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寺后的古诗

关于破山寺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破山寺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破山寺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破山寺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5) 语录(1) 说说(3) 名言(576) 诗词(684) 祝福(1k+) 心语(93)

  • 题破山寺后禅院朗读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朗诵赏析)

  •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qìng)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阅读全文]...

2022-02-08 09:58:29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

  • 诗意
  •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诗意: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

      通向幽静的地方,

      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

      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

      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m.ju.51tietu.net)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阅读全文]...

2022-06-23 13:42:44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全文]...

2022-01-03 10:39:15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 阅读,文学
  •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全文]...

2022-06-07 03:35:08
  •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 古诗文
  •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寺后院。寺庙一般分前、后院。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颔联则对仗不工整。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古寺:指兴福寺,即破山寺。破 山位于今江苏常熟。兴福寺始建于 南齐,至唐已为古寺。高林: 山上 树林。佛教称众生聚积的居所为 “丛林”,故这里的高林亦含有称颂 古寺之意。禅房:修禅的屋所。籁: 本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 界一切声音。磬:佛家的打击器具。 清晨登山入寺,正值旭日东升,光 照山林。曲回竹径通向幽深,花木 繁茂笼簇禅房。青山日照绚丽多彩。 鸟儿于林间欢悦啼鸣,水潭清澈,映 现身影,顿感天地物我融为一体,心 境豁然澄明。山寺此时万籁俱寂,唯 有寺院的钟磬之音悠然而鸣,更显 幽邈静谧。此诗朴素自然而意旨深 远,虽写澹逸情致,却深含禅机理 趣,即使不主观地以禅心去感悟,也 会自然地获得一种禅心的空明澄 静。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

      ①竹径:一作“曲径”。禅房:僧人的住房。

      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

      ③万籁(lai):各种声响。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大意】

      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茂密的翠竹林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通向寺后幽深的去处;僧人 们居住的禅房,掩映在花枝繁茂的深处。阳光照耀在寺后的青山上,鸟 儿在欢快地歌唱;清清的潭水映照出空中的浮云和翠绿的山色,使人的 心灵也像这潭水一样,感到清澈和洁净。大自然中的一切声响仿佛都已 经消逝;只有寺院中那悠扬洪亮的钟磬声,回荡在这幽静的山林中。

      【鉴赏1】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兴福寺,遗址犹存。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向山上的树林,点染着寺内寺外,使古寺更显出神秘与宁静。如此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但他无意于游览整个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禅院。于是他踏着晨曦,穿过寺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来到了幽深的后院,惊喜地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间仙境。惊叹之余,诗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欣赏着仙境般的美景。他抬头望见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这绝妙的山光不仅陶醉了凡人,而且还愉悦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在花木丛中竞相婉转啼鸣。伴着鸟儿的歌声,诗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镜,探身望去,山光物态连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场黑暗; 什么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全从灵魂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仿佛诗人自己也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悠扬、和谐,随风飘来,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题咏佛寺禅院的,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在这八句诗中,诗人重在刻画的是一个“幽”字,而旨在体验和示人的却是一个“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一大早,诗人便登山来到了古寺,可以想见一路上是没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进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谧的氛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道出了诗人急欲一睹的禅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丛中。如此幽静的去处和幽美的环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净化。“山光悦鸟性”一句是诗人以鸟来比兴,旨在说明净化后的心灵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门禅悦”,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诗人在目睹了禅院的幽谧空灵,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和真谛,自己的心灵在净化后不断升华,人间的一切音响不复存在,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萦绕耳际,把人带进佛家圣境。诗人用“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作结,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启示,以动寓静,进一步突出禅院的“幽谧”; 另一方面则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余音袅袅的钟磬之音去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可见,常建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新颖、巧妙的,表面上看,诗人运用*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几笔,勾画出了古寺禅院内外的风光景致,从中不露痕迹地强调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幽深、静谧、秀美的客观景物传达给读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对于常建诗歌中看似写景,实则传情; 看似*易,实则深曲; 语言挚朴,造句警策; 巧用比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鉴赏2】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佛教传入*以后,寺庙就成为*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类。一般的 寺庙,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建在闹市通衢,便于人们拈香礼佛;一种 是建于山林,利于僧众潜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庙,往往与山水自然融 为一体,别有韵味,后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禅性;寺靠名山,禅院似乎也增加了灵 性。常建的这首诗,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破山。后禅院,即诗中所说的“禅房”。 寺庙一般分两个部分,前面从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菩萨殿、 祖师殿、伽篮殿、罗汉堂等,是僧徒诵经礼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烧香礼 佛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而“禅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数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进入。

      常建大概就属于这种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颔联的出现。因为如果仅 仅是在前面随众参拜,是不需要经过什么“曲径”的。

      这一联太精彩了!随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幽深的后院,寂静而带 一点神秘色彩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没有禅语,却带有禅意。宋欧阳修 十分欣赏这一联,曾经想仿此撰写一联,却终不可得。

      颈联可以看作是两个倒装句式。“山光悦鸟性”,就是“鸟性悦山光”, 雀鸟喜爱的,就是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 到了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样清空,没有欲念,没有贪嗔。

      写到这里,尾联已是呼之欲出。“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了各 种各样的欲念,到这里都放下了,心灵得以静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钟 磬声,缥缈入云。

      【鉴赏3】

      此诗一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 西北虞山上,也叫兴福寺,是南齐时一处宅园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称为古寺了。禅院是佛家子弟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 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 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

      首先,诗人用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幽 静清空的意境,那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 佛音回荡的世外境界。构成于诗中的特殊氛围并不使人感 到孤独、清寂,而是让人感到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一体的充 实。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 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是最能够体 现佛家精神的,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 静到心静皆如此。“静”是实现“空”的基础,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则是佛家最高旨向。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 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附*), 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 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这求“静”达“空”当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对此二字备加礼赞。请看诗中首联“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先从外部环境点出了破山兴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时间。一个“清晨”包含着 一日尘俗嚣烦开始之前的寂静。“初日”与“清晨”照应。僧徒 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 已写出了“静”意。

      再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 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 景色的幽静宜人。这景致是游寺者(即诗人)于初步领略了 禅寺的 “静” 之后无意发现的,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 中。紧接其后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 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这里用作动词。“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诗人远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轻笼着寺后青山,林间鸟儿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 飞翔、啾啾地叫着;又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 仿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在这缤纷的晨色中,诗人独选 鸟性,似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灵首先要 自由自在,无所牵、无所挂。这儿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自然是“空”的了。这 怎能不触发诗人寻觅已久,终有所得的灵性呢?

      尾联“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两句中的“万籁”,指自 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钟 磬”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僧人礼佛颂经时则敲击钟磬,又兼 有报时的作用。这一联讲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 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 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 那纯净的胜境。这钟磬声,当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 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在此,诗人已完全从 “静”达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诗坛,此诗已备受赞赏。除了时尚的 推崇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绝妙的构思。为突出静和空的 意境,作者采用以动养静,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这在后二 联尤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 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 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 是以“唯闻钟磬音”突出此时此刻的“万籁寂无声”,最终用 “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这些不仅说明诗人的 艺术功力十分深厚,还说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写出意境深邃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4-23 09:46:36
  •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   《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译文: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赏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阅读全文]...

2022-01-06 12:02:04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

  • 学生
  •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南北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译文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整体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作者简介

    [阅读全文]...

2022-06-13 11:00:20
  • 夜宿山寺古诗(夜宿山寺这首诗的全解)

  •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

    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注释

    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阅读全文]...

2022-03-05 01:00:21
  • 古寺雪的诗句古诗128句

  • 经典
  • 描写寺庙雪的诗句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描写寺庙雪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所学的知识。

      (第一首)

      闭门私造罪,准拟免灾殃。

      被他恶部童,抄得报阎王。

      纵不入汤镬,亦须卧铁床。

      不许雇人替,自作身自当。

      (第二首)

      以我栖迟处,幽深谁可论。

      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

      涧水缘谁咽,山云忽自屯。

      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

      (第三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第四首)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第五首)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第六首)

      我法妙难思,天龙尽回向。

      我今稽首礼,无上法中王。

      慈悲大喜舍,名称满十方。

      众生作依怙,智慧身金刚。

      (第七首)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第八首)

      绝句南宋僧人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九首)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第十首)

      花非花,

      雾非雾,

      天明去来如春露,

      不多时,

      去似朝霞无觅处。

      (第十一首)

    [阅读全文]...

2022-05-04 21:16:56
  • 关于寒山寺的古诗词有哪些 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 1.《枫桥夜泊》唐朝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拟寒山寺·其十六》宋朝

    释怀深

    有酒方开颜,无肉不举箸。颠倒自戕贼,拟将血肉补。弃却囊中金,反收路傍土。不见富贵家,未死神先去。

    3.《拟寒山寺·其八十六》宋朝

    释怀深

    人身苟无业,生死何足疑。生也不须恋,一亦不须悲。一身真逆旅,万事皆儿嬉。请来绿岩畔,与君歌紫芝。

    4.《拟寒山寺·其一百四十一》宋朝

    释怀深

    入寺设僧斋,先且问客食。一味不可口,满座皆啾唧。回顾憍陈如,钵盂未尝湿。恁么说斋僧,有名而无实。

    5.《再游蒋山·寒山寺里立斜晖》宋朝

    李流谦

    寒山寺里立斜晖,只有垂杨自在垂。不待新亭成洒涕,向来已识宁馨儿。

    6.《拟寒山寺·其十四》宋朝

    释怀深

    祝寿作生日,亲朋互相庆。未烧一炉香,且杀百个命。奴仆各醉饱,歌舞乱观听。如此望长年,为汝惭诸圣。

    7.《拟寒山寺·其七十八》宋朝

    释怀深

    世人无慈悲,恣情为杀害。吃肉如大虫,唯誇牙齿快。不念众生苦,畅我个皮袋。皮袋暂时肥,须臾却败坏。

    8.《拟寒山寺·其八十四》宋朝

    释怀深

    世人皮底黠,肚里没头痴。只取眼前乐,不忧身后非。眼前乐不久,身后苦多时。愿君早为计,后悔恐难追。

    9.《拟寒山寺·其一百二十一》宋朝

    释怀深

    区区求富贵,求得一何用。前遮并后拥,假合成戏弄。正如梦南柯,妄认位貌重。忽然睡眼醒,始笑乾培奉。

    10.《赠相僧杨懒散》宋朝

    张嵲

    野鹤本长生,孤云无定意。托迹虽世间,游心乃尘外。请问绛人年,曾观柏寝器。微言洞倚伏,妙中惊人世。往夏识方瞳,今春分别袂。飞帆烟雨外,驻锡云林际。逸兴轻远游,滞念…

    11.《拟寒山寺·其四十三》宋朝

    释怀深

    猪羊养一群,鸡鹅不知数。准拟宾客来,旋杀供钢箸。烹羊猪已惊,割鸡鹅已惧。从头吃至尾,不知何以故。

    12.《拟寒山寺·其九十四》宋朝

    释怀深

    厚葬非孝心,死者必遭辱。君看离乱时,何墓不伐斸。黄金众贼分,白日孤鬼哭。最爱老庄周,天地为棺木。

    13.《拟寒山寺·其一》宋朝

    释怀深

    我爱寒山子,身贫心自如。吟诗无韵度,烧火有工夫。弊垢衣慵洗,鬅鬙发懒梳。相逢但长啸,肉眼岂知渠。

    14.《拟寒山寺·其九十六》宋朝

    释怀深

    出家要省缘,省缘易入道。如何无事人,搂揽闲烦恼。奔走富贵门,庄严房舍好。不知被物使,区区真到老。

    15.《拟寒山寺·其一百十五》宋朝

    释怀深

    出家要清闲,却被人使唤。门徒数百家,追陪日忙乱。施利得十千,人情费七贯。彼此没便宜,他年难打算。

    16.《拟寒山寺·其六十四》宋朝

    释怀深

    人云我聪明,识尽天下理。逐日弄精魂,长年钻故纸。自家一个心,殊不知落地。及乎死到来,看你无巴鼻。

    17.《拟寒山寺·其一百四十三》宋朝

    释怀深

    一年五千斛,十年计五万。不知十年间,所作何事办。暴殄天物多,也好自思算。福若不消磨,除君是铁汉。

    [阅读全文]...

2022-02-19 03:31:36
相关推荐
破山寺后的古诗 - 句子
破山寺后的古诗 - 语录
破山寺后的古诗 - 说说
破山寺后的古诗 - 名言
破山寺后的古诗 - 诗词
破山寺后的古诗 - 祝福
破山寺后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