]...

2022-01-30 20:28:40
  • 观田家古诗翻译(观田家古诗书法作品欣赏)

  • 书法
  •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田家:农民。卉(huì):草的总称。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景:日光。晏(yàn):晚。犊(dú):小牛。劬(qú):过分劳苦。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惭(cán):羞愧。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禄食(lù shí):俸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阅读全文]...

2022-06-11 11:13:59
  • 田家古诗词鉴赏

  • 田家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田家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翻译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解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诗文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田家杂兴(其八)

      储光羲①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

      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②饭,秋至菊花酒。

    [阅读全文]...

2022-02-04 20:20:56
  • 赏析春望的语言特色

  • 语言
  • 此生,愿做低眉的女子,揽一蓑烟雨,怀一份诗意,在云水之湄,如莲娉婷。守一方宁静,临水照影,不染俗尘,淡看红尘过往,引得清风自来。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赏析春望的语言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1、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

    2、我有一帮兄弟,再久不联系,聚在一起也不会陌生,这是我的荣幸。

    3、兄弟生前一起闯荡,死后灵魂一起埋葬。

    4、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恋人,只有永远的朋友。

    5、就凭咱当初的交情,我就敢在你生命中猖狂一辈子。

    6、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7、几年的同窗,我与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愿你我心灵间的交流,直到永远。

    8、人的一生中有晴天,也有雨天,但总会雨过天晴。好朋友就是一把雨伞,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陪伴着你!

    9、就算全世界的人说你不好,我也愿与全世界为敌。

    10、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11、是我的终究是我的,我终归是你的一个过客`你始终不爱我`注定我和你就是什么都不会发生`注定`注定只是注定`不管我怎么跨越不管我怎么想靠*你`你还是会离开我的`我好想你`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见你。

    12、愿你一天都高兴,两手把钱挣,三餐把杯碰,四面关系硬,五福同来庆,六处把宝进,七彩做好梦,八方有人敬,九洲显神通,十足发号令,一生都好命

    13、如你不嫌弃我愿以三书六礼聘你为妻

    14、我不知道我有多钟情但给过你的再未给过第二人

    15、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反反复复亲爱的你什么时候能明白他只是没那么喜欢你

    [阅读全文]...

2022-02-26 20:43:26
  •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

  • 诗歌,语言
  •   主要成就是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小编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供参考!

      语言特色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生*简介: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县东郭宅(今河南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元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诗歌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他的“兼济”之志,主要是实行儒家的仁政,当他受皇帝信任的时候,在政治上直言极谏,无所忌讳,敢作敢为,诗歌创作便积极反映民生疾苦,为补察时政服务;当他失去信任而不能有所作为时,便请求放外任或做分司闲官,远嫌避祸,以诗、酒、禅、游自娱,诗歌创作则主要表现个人感受。无论达和穷,他都离不开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很多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在中唐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这种诗歌理论对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病,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大历以来诗坛上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也有针砭作用。但是,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现实政治需要,有时把诗歌变成押韵的谏章,又是不恰当的。有时他运用这种理论来批判谢灵运、陶渊明、谢□、李白等著名诗人,便不免显得偏颇和狭隘。同样,如果一味强调“辞质而径”等诗歌的表现方法,势必束缚诗歌艺术的创造,拘限诗歌风格的多样,难免有浅率之弊,因而受到晚唐诗人杜牧及宋代一些诗人的批评。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后世颇有争议。有人说他“俗”,说他“浅”,矜耀富贵,吟弄风情,存在着格调低下的庸俗的一面,缺少蕴藉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但他的成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在*易、切*的形式里蕴含深远的思想情趣,有力地显示着白诗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晚唐的许多诗人,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示。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等。白诗的词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除诗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他以其创作的实践,推动了散文的革新。

      由上可以知道,白居易不仅在诗歌上给予*有很大的影响,更是以其超然自适的性格和人生智慧赢的文人的尊敬与崇拜。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2-10 04:59:13
  • 古诗田家元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靠*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zhān):推测[2]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田家元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4-12 11:04:24
  • 贾*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 语言
  • 贾*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凹,本名贾*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凹作品的语言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贾*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作品语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拙为美,注重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大量使用重叠词,等等。这些特色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贾*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

      “今天地里干啥了?”

      “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夜籁》中,有这样一段景物的描写:“一道石板小路引着向山坡根去了,石板是锃蓝的,赭红的,一块不连着一块,人脚踹得它光滑细腻,发着幽幽的光,像池塘*浮水面的荷叶。”一经作者的修饰,那山间小路上的石头,便显得格外不俗了,透露出一种拙厚、古朴、旷远的美来。而在《商州又录》中,“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出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面目。石头裸裸地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摧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的铜韵一般的颤响。”在作者笔下,山不是普通的山了,而是活了的奇丽的女子。在此,也显现出他的作品语言在俚俗之美后面隐藏着一种儒雅的底蕴,寄寓着一种气度雍容、开人心智、沁人肺腑的情趣。贾*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就在于其能“以拙为美、拙而至巧”。这种语言的质朴美,是一种比生活更高也更带普遍性的美,是表面质朴与内涵深厚的高度统一的美。这种朴实的语言,抒的是真情,议的是至理,绘的是真景,写的是真意,因而生动逼真,亲切感人,最能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贾*凹还非常注意选词炼字,特别善于通过一个字来表示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行文淡雅明净,内涵意味深长,像窖藏多年的酒,特别醇厚。首先,他特别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毕显其音容笑貌。《满月儿》写月儿泪未擦干就朗声大笑,满脸的泪珠“全笑溅了”,“溅”字用得妙极,勾画出她孩子般的天真,淘气的`憨态。《南庄回忆》中写姑娘荡秋千,从浓浓的林子里“冲”出来,“没”回去,点出姑娘身轻如燕的姿影,也暗写了姑娘的火暴性子。《曳断绳》中曾用一个“痴”字写尽了老六理屈词穷,呆若木鸡的神情。“喜滋了”(《春暖老人》)反映了孤寡老人得到党的温暖时满心欢喜不能关住的情景。一字点染,如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真是神来之笔。其次,作者赋予山水景物以动物甚至是人的动作,常常是一字传神。如写日落日出,作者的想象独特新颖,表达别具一格。在他的笔下,不仅把太阳写成是会“跳”、会“坐”、会“爬”、会“烧”、会“没”等有生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者准确地反映了人们的视觉,观察精细,非常贴切。当作者精心选词炼字,赋予景或物以人的特点时,往往就因为一个字用得巧妙,就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如:

      不过半个月,玉米手提般地往上长,一个个腰里揣上了棒槌粗的两个棒子。

      ――(《威信》)

      他嗬嗬地笑了,声响很大,像一团一团滚出来的。

      ――(《报到》)

      炼字的精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在同时写几样景物的时候,作者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还用奇妙的联想把这些景物的位置、处所写成是由于它们的动作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这就使静物富有生机,同时也使描写对象更加突出。这种效果竟也是通过一个字来达到的。如下列引文中加点的字:

      林子很深,夹出一道细水来……

      路是架在山脊梁上,山风旋起来,似乎随时要把人旋下沟去。

      再比如说庄稼长得“山也挤了”,“河也瘦了”,等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内容丰富、色彩清新而又层次分明的图画,意境非常优美。

      在作品当中,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叠词,其中有些是常见重叠式,而更多的则是非常见重叠式,这些非常见重叠词便构成了贾*凹作品语言的一大特征。

      首先来看名词。在贾*凹的文章中名词重叠现象占了很大一块儿。下面是从他的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灾灾难难、关关卡卡、石石木木、疙疙瘩瘩、早早晚晚、病病灾灾、柔柔情情、**仄仄、坑坑凹凹、沟沟岔岔、银银、玉玉、狐狐、妖妖、肉肉、粉粉、鬼狐狐、窑背背、山峁峁,等等。

      重叠后的名词在贾文中有两个特点:一部分保留了名词词性,只是词义有所改变;一部分则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如:

      (1)卸下一袋两袋粮食,装上盆盆碗碗。

      ――(《陈炉》)

      (2)尽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

      ――(《月迹》)

      “盆盆碗碗”作宾语,词性未变,但语义内容有所变化,具有“多”的意思;“银”和“玉”重叠后不再指称客观存在物,而是转指两物蕴含的特性――洁白,且重叠后做谓语,起描绘作用,表达更加生动。

      其次来看动词。贾*凹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下面是从其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试试探探、晃晃荡荡、说说话话、死死活活、生生死死、喊喊叫叫、说说笑笑、沉沉浮浮、翻翻覆覆、反反复复、摇摇摆摆、纠纠缠缠、绊绊磕磕、起起伏伏、颤抖抖、扑腾腾,等等。

      重叠动词既保留了原式的动作特性,同时又具有了形容词的修饰描绘功能,很有特色。下面结合实例来分析:

      (3)说说话话,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来顺就把黑氏的手握住了。

      ――(《黑氏》)

      (4)一双手试试探探地过去了,像是蛇咬住云云的手。

      ――(《古堡》)

      “说说话话”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共同做状语,极形象地状写了来顺握住黑氏手的情状;“试试探探”也做状语,使老大“咬住云云的手”的情态跃然纸上。这些动词重叠后都具有了形容词的语*能――起描绘作用,有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再来看看形容词。汉语里,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带上后加成分,构成“ABB”式。而且这些后加成分往往是两个同音的音节。因此,“AB”不成词,如“黑乎乎”、“甜丝丝”不能用如“黑乎”、“甜丝”。而贾*凹的作品中,有一部分“ABB”式重叠词与普通话的常规形式相同,但大量的是非常见形式,如:温柔柔细柔柔、痴呆呆、松软软、沉静静、莽撞撞、灰浊浊、羞怯怯、陡峭峭、苦涩涩、明亮亮、冰冷冷、暖和和、艰难难、*静静、苍白白、凶狠狠、舒展展、白嫩嫩、火暴暴,等等。

      重叠后的形容词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更形象地表现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

      以上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不同的词类中说明了贾文运用非常见重叠词的特色和效果。这说明贾*凹对于重叠词的驾驭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境界。

      贾*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浓厚的个人特色,这与他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分不开。

      贾*凹所处的商州即今商洛地区,居关中和陕南间的秦岭南麓,在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中,是一个过渡、交叉性地带。商洛地区以商县――丹凤一带为中心,环环相连,构成神奇瑰丽的景观,其中商南、丹凤、商县南北一线是古代交通要道,这是商州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贾*凹恰恰生长在这里。他的家乡棣花镇距商州市不过35公里,距本县县城龙驹寨仅15公里,距商南县城*百公里,风水宝地商洛镇则*在咫尺。可以说,贾*凹从小就受到最浓郁的商州文化的濡染。

      商州沟通着古代两大文化体系:秦文化和楚文化,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交叉。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质。其一,丰富的包容性。单就语言而言,秦楚两大语系的交汇使得商州语言驳杂多变;既有秦腔的粗犷、俗重,又有楚语的柔和、婉转;既有属于某种语系的变体,又有“四不像”的杂交。细究之,语言变化又有规律可寻:从南往北,由楚语而秦腔;自北向南,由秦腔而楚语。洛南话最接*关中秦腔,商县次之,然后丹凤,到商南楚豫腔占上风,秦腔渐弱;无论声腔音调,还是表达的*惯方式,都显出明显的递变性。商县至丹凤川道一线,变化不大,相对一致,是商州方言的代表地区,它正是贾*凹的语言根基。因此,贾*凹的作品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吸收运用传统诗学的同时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形成一种“形而上的抒情”特点。其二,浑厚的古朴性。虽然商州有着并不寂寞的历史,但因四面环山,远离都城,终是偏僻闭塞,即使繁华通达的龙驹寨,是山夹水挤,加以历史的闲置,也未脱离蛮荒封闭的境况。长期的小农经济生活,山民们的生产方式虽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锄垦镰收,终是发展缓慢,这使得商州的社会生活保持了更多的古朴性。浑厚而古朴,成为商州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也是贾*凹作品语言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最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贾*凹的作品语言浑厚朴实,很少运用复杂难懂的词汇,较多地运用了口语、方言和一些独特的民俗传说。

      贾*凹作品中的超常重叠词则是受商州方言的影响。因为贾*凹的丹凤方言属于商州方言,但与商州其他次方言相比,只有丹凤话的许多单音节名词是可以重叠而且可以儿化的。如:盆盆儿、铲铲儿、锅锅儿、面面儿,等等。贾*凹自然受到这种语法*惯的影响,并把它推而广之,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对名词的较多的重叠运用。这似乎可以从贾*凹作品中的众多文学形象的命名得到印证。如《小月前本》中的门门、才才,《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古堡》中的云云,《龙卷风》中的丑丑,《远山野情》中的香香,《二月杏》中的玉玉,《人极》中的亮亮,等等均是重叠式。

      另外,商州方言中的部分名词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普通话无此用法),如:皮袄袄、白点点、树梢梢、渠沿沿、山梁梁,等等,部分形容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如:兰瓦瓦、松弛弛、咕容容、白光光等,普通话虽然没有这些词,但有相同的重叠方式。这样就促使了作家的同形仿构,也自然成了他有别于普通话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超常重叠词。

      地域文化对贾*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语言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本人对地域文化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使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贾*凹认为,“创作之所以是创作,创是第一位的,作是第二位的,一切无定式,一切皆‘扑腾’”。他确实是一个不断“扑腾”、不断突破的作家,他的作品从不重复自己,每有新作,都会引起文坛的兴奋和关注,虽然有褒有贬,但都将我们带入一个自觉自由的商州文学境界,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全文]...

2022-07-11 01:40:13
  •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 骆驼,语言,阅读
  •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 语言特色 地方色彩

      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确实如此,老舍的作品的语言读起来都是“响嘣儿脆”的。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呵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热色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外观。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正确生动传神地刻画北*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极*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的话。老舍来自*民,他对学**民间通俗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写了鼓词、戏曲、掌握了许多民间艺术精华。据黄杰俊等《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对〈骆驼祥子〉进行语言自动处理》一文,利用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11万字,只用了2400多个汉字,出现频率较高的都是常用字.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口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一个也没有,就连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如果单说一个“时”,显得文绉绉的,不合普通话的口语*惯。比如写祥子身体的“挺脱”、“硬捧”,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炎炎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都是取自北*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的一番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可以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时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易俗白,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副精彩的画像。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融,使《骆驼祥子》在*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地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连个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他善于运用纯熟的北京话来描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刻画人物的性格,叙述故事,褒贬事物,他的语言是经过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其特点是*易然而不单调不俗气。特别是儿化的运用,作家从容地调动口语,给*易的文字添上了亲切、适当、活泼的味,在活的北京口语的基础上锤炼纯净的文学语言。全书一共用了641处儿化,有的篇章多达40多处。还有很多词汇都是地道的北京话。如“拉晚儿”,“嚼骨”,“胶皮团”,“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等,全是很纯熟的北京口语。他非常熟悉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他的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加工锤炼而成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腔,俗白、凝练、生动、纯净,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活泼有趣,雅俗共赏。无论是刻画人物或是叙述故事,都那么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然而又看不到丝毫雕琢的痕迹。这对于*文学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是个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骆驼祥子》,老舍著.

      [2]《*古代文学史》,袁行沛著.

      老舍先生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启示。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现代文学开拓了一个重要的全新题材领域,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的那些自然景色,世态炎凉,时尚风俗,皆运用群众口语,字字透出一股弄弄的“京味”。

      一、老舍相关背景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出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年幼的`老舍幸免于难,和靠替人洗衣裳做活维持生计的母亲相依为命。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后因经济问题退学,同年又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的官话和古典文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他的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十年后,老舍得到*,恢复“人民艺术家”称号。在他的墓碑上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上面刻着老舍在抗日战争中《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二、老舍小说的语言传统构成

      1.民族语言传统。

      老舍对民族语言传统有着充分的研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对白话语的研究,更体现在其对古典文艺的见解上,老舍在喜爱民间文学的同时并没有放下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华文学几千年的历史,对老舍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自小开始,老舍先生便展现出他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喜好。*古代文学中不缺乏语言简洁明朗,文风行云流水,情感真实质朴,内容深刻丰富的优秀作品。他认为作家应当对古代文学的语言有所了解,甚至深入了解,发掘我国语言的本质。作家的语感并不是从其华丽堆砌,风格独特来说,而是从对写作节奏和结构的掌握来说的,老舍先生的文章能够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富有神韵,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传承和创新的先驱。

      2.外国语言传统。

      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是中西结合的,有*古典文学的优点,也吸取了西方文学的先进。他亲身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接触过新文学,并且曾经在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教书。前文说过,老舍先生在英国时曾阅读大量的英文作品,对西方的文化和语言非常了解。因此,他主张要学*世界其它各国先进的东西,他认为新文学吸收国外的语法来丰富本国语言,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完整,他的这种先进的意识和接纳思维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在研究外国语言时,老舍先生时常把中西方语言放在一起比较,他发现*语言有些时候显得单薄,认为有些时候*语言无法将一个复杂的情境表达清晰。所以他在创作时,时常把语言外国化,吸收国外的语法。他的小说中不仅具有口语化的短语,也有表达深刻的长句,吸收了西方长句的特点后,使他的语言更加的贴切和精准。

      三、老舍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

      1.北京韵味。

      老舍先生作品中一贯突出北京韵味,就拿其代表作《骆驼祥子》来说,这部作品最成功的,莫过于老舍先生在其中突出描写的京味。主人公祥子及书中描写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皆是处在一个老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北*下层社会中。在小说中祥子从军营中顺走几匹骆驼,卖得不少钱的这段情节中,老舍用相当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的景物,将祥子的内心衬托的无比恰当。描写天气的时候,如烈日当头突然倾盆大雨,不仅符合了北京的自然地理情况,又写出在大自然变化的天气中,祥子多么被动,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北京城的熟悉与写作时轻车熟路的技巧。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他曾多次表示不论写什么样的作品,都希望多运用大白话,认为大白话值得信赖。即使是描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事理,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一贯保持着他的“俗”与“白”。何为“俗白”,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此,自然“俗白”并不是单纯的俗。“俗白”的语言不仅通俗,浅显易懂,而且朴实无华,更贴*自然。“俗白”的语言写作方式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并不是那些粗俗浅陋的,相反,这种语言更加凝练深刻,令人回味。

      四、老舍的语言审美特征与内涵

      1.老舍语言风格的人格内涵。

      老舍先生创作的年代刚好赶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思想得到了空前的**,逐渐地,人们懂得如何去发现本我,觉醒自身,受到新思想冲击的人们开始在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中思考自身。在这种环境下,深受影响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创作,展现出自身思考的结果,形成了具有其个性特征的人格内涵。作者在书写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的同时,将自己的现实经历融合进去,展现出作者对其的关爱之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同时,老舍先生的笔下也展现出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人格,他认为几千年的文化一根指头并不能撼动,这种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

      文学艺术作品中,语言是的情感是应该让读者感受到的,这就要求作家把自己的心写到文章中,我们之前说过,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种人格存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着老舍本人深刻的思想。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生命的长短,这种思想的深度需要作家对生活积累,拥有关心社会,拥有一种能够给心灵提供营养,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哲学意识。老舍先生所传达的那份悲哀的感情,在其描写小人物的痛苦时,随着感情变化而变化的语言中传达给观众,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当代社会进行反思,这便是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结语老舍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发掘艺术,他从不对现有的文学进行描摹,也不被已有的法则和套路所束缚。作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语言具有的是经久不衰的魅力,了解和研究老舍的思想及作品能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财富。以上便是笔者在阅读老舍作品时,所获得的财富,希望这份财富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并且能够有更多的人一同探究老舍作品中的经验。

    [阅读全文]...

2022-01-09 16:56:05
  • 《田家元日》全诗翻译赏析

  • 《田家元日》全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此诗作于孟浩然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即开元十六年。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参考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赏析

      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五年(727)春节,诗人写他自己去长安应试时的亲身感受。

      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4-30 22:11:29
  • 渭川田家王维的诗词

  • 渭川田家王维的诗词

      渭川田家

      王维 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①墟落:村落。

      ②穷巷:深巷。

      ③野老:村野老人。

      ④倚杖:靠着拐杖。

      ⑤荆扉:柴门。

      ⑥雉:野鸡。

      ⑦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⑧荷:扛着。

      ⑨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⑩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译文】:

      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归图,虽都是*常事物,却是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阅读全文]...

2022-02-05 02:52:50
当前热门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句子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语录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说说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名言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诗词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祝福
田家古诗的语言特色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