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关于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85) 语录(20) 说说(187) 名言(2) 诗词(475) 祝福(3) 心语(2)

  • 白居易的古诗杨柳枝词

  • 杨柳,写作
  • 白居易的古诗杨柳枝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杨柳枝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柳枝词

      唐代: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注释

      ⑴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⑵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⑶阿(ā)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赏析

      乍看之下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其实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阅读全文]...

2022-03-17 06:09:00
  • 《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

  • 杨柳,阅读,文学
  • 《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翻译

      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其一)

      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注释解释

      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

      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

      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玲珑:精巧貌。骰(tóu)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红点深入骨内,来隐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双关隐语。

      诗文赏析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兴。眼见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旧如“曲尘”,而这“一尺深红”的丝绸,好像不是一般的.妇人之饰,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时用过的方幅红绸“盖头”。这“一尺深红”,应是女子眼中的不寻常之物,她一直把那约一尺宽的红绸作为自己婚姻的象征,看到红绸,就引起对幸福的憧憬。可如今,眼前的红绸却已经蒙上尘土,还有了不少“曲尘”似的霉斑。睹物思人,不由感慨万端。唉,还是俗话说得对,物品天生的都是旧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看来是丈夫又有了新欢,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这二句运用了比喻,虽然手法委宛,语言却很直白,就意蕴而论,显然缺乏含蓄之美感。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二句,仍然运用了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人”是“仁”的谐音,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的“人”了。所以,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像“天生旧物不如新”、“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其二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伊”是人称代词,在此代“你”。“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显然,是作者刻意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因而使词意隐晦了。

      既云“深嘱”,嘱咐些什么呢?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介词,犹同;跟。“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与郎相聚。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此“长行”与“围棋”,又作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因简单易行,唐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唐国史补》卷下),是一种低俗的赌博。而“围棋”,是*传统的棋艺,棋理高深,可谓文人雅士的游戏。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这里的“长行”、“围棋”,也是女主人公将她深隐的心曲,婉转托出;虽然可见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于其中的隐语,过于隐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阅读全文]...

2022-07-13 01:44:23
  • 《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

  • 《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添声杨柳枝》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翻译

      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电影,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其一)

      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注释解释

      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电影。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电影。

      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

      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

      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中国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玲珑:精巧貌。骰(tóu)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红点深入骨内,来隐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双关隐语。

      诗文赏析

      其一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首二句,感物起兴。眼见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旧如“曲尘”,而这“一尺深红”的丝绸,好像不是一般的.妇人之饰,很可能它就是女子新婚时用过的方幅红绸“盖头”。这“一尺深红”,应是女子眼中的不寻常之物,她一直把那约一尺宽的红绸作为自己婚姻的象征,看到红绸,就引起对幸福的憧憬。可如今,眼前的红绸却已经蒙上尘土,还有了不少“曲尘”似的霉斑。睹物思人,不由感慨万端。唉,还是俗话说得对,物品天生的都是旧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看来是丈夫又有了新欢,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这二句运用了比喻,虽然手法委宛,语言却很直白,就意蕴而论,显然缺乏含蓄之美感。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二句,仍然运用了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人”是“仁”的谐音,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的“人”了。所以,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像“天生旧物不如新”、“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其二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点灯深烛伊”,这“井底点灯”四字,谓在井底点上灯。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隐喻“深嘱”。“伊”是人称代词,在此代“你”。“深烛伊”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显然,是作者刻意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因而使词意隐晦了。

      既云“深嘱”,嘱咐些什么呢?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共,介词,犹同;跟。“共郎”二字,明示女主人公正与郎相聚。而紧跟“长行”二字,又暗示着这是离别的时刻。所以她才对他叮嘱再三、情意绵绵。此“长行”与“围棋”,又作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博戏的名称。据唐人笔记记载,用掷骰子来博“长行局”,因简单易行,唐人“颇或耽玩,至有废庆吊、忘寝休、辍饮食者”(《唐国史补》卷下),是一种低俗的赌博。而“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艺,棋理高深,可谓文人雅士的游戏。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她这是告诉丈夫“远行一定不要误了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白说出,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这里的“长行”、“围棋”,也是女主人公将她深隐的心曲,婉转托出;虽然可见女子的柔情蜜意,但由于其中的隐语,过于隐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原来她“共郎长行”,也是有意要用“长行”这种博戏所用的“骰子”来提醒丈夫:当你玩“长行”使用骰子时,知不知道,那骰子上的红点,颗颗都是入骨的红豆,代表着我对你的入骨相思?所以,你千万不要违误了归期。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阅读全文]...

2022-02-26 04:28:04
  • 关于柳枝的诗句

  • 青门柳枝软无力, 东风吹作黄金色。 ——白居易《 长安春》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白居易《长安春》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白居易《寒食日过枣团店》

    故乡黯黯锁玄云,皓齿吴娃唱柳枝。——鲁迅《无题二首》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柳氏《答韩翃》

    一年好处君知麽,寒食千门插柳枝。——杨万里《清明雨寒八首·脱却单衣著裌衣》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杜甫《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花萼楼前杨柳枝。美人剪綵自寻思。——毛奇龄《杨柳枝·其一》

    春风吹柳枝,柳枝拂短墙。——仇远《春风谣》

    秋望干荷叶,脆柳枝,老西风满襟秋思。——张可久《落梅风·玉果山先上》

    别离事,带花折柳枝。——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

    柳枝芳草恨连天,暮雨朝云同昨梦。——秦观《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

    雨柳枝枝弱,风光片片斜。——元稹《景申秋八首》

    袅袅柳枝烟雨湿,画楼残角送黄昏。——张耒《残春三绝·阑干倚遍更消魂》

    吹彻仙家柳枝曲,笑纹几折红琼瑶。——魏学洢《寿叶绳毅先生》

    腊月江上暖,南桥新柳枝。——岑参《江上春叹》

    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栊裙。——元稹《早春寻李校书》

    手中杨柳枝,时布慈云阴。——章甫《绣观音》

    纨扇已题桃叶句,白门空唱柳枝词。——王世贞《次仲蔚韵题扇赠沈生》

    若教楚国宫人见,羞把腰身并柳枝。——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谢娘休漫逞风姿,未必娉婷胜柳枝。——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含歌媚盼如桃叶,妙舞轻盈似柳枝。——方干《赠美人四首》

    治*寺南湖翠昏,柳枝茭叶见滩痕。——钱载《望石湖》

    使君原亦有情痴,何事临岐咏柳枝。——张萱《赠月儿·其八》

    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

    枯木何妨春色㬉,絮泥却遣柳枝鳏。——王夫之《寄咏落花十首·其三·禅宗》

    御柳枝枝绿,仙葩处处香。——泰不华《陪幸西湖》

    去年堤石未沉沙,今日柳枝齐拂水。——王穉登《观潮歌》

    山公大醉高阳日,可是伤春为柳枝。——郁达夫《南天酒楼饯别王映霞》

    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灵和蜀柳枝。——徐铉《柳枝词十首》

    醉折垂杨唱柳枝,金城三月走金羁。——徐铉《柳枝词十首》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

    柳枝简介

    柳枝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易声。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夷、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其嫩芽可作饮汤。

    [阅读全文]...

2022-02-06 00:15:27
  • 白居易杨柳枝的意思(杨柳枝古诗赏析和解释)

  • 解释
  • 前几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读此诗有何感想?

    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他曾经写过十余首《杨柳枝》,这是其中的一首。

    唐朝的《杨柳枝》源自汉乐府的《折杨柳》。在唐朝成了以七言绝句形式写成的歌词:

    唐绝句定为歌曲。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故李太白《清*调》词三章皆绝句。元、白诸诗,亦为知音者协律作歌。《碧鸡漫志》

    诗人咏柳之作,早在《诗经》中就有“杨柳依依”的名句。

    在汉乐府的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大多用五言古体的形式写成。

    例如《折杨柳行》(汉·两汉乐府) :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全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卞和之刖足,接舆归草庐。

    魏晋时无名氏的《月节折杨柳歌 》是五言为主的杂言诗。

    织女游河边,牵牛顾自叹,一会复周年。折杨柳,揽结长命草,同心不相负。

    南北朝时期,谢灵运的《折杨柳行》是长篇的五言古诗:

    骚屑出穴风,挥霍见日雪。飕飕无久摇,皎皎几时洁。未觉泮春冰,已复谢秋节。空对尺素迁,独视寸阴灭。否桑未易系,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

    陈朝后主陈叔宝的《折杨柳》也是五言古诗,有点像五言律诗了:

    杨柳动春情,倡园妾屡惊。入楼含粉色,依风杂管声。武昌识新种,官渡有残生。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 。

    隋朝无名氏的《折杨柳枝歌》,则是五言的仄韵绝句: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不过上面这些诗歌,虽然题目中带有“杨柳”二字,但是从内容上看,未必都和杨柳相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但是有些《折杨柳》的内容也未必都和送别相关。这些诗歌只是用了这个带有“杨柳”的题目而已。

    据宋朝王灼《碧鸡漫志》记载:

    《鉴戒录》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 乐天晚年,与刘梦得唱和此曲词,白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梦得亦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盖后来始变新声,而所谓乐天《杨柳枝》者,称其别创词也。

    在清朝的《钦定词谱》中,《杨柳枝》作为一个词牌被录入:

    杨柳枝,唐教坊曲名。按,白居易诗注:《杨柳枝》,洛下新声,其诗云“听取新翻杨柳枝”是也。薛能诗序:令部伎作杨柳枝健舞,复度新声。其诗云“试踏吹声作唱声”是也。盖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名。此则借旧曲名,另创新声。后遂入教坊耳。

    此本唐人七言绝句,与顾夐词四十字体、朱敦儒词四十四字体,添声者不同。《钦定词谱》

    可见,唐人的《杨柳枝》借用了乐府《折杨柳》的曲名,但是重新创作了新曲,成了唐教坊中流传曲子。这种曲子的歌词,都是七言绝句。

    五代时的词集《花间集》中,有多少《杨柳枝》词,例如温庭筠有八首、孙光宪有四首、

    阊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城雪不寒。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栏干。(温庭筠《杨柳枝》)

    根柢虽然傍浊河,无妨终日*笙歌。骖骖①金带谁堪比,还笑黄莺不较多。( 孙光宪《杨柳枝》)

    另外,在《钦定词谱》中,还有顾夐词四十字体、朱敦儒词四十四字体,被命名为《添声杨柳枝》。区别是,七言绝句的每一句后面,都加了三个字作为和声: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唐·顾夐《添声杨柳枝》)

    另外,《钦定词谱》还专门写到:

    按,刘白倡和以后,为此词者甚多,皆赋柳枝本意。原属绝句,因《花间集》载此,故采以备调。《钦定词谱》

    可见,因为《花间集》的收录,所以*将这种七言绝句也作为了一个词牌。

    在唐朝,很多人用七言绝句的方式写《杨柳枝》,唐朝人的《杨柳枝》 有自己的曲调,于是诗人们依照曲谱填词。

    例如司空图的《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其一》:

    乐府翻来占太*,风光无处不含情。千门万户喧歌吹,富贵人间只此声。

    司空图这首是仄起*收、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

    白居易《杂曲歌辞 其一 杨柳枝》中也写到: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白居易这首是*起*收、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唐朝的《杨柳枝》基本都是首句押韵的七绝,分*起*收和仄起*收两种。

    白居易诗中的“新翻杨柳枝”,是指唐朝时新谱的曲子,应该和隋朝以前的《杨柳枝》、《折杨柳》等不同。

    唐朝最为有名的《杨柳枝》,大概就是白居易的这首“永丰柳”了: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据孟棨的《本事诗·事感》记载:

    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之。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风雅,又为诗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添两枝。」

    白居易知道此事以后,又作《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一首: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注:与本事诗所记不同)

    据说唐宣宗继位以后,想请白居易出山,但是白居易在他做皇帝之前的几个月前已经去世了,时间有点对不上。不知道《本事诗》里面的故事是不是演绎,或许是记错了名字。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一生的好友,两个人后来都在洛阳终老,期间经常相互唱和。白居易有七绝《杨柳枝》十首,刘禹锡有七绝《杨柳枝》十二首,

    据明朝才子杨慎的《升庵诗话》说,刘禹锡的这首杨柳枝存在两个问题:

    《丽情集》载湖州妓周德华者,刘采春女也,唱刘禹锡《柳枝词》云:“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甚佳,而刘集不载;然此诗隐括白香山古诗为一绝,而其妙如此。《升庵诗话》:

    1、作者存疑

    [阅读全文]...

2022-04-03 17:53:24
  • 杨柳枝的诗意

  • 诗意
  •   《杨柳枝》

      作者:温庭筠

      原文:

      御柳如丝映九重,

      凤凰窗映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路,

      一面新妆待晓风。

      注释:

      1、御柳——皇宫中的柳树。九重——指皇宫,极言其深远。《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2、凤凰句——雕有凤凰的花窗与绣有荷花的窗帘相映生辉。芙蓉:荷花。《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3、景阳二句——写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干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景阳楼:宫内钟楼。据《南齐书》载,齐武帝以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

      赏析:

      这首词写皇宫柳色如着新妆。

      “御柳如丝”句,写了一幅广阔的春柳画面:“凤凰窗映”句,绘出了富丽堂皇的宫室。(m.ju.51tietu.net)“景阳楼畔”句,又将场面拉开:“一面新妆”句,将柳枝比拟成如美丽的宫女们着上新妆一样,一派春色,迎风飘舞。短短四句,开阖有致。

    [阅读全文]...

2022-03-09 10:27:27
  • 白居易唐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 唐诗,杨柳,春风
  • 白居易唐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唐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欢迎大家阅读!

      《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翻译】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

      【鉴赏】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言绝句。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阅读全文]...

2022-04-18 06:52:17
  • 用柳枝写一个比喻句

  • 写作
  • 用柳枝写一个比喻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句子吧,不同的句子类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柳枝写的比喻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一阵微风拂过,柳枝像优雅的舞者般舞动起来。

      2、春风在轻抚杨柳,杨柳的柳条轻轻摆动,就像正在梳头的女孩儿。

      3、柳树是春的信使,每当春回大地,万物还在沉睡之中,柳树就最先感知春的讯息。

      4、柳树的枝干上又长出了密密的枝条,柔软的枝条垂下来,像一头浓密的头发。

      5、春天到了,柳树的枝条上抽出了嫩芽,像在春天的五线谱上挂满了音符!

      6、风吹拂,河边的垂柳已经爆出嫩绿的芽叶,密密细长的柳丝整齐地轻摆着,倒影在清澈的河面上,犹如一位美女在河边梳妆,美极了。

      7、柳树像个披着长发的小姑娘。轻柔的柳条随风飘扬。树皮光滑。看着就令人陶醉。春天,柳树开出紫色的花朵。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夏天,叶子肥美。秋天,秋婆婆给柳树织出金黄的衣服。冬天,叶子飘零,回归大地。

      8、茂盛的柳树就像一个婀娜的少女,垂下柔顺的头发在湖面上划过。

      9、柳树的“长发”慢慢地流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枝叶的颜色变化多端,有翠绿、深绿、墨绿。

      10、河岸边的柳枝随风摇摆想一个天生的舞蹈者绽放青春的光芒。

      11、柳树很茂盛:柳树茂盛的像一位姑娘的长发,随风飘逸。柳树茂盛的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烈火,永不停息。柳树茂盛的像一把大大的芭蕉扇,给人清爽。柳树茂盛的像一位女孩的一根根小辫子,可爱无比。柳树茂盛的像一座瀑布,永不停息的流淌。

      1、柳条像小姑娘长长的辫子。

      2、长长的柳条犹如辫子。

      3、长长的柳条像飘逸的丝带。

      4、柔嫩的柳条宛如小泵娘的辫子。

      5、柳条仿佛小姑娘的长发。

      6、长长的柳条像柔软的丝绸。

      7、翠绿的柳条好像一根根绿色的丝带。

      8、柳条像小姑娘长长的辫子。

      9、长长的柳条像母亲温暖的手。

      10、长长的柳条像站在月光下梳洗长发的少女。

      11、长长的柳条像刚洗过头没梳辫子的姑娘的长发。

      12、翠绿的柳条像妈妈长长的头发,在风中缓缓飘动。

      13、有万条垂下绿丝绦,像绿丝带一样迎风舞喽!

      14、细细长长的`柳条春风浮动下宛如一条条绿软鞭。

      15、柳条细长细长的,在河边梳理她的头发,迎接春姑娘。

      16、翠绿的柳条像少女的长裙在春风中舞动。

      17、翠绿的柳条像少女的秀发,随风飘逸。

      18、长长的柳条像优雅的舞者,随着微风舞动起来。

      19、长长的柳条像少女浓密的头发,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20、一阵微风拂过,细长的柳条像优雅的舞者般舞动起来。

      21、春风在轻抚杨柳,杨柳的细长的柳条轻轻摆动,就像正在梳头的女孩儿。

      22、长长的柳条像一位身材细弱的姑娘,微风吹过它就翩翩起舞。

      23、一阵微风拂过,长长的柳条像优雅的舞者般舞动起来。

      24、河岸边长长的柳条随风摇摆想一个天生的舞蹈者绽放青春的光芒。

      25、长长的柳条像豆蔻少女的芊芊玉手,在风中轻抚着我的脸颊。

      26、长长的柳条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的手臂,在风中舞动。

      1、失去了绿色的柳树那纵横交错的鳞状树皮,像是一个沉默苍老的人脸上的皱纹。

      2、长长的柳条儿像妈妈温柔的手臂,拂过我的头顶。

      3、柳树垂下那柔软如丝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摇动,好像在向人们招手。

      4、柳树,像调皮的孩子不断抚弄行人的人衣帽;像婀娜的少女与清风为伴翩然起舞;又像婆娑的老妇立于桥边盼守那归来的身影

      5、春姑娘静悄悄地来了,柳树姐姐的头上也多了一些绿色的发卡,那是春姑娘送给她的

      6、柳树它没有老榆树高大粗壮;没有铁树那由尖有硬的绿叶;也没有银杏树高耸,高视睨步然而柳树在蓝天湖水的陪衬下显得异样锦绣

      7、垂柳那又细又长又多的枝条一直从头上垂下来,就像仙女长发,在微风中飘动

      8、柳树的树杆是笔直的,颜色是棕褐色的,树皮很粗糙,但枝条一顺下垂,每个枝条都很光滑,枝条上缀满绿色的叶子,翠绿翠绿的,一片片叶子像起伏的扁舟,一阵微风拂过,枝条轻轻摆动,一片片叶子在枝头轻舞,像一叶叶扁舟在荡漾

      9、当春雨绵绵时,柳树从睡梦中醒来,睁开迷蒙的双眼,揉揉眼睛当柳树看见这沉睡的世界时,不禁挺直了腰板,以昂首之态告诉人们醒吧,春天来了!柳树伸展着它那柔嫩的腰枝,在微风中挥舞细长的手臂,好像欢迎我们加入春天的队伍

      10、一行杨柳半身淹在水中,仿佛是一群撩起裙裾,站在月光下梳洗长发的少女

    [阅读全文]...

2022-03-09 00:56:47
  • 《杨柳枝词》赏析

  • 《杨柳枝词》,又称《杨柳枝》,乐府“*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形式似七绝,唐人多用以歌唱。白居易晚年居洛阳,曾与刘禹锡唱和此曲,这首诗主要说隋炀帝的荒淫无度,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这首是吧。

      杨柳枝词

      刘禹锡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诗鉴赏

      白居易晚年居洛阳,曾与刘禹锡唱和此曲,白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云:“请君莫听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可见这首杨柳枝也是依旧曲翻为新声的。虽然声谱不传,然其音调情韵,通过文字的抑扬高下,仍然可以见出。

      这首杨柳枝是对隋宫表示黍离麦秀之悲。隋炀帝是一个荒淫的君主,他从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即行宫)四十余所,以供游赏之需。这儿所说的行宫,是濒临汴水的那一所。词中写了隋宫的荒凉破败,字里行间也寓有对隋炀帝佚乐生活的批判。古人写诗讲究诗眼,词也讲究词眼,因为眼乃神光所聚,能映照全体。(说见清刘熙载《艺概》卷四)此词“残柳”

      二字,不仅用来入题,同时也是一篇之眼。诗人的创作冲动当自“残柳”而来。大概他的思路是因先看到隋宫中的残柳,才联想到隋炀帝的衰亡。但这种怀古之情,他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而需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他便以残柳进行构思,从残柳柔弱的形态,写到柳絮的飘飏,借以抒发他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的第一句写得很*常,只是交代了地点,但是若不是用它作为铺垫,下文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好处还在于把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遥运的隋代,进入全词的规定情境。汴水隋宫,到刘禹锡时代,已二百年了,其衰败可想而知。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株残柳在风中摇曳。残柳,一本作杨柳,虽只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黄生《唐诗摘钞》云:“‘不胜春’三字,正为‘残柳’写照,若作‘杨柳’,则三字落空矣。”此说有理,由于是残柳,因此显得袅娜无力,弱不禁风。若是一般的杨柳,则在骀荡的春风中翩跹起舞,便不会“不胜春”了。这“不胜春”三字,其实正是诗人自己的感情通过移情作用,镕铸到残柳身上的,因此透过残柳,也可见出诗人的一腔愁绪。

      七绝虽短,但唐人写得好的往往是一句一转,移步换形。前已说过,杨柳枝词形式上也是七绝,但这首前两句却是用的直下法,一气呵成,其中并无转折。至第三、四两句,诗人便采用转折的方法了。他不再写柳枝的袅娜无力,而转向写杨花柳絮。晚来一阵风起,杨花飘飞,宛如白雪,那境界是朦胧的,也是令人伤感的。但是诗人并未停留在低徊忧伤的情绪中,而是让想像的翅膀跟随杨花一起飞过宫墙,看个究竟。古人做诗,往往把主观感情附着于客观物体,或托诸动物,如燕雁蜂蝶;或借助植物,如红叶杨花。李益《汴河曲》云:“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他的另一首《隋宫燕》则云:“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前一首同样是写汴水隋宫,亦托杨花以寄慨,但其意境运逊于刘诗。后一首谓燕子飞过宫墙,不见宫中有人,其意当从刘诗化来,唯将杨花改作燕子罢了。宋顾乐把两者作了对比,说此首“末句着柳说,比李益说燕更妙”。(《唐人万首绝句选》)末句所以为妙,不仅是将杨花拟人化(其实这一点燕子也做到了),而且紧紧地结合残柳,与上文相呼应。在形象上它比燕子更为空灵轻盈,它似乎代表诗人到隋宫内巡视了一遍,得到的印象是荒无人烟。“不见人”三字,下得极妙。黄生《唐诗摘钞》说:“只‘不见人’三字,写尽故宫黍离之悲,何用多言!”正说在点子上。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1-12-20 03:36:50
  • 郑文宝: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

  •   《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

      作者:郑文宝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阅读全文]...

2022-03-27 07:47:30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句子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语录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说说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名言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诗词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祝福
柳枝芽儿爆出来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