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昌江滩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武昌江滩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武昌江滩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武昌江滩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在武昌作》古诗鉴赏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武昌作》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武昌作》原文: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注释:
①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②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③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④高斋:高敞的书斋。
⑤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⑥凄其:寒冷的样子。
⑦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⑧长征:长途跋涉。
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创作背景:
徐祯卿幼年丧母,家境清寒,而天资聪颖。27岁二度应试,考中进士(1505),授大理寺左寺副一职。不久因讽刺朝政被远贬湖南(1506),在从京师(今北京)到湖南的赴任途中经过武昌府,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作品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点明了时令。“洞庭叶未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是微风吹拂的样子。它是说,在秋风的吹拂下,洞庭湖就会生波,而树叶也纷纷飘落下来。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象。“洞庭叶未下”是指秋天还没有到,“潇湘秋欲生”是说秋天将要开始了。这点明了全诗的时令是在秋天将至未至的时节。在这里作者绕了个弯子,引发了我们对于湖南一带空间的联想,也把秋景铺展在我们面前,调动起来了我们对于秋季的感受。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两句形成既并列又顺接关系,读起来自然而流畅。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则落到了作者现实的“处境”上。高斋,一般是指文人的书房,但这里有狭小、孤独、寒冷、封闭的含义,而且今日“高斋”正处于深夜秋雨的包围之中。从音调上说,这句除了“夜”是入声字外,其他都是*上声,所以给人高扬的感觉。但下句“独卧武昌城”中的“独”、“卧”两字却都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有力,有强调的作用,给人以空旷悲凉之感。“独卧武昌城”是说他一个人孤独地睡在武昌城内。“武昌城”是一个大地点。诺大一个大城市(宏大的背景)里只有他一个人,不更突显了环境的空旷和他的孤独吗?这是在刻意使用对比手法。所以,这句诗实际上写得非常有力。我们在一些特殊的天气里(如下雨、下雪),对自身和自然的感受会特别深切,作者也是一样。他被贬谪到湖南,流落在他乡,心境本来就不好。又在秋季将至的时节,面对夜雨潇潇的场景,孤单地在封闭的书房里闷睡,他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很显然,他并未成眠,正在浮想联翩。好像他的思想正在大陆上飘荡,而他的精神已经回家。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则描写了在这种处境中的切身“感受”。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对于故乡的思念是如此深重;对于故乡的思念,更增添了此时此地的凄凉伤感。“桑梓”是指故乡,诗人的故乡远在江苏吴县(今苏州),而目前正在“江汉”地区(湖北武汉一带)。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作者和家乡隔得很远。在他乡的凄凉境遇,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故乡;而对故乡的思念,更加重了他的悲情。
尾联“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是对颈联的进一步生发。大雁因为要越冬,需要在秋冬之季成群结对地由北向南迁徙;他就问天边的大雁为什么就这么喜欢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这是用反问的手法,将自己与乐意迁徙的大雁作对比,表示自己是不情愿离开故乡和亲人的,这里有一种无奈的感情在。“征”是“远行”的意思,如果路途不长那就不能叫“征”。徐祯卿33岁去世,这个时候大概是28岁。在后来的《墓志铭》中他表达了因为常年在外地为官、不能经常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在艺术手法上,该句借助“联想”,从夜雨中闭塞狭小的书斋,跳到了天边的大雁和开阔的天空,大大开拓了诗境,使诗境高远起来。
全诗四句依次写“时令”、“处境”、“感受”以及对感受的进一步“生发”。从“秋天将至未至”的时令写起,写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切身感受,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身在异地的凄凉和无奈。作者将对于节气变化的极度敏感,高斋听雨的孤寂凄凉,黯然思乡的苍凉无奈以及消沉落寞的漂泊之感融为一体。全诗见景生情,自然流转,格调高雅,寄托遥深。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它共提到了“洞庭”、“潇湘”、“武昌”、“桑梓”、“江汉”五个地点。历数地名,错落有致。作者正是靠地点和时空的转换来连缀诗篇的。由于地点的不断转换,造成空间上的跳跃,使得诗境开阔,气象宏大。因此王渔洋称为此诗“千古绝调,非太白不能作”。
送储邕之武昌古诗词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储邕之武昌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译文翻译
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注释解释
⑴储邕(yōng):李白友人。武昌:唐属江南西道鄂州,即今湖北省鄂城县。
⑵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黄鹤楼。《潜确居类书》:”黄鹤山,在武昌府城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鹄山。昔仙人王子安骑黄鹤憩此,地志云: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鹤矶。“西:一作”高“。
⑶张乐:奏乐。《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于游。”
⑷诺(nuò)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⑸诗传谢朓(tiǎo)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南齐书》:”谢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⑹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又见《楚辞·渔父》。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
⑺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张衡《西京赋》:“齐栧女,纵棹歌。”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李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作于巴陵(今湖南岳阳)附*。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此诗于上元元年春,李白游巴陵所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别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别景致。“难为别”,意寓以离别为难。“惜未倾”,意寓惜别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别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末后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刘长卿《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武昌妓《续韦蟾句》
武昌城头黄鹤楼,飞檐远映鹦鹉洲。——孙蕡《次武昌》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武昌怀古旧鄂州问黄鹤惊动白鸥,甚鹦鹉能言,埋恨芳洲。——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济溢陶邱阴,汉合武昌涘。——项安世《水图诗寿王丞相》
武昌东西说赤壁,洙洒南北夸黄河。——方回《于氏琵琶行》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宁知此厄忽相遭,怪事惊从武昌得。——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谁其赏此句独苦,吾荷武昌无限情。——李东阳《文敬坠马用予韵见遗再和一首》
又见周郎携小乔,武昌赤壁醉娇饶。——杨万里《送周元吉显谟左司将漕湖北三首·又见周郎携小乔》
高镇争扬州,左兵来武昌。——吴伟业《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君不见武昌柳,春作金丝秋作帚。——杨万里《行路难五首·君不见河汤花》
是时晋在洛,武昌势相向。——楼钥《送张定叟尚书镇襄阳》
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王安石《寄岳州张使君》
公来建业每自如,亦复不厌武昌居。——王安石《寄岳州张使君》
遥望武昌路,汉水何潺湲。——何景明《赠别孟望之四首·其三》
要使仇香非醉尉,定知不负武昌鱼。——王洋《送犹子之官武昌》
懒向秦淮终岁留,逡巡遥泛武昌舟。——李昌祺《江湖清游歌》
此去武昌鱼不少,莫惜颜筋柳骨。——陈维崧《用辛稼轩陈同甫倡和韵,送王正子之襄阳,明》
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岑参《送费子归武昌》
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徐夤《吴》
他日三军嫌饮水,只应翻忆武昌鱼。——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紫髯何事忽迁都》
建业水清供白酌,武昌鱼贱足音邮。——贺铸《和别清凉和上人》
频倾京口酒,亦食武昌鱼。——陆游《初夏杂咏·昔日江湖上》
得餐武昌鱼,不顾浔阳田。——独孤及《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裴侍御》
结束归来接台省,不应厌食武昌鱼。——张耒《送欧阳经赴蒲圻》
寄声武昌鱼,欲从伧父餐。——张耒《赠杨念三道孚》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宋无名氏《吴孙皓初童谣》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宋无名氏《吴孙皓初童谣》
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王安石《别方劭秘校》
宁忆武昌鱼,况复扬州鹤。——方岳《采菌》
采石月明才夜讲,武昌鱼美又春江。——方岳《送程伯茂佥书武昌》
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杨基《望武昌(二首)·春风吹雨湿衣裾》
兹行独有咏,须寄武昌鱼。——王问《赠俞宪部谪武昌》
比来三食武昌鱼,今日重留静者居。——袁中道《武昌坐李龙潭邸中》
饱食武昌鱼,不如归故庐。——戴复古《见赵知道运使》
池邀山简马,水胜武昌鱼。——周必大《又次韵二首·宫槐分影直》
桑下勿兴三宿念,古人不食武昌鱼。——岳珂《至鄂期年以饟事不给於诗己亥夏五廿有八日始·一瓶一锡一团蒲》
舟来武昌鱼,车载桑落酒。——韩元吉《清旷亭送子云得有字》
满瓮尚留桑落酒,登盘今有武昌鱼。——孔武仲《晚登庾楼》
郡阁*窥汉阳树,盘餐频薦武昌鱼。——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刘过《喜雨呈吴按察·黄鹤山前雨乍过》
建业水大胜,武昌鱼有味,江东云不比渭北春天树。——刘过《望幸金陵》
閒把武昌鱼送似,试参风味帝王州。——陈杰《徐子苍自金陵遣诗来用韵送鱼腊》
日日潮风起,怅望武昌鱼。——姜夔《春日书怀四首·垂杨大别寺》
送费子归武昌原文: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秋来倍忆武昌鱼,梦着只在巴陵道。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知君开馆常爱客,樗蒱百金每一掷。*生有钱将与人,江上故园空四壁。吾观费子毛骨奇,广眉大口仍赤髭。看君失路尚如此,人生贵贱那得知。高秋八月归南楚,东门一壶聊出祖。路指凤凰山北云,衣沾鹦鹉洲边雨。勿叹蹉跎白发新,应须守道勿羞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
送费子归武昌注释:
【鹦鹉洲】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长子射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故名。后衡为黄祖所杀,葬此。自汉以后,由于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地。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元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辕》:“你看城枕着江水滔滔,鹦鹉洲阔,黄鹤楼高。”参阅宋陆游《入蜀记》。
整理:zhl201611
《在武昌作》原文及译文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武昌作》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在武昌作
徐祯卿〔明代〕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创作背景:
作者在壮年时曾远离桑梓、流寓江湘,而这首五律,正是写于秋肃将临、诗人客居武昌的时候。秋天的肃杀凄凉,让作者更生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篇。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续韦蟾句》是唐代诗人韦蟾在宴*上集《楚辞》两句“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再由武昌妓续写两句“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而组成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送行者对友人绵绵的惜别之情。
韦蟾句武昌妓
悲莫悲兮生别离, 登山临水送将归。
武昌无限新栽柳, 不见杨花扑面飞。
韦蟾是晚人,大中年间登进士第。
词句注释
⑴韦蟾:晚唐诗人,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左丞。
⑵“悲莫”句: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生别离:难以再见的离别。
⑶“登山”句:《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登山临水:登上高山,面临流水。谓在山水间盘桓。
⑷武昌:唐时武昌建置屡有因革,此当指武昌军节度使(方镇名),治所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
⑸杨花:指柳絮。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
韦蟾是晚唐诗人,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左丞。有一次他察访鄂州(武昌),离去时当地官员为他设宴饯行。*间韦蟾用笺书写《文选》中“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二句集成的联语,请座上宾僚续成完诗。一位歌妓见笺应声口占二句,首先续成,满座无不叫绝。按这首诗的本事,正确的拟题应是“续韦蟾集《文选》句”(今题是*所加)。
《唐诗别裁》称此诗道:“上二句集得好,下二句续得好。”这两句话也评得好,只不过囫囵一些,值得进一步赏析。先说“集得好”。
熟读古典的人,触景生情时,往往会有人名句来到心间,如同己出,此外再难找到更为理想的来取代。但将不同出处的诗句,集成新作,很难浑成佳妙。韦蟾二句“集得好”,首先在于他取用自然,于当筵情事极切合。祖饯的宾僚那样重情,而将离者亦复依依不舍,都由这两个名句很好地表达出来。其次,是取用中有创新。集句为联语一般取自*体诗,但诗人却远从楚辞借来两句。这两句原来并不整齐。“悲莫悲兮生别离”本非严格意义的七言句,因为“兮”字是句中语气词,很虚,用作七言则将虚字坐实。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共八字,集者随手删却一字,便成标准的七言诗句。这种“配套”法,不拘守现成,已含化用意味。再者,这两个古老的诗句一经拾掇,不但语气联贯,连*仄也大致协调(单论二四六字,上句为“仄*仄”,下句为“*仄*”)。既存古意,又居然新声,可谓语自天成,妙手偶得。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这是送行者的语气,自当由祖筵者来续之。但这二句出自屈宋大手笔,集在一起又是那样浑成;而送别情意,俱尽言中,续诗弄不好就成狗尾续貂。这里著不得任何才力,得全凭一点灵犀,所以一个慧心的歌女比十个饱学的文士更中用。
这就轮到讲“续得好”。歌妓续诗的好处也首先表现在不刻意:集句抒当筵之情,续诗则咏目前之景。但集句是“赋”,续诗却出以“兴”语。“诗不患无情而患情之肆”(《诗镜总论》),“善诗者就景中写意”(《昭昧詹言》)。由于集句已具送别之情意,语似尽露。采用兴法以景结情,恰好是一种补救,使意与境珠完璧合。“武昌”、“新柳”、“杨花”,不仅点明时间、地点、环境,而且渲染气氛,使读者即景体味当筵者的心情。这就使不尽之意,复见于言外。其次,它好在景象优美,句意深婉。以杨柳写离情,诗中通例;而“杨花扑面飞”,境界却独到,简直把景写活了。一向脍炙人口的宋词名句“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即脱胎于此。“新栽柳”尚飞花扑人,情意依依,座中故人又岂能无动于衷!同时杨花乱飞也有春归之意,“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难堪是加倍的。“(君)不见”、“无限”等字,对于加强唱叹之情,亦有点染之功。七绝短章,特重风神,这首诗在这方面表现得颇为突出。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诗的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诗的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这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得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独上:一作“独坐”。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⑶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拓展阅读】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龄成就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评价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名句
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2、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七首》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8、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驩州》
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楼送辛渐》
1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11、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长歌行》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14、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15、青山明月梦中看。
16、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
19、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上曲》
20、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2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
22、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23、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4、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西宫秋怨》
25、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新滩险恶不可前遂出乘滩下舟作诗送滩上舟
员兴宗〔宋代〕
水面数千里,赖公托此身。如何阻恶滩,与我为参辰。
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一 鳖滩
唐文凤〔明代〕
兹滩试初程,崖分色如铁。中流仅容舠,怪石何巀嶪。
大者类鼋鼍,小者状龟鳖。胡为取其名,戒险天所设。
春波泻绿云,寒沫飞白雪。势急篙弗支,力雄缆俄绝。
所以经行人,念之情内热。撼地怒雷奔,旋飙急电掣。
左手掖丰隆,右手招列缺。勿遗毫发差,性命轻一撇。
皇天念老臣,岂忍微躯灭。区区忠信心,终当保明哲。
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二 古镜滩
唐文凤〔明代〕
一滩复一滩,如何名古镜。岂非水澄清,寒碧净而莹。
鉴此鬓眉真,烛此形容正。质柔阴气凝,性静金精孕。
不铸首山铜,不浮泗滨磬。匣空游尘昏,月冷妖蟆屏。
轻帆那可张,每畏风力劲。雨波春更狂,冰澌寒未凝。
绠耎宜牵长,石很敢斗硬。呼酒酹江神,荐芳致予敬。
衰年存节操,全彼天赋命。花县复归来,更勤恤民政。
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十 梁滩
唐文凤〔明代〕
危滩石作梁,横截中流壮。滔汨向东逝,逞怒不得放。
砥柱回狂澜,百川此其障。波神有馀愤,气骄犹张王。
我欲就安妥,投檄相诮让。尔心亦岂忍,急为收洪涨。
勿涌九江涛,勿奔三峡浪。我有寸许胶,息浑一千丈。
尔当守澄清,肯逐浊泾荡。江山必有神,司宰任忠谅。
行当率吾民,牲醴严祀飨。愿言沛惠泽,千秋永毋忘。
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十一 昆仑滩
唐文凤〔明代〕
昆仑在西极,山水皆所祖。浑浑黄河源,九泉元气吐。
泄此天汉津,狂流万万古。眷兹衣带水,乱石激其怒。
大声殷晴空,阗阗震雷鼓。青林饥鸟号,白昼馋蛟舞。
惊湍起旋风,溅沫洒飞雨。来往具舟航,常哀覆溺苦。
欲填精卫石,欲射夫差弩。安得黄帽郎,膂力健于虎。
柔橹频咿轧,长篙□撑拄。脱险一瞬间,安流有神祜。
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十二 晓滩
唐文凤〔明代〕
晓滩乃危峻,暮滩亦隘陋。中通一线波,如注泰山溜。
风镞急难攒,石锋利莫斗。舟行一失势,糜碎不可救。
我欲诉天君,降敕责川后。妖孽汝当驱,黎庶汝当祐。
胡为不汝职,尸居手空袖。天吴有九头,风鹅多大咮。
馋蛟自可啄,饥鳄亦堪蹂。效顺宜拊循,竭忠能左右。
有德所当酬,有功所当奏。海晏黄河清,*万万寿。
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 其十三 铁索滩
唐文凤〔明代〕
铁索浪得名,随波不可系。自从开辟来,鸿荒知几世。
质生资于天,气行注于地。四海浩难极,五湖渺无际。
蕞尔兹小滩,怒流亦何驶。浩浩复汤汤,汹汹仍濞濞。
前舟既已行,后舟亦云至。危若薄冰陷,慄若深渊坠。
须臾性命轻,俄顷魂魄褫。苟能慎所持,蹈险德可企。
欲知利涉戒,当明大易义。寄语江湖人,风波宜早避。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增广贤文·上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增广贤文·上集》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王维《白石滩》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白朴《沉醉东风·渔夫》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乔吉《双调·水仙花》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姜夔《钓雪亭》
安卧扬帆,不见石滩;靠天多幸,白日入阱。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李清照《钓台 / 夜发严滩》
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韩愈《宿龙宫滩》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郑谷《鹭鸶》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陈与义《雨晴》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李清照《钓台 / 夜发严滩》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李商隐《二月二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声。——崔道融《西施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监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间。——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郑燮《念奴娇·周瑜宅》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维《白石滩》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皇甫松《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
醉卧白骨滩,放意且狂歌,一匹马,一壶酒,世上如王有几人。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岸没闾阎少,滩*船舫多。——白居易《湖亭望水》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韩愈《宿龙宫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李商隐《潭州》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白居易《阴雨》
船头阁在沙滩上。——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鸂鶒滩头风浪晚。——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李白《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韩淲《鹧鸪天·兰溪舟中》
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五里滩头风欲*,张帆举棹觉船轻。——佚名《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佚名《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元好问《倪庄中秋》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李白《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李白《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李白《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武昌江滩的古诗
武昌鱼的诗武昌鱼的诗句
关于武昌的古诗
武昌怀古的古诗
形容武昌的古诗
武昌鱼的诗词
关于武昌阻风的古诗
武昌鱼的诗句
武昌鱼诗句
描写江滩的句子
关于武昌鱼的古诗句
关于武昌鱼的诗句
赞美武昌鱼的古诗句
建昌江这首古诗的拼音是
武运昌隆中国口号
武汉有江城之称的古诗
写给江城武汉的古诗
江上孔武仲古诗的体裁
含有武汉江城的古诗
描写江西都昌的古诗词
描写武汉长江的诗句古诗
赞美江西武功山的古诗词
河滩的古诗
含有滩的古诗
外滩的古诗
斗子滩的古诗
钱鹤滩写的古诗
吊滩古诗中的
滩的古诗词
武汉长江大桥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的古诗
播放爱情公寓五的古诗
激励孩子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古诗
小学期间没有学过的古诗
凄凉的雨的古诗
关于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嫦娥的古诗火火兔
访问用古诗说爱的视频
思字开头飞字结尾的古诗
古诗十二首的朗读视频
祝福父母越来越好的古诗词
古诗中药的意象
描写立春的古诗50首
将古诗编成歌曲的歌手
古诗的山村不包括哪项
关于明灯三千的古诗词
历史上最悲欢的古诗词
李清照字数最多的古诗
一夜间火遍大江南的古诗
形容司凤的古诗语
关于风的古诗制作模板
有关为青春奋斗的古诗词
形容一起建设的古诗
用古诗文表达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360字左右的古诗词不包标点
关于儿童时代的现代古诗
有没有四排都是四个字的古诗
关于伏虎寺的古诗词
从小学到大学的年纪古诗
写自己的成长与收获古诗
弹琵琶的白发老头古诗